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如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如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學生心理檔案是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學生的認知過程、智力水平、個性特徵和心理健康狀況作出鑑定和評價的記錄,下面分享如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如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1

1、拓展教育的空間活動是培養學生自主意識

自主能力,從而獲得主動發展的重要渠道,這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不可能替代的。

2、從課堂到課外,到學校,應該留給學生更多的活動餘地

優化活動空間,以吸引兒童主動投入,主動參與。創設活動情境,渲染美好、智慧、宜人的氛圍,讓孩子喜歡校園,熱愛學習,以豐富多彩的形式組織經常性文體活動、科技活動、興趣小組活動,構建大型主題活動,努力使活動在學校佔有一定地位,為學生打開更多的認識世界的窗口,拓寬他們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一)開展小型的課外活動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生總是在自身的活動中獲得發展的,可以説沒有學生的活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而活動內容單調,就不能吸引學生參與,更不能形成理想的氛圍。為保證多樣性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應以年級為活動實體,保證文體活動,普及興趣小組活動,促使學生身心愉快,特長、愛好得到培養和發展。

為使活動綜合化,可以分別將“故事大王”“作品朗誦”“益智問答”等多種活動項目列入每週兩節的“科技文體”課內。為使活動具有廣泛性,可結合節日、時令開展教育活動。如六月設“藝術節”在自己的節日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生活的愉快;

十一月設“豐收節”從豐收果實的展示‘培養學生對勞動、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十二月設“迎春節”,把豐富多彩的活動推向高潮。此外,各年級還可以共同開展活動,如“勞動技能賽”“我又大了一歲”等。“猜燈謎賽”就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他們各自扎燈,集中展覽,分班欣賞,盞盞燈光與星光共明,對學生來講,

那是一種多麼美妙的情境啊!至於“演講賽”“普通話比賽”“四人踢毽賽”,各類小規模競賽活動更是形成連續不斷的教育源。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效拓展了教育空間,生動的形式,師生的共同參與,無不作用於學生的心理世界,從而使他們感受到校園中的歡樂與友愛,感受到羣體向上的力量。

如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強化學生自主教育來自學校各方面的活動從不同角度作用於學生的心理世界,要實行大的單元教育,充分利用教學活動中的“相似塊”,將其集合在一起,確定主題,從各個不同的側面集中進行。

利用大單元活動部分組成的一致性,加大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教學活動從深度、密度上拓展教育空間,強化教育效果。要從兒童特點出發,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活動情境。可圍繞傳統的道德教育,時代精神的自主教育,

確定“三熱愛”的主題;也可針對獨生子女由於養尊處優而形成的“唯我”缺陷,培養學生責任意識,集體意識,開展“小主人”主題教育。如:為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的觀念,讓學生把語文課本、思想品德及其他學科中有關“時間、惜時”的內容蒐集起來,組成“一寸光陰一寸金”為主題的大單元活動。

在班內舉行“時光如梭”隊會,這樣讀的、看的、唱的、做的都以時間價值為主線,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學生領悟到的`時間不再是在課本上,而就在生活中具體存在着。

每分每秒就從我的身邊匆匆溜過,從不停留。再加上“比比再賽賽”各類小競賽,整個環境就構成了爭分奪秒,緊張愉快的教育情境,從課堂到課外,從學習到生活,讓學生感到時代跳動的脈搏,具體而深刻地理解到時間就是生命,要珍惜時間。大型主題活動雖然較少,但有持久的穩定性,在大主題的主導下,班隊活動以相應“小主題”做鋪墊,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氛圍,促進了學生主動的發展。

(三)開展趣味野外活動,

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大自然無以倫比的美感會引起學生的喜悦、驚歎與思考,他們所掌握的認知在其間復活並留下鮮明的印象。因此,我們要極力擴大學生視野,開展野外活動,拓寬教育空間。

在農村學校,列入首選的應是學校周圍的典型場景,由近及遠,由單一的大自然場景到以大自然為背景的農民勞動場景。學校周圍蜿蜒的小河,美麗的田野。豐收的果實……一個點就是一卷畫,是一個用“美”編織成的生活空間。

河邊採野花、捉小魚;林間撿樹葉、聽鳥叫,對自然、對勞動、對勞動人民的情感,就在這對具體生動的一幕幕場景的認識過程中培養起來了。每年一次的遠足野炊活動成為學生野外活動的高潮。

那時正值春暖花開季節,和煦的春風輕輕拂面,農民們在田裏忙着插秧,孩子們歡呼着、雀躍着,愉快的歌聲撒滿小路。路邊的野草,對孩子來説那樣富有魅力,一個又一個的學生從這踏過,腳下是青青的小草,頭上是白白的槐花,學生在大自然中盡情釋放自我。

