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

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心理學上的「黑暗效應」是戀愛的必備技巧。在黑暗的場所中,雙方無法清楚感知對方情緒時,能夠大大降低不安感,擦出愛情的火花。下面來了解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

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1

如何面對一個憤怒的人?

一般人覺得別人生氣時,會下意識認為那個人非常可怕。

其實不是的,越情緒失控的人內心越有可能伴隨着脆弱、無助。他們是感覺外界有傷害了,於是只能豎起防禦的刺。

下次當你遇到憤怒的人,或許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待對方:他/她只是一個受傷的人。

心理學一個重要的原則:每個人為自己產生的情緒、感受負責。

發現了有些情境下的憤怒是伴隨着受傷的,絕非意味着我們要去承擔、拯救、負責誰的情緒。

而是下次在經歷親人生氣、與人爭執、自己生氣時,我們可以專注在憤怒背後的受傷感,內心一定是感覺缺失了什麼、或者認為被冒犯了什麼、或者有需求但無法直接表達。

而這種察覺,可以讓氛圍緩和下來,讓自己的情緒一下轉化成平和與鬆弛。

難過的時候該怎麼辦?

怎樣快速走出負面情緒?

當我們遭遇到拒絕、失戀、痛苦時,總想着要想辦法快點擺脱難受的情緒、快點解決自己當下的狀態。

怎麼樣快速走出負面情緒呢?這也許是一個所有人都要明白的事:好好的接納是快速走出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

接受當前的事實,接受自己這些難受的感覺,接受這個局面,就是最快的恢復方式。

比任何逃避、折騰、運動、暴飲暴食都好使,也更健康。

在心裏騰出個空間,容納和理解你的焦慮、你的悲傷、你的脆弱、你的恐懼。

從小到大,或許我們一直接受的信念和教育,都是對於負面情緒予以排斥、否認、迴避,可是這樣做其實讓人更為消沉,因為這意味着:

我們甚至不能擁有自己的.真實感受。

心理學認為:任何一種情緒都並無對錯,它們都有其出現的原因。

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在情緒的感受中,看見真實的自己,挖掘出深藏在情緒背後的某些渴望、匱乏、需求。

為什麼我們懂了這麼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道理”你只是懂了一次,而真正決定行動和無意識反饋的,卻是在你身體裏運行過成千上百次的自動化意識。

那些從別處搬來的“道理”,在真正用的時候壓根不會起作用,因為它在你的意識中太淺了。

為了讓後來認同的真理植入到腦裏成為新的思維,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絕對不是讀一次就頓悟,就可以從今以後都過好生活了。

培養一個可見的習慣,我們都明白需要重複嘗試去做,培養一個摸不着的思維其實也是需要重複去嘗試。

所以,一時做不到,改變緩慢且反覆,不用苛責自己,堅持下去,才會真的有所改變。

如何在短時間內發展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這也許是許多學習“心理學”或者走上“心靈”道路的人非常關心的問題。

答案是:每天花3分鐘關注自我內心。

我們可以這樣探索:

我最希望自己擁有什麼特質?

能帶給我幸福感的是什麼?

我最有興趣的是什麼事?

我在逃避什麼,我在羞恥的是什麼?

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

最能讓我滿足的是什麼?

做了哪些事可以提升我的價值感?

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是24小時都在和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緒呆一起的人。

我們理應是自己最熟悉、最親密的朋友。

而當你不厭其煩地去正視、察覺自我時,這就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你也能從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
  

加深自我瞭解的一些小操作:

1、自由聯想

自己寫日記,發語音給自己聽。把腦海裏的,可能是有些一閃而過的、不愉快的,都在一個安全的氛圍裏寫出來,毫無拘束,不用顧及邏輯,讓想法一展無遺。

想成為情緒的主人有個前提,先意識到,捕捉到,察覺到。

2、寫下故事

細緻地記錄下關於自己的經歷、追溯過去,和身邊人的相處關係,細節越多越好,感受越多越好。

在這個記錄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過往生命被賦予了意義,你也從中收穫了感觸,同時抒發了情感,不再那麼壓抑。

3、和安心信任的人傾訴,和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傾訴等等

無論是宗教、冥想、心理學,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讓人們迴歸自己的內心。

瞭解自我還有個好處,你願意耐心瞭解自己時,你通常也會願意耐心瞭解別人。

如何讓自己正面情緒越來越多?

如何正面的滋養自己?

現在,情緒化、負面能量爆棚、容易焦慮、抑鬱似乎成了很多人的通病。

我們都想讓自己保持一個正面的情緒狀態,也想讓自己內在的力量越來越強,可以不用輕易的就被壞情緒和瑣事所帶走。

如何增強自己的正面情緒?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好心情?

