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特點的學科,心理學作為一門對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科學研究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研究領,下面分享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1

01. 心理學分支概覽

雖然心理學的每個分支和類型都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各有各的重點,但共同的目標是一致的:

研究和解釋人類的思想和行為。

由於人類的行為千差萬別,心理學子領域的數量也在持續地發展。

每種類型的心理學都代表着一個專注於特定主題的特定研究。

心理學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領域:

1.研究:增加心理學科的知識基礎。

2.實踐: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1.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

變態心理學關注於精神病理學和異常行為。

它涉及研究人的情緒、思想、和行為模式,以識別、理解、和解決任何對個人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

該心理學分支的研究人員涉及評估、診斷、和治療各種心理障礙,包括焦慮和抑鬱。

涵蓋人員包括:心理諮詢師、臨牀心理學家、以及心理治療師。

2.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

行為心理學,也可稱為行為主義。

這是一種學習理論,其基礎在於所有行動都是通過條件反射獲得的。

諸如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些行為策略通常用於教導和修改行為。

例如課堂上,老師可能會使用獎勵機制來教導學生表現良好。

行為心理學於20世紀上半葉被推向最高點,然而在 1950 年代變得不那麼突出了。

目前,行為技術仍是治療、教育、以及其他領域的理論支柱。

3.生物心理學(Biopsychology)

生物心理學也被稱為生理心理學、行為神經學、或者心理生物學。[1]

生物心理學專注於大腦、神經元、以及神經系統如何影響思想、感受、和行為的研究。

該領域借鑑了許多不同的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生物學、生理學、以及神經科學。

從事此類心理學的相關人員,也會研究腦損傷和腦疾病如何影響人類行為。

4.臨牀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

臨牀心理學關注於精神疾病、異常行為、以及精神障礙的評估和治療。

臨牀心理學家通常在社區、大學、學院工作。

你也可以在醫院中找到臨牀心理學專業人士,他們通常作為團隊協作的一部分,其中包括醫生、精神病學家、或其它的心理學家。

5.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認知心理學起源於 1960 年代,並以人是如何思考、學習、和記憶為中心進行科學研究。

此類專業人員通常研究認知功能,例如:

感知、動機、情感、語言、學習、記憶、注意力、決策、以及問題解決。

認知心理學經常會使用信息處理模型來描述思維的工作方式,這類似於將大腦運行當作計算機模式來研究。

6.比較心理學(Comparative Psychology)

比較心理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心理學分支。

這種心理學亞型起源於查爾斯·達爾文和喬治·羅曼斯等人的研究,現已發展成一個涵蓋多學科的學科。

除了心理學以外,這一領域也涉及到生物學、人類學、生態學、遺傳學等。

7.諮詢心理學(Counseling Psychology)

諮詢心理學是心理學中最大的一個分支,其重點是心理治療中備受各種心理症狀困擾的來訪者。

從事此類心理學專業的人員,主要工作是幫助來訪者改善其社交狀態和情感健康。

以此解決來訪者健康、工作、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困擾。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

8.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跨文化心理學是研究文化因素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的心理學分支。

這涉及集體文化與個人主義的差異研究,以及不同文化下的情感、個性、和兒童發展的差異研究。

國際跨文化心理學協會 (IACCP) 成立於 1972 年。

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行為差異,這個學科也不斷地發展壯大。

9.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發展心理學側重於研究人一生的成長與改變。

這個分支試圖理解和解釋,人如何,以及為什麼會改變。

其中包括生命過程中的身體成長、智力發展、情緒變化、社會成長、以及直覺變化。

發展心理學家會研究嬰兒、兒童、青少年、或老年人的發育。

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包括從產前發育到阿爾茨海默病。

10.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學涉及學校、學生、以及教育相關的問題,最常研究的話題是學生的學習方式。

這類心理學研究人員會研究不同變量如何影響學生,包括學習障礙、天賦、以及教學過程。

11.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實驗心理學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究大腦與行為的心理學分支。

實驗心理學通常被視為一個獨特的子領域,因為實驗技術和方法會在心理學其它每個分支中,都被廣泛使用。

其中包括:實驗、相關研究、案例研究、以及自然觀察。

實驗心理學家會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工作,包括學校、研究中心、政府、以及私營企業。