綠色的軍營更是孩子們嚮往的地方,白天解放軍叔叔全副武裝指揮操練,晚上點燃篝火,聽戰士們講戰鬥的故事,難忘的軍訓生活使一篇篇軍營日記誕生在學生的日記本上。去賞日落、去踏青,去採摘,置身於大自然中的孩子,得到了更形象、更完美的心靈的感悟。

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豐富了兒童對課堂的認知。總之,學生藴藏着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優化的教育環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又貼近生活的最適宜成長的環境。

在晶瑩明澈、靜謐安詳的教育氛圍中,開啟幽閉的思緒,放飛囚禁的情愫,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悦。促使他們帶着與時俱進的主體意識,投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使自身的潛能得到主動的發展。

如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2

一、建立和諧的學習環境

多少年來,學校的教育活動是被動式進行的,給學生一種“距離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無形“牆垛”,是師生常處於一種“我教你學”的狀態,教師的權威和尊嚴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

學生不敢愛老師,對老師所教的科學知識又怎能感興趣呢?其次是學生之間的“隔膜”。同班同學在學習上、行為上,互相之間漠不關心,這種隔膜成為形成熱烈學習氣氛的障礙。還有就是學習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的“鴻溝”。概念、定義、祖國山水名勝、異國風俗人情

以愛換愛,師生融洽溝通師生情感。

學生是最富感情的,老師在他們心中是最有權威而又最值得愛的人,這種情感孕育在學生心中,他們總想表露這種愛,也總希望老師能愛自己。而老師是不是愛自己呢?學生幼小的心靈十分敏感的觸摸老師內心的琴絃。

高爾基説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好孩子。”[4]因此,教師要珍愛學生的情感,奉獻自己的愛心,使師生之間的關係首先成為一種情感交流的十分親和的人際關係,這樣,孩子們會從老師那裏感到一種期待,一種動力,從而轉換成學習的內部誘因。

一次次心靈和行動的交流,會使師生之間無形的障礙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在活動中建立起來的融洽的師生關係,必然影響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師愛心的感召,學生感受後再作用於老師,形成一種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使教學活動在一種“以愛換愛”的人際環境作用下,構成適宜促進學生身心主動發展的心理世界。

如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第2張

(一)渲染輕鬆的快樂情境課堂是學生從事學習的主要場所,

如果能在教學中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使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的學習樂園,那他們就能盡情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只有當一個人視學習為快樂時,他們的主動性才能被激活。

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能使學生產生興趣,那麼他們會積極的、深入的、興趣盎然的鑽研領會,從而進入主動探究的最佳學習境界。在教學中,可運用錄像、投影、計算機軟件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造各種視聽環境,也可使用圖片、實驗等直觀教具,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課堂實效。

在教學中,調動各種因素,讓學生愉快的學習知識,保持極高的學習熱情,不但能讓學生主動的去掌握知識,而且能夠不斷體驗到揭示知識奧祕的樂趣。

(二)營造積極的問題

環境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由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要營造一個積極的`問題環境,讓學生主動的去生疑、質疑、議疑、析疑直至解疑。[7]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教學活動安排在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可以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問題情境中,自覺參與教學實踐活動。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蹲下來看孩子”試着以兒童的眼光看問題,以一顆童心接近童心,找準教學的起點,在全面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設計具有趣味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輕鬆愉快的學習。營造問題情境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情、實物、實例入手,採用猜謎、講故事、做遊戲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慾望,喚起學生思維的能動性,從而樂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在半張紙上塗上顏料,再用對摺印的方法,出現一幅美麗的蝴蝶圖案。鮮豔的色彩,精美的圖案對兒童很有吸引力,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發了“愛學”的情趣,併產生一種質疑探索的心理狀態,促使他們自覺、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用微笑、點頭、注視等方式,鼓勵學生,創設一種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以真摯的情感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成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發揮主體作用的沃土。

(三)創設有趣的操作情境課堂是個小天地,

天地是個大課堂,“教材是學生世界”的觀念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束縛了他們的手腳。

因此,要努力給學生創設一個“世界是學生教材”的操作情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動腦、動手、動口的同時,應和實際生活聯繫。教學活動要與學生生活溝通,與應用相聯,必要時進行實地現場操作,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能力很有意義。

再也不能用“分數”把學生拴在教室裏,捆在作業本上,阻隔在高牆內。要讓學生從小步入生活,面向社會。如國小高年級學習統計後,就讓學生擔當小小統計員,到實地調查,蒐集數據,然後自行設計,自行製作統計圖表,

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製作統計圖表的方法,還有效培養了用數字反映社會生活的應用能力。由於教學內容的侷限性,有時不能在現實生活中一一找到操作的情境,這時,可採用模擬型操作,即創設一種與現實生活相似的情境,進行實物代替,角色轉換,或進行效仿。

這種形式使學生既感到親切又樂於接受,又因為通過自己動手動腳,學生極易產生頓悟。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利用文中的圖畫,讓學生做小講解員,來説明介紹“小蝌蚪―青蛙”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