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科學教案範文集合10篇

閲讀2.19W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範文集合10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題目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陀螺

二、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動手製作,感知陀螺旋轉的現象,充分體驗探究活動的快樂。

2.啟發幼兒在操作中大膽表述自己的`感受,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蘿蔔、土豆、玉米、地瓜、小西紅柿、蘑菇、卡紙、圖畫紙、油畫棒(塗色用)、冰淇淋盒蓋、奶瓶蓋、果凍蓋、瓶塞、舊玩具汽車車輪、木珠、牙籤、火柴棒、鉛筆頭等。

五、活動過程

玩陀螺。

解決的問題:你能用紙、果蔬和日常用品做陀螺嗎?

試一試,你做的陀螺能轉起來嗎?

幼兒用蘿蔔塊、卡紙、冰淇淋盒蓋製作陀螺。

(1)在蘿蔔塊上紮上牙籤。

(2)在卡紙上紮上火柴棒。

(3)在冰淇淋盒蓋上紮上牙籤。

説一説我的實驗結果。

(1)牙籤沒有紮在蘿蔔的中間,陀螺轉不起來。

(2)在圓形的卡紙上紮上火柴棒,陀螺轉起來了。

(3)在冰淇淋盒蓋上紮上牙籤,只用牙籤的尖轉,陀螺轉的時間很長。

比一比,看誰的陀螺轉得久?

(1)我的陀螺面很圓而且很平,能轉得久。

(2)下面尖(接觸面小)的陀螺轉得久。

(3)找好圓心,陀螺就能轉得久。

六、注意事項

1.幼兒有玩過陀螺的經驗,活動的效果會更好。

2.所提供的蘿蔔、地瓜、玉米棒、土豆等要選圓柱體或球體形,切片時厚薄要均勻。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準備:

1、小圓鏡若干

2、室內設置4個遊戲區:“吹球”、“套圈”、“聞氣味”、“聽聲音”,相應的遊戲材料若干。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識五官,知道五官的正確位置,學會比較自己與同伴臉部的異同。

2、嘗試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五官的用途。

3、能遷移已有經驗,進行簡單的音樂仿編活動,進一步提高探索五官的興趣。

活動過程:

1、遊戲活動指五官

採用教師發指令,幼兒指五官的方式,加強幼兒對五官位置認識,訓練幼兒反應的靈敏性。

2、幼兒認識自己臉部的器官,比較自己與同伴的異同。

(1)每人拿小圓鏡照自己的臉(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説説臉上有哪些器官。

(2)相互觀看對方的臉,找找什麼地方是一樣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逐漸引導幼兒發現細微或內在的不同點(如大眼睛、小眼睛、胖、瘦、眉毛粗細、長頭髮、短頭髮等)。

3、通過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五官的作用。

(1)設置4個遊戲區,幼兒自主選擇活動。

吹 球:只能用口,將乒乓球由起點沿路軌吹動至終點。

套 圈:用眼睛瞄準套圈。

聞氣味:嗅裝有不同氣味的小瓶,如醋、香水、酒、水等。

聽聲音:聽錄有不同聲音的錄音帶,辨別自然界中不同的聲音,如同聲、雨聲、流水聲、動物的叫聲等。

(2)共同交流遊戲經驗,知道五官的重要作用。

4、師生共同討論:怎樣保護好自己的五官。

5、音樂仿編活動《眼睛、鼻子、耳朵、嘴》。

音樂起,師生一起隨着音樂表演唱《頭髮、肩膀、膝蓋、腳》,引導幼兒根據歌曲原有的曲調,我們一起來指一指,唱一唱:《眼睛、耳朵、鼻子、嘴》好嗎?啟發幼兒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表演唱歌曲。

活動建議:

1、在美工區放置鏡子,讓幼兒面對鏡子嘗試做出不同的表情,觀察五官的變化,將自己最喜愛的表情畫下來,將幼兒畫的臉譜貼在牆上,佈置專欄“可愛的我”。

2、進行拼小臉的桌面遊戲。

3、日常生活中繼續組織幼兒討論怎樣保護自己臉上的器官,通過圖片、故事等形式,使幼兒進一步瞭解保護五官的正確方法。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積極愉快地進行嗅覺方面的探索活動,瞭解人類的一些基本嗅覺知識。