其工作主要是利用科學方法,去研究一系列人類行為和心理現象。

12.審判心理學(Forensic Psychology)

審判心理學主要負責處理與心理學和法律相關的問題。

這個領域的工作人員主要將心理學的原理於法律問題,涉及到犯罪研究和法庭系統工作。

審判心理學家需要負責多種類的工作,包括法庭案件中提供證詞、評估涉嫌虐待案件中的兒童,以及評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能力。

許多情況下,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並非就是 “審判心理學家”,他們可能是臨牀心理學家、學校心理學家、神經學家、或者輔導員。

他們只不過是利用自己心理學專業的知識,在法律或刑事案件中提供證詞、分析、和意見。

13.健康心理學 (Health Psychology)

健康心理學側重於生物學、心理學、行為、以及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健康和疾病的研究。

這個分支涉及廣泛的健康促進知識,以及疾病和病症的預防和治療。

健康心理學家要經常處理與健康相關的問題,比如體重管理、戒煙、壓力管理、以及營養。

再比如幫助病人面對疾病,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這些也在健康心理學的範疇。

14.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簡稱I/O 心理學,主要將心理學原理應用於工作場所。

旨在提高工作場所的生產力和效率,同時最大程度上提高員工福祉。

I/O 心理學側重於人為錯誤、產品設計、人體工程學、人的能力、以及人機交互。

其目的是改善人與產品以及機械的交互方式,最大程度減少產品損害,創建高準確性以及高安全性的工作場所。

I/O 心理學研究主題也包括員工態度、員工行為、組織流程、和領導力。

15.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

人格心理學專注於研究每個人獨特的思維模式、感受、以及行為。

經典人格理論涵蓋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以及埃裏克森的社會心理髮展理論。

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不同的因素(遺傳學、養育子女和社會經歷)是如何影響人格發展和變化。

16.學校心理學(School Psychology)

學校心理學涉及到學校工作,比如學生的學業問題、情感、以及社會問題。

以此促進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的合作,來營造健康的學習環境。

17.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社會心理學關注於對社會行為的解釋。

它着眼於不同的主題,包括羣體行為、社會互動、感知、領導力、非語言交流、以及社會對決策的影響。

社會對行為的影響是社會心理學非常大的一個興趣點,其關注於人們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

其中的主題有從眾、攻擊、和偏見等。

18.運動心理學(Sports Psychology)

運動心理學研究心理如何影響運動、運動表現、鍛鍊、以及身體活動。

運動員通過相應的心理輔導,來提高自身的注意力、心理韌性、增加動力、以及減少相應的焦慮。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2

1,蘑菇效應(雙刃劍,有好有壞)

蘑菇效應,指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

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或公司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殼羽化前的一種磨鍊,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但如果不注意,不給予及時和應有關懷引導,也會產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於得不到陽光和肥料,一直長不大。

2,旁觀者效應(不報警是人性冷漠?)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由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於1970年發現,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説,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羣體共同完成任務,羣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

“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旁觀者效應的6個原因:1)社會抑制作用。2)社會影響結果,即人的從眾心理。3)多數人忽略。4)責任擴散、分攤。5)情境的不明確性。6)評價恐懼(害怕別人説自己)。

3,搭便車效應(佔盡便宜,一毛不拔)

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羣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搭便車效應使羣體內的責任擴散,鼓勵了個體的懶散。當羣體結果無法歸因於任何單獨個體時,個人的投入與整體的產出之間的關係將不明確。

搭便車效應的危害:

1)損害成本承擔者的利益和積極性。2)助長其它成員的惰性。

反映在整體的結果上就是:集體積極性下降,工作質量下降。

4,吊橋效應(不是因為人,而是因為場景)

案例一

心理學家阿瑟·阿倫在一座長130米且僅靠2根粗麻繩懸掛在70米高空的吊橋上做了一個實驗:那些從橋上走過的人,大多數都覺得自己對站在對岸的異性有了心動的感覺。

案例二

午後,陽光明媚,你正在室外散步,突然一個無比帥氣的男生(婀娜多姿的美女)向你走來,什麼感覺?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對嗎?你一定覺得自己是緊張,感覺戀愛了。

