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如何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

教育疏導、以身作則、精神支持。

如何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1

1、教育疏導。孩子的部分心理問題是因為對所見所聞不理解或無法正確看待而引起的。這需要家長及時給予教育,幫助孩子分清是非,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

2、以身作則。孩子有些心理問題是由於家長行為不檢點或情緒不健康造成的。往往是家長的焦慮緊張或者謊言暴力造成孩子的受傷。這時,家長只有先教育自己,以自己的心理健康帶動孩子心理健康。

3、精神支持。孩子有時會遇上“好心不得好報”甚至惡意的回報而處於委屈、痛苦之中。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從精神上支持孩子,幫助他從痛苦中解脱出來。父母的支持比什麼良藥都要更管用。

4、理智思考。許多青春期的孩子會很衝動。在孩子感情衝動、不能冷靜地思考間題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剋制自已,及時反思錯誤,不做出過激的舉動或後悔莫及的事情。幫助孩子學習剋制自己的衝動也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做的心理疏導之一。

5、情緒激發。孩子常常會不明不白地出現情緒問題。遇到這種情況,只有激發情緒,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才能幫助孩子走出激動地情緒,快速平靜下來。

如何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
  

6、迴避轉移。引導孩子暫時把一些不愉快的念頭、感情和衝動置於一邊,或者把情緒轉移到有意義的方面去,在不知不覺中保持心境的.安寧。

7、宣泄放鬆。有的孩子的經常容易焦慮緊張,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將積壓在心中的消極情緒和怨恨釋放出來,以鬆弛緊張的肌肉,緩和焦慮的情緒。放鬆的方式就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適合孩子的放鬆方式。

8、彌補過失。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過失而引起的煩惱,家長就要幫助其改正錯誤,得到別的的原諒,也使自己得到快樂。

9、建立自信。有的孩子存在自卑心理,家長就要幫助孩子戰勝自卑心理。讓孩子堅持當眾説話,勇敢吐露見解。教孩子善待他人,融洽人際關係。安慰孩子,切勿求全責備,學會變換視角,用他人眼光看待自己的優缺點

如何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2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倍受人關注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這一時期的兒童都會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但是他們的辨別能力極為有限,目前有不少的國小生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忙碌的工作讓家長無暇顧及,所以應該給國小上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國小生的心理健康該怎麼輔導?

總想在精神和行為上予以約束和控制,導致他們反抗,或者影響思考的疾患出現;不喜歡老師,情緒上積極的東西減少,消極情緒較多,父母過多的保護支配和控制會導致反抗,煩惱增多,孤獨感,壓抑感增加。

這裏要強調第二逆反期的特徵,他們滋生着強烈的自主心理需求,看看問題出在哪裏。

如何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 第2張
  

一般有這幾方面,自身問題。

試圖和孩子交談下,和同學老師家長溝通下,不理解老師方言,有什麼身體疾病。他們需要將其視為獨立社會成員,給予平等地位,關注外表,重視自己的能力,關注自己成長,開始有強烈的自尊心,而父母往往缺乏認識,有被模仿的對象出現,以致他潛意識需要做出點什麼來引起關心。

11歲雖然還是國小,但是已經進入了青春發育期,情緒穩定性差,起伏不定;同學間處得不好,父母對於孩子的關心太少,或者誤讀老師的眼神等錯誤暗示;家庭環境惡劣,找到原因才可能對症下藥厭學的原因有很多

如何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3

一、學生心理障礙情況分析

現代科學認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當前有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厭學情緒漸長

近幾年,我們注重了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但有的學校仍以學生統考成績衡量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個性創造力受到壓抑,缺乏自覺學習的激情,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厭學情緒卻日趨嚴重。

2. 惰性心理滋長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辦事效率越來越高。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許多家長總讓自己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使他們惰性心理滋長。難怪教師無奈地説:“現在的學生怎麼這麼懶,真難教。”

3. 逆反心理生髮

在課程緊張,家長與教師期望值過高,同學之間互相競爭的情況下,由於學生的努力得不到及時的體現與肯定,一些學生由此產生自暴自棄的逆反心理: 一方面對家長與教師的正面教導持“對着幹”的態度,以“反其道而行之”為快; 另一方面故意壓抑自己,做出與自己主觀意識相違背的行為。

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壓力,激發鬥志和增進心理耐力和承受力。

1. 教師要更新觀念,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由於受傳統觀念及分數衡量質量的觀念的影響,教師仍存在着只注重學生在校安全,忙於抓班級常規,或偏重於對學生灌輸知識、技能,喜歡聽話的學生,習慣於對學生髮號施令等。

這樣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作為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有傳授知識的本領,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衞生、心理諮詢、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等知識,從而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落實。

如何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 第3張
  

2. 教師要熱愛、尊重和了解學生,消除學生心理壓力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育界中最寶貴的營養。只有沐浴在愛的甘露下的學生才會有安全感,才能適應學校環境,學會與同學、老師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而尊重學生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是學生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教師還要了解每個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學生的所作所為,耐心細緻地觀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真誠關懷的態度去對待他們,使學生的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得到充分滿足。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3. 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認知水平

學校可通過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舉辦各種心理健康知識專刊;開設心理健康諮詢活動,結合早會課、班隊課、思想品德課教學,給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心理學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培養,提高學生心理抵抗能力和承受能力,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4. 創設良好環境,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

首先,教師要加強自我心理衞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學生。其次,可用開晚會、聯歡會及各種比賽和各項評優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鬥志,培養集體榮譽感。第三,開展美術、作文、象棋、籃球賽等活動,以滿足學生的要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質。

5. 家校結合,對學生實施行為指導

近年來,學生產生情緒和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在上升,這與家庭也有密切關係。為此,教師和家長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必須保持一致。教師要主動與家長聯繫, 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採取行動,消除學生心理障礙,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1.“培養”強於“防治”

人的'心理素質是可以培養鍛鍊的。通過培養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鍛鍊與提高,減少心理問題產生。就正如加強體育運動,把身體鍛鍊得棒棒的,不致於生病一樣,何必等學生有了心理問題之後才去防治呢?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被動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應當力爭主動,減少被動,這對於提高整個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2. 非智力因素重於智力因素

人的心理是由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兩大部分組成的。因此,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也包括這兩個方面。事實表明,非智力因素重於智力因素。

從心理健康的標準來看,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問題。從心理活動的積極性來看, 只有非智力因素參加到智力活動之中後,智力活動才會有積極性。從心理活動的穩定性來看,智力因素是比較穩定的,而非智力因素則不然。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非智力因素健康上,並以它為中介來促進智力因素健康。

3.“激勵” 優於 “説服”

我班有個學習成績不穩定但愛畫畫的學生。上課時,他經常在抽屜裏畫畫。課後,我找他談話,説服效果不佳。後來我組織了一次畫畫比賽,才知他的棋藝果然不錯。於是我就藉此機會表揚他,然後曉之以禮。結果,這位學生變化很大, 後來成了個能合理安排時間、品學兼優的學生。

實踐證明,教師瞭解、關心學生, 減少學生心理壓力與心理疲勞,抓住機會表揚他們點滴進步或閃光點,讓他們有機會咀嚼成功的喜悦,這比“純説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為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人格的全面、 和諧、 健康發展提供幫助,為其他學科的正常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標籤:國小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