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贛南採茶戲九龍山茶區屬於什麼縣

閲讀1.74W

安遠縣。

贛南採茶戲九龍山茶區屬於什麼縣1

著名的贛南採茶戲源遠流長,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表演形式,形成於明末清初,迄今約有四百年曆史。提到贛南採茶戲,相信很多贛南人都聽過,但説起它的起源地卻少有人知。

《中國戲曲志·江西卷》載:“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省影響較大的一個劇種,據考,它明末清初起源於贛南安遠縣九龍山。”

九龍山也叫九龍嶂,位於三百山西北部,濂江、新龍、鳳山、鎮崗四鄉交界處。雖名氣不及三百山,風景卻毫不遜色。

九龍山東西綿亙17公里,九峯聳立,山脊蜿蜒,重巒疊翠,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相傳這裏是九條真龍吐珠的地方。就連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都曾慕名登山,揮毫作《九龍勁鬆圖》。

九龍山主峯海拔1106米,總面積50平方公里。從高空視角看去,只見羣山青翠,山石嶙峋,飛瀑垂掛,雲霧繚繞。

春日的九龍山,山色空濛旖旎風光秀麗。晨間山霧從山谷中慢慢升起,一一匯聚在林海羣山之上,隨風而動變幻莫測,站在山巔遠眺,彷彿置身九天仙境,伸手可摸流雲。

贛南採茶戲九龍山茶區屬於什麼縣

春來水漲,山間飛瀑奔流,遠遠望去,正應了李白那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走近時便能聽到震耳欲聾的水聲,像那春雷轟轟作響。

銀白的瀑布配上葱鬱的'叢林,此刻大自然就是最有靈氣的畫家,隨手一揮便成一幅大氣的寫意山水畫。

九龍山是贛南採茶戲的發源地,自然離不開茶了。據説,九龍山是當時江南主要茶區之一,每年陽春三月,贛、粵、閩等各地茶商雲集於此。

九龍山盛產的九龍茶“香清色碧而味厚”,品質優異曾為朝庭貢品,只有皇家貴族才能喝得上這裏的茶,可見九龍茶是多麼珍貴。

四五月之際,九龍山上杜鵑花大片盛開,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好似天邊最燦爛的晚霞落在了山間,驚豔遊人美不勝收。

如今的九龍山春光正好,特別適合徒步踏青。山花爛漫夢幻雲海,不如選一個悠閒假期帶上家人一起登山,抓住春天的尾巴,赴一場和大自然的浪漫約會。

贛南採茶戲九龍山茶區屬於什麼縣2

贛南採茶戲最早出現於江西省贛州安遠九龍山茶區,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省贛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贛南採茶戲,俗稱“茶燈戲”“燈子戲”,有“客家藝術一枝花”的美譽,發源於江西安遠縣九龍山一帶,迄今已有約400年的歷史。

贛南自古盛產茶葉,當地人喜歡一邊採茶一邊唱歌,委婉動聽的採茶調回蕩在山間茶園,經過400多年發展,它在這片紅土地上演化成了,極具當地特色的表演藝術形式。

贛南採茶戲它是以九龍茶燈為基礎,吸收贛南民間藝術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於贛南、粵北和閩西,一度也傳播到廣西桂南一帶。贛南採茶戲由民間歌舞發展而來,內容貼近生活,語言詼諧幽默。

2006年5月20日,贛南採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贛南採茶戲從孕育到成型,大致經歷了採茶歌——茶籃燈——採茶戲三個階段,但三個階段又是緊相貼合,彼此重疊的。

贛南採茶戲源遠流長,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表演形式。形成於明末清初,迄今約有四百年曆史。《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載:“採茶戲最早出現於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

在九龍茶山,茶農們為解除勞作辛苦,為傳遞相互的情感和信息而引吭高歌;茶農們還在逢年過節,喜慶豐收時候,以民間燈綵的形式,走村串户,自娛自樂。於是“採茶歌”、“採茶燈”便應運而生。贛南採茶戲正是在“採茶歌”、“採茶燈”的基礎上吸收贛南其它民間藝術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

贛南採茶戲九龍山茶區屬於什麼縣 第2張

贛南採茶戲的舞台語言是當地客家方言。其劇目多以喜劇、鬧劇為主,很少正劇和悲劇。題材多以下層羣眾,尤其是手工業工人、藝匠的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男歡女愛的戲情所佔比重為大。

最能表現贛南採茶戲的特色除了音樂外,還有其獨特的表演形式“三絕”,即: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此外,“醜行當家”的表演形式,也是一大特色。

主要表現在小丑、小旦兩個行當,曾有“三角成班,兩小當家”之説。小丑分二:一是“醜行俊扮”,稱為“正醜”,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二是“醜行醜扮”,稱為“反醜”,多是一些煙鬼賭徒、流氓地痞、浪蕩公子等。“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樸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

贛南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多為喜劇。

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來吸引觀眾,而是靠幽默、詼諧、生動活潑的表演唱腔取勝,百看不厭,久演不衰。《山歌情》、《長長的紅揹帶——獻給客家母親的愛》、《快樂標兵》等新劇目,分別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