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

閲讀1.22W

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唐玄宗上位以後,大力打擊豪門士族和佛教勢力,解放勞動力,抑制土地兼併,減輕賦税,開放市場,發展農業和商業,下面分享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

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1

唐玄宗治國的四個舉措

若把朝廷比喻成公司,那麼帝王就是老闆,而朝臣就是員工,管理朝政,就和管理一個家大業大的公司一般。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越是大型的公司,就越是多規矩。從人情管理,到規則管理,是一個公司是否能做大做強的關鍵,朝政同樣如此。

而唐玄宗一上任,就必須面臨朝臣管理的問題,他的做法非常聰明,完美地規避了前人的漏缺。

杜絕走後門的關係户

在武媚娘時期,二張大肆買賣官員,只要有錢阿豬阿狗都可以當官,雖然有武則天的一套選人制度,但這種風氣大大打擊了羣眾和朝臣。

玄宗一向重視兄弟情誼,甚至做了一張大被子,和幾個兄弟大被同眠。

在玄宗上任之後,其二哥李成義向玄宗討要一個席位:李成義王府裏的錄事已經幹了很長時間了,忠心耿耿,成義想把他從九品錄事提拔為八品的參軍。

這個事情根本不值一提,一個八品的參軍不是什麼要職,玄宗隨即答應下來,但是很快就遭到了姚崇的批評。

姚崇要求玄宗把官員的升遷、任命,全交由吏部來審核,皇帝不能隨便插手。玄宗一聽姚崇的勸告,瞬間覺得慚愧,這畢竟也是他在邀請姚崇當宰相的時候就答應的事情。

隨即只好回絕了二哥。連親生的二哥都沒討下這個面子,從這以後,皇親國戚、親朋故舊也就都死了心,誰也不敢再到玄宗這兒走後門了。

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
  

整頓外戚狐假虎威

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簡直就是外戚的代名詞。外戚是皇權的伴生物,仗着宮裏頭的'裙帶關係在外為非作歹,歷朝歷代都不少見。

特別是玄宗之前,政壇女強人層出不窮,外戚也就更加囂張,例如武家。

在開元四年,王皇后的妹夫長孫昕因小事與御史大夫李傑起了爭執,作為皇親國戚的長孫昕氣不過,在下班時陰了李傑一把,把李傑打得那個叫鼻青臉腫,朝服也被撕得破爛。

第二天一大早李傑就帶着累累傷痕、穿着破爛的朝服找玄宗告狀:

昨天,陛下的連襟把我給打了。李傑故意把這事情給放大了,一件同事打架事情上升到了國家大事:“人之髮膚,受之父母,我吃點皮肉之苦,這是侮辱我個人,侮辱我們家,這我還能忍。但是,長孫昕他們把我的官服都扯壞了,這就不是侮辱我個人,而是侮辱國家了,陛下看着辦吧。”

玄宗早就等着對這羣為非作歹的外戚開刀了,聽完李傑的控訴玄宗勃然大怒,當即命令在朝堂之上杖殺長孫昕等人。

這是明顯的殺雞儆猴,如果要殺了長孫昕這些外戚根本不需要用杖殺這樣殘忍的手段(杖殺即活活打死)。

玄宗還做了一個動作--親自給李傑賠禮道歉,説到:

“我的親戚,我沒管束好,讓你受委屈了,就算在朝堂之上把他們打死,其實也不足以安慰你。請你以後繼續保持這種嫉惡如仇的優良作風,和黑惡勢力鬥爭到底。”

一看玄宗態度這麼嚴厲,親戚們一時間噤若寒蟬,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逆轉觀念,機會平等

僅僅是修復選官走後門的關係户、抑制外戚的狐假虎威,是做到防微杜漸的作用,這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見效。但玄宗治國需要人才的事情,刻不容緩。

即便是放到現在,我們也有一個觀念:情願在公司總部當一個部門經理,也比到地方當一個地方負責人吃香。玄宗同樣要面對這個觀念的問題,而且更加嚴重。

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這幾個時期的內鬥嚴重,凡是被派到地方任職的,要麼是政治派系鬥爭的失敗者,要麼就是無能鼠輩。

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2

玄宗在登基前,曾經在潞州待過,他知道地方官對於一方百姓來説,不僅意味着民之父母,也代表着中央的形象。

怎麼才能改變地方官素質低下的狀況呢?

