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精品】科學教案範文彙總9篇

閲讀7.46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科學教案範文彙總9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緻並實事求是地彙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鏽鋼湯匙、蠟燭、火柴、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導入:

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1、實驗前的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麼樣的呢?

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儘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麼?依據是什麼?怎麼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麼?

5、混合實驗後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

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麼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對於外部形態上出現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

8、小結: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後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如同上節課我們的易拉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及其特點

二、糖的加熱實驗

1、相對於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

3、實驗:a、説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b、從實驗盒取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c、教師在巡視中指導觀察和記錄以及安全事項。

4、交流:你們都看到和記錄哪些現象?引導明瞭:白糖在加熱以後得到的物質還是以前的白糖麼?

5、小結並引申:像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為黑色的炭一樣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及其特點 就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是不是從加熱那刻開始就是產生黑炭的化學變化的過程呢?(引導比較融化時是物理變化,後期才是化學變化)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

6、拓延:我們在對糖加熱的過程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變化呢?

三、總結:

在變化中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於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於哪一種。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摺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提出問題。

2、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科學是什麼。

2、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2、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重點:初步瞭解科學是什麼。

教學難點:從科學家的經歷中瞭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麼嗎?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瞭解科學是什麼。

(1)、討論“什麼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麼?讓學生説一説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説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裏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麼想做這些事情?(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閲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麼發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現,他想到並提出了什麼問題?此後,他又分別做了些什麼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複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學生複述故事。

(6)、蒐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麼。

(1)、教師講解並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後説説自己有什麼發現。

(3)、學生彙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説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麼嗎?

2、學生分組交流,並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1.2做一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祕密活動中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2、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重點: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研究活動的相似之處。

教學難點:找出降低重心使物體平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隻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製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祕。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麼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彙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麼發現呢?

(2)、學生交流、彙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後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複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製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麼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麼?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科學教案 篇3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認知: 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2.技能: 分辨聲音的變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3.情感: 培養聽好聽的聲音的興趣。

教學重點:聽聽各種聲音,並知道是由哪些物體發出的。

教學難點:分辨聲音的變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熟悉周圍環境的各種聲音,準備好各種聲音的錄音。

2、儘量多地收集能夠發出聲音的物體,比如口哨、笛子、鬧鐘、鈴鐺。

3、準備好水壺、玻璃杯、勺子等。

學生準備:收集關於聲音的`各種資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1、引入

2、活動:聽聽物體發出的聲音

研究聲音的活動開始了,説説你所知道的關於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那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於聲音的哪些問題?

(1)仔細傾聽周圍的各種聲音,説説自己聽到了那些聲音?

(2)分辨一下,聽到的聲音分別是由什麼物體所發出的?

(3)説説,我們還聽到過哪些聲音?這些聲音是由什麼物體發出的?

(4)討論分析:在我們聽到的聲音中,那些聲音是屬於自然界的?哪些聲音是我們在生活和生產中發出的?

(5)和同學交流分享自己聽聲音的感受。把聽聲音的感受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3、活動: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4、活動:分辨聲音的變化

5、作業。

(1)聽聽各種固體發出的聲音。想辦法讓桌上的各種物體發出聲音,聽聽這些聲音是否相同,有什麼特點?(2)聽聽各種液體發出的聲音。想辦法讓液體發出聲音,能想出多少種不同的辦法讓各種液體發出聲音?(3)聽聽空氣發出的聲音。在我們聽到的聲音中,哪些聲音是由空氣發出的?你有辦法讓空氣發出聲音嗎?

(1)分辨聲音的方向變化:給一個學生蒙上眼睛,請他前後左右的同學依次敲擊一下桌面,讓他辨別一下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

(2)分辨聲音的遠近變化:給一個學生蒙上眼睛,請距離他不同遠近的同學分別敲擊一下鈴鐺,讓這位同學分辨一下哪個聲音遠、哪個聲音近。

(3)分辨聲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幾隻玻璃杯一字排開,分別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後敲擊,聽聽聲音有什麼不同。按聲音的高低給杯子排排隊,你能發現什麼?如果改變敲的力度,你又有什麼發現?

(1)傾聽、分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

(2)思考、查找關於聲音的有關資料。

討論:從以上活動中,你曉得了什麼?你認為聲音和物體有什麼關係?沒有物體能有聲音嗎?

(4)交流分享:我們在分辨聲音的活動中有什麼上收穫。

科學教案 篇4

(一)、出示麪粉,猜猜玩玩

1、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出示透明盒裝的麪粉)請你猜猜這是什麼?