2、懂得鼻子的重要性,學會對自己鼻子一般的保護方法。

3、能大膽的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嗅覺上的喜惡。

活動準備:

香水、醋、紅糖、黃酒、蚊香、臭東西、香皂、墨水、衝好的咖啡、等(放在笑得不透明的瓶中,蓋好瓶蓋)。

活動過程:

1、猜謎:

一座小房,兩扇圓窗,進入空氣,能聞花香。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的鼻子,大家説説鼻子它有什麼本領?

2、聞一聞遊戲。

探索遊戲:

(1)請4個小朋友上前在老師的桌子上的四個碗內選一個聞一聞,請他講講是什麼味道的(可多請幾人),再猜猜是什麼東西。確認後打開蓋子。

小結:我們剛才問出的四種味道:香、臭、糖味、酸味,是我們人類的基本味覺。

探索遊戲:

(2)小朋友在自己的桌上拿一個小碗,聞一聞是什麼,猜一猜,要求:小碗平放不側倒,防止弄出來,分別請幼兒講講是什麼?

剛才小朋友講出了許多種味道,我們人類能聞出大約多少種,大家猜一猜?

小結:人類能聞出大約XX~4000種不同的.味道,有的人在正常情況下分辨不清基本的一些味道,這種人屬於嗅盲,就像分辨不清顏色的人就是得了色盲.

3、保護我們的鼻子。

我們的鼻子非常有用,但有時它會失靈,什麼時候鼻子聞不清味道甚至聞不到味道呢?有了鼻涕怎麼辦?學習正確的擦鼻涕方法。塵土飛舞使或有刺鼻的味道時怎麼辦?打噴嚏時怎麼辦?並請幼兒説説易損傷鼻子的幾種行為,即平時如何來保護我們的鼻子。

4、説説我們平時喜歡和討厭的味道:

我們喜歡聞許多味道,也討厭聞許多味道,誰來告訴老師你最喜歡什麼味道,最討厭什麼味道。

現在老師請你們把喜歡的味道和討厭的味道畫到紙上,然後把它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着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着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鐵架台、滑輪、鈎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並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麼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杆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杆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並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説明定滑輪有什麼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5、全班內進行交流彙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並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並思考:“動滑輪有什麼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説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並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鈎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並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並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麼?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麼大的不同,那麼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信息反饋】

一、成功之處

1、實驗以學生探究為主。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讀取數據、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瞭然。

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工作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3、處理教材,靈活多變

教材的順序是先介紹定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而後是動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劃分並非學生自然的思維生成,於是我先讓他們認識滑輪,再來區分兩者,認識過程更加順其自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二、不足之處

1、時間過於倉促。

學生由於平時親自動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組裝,測力計的校對,讀數等都延緩了課堂的教學速度。

2、新理念與新課堂的銜接還有待磨合。

本節課中,通過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實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數據,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對滑輪作用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佔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使課堂出現了前緊後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摸、看、嘗等方式認知包穀,並可以用語言表現其基本特點。

2、通過嘗試,領會撥包穀的技能,明白要層層剝。

3、懂得觀測和察看、比較,對包穀加熱膨脹後的改變有興致。

二、教學預備:

1、生包穀每個人1根、特意用來肥仔米(就是我們常講的:爆米花)的幹包穀一包。

2、微波爐一隻、吃飯的用具數個。

三、教學過程:

(一)、認知包穀。

1、展示“包穀”夥伴。

今日啊!我們班裏來了個夥伴另外還有它的朋友們。我們一塊兒來瞅瞅它是哪個?你們認知它嗎?

2、讓孩子認知包穀的.皮與須。

(1)啟發孩子觀測和察看包穀。

原本是包穀夥伴,它今日要和我們大夥兒一塊兒來做有意思的遊戲,可是它先要來考一考我們孩子,瞅瞅誰能發覺它身上有一些啥奧祕。

(2)孩子每個人取1根包穀觀測和察看、自由述説、溝通。

(3)集體溝通。

你都發現了些啥奧祕?