同樣的身體狀態,被你歸結為不同的情緒反應,不過是換了個場景罷了。也就是説,人們其實很難分辨當下的感覺是來源於人,還是因為場景,多半錯把場景因素歸因為人。這就是著名的“吊橋實驗”,心理學稱之為“情緒雙因素理論”。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 第2張
  

其實,過橋或散步的人並非真的對陌生的異性心動,他的心動是由吊橋、外部場景的刺激感引發的。研究者認為,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一種兩階段的自我知覺過程。在這一歷程中,人們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周遭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換言之,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真實遭遇。通過場景設置,喚醒愛人的情緒體驗,讓他或她快速愛上你。

5,雁陣效應(團結一致,走的更遠)

雁羣在天空中飛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陣或一字斜陣,並定時交換左右位置。生物專家們經過研究後得出結論,即雁羣這一飛行陣勢是它們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為它們在飛行中後一隻大雁的羽翼,能夠藉助於前一隻大雁的羽翼所產生的空氣動力,使飛行省力省時,一段時間後,它們交換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側的羽翼也能借助於空氣動力緩解疲勞。

管理專家們將這種有趣的雁羣飛翔陣勢原理運用於管理學的研究,形象地稱之為“雁陣效應”。由此帶給我們的啟示:靠着團結協作精神,才能凌空翱翔,完成長途遷徙。惟有頑強拼搏、互助協作才能走得更遠、更好。一加一大於二;單打獨鬥無法成就事業。

6,鏡子效應(為別人,己更好)

鏡子效應來源於現實的生活,主要用於人際交往。當你照鏡子時,鏡子裏的你會隨着你的喜怒哀樂而變化。這是最狹義的鏡子效應!同樣的,在人際交往中,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相反你對別人不好,別人也對你不好!這就是鏡子效應的真諦。

在現實生活中,當你和你不喜歡的人相處時,或許他也不怎麼喜歡你,但是隻要你試着慢慢的喜歡他,逐漸的'他也會開始喜歡和你相處。將心比心,人都是相互的!

在心理學中,鏡子效應被定義為:互相喜歡或是親近的兩個人會產生類似的行為。

7,羅森塔爾效應(相信就能做到)

效應起源——古希臘傳説中塞浦路斯島一位年輕的王子皮格馬力翁,酷愛藝術,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對自己的作品他愛不釋手,整日深情注視。天長日久,女神竟然奇蹟般復活,併成為了他的妻子。這個故事説明,期待是一種力量。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提出了羅森塔爾效應理論。此理論中有一個我們最常聽到的例子:兩個病人同住一家醫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人並無大礙。但醫生把兩人的診斷書弄混了。結果那個真正的癌症病患得知後整天心情輕鬆,開心地在醫院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個原本身體無恙的人卻終日活在對死亡與病痛的恐懼中,最後真的罹患絕症,在抑鬱絕望中死去。

羅森塔爾效應的心理暗示:當別人給予充分信賴和期待時,我們就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務,達成自己的意願,眼前的困難便會得到解決。反之便會被低迷的情緒主宰,最終失敗。

8,踢貓效應(控制自己,不讓壞情緒擴散)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裏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着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羣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羣體,因為也許會有多個渠道的怒氣傳遞到他這裏來。

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緊張很容易導致人們情緒的不穩定,一點不如意就會使自己煩惱、憤怒起來,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這種消極因素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隊伍當中——被別人“踢”和去“踢”別人。

9,鮎魚效應(激活同行,實現共贏)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雖經種種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窒息而死。後來,有人在裝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鮎魚。沙丁魚見了鮎魚四處躲避,這樣一來缺氧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多數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鮎魚效應。鮎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

現在用來指企業應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企業,一切互相促進激勵。從人才開發的角度來看,鮎魚效應是企業管理者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具體是指組織管理部門通過引進優秀人才以激活原有員工的活力,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激盪效果。海歸人才回國以後,往往能夠產生非常積極的鮎魚效應。