開元二年(714),玄宗頒下制書:“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返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為恆式。”

也就是説,在京官內選擇博學通識、實際工作能力強的人,任職地方,授予都督、刺史之職;同樣,在地方官中選擇眼界開闊、政績突出的,升任京官。建立地方官和京官互相調動的固定制度。

這道詔令下達之後,大大刺激了地方官員的積極性,過去的'失敗者不再因為自身派系為限制,有了相對公平的升遷制度;而中央的官員也不再遠離基層羣眾,有能者才能得以更好發揮。

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 第2張
  

以身作則,開元盛世的前提

開元盛世是玄宗一生的標誌性成就,但那並不僅僅是當時政策實施的原因,作為封建君主統治年代,政策就是皇帝意志的體現。

玄宗是怎麼樣做的?效仿李世民,廣納諫言,而且這一做,就做到讓人極致信服。

玄宗的母親竇氏消失得不明不白,兒子當了皇帝,不論於公於私都要對逝去的母親表示孝心,為此玄宗打算在埋葬母親的洛陽靖陵前立一塊碑。

這本是一件無傷大雅的小事,但是當時的汝州刺史韋湊上表進諫説:“自古園陵無建碑之禮,又時正旱儉,不可興功。”樹碑既不符合禮法,又給財政增加負擔。玄宗一聽馬上就停建了。

實際上個人更傾向於此次事情,是玄宗故意營造的,試想皇帝給自己的母親立碑,這是皇帝的家事,哪個臣子願意冒死進諫?而且理由是那麼的不充分,畢竟建一座碑而不是建一座行宮。

而玄宗製造此次事件的目的,是表達一個態度:連這樣的意見我都能接受,那還有什麼意見是我不能接受的呢?

小結:

很明顯,唐玄宗這些措施直接針對的是中宗、睿宗時期的一些弊政。通過破除政治陋習,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一些不利於發展的政治問題基本解決了,政治也逐漸走上正軌。

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3

唐玄宗是誰

唐玄宗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卒於公元762年,在位四十四年,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生父是唐睿宗李旦。

一、李隆基和祖母武則天的恩恩怨怨

武則天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後來被李世民的兒子李治看上,深受其寵愛,甚至登上後位,併為李治生下了四個兒子,李隆基的父親就是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

可悲的.是李隆基出生後,沒有來得及得到父愛和母愛,就被其祖母武則天逼迫過繼給了伯父李弘,後來,武則天又將李隆基的生母祕密殺害。因此,在李隆基幼小的心裏就埋下了對祖母武則天的深仇大恨。

再説其父李旦一生也頗為坎坷,他曾兩度登基,兩度禪位。

第一次禪位就是被其母親武則天逼迫下台,而李隆基身為李旦的兒子,更是無法容忍祖母的這種做法,本該自己就是未來的皇帝接班人,而祖母武則天這一系列的做法無異於就是把自己推出權利的中心,熟可忍孰不可忍!

唐玄宗的治國策略取得了怎樣的局面 第3張
  

二、幫父奪回皇權

李隆基的父李旦逼迫讓位給其母親武則天后,武則天又把皇位讓給了李旦之兄李顯,李顯昏庸無能,朝政被韋后所把持。

李顯死後,韋后想要效仿武則天,做着女皇帝的美夢。沒想到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看穿。於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合起來,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幫李旦奪回皇位,使朝政大權重新回到李家人手中。

李旦登基後,將李隆基冊封為太子。李隆基英明果斷、學識淵博、通曉音律,深受李旦及大臣的讚賞。兩年後,李隆基登基稱帝。之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李隆基終於忍無可忍,賜死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李隆基執政前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開創了開元盛世之象。

三、李隆基事業由盛轉衰,壽終正寢

李隆基在其執政後期,迷戀楊貴妃,寵信奸佞,施行了一系列錯誤的政策,使朝政越來越昏暗,至此唐朝開始由盛轉衰,最終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唐玄宗倉皇出逃,太子在靈武稱帝。公元757年,安史之亂平息後,李隆基回到長安,成為了太上皇。公元762年,李隆基去世,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