皮:包穀身上行李着皮,像它的啥呢?(衣衫)

童謠:包穀包穀真有意思,身上穿戴X衣衫。

須:這一個須像啥呀?變一變。

摸一摸看,有何感覺?

童謠:包穀包穀真有意思,身上長着長鬚兒,像XX來像XX。

3、去掉皮與須,讓孩子進而認知包穀。

(1)例如果脱去包穀的衣衫,拿掉它的鬍鬚,猜一猜,裏頭會有何?

(2)孩子嘗試自個兒剝包穀,自個兒去探究。

那我們一塊兒來剝剝看,找找衣衫裏頭的奧祕。剝下來的皮與須應當放於哪兒?

(3)孩子剝包穀,幼兒教師指導。

(4)孩子溝通,你們剝時發現了啥奧祕?

(衣衫)

好,此刻請你們瞅瞅脱去衣衫,拿掉鬍鬚後的包穀像啥呀?

再請你們摸摸,摸起來是何感受的?(軟的還是硬的?)(有粒一粒的包穀孩子)?(排隊)剝一粒下來試一試看,像啥?

童謠:脱下衣衫看一看,呀!藏着很多小孩子。親親熱熱在一塊兒,一個挨着一個睡。

(二)、把幹包穀房進微波爐,做成肥仔米(就是我們常講的:爆米花)。

1、啟發孩子思索小小的幹包穀是否會變。

教師這兒有許多已然剝下來的包穀孩子(搖一搖手上的幹包穀),它們呀看我們小二班的孩子如此乖,想要給我們大夥兒變個魔術!我們來瞅瞅,他們會變個啥魔術。

把生的、硬邦邦的包穀孩子放入微波爐中。

我們耐心地等上一小會兒。聽一聽看,包穀孩子在裏頭髮出了啥聲音。

2、把爆好的肥仔米(就是我們常講的:爆米花)拿出來,供孩子品嚐、探討有何改變,把變戲法後的包穀孩子與以前的做一下比較。

3、那包穀除變為肥仔米(就是我們常講的:爆米花)吃,還可以怎樣吃?我們回去再一塊兒探討探討試一試看,好不好?好,帶着你們的包穀,我們走吧!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

2、能夠在多個問題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樂於對周圍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問題的看法。

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説明周圍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按組準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充滿着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於聲音,你想知道些什麼?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麼現象?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麼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現象?這説明了什麼?

四、小結。

板書設計:

3 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從日常現象中總結出聲音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設計出“無噪聲書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願意把自己知道的減少噪聲的辦法與同學交流,體會合作的愉快。

願意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改進生活。

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自己的話描述“樂音”和“噪聲”。

能舉例説明噪聲的危害和減少噪聲的方法。能舉例説明聲音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聲音作用、噪聲危害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聲音與我們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它給我們傳來很多信息,幫助我們認識周圍的世界。

二、活動一:聲音能告訴我們什麼?

1、觀察圖中的圖片,聲音告訴我們什麼?

2、討論聲音還有什麼用處?把自己知道的與同學交流。

3、什麼樣的`聲音令我們煩躁?

三、活動二:減少噪聲。

1、組織學習科學在線

2、討論:噪聲對人的身體有什麼危害?

3、講解:噪聲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公害,人們在減少噪聲危害方面想了許多辦法:路上圖標(禁止鳴嗽叭);耳機內放上厚厚的墊子;馬路兩旁種許多樹木。

講解:馬路兩旁的樹木不僅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還可以降低噪聲的強度,這是因為濃密的樹葉有很強的吸音能力。科學實驗證明:10米寬的樹帶能使噪聲減弱30%,20米寬的樹帶可以使噪聲減弱40%。

4、提問:把自己知道的減少噪聲的辦法與同學交流。

四、拓展。

設計一個“無噪聲書房”,用文字或圖表示出來。

設計前引導學生:設計前要考慮什麼材料有利於減少噪聲?地牆壁、門窗、地面等應選擇什麼材料?“無噪聲書房”對周圍環境有什麼要求?

