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十六週歲以下,留守兒童是指在農村或城鎮中,由於父母外出務工、離異、疾病等原因無法常年陪伴在身邊的兒童,以下分享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1

由於户籍,生活和住房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流向城鎮,離開家鄉的青年只能將孩子留在農村老家,由孩子的長輩照顧。

這樣便出現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羣體。

目前,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身心成長受到了影響,在生活、心理等方面面臨困境,心理素質、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自覺性較差。

而兒童正處於成長的關鍵期,這個階段也正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這些狀況會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

加之農村經濟發展落後,生活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關愛保護力度不足,學校對心理教育不夠重視,家庭教育及監護功能弱化等等。

導致留守兒童所能享受到的心理和情感關懷較匱乏,這些都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中面臨諸多問題。

近年來,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的加速發展趨勢,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呈現出動態發展的態勢。

我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在逐漸提高,但實際上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仍然是目前社會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心理狀況對於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焦慮感、自卑感等有積極的作用。

兒童感到温暖和幸福,一方面,由於生活環境的原因,另一方面受情感關懷因素的影響。

所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進行研究就成為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一、社會方面

關愛服務體系不完善

目前,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還存在着人力資源不足、精神關愛匱乏、心理問題突出等問題。

雖然我國出台了關於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關政策文件,但仍舊缺乏建立關心和服務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對留守兒童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關愛工作方面缺乏切實的執行,所提供的實際援助也是不夠的,而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是關愛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

研究調查的是9-15歲之間的陝西省農村留守兒童。

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正處於青春期,他們長期缺少父母陪伴及社會的關愛,表現更多的是內心孤獨、自卑、焦慮等心理狀況。

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體系,切實履行好政府的關愛義務,充分發揮村、鄉鎮及社會組織的作用,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首先,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沒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現當代要求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措施,關愛保護行動也不足。

同時,農村一些基層幹部對留守兒童的關心不夠,缺乏關愛意識,缺乏專業技能,缺乏針對性、多樣化的關愛服務。

並且關愛服務隊伍的專業性不高,缺少一批專業的心理疏導人員,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欠缺,缺乏對兒童的心理撫慰和社會保障等保障服務。

其次,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社會力量參與程度還不夠廣泛。

在客觀上,由於缺乏為其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致使影響並制約了關愛留守兒童服務向更高質量地發展。

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社會服務機構、公益慈善組織服務不到位,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這些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增加留守兒童服務類的社會組織。

同時,團委、婦聯、工會等羣團組織也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在組織中發揮作用。

最後,當前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常態化運作機制缺失,儘管開展了“留守兒童之家”、“親子聯誼會”等活動。

但大多數活動都是在節假日開展,主題分散,缺乏連續性,沒有形成持久的活動,後續服務工作的後勁也不足,所獲得的關愛成果也會流失。

因此,對留守兒童的關愛需要建立一種常態化的管理機制。

由此可以看出,就社會而言,目前國內有關兒童權益保障的服務體系尚不完善。

事實上,如果農村留守兒童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調適,隨着時間的推移,孤獨感、自卑感以及情感關懷缺失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況會逐漸加重。

這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和道德發展是不利的。

因此,要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發揮社會各部門的聯動作用,積極採取措施,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情感關懷,切實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改善其心理狀況。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第2張
  

基層責任落實不到位

當今,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不足之處,尤其是一些基層幹部對此問題的.關注不夠。

從與當地中國小老師的談話中得知,儘管該縣、鄉鎮政府重視留守兒童,呼籲有關部門開展關心和幫助留守兒童的行動,並逐步落實此項工作。

然而,基層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仍有一定的差距。

對它的重視程度不一,執行的成效也有很大差別,其他社會團體也沒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沒有落實基層責任。

一是留守兒童缺乏基層的關注,雖然各鄉鎮都推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責任制,但有的地方落實不力,在調研中發現,有的鄉鎮領導從思想上沒有足夠重視留守兒童工作。

