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學習一點心理學知識,就能幫助我們跳出不快樂的陷阱,時刻擁有好心情,下面來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1

1、飛輪效應

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總覺得異常艱難,焦慮且毫無頭緒,這正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 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所以如果有什麼明天要做的事,最好今天就開始做。萬事開頭難,但你如果提前開好了頭,提前進入工作狀態,之後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2、登門檻效應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人們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大家才會慢慢地接受那個較大的要求。

3、標籤效應

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心理學上一個經典名詞“標籤效應”,是説人一旦被下了某種結論,就會像商品被貼上某種標籤一樣,會自覺按照這個結論做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招募了一批紀律散漫,不聽指揮,性格比較痞的新士兵,要求士兵每月向家裏寫一封信,大意是説自己在戰場上如何奮勇殺敵,以及聽從紀律,服從指揮的。只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半年過後,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士兵真的像信上所説的那樣去改變了。當我們給自己貼上一個正面的標籤時,生活便會一點一點改善,相反,一旦貼上負面標籤,甚至誇大負面標籤的傷害,便會把自己拖進負能量的沼澤裏。

4、閉門羹效應

這個心理學效應是指,當你提出一個大要求時,對方拒絕了你,然後你再提出一一個小要求,對方基本上就不好意思再拒絕了。比如,你想像好友借50元,先向他借100元,被拒絕 了; 再開口向他借50元,那他就不好拒絕了。用這一招,也可以輕鬆將你喜歡的人約出來,舉個例子,你想約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吃個飯,那你就先提出跟他一起去某個地方玩,他若是直接答應了,那你就賺了;若是拒絕了前一個,自然就不太可能拒絕跟你去吃飯了。

5、曝光效應:多出現在喜歡的人面前

你有沒有遇到或聽到這樣的事情,女孩喜歡男孩好久了,寫了情書但不好意思直接給他,所以委託閨密每天帶給男生,結果最後閨密和這個男生在一起了。這其實是曝光效應的體現。

一個人頻繁出現在另一個人視線中,心理上會不由出現好感,所以喜歡一個人就多多製造偶遇,“咦,好巧啊,又是你”!讓他逐漸相信這是命運的巧合,慢慢接受逃不過老孃手掌心的命運。

6、不要把目標告訴他人

當你把未實現的目標告訴他人時,大腦會產生一種自己已經達成目標的錯覺和滿足感,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賀,會讓你把空談錯認為實踐,從而讓你鬆懈努力,更難完成目標。人們常有一種錯覺,以為對外宣佈目標,公開做出承諾,朋友會監督我們,父母會給我們打氣,我們便會更加努力,但一個遺憾的事實是,除了你自己沒人在乎你的目標。

最好的方法是把目標寫下來,放在自己時時能 看到的地方(比如手機壁紙) ,制定一個合理詳細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它。

7、契可尼效應:初戀為何令人難忘

一般人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那些中斷了的、未完成的事情卻總是無法忘懷。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契可尼效應”。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的'另一半對自己的初戀總是念念不忘時,不要總是滿腹牢騷,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心理每個人都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人的記憶裏,更不可能説誰替代誰。你是你,她是她,倘若你一直想着把她替代,那毫不客氣地説,你的努力用錯了方向,努力提升自己是正道。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第2張
  

8、戀愛中的馬太效應

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一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這是因為,當你願意多為自己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就會得到提升,從而提高 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也會在投入過程中不斷流失自我價值,對方卻在不斷“增值”,對方對你來説會越來越珍貴,而你對對方來説的價值獎賞卻越來越低。

當然,這並不代表在戀愛中不付出就是好的,而是説在戀愛中我們都不能一味付出而忽略了“對自己好”,提升自己的價值是第一要義,戀愛時,雙方都有對等的相互付出、為對方考慮,也在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這才是最好的狀態。

9、其實人生只有900個月

事實上,你可以畫一個30x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夠了,每過一個月,就在一個格子裏打鈎,你全部的人生就在這張紙上。

你會因此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將是如何度過的?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2

心理學知識記憶方法

方法一:諧音替換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一些易混淆的知識點,而且知識點之間可以通過諧音進行聯想,使之相關,把所屬的知識點變成整體進行記憶。例如,中國第一個頒佈的學制是壬寅學制;,第一個實施的近代學制是癸卯學制;第一次規定了男女可同校的學制是壬子癸丑學制;以美國為藍本,沿用時間最長的學制是壬戌學制。

