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發揮學校的主導教育功能、應設立專門的心理諮詢室等。

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1

1、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監護人的責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交流和溝通,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身體和學習外,更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這樣不但有助於緩解孩子的緊張、焦慮心理,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瞭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來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負責撫養監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從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發揮學校的主導教育功能。

學校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要完善健康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要儘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心理上的體貼與温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

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的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其次,學校要組織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和跟蹤管理檔案,及時瞭解留守兒童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對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管理。

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3、應設立專門的心理諮詢室

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和諮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諮詢服務。要注重對留守兒童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校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

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我認為留守兒童本身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鍊和考驗,學會正確應對挫折和逆境,培養堅強的意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堅定性和自制力,從而使自己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5、整合社會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兒童愛心教育平台。

政府要針對部分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的現狀制定相關政策,通過政策激勵和引導,把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努力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針對於留守兒童,要多陪伴和關愛,讓他們感覺到愛,感覺到世界的美好,大部分的心理會圓滿的,當然個別的除外

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2

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認識,形成共識

首先讓他們懂得為什麼。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國小生自覺按照教師要求去做,改“要做”為“我要做”。從而能樂意並主動做其它更有意義的事。

二、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是一個個完整的、有思相的個體,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能適用於每一個學生。對教師來説,針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教授方法至關重要。

一、家庭、學校、社會、學生一起努力

1、加強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教師應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使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國小生會有意識地將教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也就是説教師的行為對學生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讓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受到薰陶和教育。

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第2張
  

2、充分發揮家庭和社會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國小生培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方面。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往往成為學生評判是非的標準。有很大一部分國小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就失去了行為習慣是非判斷的標準。所以,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

學校要經常召開家長會,密切教師與家長的聯繫,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其他方面的表現,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幫助家長提高育人意識和能力,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

同時學校還要與社會各部門建立密切的聯繫,及時反映國小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結合學校行為規範的教育內容開展社區教育,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聘請校外輔導員到校進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國小生的法制意識,規範他們的行為。

3、學生本身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學校裏,教師要經常觀察他們的活動,看看是否有不良現象發生。有許多國小生在教師面前可能有所收斂,但在學生之間便會“原形畢露”。如縱容他們,勢必會影響到其他的國小生。

這時,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觀察這種現象,然後以一個恰當的時間,用一個恰當的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使他們在問題行為產生之初就受到教育並努力改掉。

二、注重強化訓練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學生多次反覆的實踐,尤其是對國小低年級學生,他們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為習慣易產生也容易消退。

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不斷地鞏固。設計一些簡單、易行、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利用好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獎勵與處罰等外部強化的手段,讓國小生不斷地將好的行為內化為他自身行為的一部分。

三、依學齡段分層教育

行為規範教育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徵,有重點進行。

一、二年級可通過兒歌、講故事的形式,瞭解國小生行為規範,讓學生在公共場所不亂扔果皮紙屑,不亂倒垃圾,不在牆壁、桌面亂刻亂畫,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潔淨,養成愛清潔的好習慣,勤洗澡、勤換衣、勤理髮、勤剪指甲、早晚刷牙。

三、四年級開始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對他們的教育應該多用事例去感化,通過編故事、行為規範知識競賽、達標等形式強化常規制度。

五、六年級的國小生基本上由他律轉化為了自律,可以通過出黑板報、演講會等形式鞏固常規制度。

四、注重體驗

國小低年級學生情感體驗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當引起他們產生某種情感體驗的事物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就會產生某種情感體驗。國小生剛入隊時,站在隊旗下宣誓,那莊嚴隆重的入隊儀式會令每一個兒童回味無窮。每週的升旗儀式也是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好時機。結合“國小生行為規範”進行各項競賽活動,都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團結的精神。

五、榜樣激勵

人們也常説,學生身上有着教師和家長的影子。教師舉手投足間都體現着對學生的教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國小生模仿性強,為他們樹立榜樣,是行為規範訓練的有效形式。