我們都知道有好心情會讓自己更好地行動,但行動同樣可以反過來喚起好情緒。

你走路讓自己抬頭挺胸,思維會跟着調整為自己是個更自信的人。

你每週運動3次,思維會默認為自己是個有活力的人。

你一個月裏又學了新的知識、又完成了一項棘手的工作任務,思維會跟着調整認為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

如果你現在是個執行力、行動力差的人,通常有可能是因為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1、給自己壓力太大

那就每件事設定的完成量越小越好,小到不用耗費什麼意志力就可以完成,但在執行過程中不設上限。

具體例子:一天只做5個俯卧撐,完成。咦,狀態不錯,那就再做多幾十個也可以。

旨在不會因為目標過大而在受挫中途放棄,同時又維持了一個持續的行動過程。

2、怕失敗,怕挫折

認為自己失敗一次,做錯一次,後果就會非常損失自我價值。

此時可以用局外者角度去看待自己,設想如果是朋友擁有這個緊張的擔憂的念頭,你可能會發現存在着僵化、嚴苛的假定,你也會發現別人並沒有那麼關注你,意識到後就會消除不合理性。

3、否定自己

還沒有做時就下結論認為自己一定不行,做不到,乾脆不嘗試。這是成長時期經歷造成的負性信念有關。

我們可以多提醒自己,回顧下過去曾經做過哪些成功的事,雖然有困難但也完成了,用實際的例子去駁斥腦海中這個想法。

告訴自己再試試,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重新通過行動,去塑造另一種可能。而不是去一味相信過去腦海中的聲音。

做一個既會依賴又能獨立的人,這樣的人最幸福。

你知道嗎,人類與生俱來存在着兩個相處方面的需求:

一是依戀他人的安心感,

二是獨立自我的效能感。

我們需要依戀他人,每當人們感覺到自己正在被無條件地看見、傾聽、理解時,都會流露出安心幸福的一面。

並且個體都有屬於自身的侷限、精力、若想生活得更好,就是承認自己需要依戀別人,與別人合作。

別人也同樣有這個依戀需求,想要被我們看到和對待。這本身可以是一個互相合作、互相滋養的狀態。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擁有獨立自我的效能感。

自尊來源於一個人可以應對得了生活的冒險、挑戰、有選擇權、表達權,並在探索世界這個過程裏體會到了屬於自己獨有的力量和價值。

常見的壓抑、低自尊、迴避失敗都是在對自我效能感的限制,專注於加強自身的效能感和勝任感,是一個值得為之努力的目標。

倘若在過程中遇到挫折了,可以回頭看看第二條。

最後,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你也有點幫助。

做一個既會依賴又能獨立的人,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平衡點,享受在自己裏面,那是非常幸福的感覺。

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2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互相影響。

2、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3、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4、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5、抑鬱和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 第2張
  

6、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7、兒童心理髮展有規律,要多瞭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8、預防老年痴呆症,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9、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1、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3

首因效應,是一種社會知覺效應。

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據此對別人下判斷,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後,對後來的信息就比較不重視了,這種現象叫首因效應。

另外,第一次上課,第一次上主題班會,第一次組織學生集體活動,與學生第一次談話等等,都要注意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就會給以後的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馬丁·路德説過:“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們基於對環境的認識,進而產生了價值感和目標感,進而導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動機,但動機是否必定產生相應的行為,則還取決於行為導致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個公式表明,假如一個人把目標的價值看得越大,估計實現的概率越高,那麼所激發的動機也就越強烈。

平時,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經常教育、鼓勵和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遠大、正確的人生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這樣,通過分步目標的逐步實現,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拼搏。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到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測試。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氣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當初那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出來的,不過這個善意的“謊言”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產生了心理暗示,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關注和期待,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在上課時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時常用一個滿意的目光、激勵的動作去鼓勵學生,給他們傳遞“我能行”“我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會產生一種激勵作用。

心理學都有哪些知識 第3張
  

心理學知識:艾賓浩斯遺忘規律

有研究表明,遺忘過程在識記後很快就會發生,其發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幾小時遺忘比較快,以後逐漸緩慢,如在識記停止後2分鐘,遺忘了需要41、8%時間內所學的內容,兩天後,遺忘了72、2%時間內所學的內容,到31天后,只比兩天後多忘6、7%時間內所學的內容。

而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平時學習中往往是按照上課聽課,課後做作業的模式去學習、生活,只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試臨近時,才“臨時抱佛腳”,匆匆地進行復習,這樣做當然學習效果就不大,因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及時複習”的記憶原則。

一是要及時複習,較多地複習,防止在學習後立即發生的遺忘,這好比“加固建築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採用試圖回憶與反覆閲讀相結合的方式,複習時,單純地一遍遍閲讀的效果並不好,應當在材料還沒有記住以前就不斷地試圖回憶,複習效果可以提高。回憶是一種比閲讀更為積極的過程,有利於記憶;

三是採用多樣化的複習方法,運用多種感官參加複習。可以用閲讀、背誦、問答、整理筆記、比較、練習等多種方法,讓信息通過多種感覺通道到達大腦皮層,對同一內容建立廣泛地聯繫,加強記憶。

四是通過操作活動促進記憶,對一些單純用閲讀很難記住的材料,可以把活動和操作參與到這些材料的記憶中去,如學習電子電路的原理時,可以去繪製電路圖,幫助記住各元件的特徵和連接規律,乃至電路的原理。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