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那些身邊發生的事情;那些你每天都説的話;每一個舉手投足;每一次分心動念;都是我們的心理在默默驅動。一些很高端,又很常見的心理學知識,幫助你瞭解自己和他人。下面來了解心理學有哪些知識。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1

如何面對一個憤怒的人?

一般人覺得別人生氣時,會下意識認為那個人非常可怕。

其實不是的,越情緒失控的人內心越有可能伴隨着脆弱、無助。他們是感覺外界有傷害了,於是只能豎起防禦的刺。

下次當你遇到憤怒的人,或許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待對方:他/她只是一個受傷的人。

心理學一個重要的原則:每個人為自己產生的情緒、感受負責。

發現了有些情境下的憤怒是伴隨着受傷的,絕非意味着我們要去承擔、拯救、負責誰的情緒。

而是下次在經歷親人生氣、與人爭執、自己生氣時,我們可以專注在憤怒背後的受傷感,內心一定是感覺缺失了什麼、或者認為被冒犯了什麼、或者有需求但無法直接表達。

而這種察覺,可以讓氛圍緩和下來,讓自己的情緒一下轉化成平和與鬆弛。

難過的時候該怎麼辦?

怎樣快速走出負面情緒?

當我們遭遇到拒絕、失戀、痛苦時,總想着要想辦法快點擺脱難受的情緒、快點解決自己當下的狀態。

怎麼樣快速走出負面情緒呢?這也許是一個所有人都要明白的事:好好的接納是快速走出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

接受當前的事實,接受自己這些難受的感覺,接受這個局面,就是最快的恢復方式。

比任何逃避、折騰、運動、暴飲暴食都好使,也更健康。

在心裏騰出個空間,容納和理解你的焦慮、你的悲傷、你的脆弱、你的恐懼。

從小到大,或許我們一直接受的信念和教育,都是對於負面情緒予以排斥、否認、迴避,可是這樣做其實讓人更為消沉,因為這意味着:

我們甚至不能擁有自己的真實感受。

心理學認為:任何一種情緒都並無對錯,它們都有其出現的原因。

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在情緒的感受中,看見真實的自己,挖掘出深藏在情緒背後的某些渴望、匱乏、需求。

為什麼我們懂了這麼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道理”你只是懂了一次,而真正決定行動和無意識反饋的,卻是在你身體裏運行過成千上百次的自動化意識。

那些從別處搬來的“道理”,在真正用的時候壓根不會起作用,因為它在你的意識中太淺了。

為了讓後來認同的真理植入到腦裏成為新的思維,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絕對不是讀一次就頓悟,就可以從今以後都過好生活了。

培養一個可見的習慣,我們都明白需要重複嘗試去做,培養一個摸不着的思維其實也是需要重複去嘗試。

所以,一時做不到,改變緩慢且反覆,不用苛責自己,堅持下去,才會真的有所改變。

如何在短時間內發展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這也許是許多學習“心理學”或者走上“心靈”道路的人非常關心的問題。

答案是:每天花3分鐘關注自我內心。

我們可以這樣探索:

我最希望自己擁有什麼特質?

能帶給我幸福感的是什麼?

我最有興趣的是什麼事?

我在逃避什麼,我在羞恥的是什麼?

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

最能讓我滿足的是什麼?

做了哪些事可以提升我的價值感?

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是24小時都在和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緒呆一起的人。

我們理應是自己最熟悉、最親密的朋友。

而當你不厭其煩地去正視、察覺自我時,這就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你也能從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
  

加深自我瞭解的一些小操作:

1、自由聯想

自己寫日記,發語音給自己聽。把腦海裏的,可能是有些一閃而過的、不愉快的,都在一個安全的氛圍裏寫出來,毫無拘束,不用顧及邏輯,讓想法一展無遺。

想成為情緒的主人有個前提,先意識到,捕捉到,察覺到。

2、寫下故事

細緻地記錄下關於自己的經歷、追溯過去,和身邊人的.相處關係,細節越多越好,感受越多越好。

在這個記錄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過往生命被賦予了意義,你也從中收穫了感觸,同時抒發了情感,不再那麼壓抑。

3、和安心信任的人傾訴,和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傾訴等等

無論是宗教、冥想、心理學,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讓人們迴歸自己的內心。

瞭解自我還有個好處,你願意耐心瞭解自己時,你通常也會願意耐心瞭解別人。

如何讓自己正面情緒越來越多?

如何正面的滋養自己?

現在,情緒化、負面能量爆棚、容易焦慮、抑鬱似乎成了很多人的通病。

我們都想讓自己保持一個正面的情緒狀態,也想讓自己內在的力量越來越強,可以不用輕易的就被壞情緒和瑣事所帶走。

如何增強自己的正面情緒?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好心情?