還有一些直屬責任人對落實留守兒童工作具體職責不是很明確。

不深入實際調研,不認真分析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學習上以及心理上出現的問題,部分鄉鎮、村沒有做好對他們的關心。

二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還不夠完善,應當將其作為一種服務平台、一種工作載體。

三是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基層的動態監測,以至於不能及時更新和掌握。

四是對留守兒童關愛投入的資金不足,保障不夠,各基層組織缺少人力物力財力等,導致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缺乏物資保障,責任落實不到位。

所以,要充分落實基層責任,加強對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重視,協調和督促有關部門加強對兒童的保護,通過發揮基層的作用來關心留守兒童。

二、學校方面

學校缺乏專門關注

在訪談中,研究採訪了當地學校的高老師,問到您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否能有效地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

高老師表示,實施心理教育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想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就必須加強對其進行心理教育,學校要為他們提供心理教育課程。

以便他們通過學習心理教育課程後,當出現孤獨、焦慮、自卑等傾向時,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此外,還需要學校開展相應的活動,鼓勵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態度,讓他們在快樂中學會做人、做事、學習

我國出台了很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文件,但有些學校對理論方面較關注,卻在實踐中缺少過多的關注,學校認為開展心理教育就是進行素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顯然農村學校對心理教育認識不清。

有部分學校的領導對心理教育不夠重視,認為學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既不參與學科評價,也不利於學校的升學率,不如讓其他主要科目來代替。

這不利於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

此外,由於心理學科不是學校傳統的必修課,有的學校對心理方面教育的課程不夠重視,缺乏心理教育活動,教師對農村留守兒童負面的心理情緒沒有及時發現和疏導。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第3張
  

缺乏心理疏導老師

應在農村增設專業的心理疏導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並按其意願對其進行一對一的疏導,讓所有農村留守兒童都能在和諧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優秀的心理師資資源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師資隊伍建設滯後。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都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村經濟較薄弱,同時,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偏遠學校教育資源有限。

大多數農村中國小心理教師專業出身不符,師資力量不足,不能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只能由教導主任、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師等非專業人員進行心理疏導,疏導能力薄弱。

並不能從專業角度準確地把握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特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孩子在心理方面所遇到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陝西省農村國小設置心理疏導機構和心理疏導老師並不多,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青少年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上所表現出來的消極狀態更加突出。

説明,陝西農村的心理教育教師和專業的心理疏導教師較為匱乏,導致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人格障礙和心理問題,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所以,必須建立一支符合我國目前農村發展的需求,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專業能力和疏導能力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隊伍。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2

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如下:

第一、情緒失控,容易衝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十六週歲以下,正處於身心快速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比較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衝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

第二、紀律性較差。

對於長時間沒有家長約束的孩子來説,他們的組織紀律性是較差的,可能會遲到早退,甚至是無故曠課、不交作業。

第三、容易產生自卑而敏感的性格。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第4張
  

很多孩子因為長時間缺乏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性格就會變得倔強和任性。同時這樣的孩子也是很自卑的,他們會害怕被人看不起。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共同解決。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3

1.孤獨感:留守兒童缺乏家庭關愛,常常感到孤獨和無助。

2.恐懼感:由於缺乏安全感,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各種恐懼和焦慮情緒,例如害怕黑暗、陌生人等。

3.自卑感:由於與父母分離時間過長,留守兒童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4.社交障礙:由於長期處於缺乏社交環境的狀態,留守兒童容易形成社交障礙,不善交際,不易融入集體。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第5張
  

5.心理健康問題: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抑鬱、焦慮、強迫症等。

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多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儘量為他們提供關愛和支持。比如,可以邀請社工、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員來開展相關工作,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增強自信和自尊心。同時,政府和社會應該加大對這個羣體的'關注和扶持力度,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和條件。

標籤:兒童心理 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