2、教師:究竟是什麼?在你們的桌上也有這樣一份神奇的東西,請你去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

3、幼兒初次嘗試操作。

4、教師揭曉答案:原來這白乎乎的、細細的、像雪花一樣的東西叫麪粉呀!

(二)、知道麪粉的來源和用途

1、教師:你們知道麪粉是哪來的嗎?它可以用來做什麼呢?你只要聽完一首有趣的兒歌就知道了!(音樂《大饅頭》)

2、教師:原來麪粉是小麥磨出來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饅頭,還可以用來做什麼呢?

3、(欣賞麪粉製品圖片)教師:看,老師還從網上找到了很多用麪粉做成的美味點心呢!(幼兒欣賞)

(三)、操作“和麪”

1、教師:看,這是麪粉,這是水,現在它們兩個要來做好朋友咯~(教師示範和麪)教師:麪粉和水兩個好朋友親親熱熱在一起,揉呀揉呀,變成了什麼?(麪糰)教師: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來試一試了,那好吧,給你們一個機會也去嘗試一下,注意加水的時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會搞砸啦!

2、幼兒親自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教師:軟軟的麪糰揉好了,小廚師們,剛才我們不是已經欣賞了很多用麪粉做成的'美味小點心麼,那我們快來也用這軟軟的麪糰做一些特別的小點心吧!

4、幼兒嘗試用麪糰做出各式點心。

(四)、擀麪

1、教師:剛才小廚師們可真厲害,黃老師也迫不及待地想來試試手藝了,誒,我今天想給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麪”,知道什麼是手擀麪嗎?(介紹手擀麪的含義:用擀麪杖擀出來的面就叫手擀麪)

2、教師:手擀麪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仔細瞧好了!(出示擀麪杖和已擀好的麪餅介紹一下,教師示範操作)(五)、品嚐

1、教師:我們請阿姨把擀好的麪條送到我們的食堂阿姨那兒,請他們幫忙煮一鍋美味的手擀麪給我們嚐嚐,怎麼樣?

2、教師:請小朋友們閉上小眼睛,從十開始倒數,當數第一時,美味的手擀麪就會出現咯!(師幼倒數)3、教師:美味的手擀麪來啦,大家快嘗一嘗吧!(人手一碗手擀麪品嚐)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指導通過閲讀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的構成及其功能。培養他們科學用腦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來進行初步人體科學的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人的神經系統圖,人體神經傳導信息圖,人腦外形圖(或人腦模型),人腦功能示意圖(或使用相應的投影片、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談話:

1、我們已經認識了人體的哪些器官,它們各有什麼作用?

2、天氣漸漸變暖了,被稱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漸漸多起來,干擾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你發覺被蚊子叮咬時,你會作出什麼反應?

3、做一做這一反應過程,討論一下你是怎樣在極短的時間裏完成這一反應的?這一反應過程是靠人體的哪些部分來指揮和協調的?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神經系統的構成和作用。

(1)引導學生閲讀課本內容,認真觀察人體的神經系統圖。

(2)討論:你通過閲讀知道了哪些知識?發現了哪些問題?

(3)出示“人的神經系統”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學生自由發言,並根據學生彙報所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解決)

(4)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2、指導學生認識神經傳遞信息的特點。

(1)學生分組實踐:去拿桌上的蘋果(或鋼筆),説一説從看到拿的過程。[先是眼看到蘋果,並把這個信息由視神經(傳入神經)傳入大腦,腦決定“去拿這個蘋果”,這個命令由傳出神經傳到手上的某些肌肉,這些肌肉收縮,這樣就伸手拿到蘋果了]

(2)計算一個1.4米高的人,光腳無意踩上一燃着的煙頭所作出的反應過程要用多長時間?

(3)討論並彙報:神經傳遞信息的特點,一是單向傳遞,分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兩種;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導學生認識腦的構造及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1)觀察:課文上腦的'外形圖(或掛圖、人腦模型)。

(2)討論:①人腦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②大腦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彙報並歸納小結:人腦中有大腦、小腦、腦幹,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稱為左腦和右腦,大腦(對照大腦各部分機能圖)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別管理書寫、運動、感覺、視覺語言(閲讀)、聽覺、視覺、識別等,但分工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協同工作,共同完成複雜的任務。

(4)根據大腦各部分機能在插圖上的相應位置認識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4、對學生進行腦的衞生保健知識教育。

(1)閲讀課本第25頁。

(2)討論:根據大腦的活動規律,談一談我們如何進行科學用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每天不少於9~10小時;二是不連續很長時間做一種工作,而是要交替進行各種工作;三是經常用腦,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使大腦反應靈活。)

課後感受:學生對腦的結構與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觀察動物,並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徵。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為生物單元的二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容易捕捉、易於飼養的小動物,選取它們為觀察對象,可以將學生頭腦中以往的經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呈現出“扶”的狀態,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並做出解釋,瞭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因為它們是得出結論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麼?