五、總結全課。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油和水傾倒、攪拌後分離的現象,對科學探索活動感興趣。

2、瞭解生活中油水分離的相關現象,體驗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每人一瓶水、一瓶油、一根筷子、一張用油畫棒畫過的圖畫;各色顏料水若干;海鷗頭飾一個;圖示若干

活動過程:

一、 情景導入

1、小海鷗:小朋友們,昨天海上有一艘油輪漏油了,漏下的油都留在了海水裏,同時出示油和水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油、水的顏色,他們的共性——流動性。

2、出示圖片請幼兒進行猜測,油到了水裏會出現以下那種現象:

①油在水上面

②油在水下面

③油和水混在一起

二、感知油和水相互傾倒後分離的現象

1、請你去試一試:把油倒在水裏或者把水倒在油裏看一看,會出現什麼現象?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交流:你把什麼倒入什麼?發現了什麼?

4、出示圖示並用海鷗的口吻小結:不論是油倒在水裏還是水倒在油裏,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們是分離的,不會混合的。小朋友們,你們猜對了嗎?

三、通過操作感知油和水攪拌後分離的`現象

1、小海鷗:可是海上經常會有大風大浪,當風浪來的時候油和水不會混在一起呢?請幼兒進行猜測

2、兩名幼兒上前示範,用力攪拌油和水,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攪拌時的現象和停止後的現象。你們發現了什麼?

3、請所有幼兒操作:你也去試一試,到底是不是這樣?

4、 出示圖示並用海鷗的口吻小結:用筷子用力的攪拌(就像海上風浪來的時候),油和水還是分離的,不會混合。這次你們猜對了嗎?

5、小海鷗:這些浮在水上的油把我們住的海水都弄髒了,保護海洋環境的叔叔阿姨們現在把這些油都打撈起來了,海水又變乾淨了,現在我該回家去了!

四、延伸

請幼兒玩一玩“油水分離畫”,想一想為什麼顏料水不會和油畫棒混在一起呢?感受油水分離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科學教案 篇9

這是我實施的一課多研教學研討活動,這一稿為集體研討後形成的比較完善的第四稿。在前三次的教學實施後,研討中分別指出:

1.目標過散,整節活動難度提升不夠;

2.幼兒看似一直在操作,但操作目的性不強,大多隻是在擺弄工具;

3.環節之間缺少上下串聯的脈絡等。

於是在第四稿中結合幼兒興趣點,將重點放在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

組織教學實施後證明,經過前三稿的.設計、教學組織、反思、修改到最後完善的第四稿方案,目標清晰,環節上層層遞進,由易到難,活動過程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幼兒一直在操作過程中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1.取材方便,材料簡約。本節活動選用的材料為幼兒建構區的螺絲玩具,損壞的圖書,彩筆,印章等,在幼兒的生活中隨手可得。

2.活動設計貼近幼兒生活。幼兒有相關經驗,才容易引起活動興趣。經常看到成人使用鉗子、螺絲刀等工具,但成人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反對孩子操作這些工具。而在本次活動中,卻鼓勵孩子們大膽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了使用鉗子、螺絲刀後取得成功的快樂。

3.整節活動始終貫穿着孩子發現問題、猜測解決方法、驗證解決難題這條主線,孩子們始終在探索的氛圍中,在自主活動中習得相關知識。

科學教案 篇10

【設計意圖】

有一次孩子們在美術活動中塗完色用洗手液洗手時有人大叫:“張老師,我的泡泡變成紅色了!別的幼兒看了也急忙用沾滿顏色的手去擦洗手液。孩子們都興奮的大叫:“我的泡泡也變顏色了!對於小班年齡的孩子來説,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且這階段的孩子只有對那些形象鮮明、具體生動、能引起強烈情緒的事物才會記得住。這件事情過後的一段時間裏,孩子還是在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根據這一情況,為了進一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我設計了本次《顏色變變變》的活動,旨在於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大膽嘗試並在嘗試的過程中感知兩種顏色組合在一起後的神奇變化。