10,羊羣效應(一隻羊跑,其他羊也跟着跑)

羊羣效應,也稱羊羣行為、從眾心理。羊羣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不管不顧,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

羊羣效應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經濟學裏經常用“羊羣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尤其是跟風的股票和理財投資領域。

2008年,華爾街經濟危機,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危機和恐慌迅速在全球開始蔓延。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有時也經常充當羊羣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都是在藉助羊羣效應。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3

首因效應,是一種社會知覺效應。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據此對別人下判斷,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後,對後來的信息就比較不重視了,這種現象叫首因效應。

另外,第一次上課,第一次上主題班會,第一次組織學生集體活動,與學生第一次談話等等,都要注意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就會給以後的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馬丁·路德説過:“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們基於對環境的認識,進而產生了價值感和目標感,進而導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動機,但動機是否必定產生相應的行為,則還取決於行為導致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個公式表明,假如一個人把目標的價值看得越大,估計實現的概率越高,那麼所激發的動機也就越強烈。

平時,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經常教育、鼓勵和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遠大、正確的人生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這樣,通過分步目標的逐步實現,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拼搏。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到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測試。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氣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當初那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出來的,不過這個善意的“謊言”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產生了心理暗示,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關注和期待,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在上課時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時常用一個滿意的目光、激勵的動作去鼓勵學生,給他們傳遞“我能行”“我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會產生一種激勵作用。

心理學有哪些知識類型 第3張
  

心理學知識:艾賓浩斯遺忘規律

有研究表明,遺忘過程在識記後很快就會發生,其發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幾小時遺忘比較快,以後逐漸緩慢,如在識記停止後20分鐘,遺忘了需要41.8%時間內所學的內容,兩天後,遺忘了72.2%時間內所學的內容,到31天后,只比兩天後多忘6.7%時間內所學的內容。

而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平時學習中往往是按照上課聽課,課後做作業的模式去學習、生活,只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試臨近時,才“臨時抱佛腳”,匆匆地進行復習,這樣做當然學習效果就不大,因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及時複習”的記憶原則。

一是要及時複習,較多地複習,防止在學習後立即發生的遺忘,這好比“加固建築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採用試圖回憶與反覆閲讀相結合的方式,複習時,單純地一遍遍閲讀的效果並不好,應當在材料還沒有記住以前就不斷地試圖回憶,複習效果可以提高。回憶是一種比閲讀更為積極的過程,有利於記憶;

三是採用多樣化的複習方法,運用多種感官參加複習。可以用閲讀、背誦、問答、整理筆記、比較、練習等多種方法,讓信息通過多種感覺通道到達大腦皮層,對同一內容建立廣泛地聯繫,加強記憶。

心理學知識:歸因理論

根據心理學家韋納的研究成果,人們的成功與失敗主要取決於努力、能力、任務難度和運氣四方面的因素。

1. 內部穩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如果學生把自己學習的好壞歸因於此,認為學習好是由於能力高,那他就會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氣揚;或認為學習差是由於能力低,那他就會喪失信心,只好聽任失敗。

3. 外部穩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務難易。如果一個學生把學習不好歸因於任務困難,那他就會埋怨客觀,並把今後學習好的希望寄託在減輕任務的難度上;或認為自己學習好是由於任務容易,那他就會提醒自己,今後要認真學習,以應對困難任務的學習。

作為教師,在學生學習上取得成功之後,要及時引導他們多從內部的、可控的方面進行歸因,如歸因於學習認真、刻苦、努力,這樣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發奮學習,而不是把成功歸於僥倖、運氣、學習條件、他人幫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心理學知識:得寸進尺效應

這是因為人們總願意把自己整飾出首尾一致的印象,如他一旦表現出助人為樂的言行,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也要繼續下去,當然,要求的提出要適當。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適時、適地地運用“得寸進尺效應”,對學生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則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使每個人都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如對一些上網打電子遊戲成癮的孩子的轉變,也可以採用“得寸進尺效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

例如第一天允許玩1小時,第二天減少到50分鐘,以後依次遞減,逐漸脱敏,從而改掉不良習慣。總之,在工作中,向學生提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