以上是我們教育學經常考到的`有關學制的知識點,我們就能把每個學制中最具代表性的的一個字替換成它的'諧音,進而賦予新的意義進行記憶。即:人(壬)頒佈,鬼(癸)實施,(醜)男女,(美)長戌。這樣記憶起來就郎朗上口且不易忘記。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第3張
  

方法二: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類似的知識點。例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很多“之父”越是這種相似度大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我們越要下功夫,把他們總結在一起,相互比對着記憶,加強效果。我們可以利用表格,把這些知識點組織在一起,讓我們在複習的時候一目瞭然。

方法三:縮減編歌訣記憶法

這種方法是將實際材料中的每條內容簡化成一個關鍵性的字,然後將這些字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聯繫起來,串聯成自己熟悉的事物。

例如,教育學中教學原則共有八個,分別是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理論聯繫實際原則、量力性原則。我們把這八個原則中,依次找出關鍵詞,然後把它們聯繫起來,組成一句我們能夠理解的話,即“直啟公尋找一英里以外的狐狸”。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3

首因效應,是一種社會知覺效應。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據此對別人下判斷,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後,對後來的信息就比較不重視了,這種現象叫首因效應。

另外,第一次上課,第一次上主題班會,第一次組織學生集體活動,與學生第一次談話等等,都要注意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就會給以後的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馬丁·路德説過:“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們基於對環境的認識,進而產生了價值感和目標感,進而導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動機,但動機是否必定產生相應的行為,則還取決於行為導致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個公式表明,假如一個人把目標的價值看得越大,估計實現的概率越高,那麼所激發的動機也就越強烈。

平時,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經常教育、鼓勵和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遠大、正確的人生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這樣,通過分步目標的逐步實現,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拼搏。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到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測試。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氣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當初那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出來的,不過這個善意的“謊言”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產生了心理暗示,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關注和期待,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在上課時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時常用一個滿意的目光、激勵的動作去鼓勵學生,給他們傳遞“我能行”“我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會產生一種激勵作用。

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第4張
  

心理學知識:艾賓浩斯遺忘規律

有研究表明,遺忘過程在識記後很快就會發生,其發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幾小時遺忘比較快,以後逐漸緩慢,如在識記停止後20分鐘,遺忘了需要41.8%時間內所學的內容,兩天後,遺忘了72.2%時間內所學的內容,到31天后,只比兩天後多忘6.7%時間內所學的內容。

而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平時學習中往往是按照上課聽課,課後做作業的模式去學習、生活,只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試臨近時,才“臨時抱佛腳”,匆匆地進行復習,這樣做當然學習效果就不大,因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及時複習”的記憶原則。

一是要及時複習,較多地複習,防止在學習後立即發生的遺忘,這好比“加固建築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採用試圖回憶與反覆閲讀相結合的方式,複習時,單純地一遍遍閲讀的效果並不好,應當在材料還沒有記住以前就不斷地試圖回憶,複習效果可以提高。回憶是一種比閲讀更為積極的過程,有利於記憶;

三是採用多樣化的複習方法,運用多種感官參加複習。可以用閲讀、背誦、問答、整理筆記、比較、練習等多種方法,讓信息通過多種感覺通道到達大腦皮層,對同一內容建立廣泛地聯繫,加強記憶。

心理學知識:歸因理論

根據心理學家韋納的研究成果,人們的成功與失敗主要取決於努力、能力、任務難度和運氣四方面的因素。

1. 內部穩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如果學生把自己學習的好壞歸因於此,認為學習好是由於能力高,那他就會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氣揚;或認為學習差是由於能力低,那他就會喪失信心,只好聽任失敗。

3. 外部穩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務難易。如果一個學生把學習不好歸因於任務困難,那他就會埋怨客觀,並把今後學習好的希望寄託在減輕任務的難度上;或認為自己學習好是由於任務容易,那他就會提醒自己,今後要認真學習,以應對困難任務的'學習。

作為教師,在學生學習上取得成功之後,要及時引導他們多從內部的、可控的方面進行歸因,如歸因於學習認真、刻苦、努力,這樣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發奮學習,而不是把成功歸於僥倖、運氣、學習條件、他人幫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心理學知識:得寸進尺效應

這是因為人們總願意把自己整飾出首尾一致的印象,如他一旦表現出助人為樂的言行,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也要繼續下去,當然,要求的提出要適當。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適時、適地地運用“得寸進尺效應”,對學生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則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使每個人都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如對一些上網打電子遊戲成癮的孩子的轉變,也可以採用“得寸進尺效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

例如第一天允許玩1小時,第二天減少到50分鐘,以後依次遞減,逐漸脱敏,從而改掉不良習慣。總之,在工作中,向學生提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