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心理學中效應有哪些

閲讀1.88W

從眾效應、暗示效應、名人效應。

心理學中效應有哪些1

1、從眾效應:是指在羣體作用下,個人調整與改變自己使其變得與其他人更相似。

2、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3、名人效應:由於接受名人的暗示所產生的信服和盲從現象被稱為名人效應。即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裏,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

心理學中效應有哪些
  

4、角色效應: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5、獎懲效應:獎勵和懲罰是對學生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身評價,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由獎懲所帶來的'行為的強化或弱化就叫做獎懲效應。

6、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心理學中效應有哪些2

1. 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效應,講的是如果把一隻青蛙扔到滾燙的開水裏,它會因為忍受不了高温而奮力跳出,從而活了下來,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裏,用火慢慢加熱,青蛙就不會意識到危險,最後被活活煮熟。

“青蛙效應”被個人和組織廣泛應用,任正非曾説:在華為,所有員工都要有危機感。華為之所以能夠到達今天的高度,跟任正非的危機管理不無關係,嚴格的淘汰制度讓員工不掉入“温水”之中。

2. 鱷魚效應

“鱷魚效應”又叫“鱷魚法則”,講的是如果一個人被鱷魚咬住一條腿,他就會用手去抓,結果手也會被鱷魚咬住,越想拯救損失,損失反而越多。

人的自然心理都是不想自己遭受損失的,但是在排山倒海的頹勢面前,只能及時止損,否則只會越陷越深。很多股民應該經歷過類似的情況,在投資方向錯誤的時候,越是“戀戰”,損失越多。

心理學中效應有哪些 第2張
  

3. 羊羣效應

“羊羣效應”也叫“從眾心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羊羣效應”講的是,羊羣本來很散亂,但是當領頭羊出現的'時候,羊羣就會跟着這隻領頭羊走,不管前面有沒有危險,羊羣都會盲目跟着走。

著名的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裏就分析了這種從眾心理,很多時候人是很懶的,懶於做判斷,懶於做決定,如果有很多人認為一件東西很好,那麼就會有很多後來者跟風去購買。現在的明星代言不就是利用了這種心理學效應嗎?

心理學中效應有哪些3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效應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實驗表明,訓練狗可越過屏障來逃避實驗者的電擊。若狗曾受到不可預期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中斷不依賴於狗的行為),即使之後有機會逃離電擊,也變得無力逃離。

並且還表現出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這是由於它們在實驗中受到無助感侵襲。認識到無論如何都不能控制終止電擊,狗會意識自己無法改變外界控制而感到無助。

人若遇到習得性無助,會發展成深度絕望和悲哀。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應開闊眼光,客觀看待真正決定事情的因素,避免陷入絕望。也認識自己的習得性無助,勿用經驗限制自己。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 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緊了。

而南風徐徐吹動,使天氣温暖起來,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脱掉大衣。這場比賽,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説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旦方法錯誤,反而適得其反。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在一所國小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

其實名單並非根據測驗結果確定,而是隨機抽取的。它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

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樣的大趨勢理應給家長及教師敲響警鐘。

教育實踐表明:當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其抱較高期望,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關懷、愛護和鼓勵,常會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學習。會更自尊、自信、自愛、自強。

心理學中效應有哪些 第3張
  

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某日凌晨3點,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附近住户亮起了燈,打開窗户,兇手嚇跑了。

當一切恢復平靜,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住户又亮起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再次出現將其殺死在樓梯上。整個過程中,每次呼救至少有38人到窗前觀看,卻無一人施救及報警。

事件引起紐約社會轟動,引起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思考,把這種眾多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大量的實驗調查發現: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是不同的。

當只有一人能提供幫助時,他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若有許多人在場,幫助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吃了苦頭。他狂熱愛上「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麗,並與她結婚。但她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着耳朵説:「不要聽!不要聽!」

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漂亮女人也必然有非凡智慧和高貴品格。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一個人身上某方面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悄悄影響着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

標籤:心理學 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