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清明節吃什麼

閲讀1.64W

清明節吃什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提起清明節,這一天不光會説到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還會説到清明節吃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俗,下面跟隨我具體瞭解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吃什麼1

清明節,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如今也是祭掃烈士陵園,進行植樹造林,開展傳統教育的日子。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涼菜,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重賞隨從。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

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在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

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節吃什麼2

青團

北方胖友們可能吃青團的習俗不多,如果要是東北老鐵吃一口沒準會説“哎呀這不綠shai兒粘豆包嗎”。但在江浙一帶,好吃的青團可是要排隊搶的。

青團歷史悠久,在《隨圓食單》中有書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據《瑣碎錄》記載:蜀人遇寒食日,採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説:古人寒食採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明糰子,乃此義也。

對於青團的創制,有一段歷史典故:相傳春秋戰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以火燒綿山,意欲請他出仕。介子推不言祿,遂被燒死山中 文公至為惋惜,是日適清明節,後人為紀念他,就青汁和粉為團祭祀。此後一直流傳至今,並以青團祭祖先,曰“祖宗七人吃青糰子”。

有朋友認為青團就是墳草磨成的汁揉麪,嚇得從來不敢吃。其實這是個誤區啦。

青團、清明粿的青汁取自艾草或鼠麴(qū)草,有些地方甚至會用馬蘭頭。因為他們在清明時節長的最為茂盛肥美。將其搗汁加入糯米粉做皮,再加入各地喜愛的口味做餡,搭配不同的.手法、燻蒸技巧,便做成了清明與寒食節的傳統點心。

清明節吃什麼 第2張
  

艾草

青團就算在江南,各地也會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温州人鋪柚子葉來蒸;台州人習慣在青團上捏小尾巴;在紹興包清明粿,安徽還有地方將青團做成餃子狀,稱為“清明餃”。

艾粑是廣西傳統的小吃。製作原來的來源是在清明前後,田頭生長茂盛的“艾”。枝葉多汁濃稠,還有一種誘人的香味。

艾粑的製作和青團略有不同,青團用汁,艾粑則用切碎的艾草做粑粑。

採摘艾草後,先把艾草放入少量鹼水中浸泡一天、漂去苦味。放入鍋中,開蓋煮熟,用手掐艾梗,綿軟至一捏就斷即可關火。洗淨後切碎炒香,和糯米粉、糖等一起舂成粑粑,用很熱的水,糯米粉遇熱變成粘性,較好成團。再包上芝麻或花生餡,用芭蕉葉、柚子葉等墊在下面,蒸熟即可食用。和青團不同,艾草米團不像麪糰有延展性,主要靠按、壓、捏來成型,不適合手心裏揉搓。

清明節吃什麼3

1、清明節吃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清明節吃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

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

清明節吃什麼 第3張
  

3、清明節吃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

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清明這日,各地還有一些食俗。通常,清明節早上吃雞蛋、單餅,喝麥仁、玉米仁或高粱米稀飯。

在農村,這天則常用小米飯、豆餅、乾飯餵馬、騾、牛、驢等大牲畜,以鎬賞其一年的辛勞,故有“打一千,罵一萬,清明節管頓飯”之説。

4、泉州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餜”。

“潤餅菜”是以麪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蔔絲、肉絲、坷煎、芫萎等混鍋菜餚,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清明稞”是以糯米、小麥、地瓜乾等碾粉作皮,包上糖豆沙餡,蒸制而成,香甜適口。清明節吃“潤餅菜”和“清明餜”,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標籤: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