我們都知道有好心情會讓自己更好地行動,但行動同樣可以反過來喚起好情緒。

你走路讓自己抬頭挺胸,思維會跟着調整為自己是個更自信的人。

你每週運動3次,思維會默認為自己是個有活力的人。

你一個月裏又學了新的知識、又完成了一項棘手的工作任務,思維會跟着調整認為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

如果你現在是個執行力、行動力差的人,通常有可能是因為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1、給自己壓力太大

那就每件事設定的完成量越小越好,小到不用耗費什麼意志力就可以完成,但在執行過程中不設上限。

具體例子:一天只做5個俯卧撐,完成。咦,狀態不錯,那就再做多幾十個也可以。

旨在不會因為目標過大而在受挫中途放棄,同時又維持了一個持續的行動過程。

2、怕失敗,怕挫折

認為自己失敗一次,做錯一次,後果就會非常損失自我價值。

此時可以用局外者角度去看待自己,設想如果是朋友擁有這個緊張的擔憂的念頭,你可能會發現存在着僵化、嚴苛的假定,你也會發現別人並沒有那麼關注你,意識到後就會消除不合理性。

3、否定自己

還沒有做時就下結論認為自己一定不行,做不到,乾脆不嘗試。這是成長時期經歷造成的負性信念有關。

我們可以多提醒自己,回顧下過去曾經做過哪些成功的事,雖然有困難但也完成了,用實際的例子去駁斥腦海中這個想法。

告訴自己再試試,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重新通過行動,去塑造另一種可能。而不是去一味相信過去腦海中的聲音。

做一個既會依賴又能獨立的人,這樣的人最幸福。

你知道嗎,人類與生俱來存在着兩個相處方面的需求:

一是依戀他人的安心感,

二是獨立自我的效能感。

我們需要依戀他人,每當人們感覺到自己正在被無條件地看見、傾聽、理解時,都會流露出安心幸福的一面。

並且個體都有屬於自身的侷限、精力、若想生活得更好,就是承認自己需要依戀別人,與別人合作。

別人也同樣有這個依戀需求,想要被我們看到和對待。這本身可以是一個互相合作、互相滋養的狀態。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擁有獨立自我的效能感。

自尊來源於一個人可以應對得了生活的冒險、挑戰、有選擇權、表達權,並在探索世界這個過程裏體會到了屬於自己獨有的力量和價值。

常見的壓抑、低自尊、迴避失敗都是在對自我效能感的限制,專注於加強自身的效能感和勝任感,是一個值得為之努力的目標。

倘若在過程中遇到挫折了,可以回頭看看第二條。

最後,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你也有點幫助。

做一個既會依賴又能獨立的人,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平衡點,享受在自己裏面,那是非常幸福的感覺。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2

心理學知識: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一種社會知覺效應。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據此對別人下判斷,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後,對後來的信息就比較不重視了,這種現象叫首因效應。

例如初次見面時對方的儀表、風度所給我們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後交往的依據。根據首因效應,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育過程中,尤其是新班級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一定要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淨,桌椅排放整齊,班內物品擺放有序,宣傳標語完好無缺,等等。教育者本人要儀表端莊,給人以和藹可親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給人以高雅之感。

另外,第一次上課,第一次上主題班會,第一次組織學生集體活動,與學生第一次談話等等,都要注意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就會給以後的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心理學知識:期待理論

馬丁·路德説過:“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們基於對環境的認識,進而產生了價值感和目標感,進而導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動機,但動機是否必定產生相應的行為,則還取決於行為導致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

對此,心理學家弗魯姆提出一個公式:M=V×E。公式中,M指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的積極性,稱為激勵水平;V表示人們對某一目標的重視程度和評價高低,稱為效價;E表示某一特別行為會導致一個預期效果的概率,稱為期望值。

這個公式表明,假如一個人把目標的價值看得越大,估計實現的概率越高,那麼所激發的動機也就越強烈。

運用“期望理論”,教師必須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即“我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奮鬥目標是什麼”。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教師、父母及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是什麼。

平時,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經常教育、鼓勵和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遠大、正確的人生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 第2張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對學生的遠大目標進行適當的分解,降低其難度,從而增大學生實現分步目標的概率,讓學生經常獲得實現目標、取得成功之後的喜悦的心理感受和成就感。

這樣,通過分步目標的逐步實現,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拼搏。

心理學知識: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到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測試。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氣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有趣的是,幾個月後的考試出現了奇蹟: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相處。

其實,當初那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出來的,不過這個善意的“謊言”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產生了心理暗示,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關注和期待,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現在人們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待趨於一致的變化的現象,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作為班主任老師,在平時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多給學生以熱愛、關注和期待。

在上課時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時常用一個滿意的目光、激勵的動作去鼓勵學生,給他們傳遞“我能行”“我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會產生一種激勵作用。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3

一、“三明治效應”: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這種現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層總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着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總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使之後味無窮。比如:今天的湯真好喝,就是稍微鹹了一點,下次清淡點我能連喝三大碗。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 第3張
  

二、“反問句效應”:不想終結聊天話題,就要少説反問句,如“不然呢?”“我怎麼知道?”“聽明白沒?”説這些話時或許別無他意,但其實傷人又傷心,負作用非常大。生活中能用陳述句就不用反問句,因為8%的反問都是拿來終結話題的`大殺器。

三、“富蘭克林效應”:那些曾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幫你。想要提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幫你一次,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所以,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好感,主動開口是沒壞處的。

四、“説謊假象”:説謊的人會刻意糾正自己的動作,露出破綻。比如感到吃驚時,他會一直維持吃驚的表情,而不是一秒鐘回到正常的表情;説謊者描述事件經過時會故意説得很順暢,還加以修飾,但往往真實的東西都需要回憶,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