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中醫養生

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

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下面看看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

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1

1、靜養心養心首先要做到心靜,心靜自然涼。善於靜養心的人,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如何才能做到心靜?第一,心靜必須清心寡慾。因為少一分貪念,就會少一分心煩。還要善於調節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醫有過喜傷心之説。第二,多閉目養神。有空就經常閉目養神,可幫助我們排除心煩雜念。第三,多靜坐。因為靜則神安,哪怕五分鐘都會見效。每次可在陰涼處或屋內靜坐15~30分鐘即可。也可採取聽音樂、看書、釣魚、打太極拳等入靜。

2、慢養心人體的五臟中,腎有兩個,一個壞了還有一個。肝臟、肺臟也都有兩葉,唯獨心只有一個,所以心至為寶貴,同時因它晝夜不停地工作,又被視為“人體最累的`器官”。夏天,天氣炎熱,血液循環加速,心臟容易負擔過重,所以夏天慢養心要講究不能累心。因為只有心先慢下來、呼吸頻率降低,心臟才能得到休息,方利夏季養生。

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

3、低温養心夏天温度高易導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而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夏天養生還要躲避高温。中醫認為,夏天出汗多,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傷心之陰陽。加之夏天温度高、出汗過多,不僅易導致心腦缺血,還易引起血液濃縮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夏天養心要減少活動強度、避免高温環境。但因夏天又屬陽,陽氣主泄,所以該出汗時不能“閉汗”,開空調的時間也不能過長。出汗過多時,可喝一點淡鹽水緩解。

4、食養心夏天宜多吃養心安神之品。如:茯苓、蓮子、百合、小棗等。同時,還要多吃養陰生津之品,如:藕粉、銀耳、西瓜、鴨肉等。除此,夏天不妨吃點“苦”。因為苦入心,可養陰清熱除煩,如苦瓜、綠豆等。

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2

《黃帝內經》中提到:“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意指人們要順應天時,根據不同的季節來養護我們的臟腑,以達到養生的目的。五月,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是養護心臟的最好時機。

初夏時節,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心腦血液供給不足,常使人煩燥不安,倦怠懶散,此外温度升高,能量消耗大,易損陽氣,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及時補充營養物質,採取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以便更健康地度過夏天。

順時而養

晚睡早起

雖説夏季到來了,天氣逐漸炎熱,温度明顯升高,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温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另外進入夏季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睡眠方面應相對“ 晚睡” 、“ 早起” ,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另外要注意睡好“ 子午覺” ,尤其要適當午睡,以保證擁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

重視“靜養”

入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 靜養” 。此時,隨着氣温升高,人們容易出汗。“ 汗” 為心之液,立夏過後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 運動後要適當飲温水,補充體液;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多食酸、少食苦

立夏過後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的時節,因此人體的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應多吃酸性食物,如魚、雞、瘦肉、鴨肉、豆類、芝麻、洋葱、圓白菜、茄子、冬瓜、芹菜、蘆筍、南瓜、小米、玉米、枇杷、楊梅、香瓜、桃等,少吃苦味食物,以補腎助肝,調養胃氣。

清淡飲食

中醫認為立夏後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温,如果此時人們還多吃油膩、易上火的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痤瘡、口腔潰瘍、便祕等病症。同時,不可過食和濫食,否則容易傷害胃腸的消化功能。

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 第2張

養心安神食材推薦

夏季養心補心,百合和蓮子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如果情緒不佳,煩躁易怒,不妨試試這款粥品。在早晚餐時喝粥和湯類對身體也大有好處,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還可健脾祛濕、補養身體。

百合蓮子羹

材料:蓮子15克,百合1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將蓮子、百合洗淨用冷水泡30分鐘,然後放入燉盅,先用武火燉20分鐘後改為文火,加少許冰糖,續燉40分鐘後即可食用。

功效:補益脾胃、潤肺安神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夜卧不安者。

養心護陽,中醫有辦法

心氣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強,此時要特別注意對心臟陽氣的養護。

艾灸穴位:大椎(低頭時兩個肩膀正中間突出來最高骨頭處)、至陽(兩手自由下垂時,肩胛骨下角的下方水平線與背部人體正中線相交處)、命門(與肚臍前後相對),或督脈排灸(人體後背的正中線上)。

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可以溝通全身經絡。督脈灸就是在整個督脈上灸,藉助督脈總督陽氣的作用,既能激發出人體自身的陽氣,又能將這種温熱,通過複雜有序的經絡系統層層傳遞到全身。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體正氣上來,疾病自然離我們而去。

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3

心臟屬於中醫五臟之一,可以促進全身血液運行,支配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作用。通常可通過調暢血脈、調節神志等來養心臟較為有效。

一、調暢血脈:

1、補心氣:若心氣不足,則無法推動血液運行。對於心氣不足的人羣,常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乏力、精神疲倦等,可以食用具有補氣作用的中藥,如人蔘、黨蔘、太子參等。也可以服用補心氣的方藥,如炙甘草湯等;

中醫養心的7個方法 第3張

2、補心血:人體通過血液給各臟腑輸送營養物質,如果血液不足,則無法濡養全身。對於心血不足的`人羣,常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脣舌色淡、頭暈眼花、失眠多夢等,可以食用具有補血作用的中藥,如當歸、熟地黃、阿膠等。也可以服用具有補血作用的方藥,如歸脾湯等;

3、通血脈:血管通暢,血液才能正常運行,不受阻礙。對於心脈痺阻的人羣,常表現為面色紫暗、脣舌青紫、皮膚瘀斑、胸悶刺痛等,可以食用具有活血作用的中藥,如延胡索、鬱金、五靈脂、蒲黃等。也可以服用具有活血化瘀的方藥,如血府逐瘀湯等。

二、調節神志:

機體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均與心臟有一定關係。所以應注意休息,避免過於疲勞損傷心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還應保持心情愉快,正所謂喜則氣和志達,營衞通利,正常情況下可以使人心情舒暢、氣血調和。但過度喜悦會導致心氣耗傷,血液運行異常。

標籤:養心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