根據國小生接受力強的特點,要經常給他們講名人的故事,使他們自覺克服不良的行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以莊重大方、和藹可親的儀表,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作出示範。同時,充分利用學生中的典型事例,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感召他們。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於學生年齡較小,意志力不堅強,不能長久堅持,難免為一時的貪玩而忘了自己許下的“承諾”。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覆現象,這時除了靠自身努力還要靠同學,教師和家長的監督與指導

一、班幹部監督

充分利用班幹部的作用,因為他們時刻處在班級中,更能瞭解情況。同時,也要對班幹部進行約束,讓他們以身作則。首先自我督促,再讓他們督促其他同學。如果發現學生有什麼差錯,及時向教師反映,及時想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

二、教師監督

首先,教師在督促過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則。因為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長期生活在一起, 由於教師比學生更有生活經驗,學生自然地視教師為學習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間接的教育意義。教師要給學生作示範,嚴以律己、為人師表、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做到的、

教師首先做到,成為國小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範。其次,對於學生的日常行為,教師要堅持天天講、檢查、提醒。事實證明,在嚴格的訓練中,大部分學生慢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平時如發現學生做的不好的,及時指出,幫助糾正。久而久之,使學生化外來的強制性為內在的自覺行為習慣。

三、家長監督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除了要靠學生、教師之外,更需要家長的配合,因為家長也是學生的教師,對學生的行為習慣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平時,我會利用家訪,瞭解學生在家的表現,並針對學生的問題,徵求家長意見,共同努力,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四 堅持不懈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需要有堅強的教育意志,立下規矩後就應該要求學生堅持去做,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形成習慣。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生自控能力差特點,嚴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學生上情感失控,找出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

使學生逐漸學會控制自己,做事有恆心,加強意志的培養,有堅強意志力他們遇到任何困難就會勇敢而不畏縮,這將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奠定強有力的基石。

總之,留守兒童的養成教育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應從具體的習慣培養上入手,不斷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辦法,使他們自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走上社會,成為祖國的人才夯實的基礎。

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3

留守兒童是中國最無助的人羣具體表現在:

一是愛的缺失。在小小的年紀,其他孩子還能與父母撒嬌的時候,他們就選擇了“懂事”,他們的內心裏是愛的缺乏與貧乏。他們小心翼翼的遵守着規則,他們忍受着孤獨與寂寞,忍受着無助與無奈,長此下去,孩子會慢慢沒了自我,少了天性,少了快樂。

二是過分的心理早熟。這是外出務工人員在家與孩子短暫的相處與交流中和在離家遠行的時候總是以“謹慎教育”的方式勸誡孩子在家裏要聽爺爺、奶奶的話,聽姥爺、姥姥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從而導致孩子在小小的年紀,當其他孩子還能與父母撒嬌的.時候,他們就選擇了“規矩”,謹言慎行又導致他們少了陽光,少了活潑,少了自信。

三是孩子有自閉現象。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存在着膽怯自卑,他們不喜歡與人交往,不善於與人溝通,不喜歡與人交流。只是默默無聞,每天都在做着各自所要做的,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就如同天上的星星,他們孤獨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第3張
  

2019年4月2日是第十二個“世界自閉症日”,在此筆者呼籲大家給予孤獨孩子應有的平等和尊重,希望給他們少一些歧視的眼光,多一些温暖的包容,少一些新設的障礙,多一些人性的支持。讓他們放下包袱,學會生活,學習知識,有尊嚴的活着。

留守兒童也是學校的優勢,一是小班化會使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分配給每一位學生;二是學生可融入社區、融入社會、走向自然、親近自然、認識自然;三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更加有利於形成有機的學習共同體;四是家長對學校的干預度下降,學校可以靜下心來教書育人;五是有利於培養會生活、會學習的孩子。

留守兒童現象已經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全國婦聯,教育部,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紅十字會,以及眾多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企業家大力、大量的關注、關心和關愛。留守兒童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個新現象,等潮水過後,它的價值才能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