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食療養生

脾臟不好的人應該吃什麼食物

1、大棗

脾臟不好的人應該吃什麼食物

性温,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別錄》説它補中益氣,強力。唐代食醫孟詵亦云: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2、粳米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云:粳米温中,益氣。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蔘湯,他説: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蔘湯。氣虛者宜常食之。

3、狗肉

性温,味鹹,能補中益氣,對氣虛兼有脾虛或腎虛或肺虛或陽虛者更宜。《日華子本草》雲: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醫林纂要》中還説,狗肉補肺氣,固腎氣。尤以秋冬季食之為佳。

4、燕窩

性平,味甘,有益氣補虛、養陰補肺的作用,對氣虛又兼肺虛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説它大補元氣。《食物宜忌》也有燕窩壯陽益氣的記載。《飲食辨錄》中還指出:燕窩,性能補氣,凡脾肺虛弱,及一切虛在氣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虛漏汗畏風者,服之最佳。

5、黃芪

性微温,味甘,也是中醫極為常用的補氣中藥,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蔘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6、人蔘

性温,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藥,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藥性論》中説它補五臟氣不足。《醫學啟源》還認為,人蔘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元氣。氣虛者食用人蔘,頗有功效,對氣虛兼有陽虛或脾虛或肺虛者,食之更宜。

7、櫻桃

性温,味甘,既能補氣補血,又能補脾補腎。《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

8、葡萄

性平,味甘酸,是一種補氣血果品,除有益氣作用外,古代醫藥文獻還認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如《本經》説它益氣倍力。《滇南本草》認為葡萄大補氣血。《隨息居飲食譜》亦記載: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所以,凡氣虛伴有腎虛、肺虛和脾虛者,皆宜食之。

擴展資料

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術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

“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其後歷代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飢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脾胃虛弱的為健脾益氣,助運化濕。主要方劑: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常用中藥有黨蔘、白朮、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後下)。可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朮、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脱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濕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黏凍,加黃連、馬齒莧。

標籤:脾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