師生討論後總結出:

A不要發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現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二、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徵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三、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説説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彙報,交流分類依據。

四、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瞭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祕。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寒冷的冬天,給小動物製作圍巾送去温暖,體驗關愛小動物帶來的快樂。

2、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圖案大小、形狀和顏色的不同,探索圖案排列規律,學習間隔排序。

3、能夠用清晰、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選擇自己喜歡的粘貼圖案,嘗試運用間隔排列的方法,粘貼圖案,裝飾漂亮的花圍巾。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6、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能夠分辨圖案的大小,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認識紅色、黃色和藍色。

2、物質準備:PPT課件(圖案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圍巾各一條)。手工小筐,圖形粘貼材料,彩色圍巾,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

3、環境準備:場景佈置用小椅子擺成的小火車,小男孩、小女孩的頭飾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觀察感知導入

出示課件,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初步感知間隔排序。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天空中飄着的是什麼?在什麼季節會飄雪花?冬天會有什麼感覺?森林王國的小動物們也感到非常的寒冷,讓我們一起坐火車去為小動物們做圍巾吧!小火車的車廂上有什麼?第一節的車廂上是什麼頭飾?小男孩和小女孩的頭飾是怎樣排列的?你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請你找到貼有和你一樣娃娃圖案的小座位並坐在上面。坐好了嗎,我們的小火車出發去森林王國嘍!

二、深化表徵展開

1、引導幼兒從第一把小椅子開始,按照頭飾間隔排列的順序就座教師:看森林王國的小動物們,早就為我們準備好小椅子了,你們瞧,小椅子上有什麼?是從誰開始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我們應該怎樣來坐椅子呢?

2、出示印有大小、形狀、顏色不同間隔圖案的圍巾圖片各一條,引導幼兒觀察,探索圖案的不同特徵和排列規律。

教師:這條圍巾上的圖案有什麼不同?是從哪個圖案開始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

3、教師出示操作材料,講解圖案粘貼方法。

教師:小朋友,看老師手裏的這條沒有圖案的圍巾漂亮嗎?漂亮的圖案就在操作小框中,看一看這個小框中的圖案有什麼不同?圖案要從圍巾的一頭開始,按照剛才老師給小朋友看到的那些圍巾圖案的排列方法來粘貼,小動物們才會喜歡。

4、請幼兒選擇喜歡圖案的粘貼材料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展示概括總結

1、展示幼兒作品,請幼兒講解排列方法。

教師:老師看到小朋友做的花圍巾都非常的漂亮,誰能來給小朋友講一講你圍巾上的圖案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

2、組織幼兒按照間隔排列的方法來站隊,去給小動物送圍巾。

教師:請小朋友拿着你的漂亮圍巾,到老師這來,我們從小男孩開始,按照一個男孩一個小女孩的排列法來站隊,我們一起去把自己製作的漂亮的花圍巾送給小動物吧,他們帶上一定會很暖和,很高興的。

活動反思:

喜歡小動物是幼兒的天性,本次教學活動通過寒冷的冬季,為小動物製作漂亮的花圍巾導入活動主題。在坐小火車去森林王國的遊戲環節,引導幼兒對間隔排序的`規律有初步的感知。在後面的觀察圍巾圖片環節加深對規律排列的認知,並通過親自粘貼圖案嘗試使用規律。情景內容的設計,貼近於幼兒的生活,使得幼兒在參與活動時始終興趣盎然,思維活躍,遊戲內容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積極性。在欣賞、製作的過程中,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悦,感受操作活動給幼兒帶來的無限樂趣。

專家點評:

在幼兒期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創設生動有趣的遊戲情景,引導幼兒在觀察、的環節,加深對規律的認知,讓幼兒觀察小火車上男娃娃、比較中發現規律,並通過動手操作並嘗試學習使用規律。本節課通過女娃娃圖片和圍巾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案來引導幼兒發現圖案的不同特徵,探索圖案的排列規律,並通過親身參與做小火車的遊戲,為圍巾粘貼圖案的環節使幼兒加深了對排序規律的認知。在情景設計上,在寒冷的冬季,通過送圍巾的方式,給小動物送去温暖,讓幼兒學會關愛身邊的小動物,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活動目標

學念兒歌《什麼鳥》。

瞭解不同的鳥。

活動過程

一、瞭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瞭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麼啊?(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麼鳥嗎?這隻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麼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隻鳥,這隻鳥的身體看上去怎麼樣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啊?為什麼?(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隻什麼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麼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説話,你教它什麼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説。。。。

二、討論

師:誰來告訴我什麼鳥最小?什麼鳥最大?什麼鳥會唱歌?

