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誰

閲讀2.02W

七步之才的主人公是曹植。

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誰1

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曹植。七步之才是指與曹植相當的文學才能,七步是指曹植七步成詩的著名典故。七步之才來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説新語》·文學:煮豆持湯,濕豆以為汁。燒在釜下,豆在釜中哭泣。本來是同根生的,相煎為什麼太急?曹植,字子建,沛國橋縣人,是曹操和武宣邊皇后生的第三個兒子。

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誰
  

他死前是陳王,死後被稱為思。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作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大師,他在晉南北朝時期被提升為文章的典範。他的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七哀詩》等。後人因為文學造詣,把他和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他的詩擅長強大的筆力和華麗的詞彙,留下了30卷,已經消失了。

現存的《曹子建集》是宋人編的。曹植的散文也具有情、雅、怨、文的.特點。此外,他的品種豐富多樣,在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南宋作家謝靈雲對曹植的評價是天下有石,曹子建獨佔八斗。

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誰2

“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曹操的兒子曹植。

東漢時期整個社會動盪,雖然後來三國歸晉,才總算是結束了這種戰亂,但是作為文學家的曹植,他儘管出身于軍閥世家,可是他並不留戀於權利,反而是醉心於文學,府中更是養了一大批的文人,這也使得稱帝后的曹丕很不滿,他害怕曹植會與自己為敵人。於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他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寫下一首詩,這對於才高八斗的曹植來説那就是小菜一碟,於是他寫下了著名的《七步詩》。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是誰 第2張
  

人物生平:

1、少年才情:

曹植十多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鋭,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脱口成章。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歲的曹植第一次隨父東征海賊管承到達淳于(今安丘東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師鄴城,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説“東臨滄海”即指此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歲的曹植隨父南征劉表至新野,後又隨父與孫權戰於赤壁。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隨父征戰第一次回到家鄉亳州。

2、立嗣之爭: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就讓自己的孩子們登台作賦,曹植一氣呵成,寫下《登台賦》,曹操對曹植的.才能感到非常驚奇。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曹植獲封平原侯。

建安十九年(214年),轉封臨菑侯。七月,曹操攻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臨行前告誡曹植説:“當年我擔任頓邱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後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奮圖強呢!”曹植既因為有才而受寵,丁儀、丁廙、楊修等人便都來輔佐他。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獲增邑五千户,共計有一萬户封邑。

曹植曾經乘車疾馳,並擅自打開司馬門,曹操對此十分生氣,將負責管理司馬門的公車令處死,曹植也因此失去了曹操的寵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佈後,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於是曹操後悔,不再重用他

3、洛水感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王位,曹植時年29歲,作《上慶文帝受禪表》、《魏德論》。同年,曹丕稱帝。曹植、蘇則聽説曹丕廢漢自立,都穿上喪服為漢朝悲哀哭泣。

黃八年級年(221年),30歲的曹植被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邑八百户;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是年作《野田黃雀行》,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

黃九年級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

4、憂生之嗟:

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户五百。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過於冷靜理智的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

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鬱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政治思想:

三曹非常重視網羅民間隱士,試圖把散落在民間的隱士人才都聚集起來。三曹一方面批評動搖隱士所信仰的荒誕無稽,讓眾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國。另一方面又歌頌其情操,把隱士視為同道中人,意在招隱求賢、讓眾人入世治國輔君濟世。曹丕的《大牆上蒿行》開頭即以人生短暫發問:”今我隱約欲何為?”(釋義:為什麼我還要隱居苦熬貧窮?)接着以入世的物質享受誘發隱士們出山,為其建功立業。此詩受到曹植《七啟》勸隱士出山,建功立業的影響。這一方面説明三曹欲有所作為,另一方面也説明存在着大量的隱士不為朝廷所用。

曹植的《七啟》中假託一個“鏡機子”對另一個“玄微子”論述飲食、容飾、羽獵、宮館、聲色、友朋、王道等七個方面的妙處。此賦以招隱求賢、輔君濟世為 主旨,大約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發佈《求賢令》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