【活動目標】

1、樂意參與變色活動,體驗創造變色的喜悦。

2、鞏固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感知橙、綠、紫三種顏色。

3、感受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變化,體驗獲得成功的愉悦。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認識紅、黃、藍三種基本的顏色並能説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是紅黃藍的。

活動難點:感知紅、黃、藍兩兩不同組合後會變出橙、綠、紫三種不同的顏色。

【活動準備】

塑料透明瓶子人手一個、瓶蓋為幼兒人數的三倍(蓋內分別塗有紅、黃、藍色顏料)、課件:三原色兩色混合、美麗的圖畫;花形宣紙若干;抹布

【活動過程】

1、遊戲:變魔術,引發幼兒興趣。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今天,也來當一回魔術師,想看看我的表演嗎?(出示裝有清水的塑料瓶)瞧,我手上拿的是什麼?裏面裝的什麼?有顏色嗎?對,這是一瓶沒有顏色的水。現在,要開始變魔術了,看仔細了,瓶子裏沒有顏色的水會發生什麼變化?(教師搖動瓶子,要造勢,可以試一試用熱水會不會融化得快一點,試講那天稍稍稀釋得有點慢)我變變變……看,變了嗎?變成了什麼顏色呢?怎麼搖是否熱水?

2、幼兒第一次操作:變色,鞏固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

(1)師:剛才張老師用魔術將瓶子裏沒有顏色的水變成了紅色的水,你們想不想也來當回魔術師?來,一起變一變吧。把你們椅子下的瓶子拿在手中,跟張老師一起變一變。(教師用動作引導幼兒搖動手中的瓶子)我變變變……

瓶子裏的水變了嗎?恭喜你們,你們現在都是小小魔術師了。誰願意來告訴大家,你把瓶子裏的水變成了什麼顏色?

(2)引導幼兒按顏色分類。

師:聽,水裏的顏色寶寶要跟説話了。顏色寶寶説,它們想找朋友玩,你們願意幫助它們嗎?請幫它們找到相同顏色的朋友。找到後幾個好朋友可以碰一碰,然後好朋友還要坐在一起。來找找吧。(幼兒找朋友時,可提示幼兒互相問好:“紅色,你好!”)幼兒找到朋友後,教師提問:你們的瓶子裏是什麼顏色寶寶?(幼兒回答後,在他們的瓶子上貼上相同顏色的圓形及時貼,表示他們第一次變出的顏色。)哦,你們的是……顏色寶寶。即時貼是孩子自己撕、貼還是教師幫忙,

(3)討論,尋找答案。

師:小魔術師們,剛才你們都把瓶子裏的水都變出了不同顏色,真棒!那你們知道,瓶子裏的這些顏色寶寶是怎樣變出來的呢?

找一找,想一想,顏色寶寶是怎麼跑到水裏的?(準備一瓶不能變色的清水,)

預設:幼兒回答“搖”,張老師拿一瓶清水,搖,失敗。逐步引到蓋子上。此環節還需要細想,很重要。練習孩子打開瓶蓋的能力

小結:原來每個瓶子的蓋子裏都塗有不同顏色的顏料,當我們搖動瓶子時,顏料就會跑到水中,讓瓶子裏的水變成和它相同的顏色了。瓶蓋裏是紅色顏料的,就會把瓶子裏的水變成紅色的;瓶蓋裏是黃色顏料的,就會把瓶子裏的水變成黃色的;瓶蓋裏是藍色顏料的,就會把瓶子裏的水變成藍色的。

3、幼兒第二次操作:兩色混合,感知橙、綠、紫三種顏色,感受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變化,體驗創造變色的喜悦。(此段需要有個猜想的環節)

師:小魔術師們,知道了顏色寶寶的祕密,你們還想再變一變嗎?看,這裏還有好多塗有顏料的瓶蓋,有紅色顏料,有藍色顏料,還有黃色顏料。請你們來猜一猜,如果我將瓶子上的蓋子換一個顏色蓋上,再搖一搖,會怎樣?瓶子裏的水還會變顏色嗎?

