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在為了脱貧,很多農民都外出打工,但隨着外出務工農民的增多,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長,有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在一年之中很少能夠看見自己的父母,所以説這些留守兒童也是非常的可憐,下面介紹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1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及類型

(一)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

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人,其中14週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4000多萬人。筆者調查8所學校中發現共有留守兒童638名,佔在校學生的51.09%。其中14週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278人,佔農村留守兒童的43.57%。且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類型

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父母雙方在外打工,孩子交給祖父輩監護,也就是隔代撫養;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撫養孩子,類似於單親撫養;三是把孩子寄養於親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1]。根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59.4%與留守的單親生活在一起,34.6%的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8%的和其他親戚好友生活在一起,1.2%被寄養在別人家裏或者送到寄宿制學校。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二、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問題表現

(一)情緒方面主要有消極、悲痛、厭惡、憂鬱等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調查中85.1%的農村留守兒童非常想念父母,精神上得不到滿足,變得沉默寡言、消極,突出的就是情緒悲痛、厭惡、怨恨。長期跟隨別人生活,對父母失去了以往濃厚的親切感,有的討厭、怨恨父母。25.8%的農村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疑敏感。18.5%的農村留守兒童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鬱情緒,表現為做事膽小怕事,行為不積極等不良心理狀態。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個性方面主要有自卑、虛榮、嫉妒、逆反、早熟等

農村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愛和母愛,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隨着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會不斷增加;父母由於無法與孩子生活在一起,調查發現85.6%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設法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很多的錢,在同學面前顯闊,孩子的虛榮心被培養起來。

農村留守兒童強烈渴求父母的愛,自己情感無法得到滿足,就開始怨恨家庭的分離;表現出極強逆反心理,對抗情緒嚴重。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不信任;父母背井離鄉,農村留守兒童過早地品嚐生活的艱難,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過早地開始思考一些太過沉重、太過成熟的.人生問題。這種特殊的心理歷程,他們變得比同齡人早熟。

(三)人際交往方面主要存在孤僻心理、不合羣、人際交往障礙等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係,兒童的交往主要是父母、同伴、教師”[2]。根據調查25.7%的農村留守兒童認為不願跟同學一起參加活動,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內心煩惱與衝突無從傾訴,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他們的社會交往。21.3%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時有失落感,不愛和別人交往、性格孤僻、渴望親情成為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對生理、心理及人際交往方面會遇到很多困擾,但父母常年在外,導致他們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農村留守兒童與家庭完整的兒童相比較,在心理上有落差,沒有其他孩子討人喜歡,進而在人際關係上不和諧。

(四)意志和其他方面主要有缺乏毅力、自私、冷漠,缺乏集體榮譽感等

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監護,祖輩們大多生長在舊社會,受教育者甚少,對孩子疏於管教,特別是對他們心理動向不能把握,只管他們吃飽穿暖就行。這些行為嚴重扭曲了孩子的心靈,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懦弱、自私、情感冷漠、缺乏愛心;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範,表現為脾氣急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打罵同學和教師,甚至是長輩,被調查的兒童中25.6%的集體榮譽感很差。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2

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強和留守兒童的密切聯繫和溝通

缺少父母在身邊的關愛,留守學生的心理是孤寂的,師生之間的關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個缺陷。作為老師,要把學生看成朋友,主動接近他們,拿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聯繫,創造更多的時間、機會與他們談話溝通,對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把他們的困難放在心上,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甚至給予特別的照顧,讓他們把你當作知心朋友,願意跟你説心裏話、説真話,將心中的苦惱、憤怒、悲傷向你傾訴;平時多創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場合,如和他們一起唱歌、遊戲、勞動等,這都是與他們進行聯繫和溝通的最好時機,真正做他們的良師益友。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第2張
  

(二)加強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幫他們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樑

監護人與留守學生接觸時間長,影響大,他們的言行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抓好了監護人這一環,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可以通過監護人瞭解留守學生的在家情況,及時把握他們的思想動向,同時,我們也能瞭解到監護人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的.態度,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對監護人作教育方法上的引導。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父母教育如同母乳對於嬰兒一樣重要。留守學生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留守兒童隨時可以通過電話或信件與父母溝通交流,而父母也經常會以自己在外面的境況影響、教育孩子。

因此,教師要了解留守學生父母的電話或務工地址,如平時教育有必要,教師即可立即與留守學生的父母建立直接聯繫。這樣就可通過教師、留守學生的父母、監護人等多方面多渠道教育留守學生,克服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的不足,使他們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針對留守兒童開設與之相關的課程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上一個弱勢羣體,他們的親子教育缺失的問題將伴隨城市化的進程長期存在,因其涉及家庭多、範圍廣、影響深遠,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思考。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問題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維護社會安定、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所以,學校要開設針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引導他們健康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期。學校要專設心理教育老師,讓他們和其他任課老師一起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還可以開設一些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課程,以對家庭缺位、親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兒童進行親子教育的補償。

(四)嘗試建立代管家長制

即教師和留守兒童結對,教師代行家長職責,從學習到生活全程負責。這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幫扶、教育和管理,為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後顧之憂的一項重要措施。有些學校以班主任為留守兒童的代管責任人,教師與兒童結對,義務代管,代管責任到人。

代管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長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噓寒問暖,在學習上多了一些幫助輔導,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缺位、親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兒童有了較好的教育補償,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空間。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3

什麼是留守兒童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成為兒童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23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第3張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鋭。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

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