三、學念兒歌

1、教師念兒歌《什麼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麼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四、小結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麼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兒歌《什麼鳥》

什麼鳥小?

什麼鳥大?

什麼鳥兒會説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説話。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温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物體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計測量。

2、常用液體温度計是利用玻璃管內的液注隨温度變化而上升和下降來測量温度的。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和研究作為測量工具的常用液體温度計的主要構造。

2、識讀温度計(模型)刻度上的數字,並把刻度上的數字與更熱或更冷的温度聯繫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測量工具使用規定的意義,並願意遵守這些規定。

【教學重點】攝氏温度的讀與寫。

【教學難點】識讀零下温度。

【教學準備】

小組:體温計(1)、氣温計(1)、水温計(刻度範圍-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計模型(刻度範圍在-20℃——110℃)

【教學過程】

一、比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學們,在生活中用手觸摸過冷水和熱水嗎?有什麼感覺?

2、出示冷熱不同的兩杯水,請學生用手觸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後指導:温度是感知物體的冷熱程度的。

板書:温度

講述:温度的單位通常用攝氏度(℃)來表示,我們可以通過皮膚等觸覺器官感知、比較物體的冷熱情況。

3、師:我們再來感知一下,每個小組的桌上有四杯水(1號杯內裝的是涼水,2號、3號杯內裝的是温水,4號杯內裝的是熱水)。大家一起安靜的來完成下列活動: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時分別插入1號杯和4號杯,比較它們的冷熱,然後馬上將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時分別插入2號杯和3號杯,比較它們的冷熱。

4、彙報。(預設:4號杯的水熱,1號杯的水冷;3號杯的水比2號杯的水冷。)

5、師:我們再來一次,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時分別插入2號杯和3號杯,比較它們的冷熱,然後馬上將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時分別插入1號杯和4號杯,比較他們的冷熱。(預設:2號和3號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號杯的水冷,4號杯的水熱)

6、師:同樣的四杯水,由於實驗順序不同,手指獲得的感覺是不同的,那有什麼辦法可以準確地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呢?

板書:温度計

二、觀察温度計

1、出示温度計,我們要正確使用温度計,首先必須要認識這個温度計,瞭解它有哪幾個部分組成?

2、分發温度計,提示:先想一想你準備怎麼觀察温度計,然後仔細觀察。觀察時注意温度計要小心拿放,謹防破裂。如果温度計的管子劈裂,請立即告訴老師。

3、學生觀察温度計的構造、刻度、標記、數字等內容,教師巡視。

4、彙報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計前需要看清楚的`問題(教材上P43的3個)”,這三個問題你們都解決了嗎?如果沒有,再觀察一次。

5、學生對照問題,檢查自己是否都解決了。再觀察。

(根據學生彙報時的情況,教師適當補充講完整:温度計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計的玻璃泡,觀察温度計產生的變化。放開手等一會兒再觀察。彙報交流。(預設:手捂住温度計的玻璃泡,液麪上升,放開後一會,液麪下降。)

三、攝氏温度的讀和寫

1、師:出個題目考考你:“25℃”,你會讀嗎?

學生試讀

2、師:廣播、電視中的天氣預報員是怎樣預報天氣的?

例:“28攝氏度”怎麼寫?“零下8攝氏度”怎麼寫?

學生讀一讀,寫一寫。

師:我們再來試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適當調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計,然後教師設置温度,請同學讀或者寫,鞏固。同時強調:零下温度自0℃往下,數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讀出温度計指示的温度

1、現在請每個同學觀察自己温度計上的液麪,並記錄。

2、交流:結果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那什麼會不同呢?(參考P44圖)

(預設: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這樣幾種:俯視、仰視;從嘴裏呼出的熱氣。)

師生討論,並明白:觀測温度時,視線與温度計液麪應持平;要儘可能消除各種影響測定温度準確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師:通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2、師:課後考慮一下如何用温度計來測量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