真的會這樣嗎?那我們就來試一試。(教師先示範)待會兒先擰下瓶子上的蓋子,放在圓形的小籃子裏,再去找一個和你瓶子裏的水不同顏色的.蓋子,蓋在瓶子上,擰緊了,一定要使點勁,將蓋子擰緊,不然顏色寶寶就會跑出來的。

全是白色的蓋子,孩子自己擰緊的嗎?

分享交流:換上新瓶蓋後,瓶子裏的水又變了嗎?(請個別幼兒)你又變出了什麼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呀?(是由哪兩個顏色寶寶在一起變出來的?)(通過瓶子上的顏色小貼紙提示幼兒第一次魔術後變的是什麼顏色,再看現在瓶蓋的顏色(瓶蓋的顏色和顏料的顏色是一致的嗎)知道第二次加入的什麼顏色。)他説他是用黃色和藍色寶寶變出了綠色寶寶,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再請他來變一變。(為該幼兒提供大礦泉水瓶,再進行演示)(出示課件,配教教師操作。)原來黃色寶寶和藍色寶寶碰在一起可以變出綠色寶寶;(下面依次是變橙、變紫)如果不用課件還可以怎樣的形式

小結:原來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還可以變出另一種不同的顏色。

(繼續操作課件)黃色和藍色在一起會變成綠色;紅色和黃色在一起,會變成橙色;藍色和紅色在一起會變成紫色。

4、延伸:幼兒染色——美麗的花。

師:孩子們,你們太棒了,今天變出了這麼多漂亮的顏色寶寶,這些顏色寶寶用處可大了。瞧,這裏有一幅圖畫(出示課件),看上去怎麼樣呢?怎麼把它變美麗了?想不想用你們變出來的顏色寶寶把它裝飾一下,看看會怎麼樣?一起來看看(操作課件),有了這麼多顏色寶寶,現在這幅畫看上去怎麼樣呢?對,正是有了這些不同的漂亮的顏色,我們的世界才變得五顏六色,變得那麼的美麗。

看,花園裏還有幾朵沒有顏色的花,讓我們來幫幫它們吧。(出示已經染好色的花朵宣紙)這是用剛才小朋友變出的顏色寶寶做的花朵,漂亮嗎?想做嗎?先去解個便,待會兒一起來做吧。

【活動反思】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安排了四個環節:首先以的小手有魔法“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玩色,從簡單的“搖搖搖變變變” 一邊搖一邊念“魔語”,充分調動幼兒的多方面感官參與活動,使幼兒興趣高昂。此環節幼兒感覺我的手真有魔法會變出顏色。

第二個環節讓幼兒嘗試配色,感知體驗色的變化。以再次變魔術的方式,讓幼兒初步感知兩種顏色調配在一起就會變出另一種顏色,激發幼兒進一步的慾望。幼兒十分的興奮,感覺很神奇。

第三個環節梳理歸納,初步瞭解顏色變化的祕密。 兩色混合,感知橙、綠、紫三種顏色,感受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美妙變化,體驗創造變色的喜悦。第二次探索後,進行集中交流時,幼兒非常興奮,有些收不回來。在幼兒嘗試配色,體驗色的變化時只問了個別幼兒,沒有一起來總結顏色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都是有差異性的,在活動中有的幼兒操作方法不對,我沒有充分利用幼兒資源,讓能力強的幼兒去幫助他能力比較弱的小朋友,沒有發揮幼兒間的榜樣示範作用。有的小朋友只是盲目地進行操作,操作時不知道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做事沒有目的性。

第四個環節,讓幼兒染色——美麗的花,一個活動下來,自我感覺幼兒對此活動非常得感興趣,帶動起幼兒,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很濃厚,這是非常開心的,每個環節也初步達到預設的目標。但也有不足之處:最後環節沒有達到一個提升,只有讓幼兒通過用兩種顏色進行配色變色,

標籤:科學教案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