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吊腳樓是哪個民族的

學習2.87W

吊腳樓是土家族的。

吊腳樓是哪個民族的1

吊腳樓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通常半立陸地、半靠山水建造,大多依山就勢呈虎坐形而建,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講究建築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吊角樓屬於幹欄式建築,半乾欄結構特色鮮明。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為繞間,作為居住、做飯之用。在有吊腳的部分,樓上通常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

土家族吊腳樓多為木結構,搭配花格窗、司檐懸空、小青瓦、木欄扶手等。窗花采用浮雕、鏤空等多種雕刻工藝,雕刻手法細膩,內涵豐富多彩。講究的人家還在木牆壁裏裏外外塗上桐油,又幹淨又亮堂。

以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蓋頂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又由於位置講究,所以建造土家吊腳樓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首先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它為“伐青山”,一般選用椿樹或木梓樹(烏桕),因為“椿”、“梓”的諧音是“春”、“子”,表示吉祥,意味着春常到,子孫旺;

吊腳樓是哪個民族的
  

第二步則是加工大梁和柱料,土家人稱為“架大碼”,他們在樑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荷花蓮籽等圖案;

第三道工序名叫“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樑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豎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主人要選擇黃道吉日,請眾鄉鄰幫忙,上樑前要祭樑,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

為了防止盜賊,吊腳樓房屋的四周會用石頭、泥土砌成圍牆。正房前面是院壩,院壩外面左側接圍牆有個八字朝門。房屋周圍大都種竹子、果樹和風景樹。但是,因忌諱與“喪”“逃”諧音,不吉利,所以前不栽桑,後不種桃。

吊腳樓苗族的傳統建築,此外我國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數明族也有居住。吊腳樓也叫"吊樓",多依山靠河,層疊而上。

吊腳樓是苗族的傳統建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也有居住,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

吊腳樓也叫"吊樓",多依山靠河,層疊而上,就勢而建,呈虎坐形,最開始的`時候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

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乾欄式建築。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關牲口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户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

建築作為人類文明的最大承載體,是瞭解一個民族文化體系的捷徑,吊腳樓最原始的雛形是一種幹欄式民居,它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當人類的記憶尚處於模糊不清的原始時代的時候,有巢氏創造的吊腳樓,就作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歷史舞台。

吊腳樓是哪個民族的2

吊腳樓的由來

相傳還在遠古時代的時候,部落與部落之間存在着搶佔領地與紛爭的現象。其中巴人小部落過着依山傍水的狩獵生活,但是他們發現雖然有着河流湖泊的天優勢,可是缺陷也十分顯著。第一是沿河或是湖泊的地方都比較濕熱,晚上睡得十分不舒服。第二是他們選擇的安居之地的地勢都比較高,如果建築平屋的話,耗費十分巨大。第三則是樹林裏面的蛇與其他生物也特別多,有的還會威脅到土著人的生命。

一個青年人就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他建議把柱子與山藤捆綁在一起,然後作為腳柱起到一個穩定根基的作用,然後上面搭建木質的房子,這樣河風通過屋子的地板透氣,從而通風透氣,十分涼爽,並且屋子因為騰空搭建,所以隔絕了蛇等一類的有毒的生物。所以這則是最原始的土著吊腳樓。慢慢的人們生產力的發展,地板底下開始養豬一類的家禽。

原始的部落是十分注重部落文化與圖騰的,所以一個清涼通透的吊腳樓背後還有悠久的文化內涵。苗族的對吊腳樓的建設包涵了對宇宙的時空觀與對自然的敬仰、崇拜。如果去苗族遊覽過得遊客可以發現,吊腳樓木樑中央存在着一個圓形的象徵圖騰,中心是呈現紅色一樣的“卵”字型,這是根據遠古居民對圖騰的崇拜而繪製而成的。

吊腳樓是哪個民族的 第2張
  

並且也由占卜師對天文和星象的認知,他們認為這種圖騰會使得吊腳樓處於大自然的環抱之中。使得建築與自然和諧相處。對於一個對圖騰有着崇拜的一個名 族,他們對自然有着一種敬畏之情,從而在自然的改造以及現代化的建設中會有一種人文情懷。也就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可持續發展觀”。

吊腳樓的設計使得人類與自然更加親密。所以親們在對西南地區吊腳樓的遊覽一定要有一種濃烈的人文情懷。

吊腳樓是中國哪個民族的民居建築形式?

吊腳樓,也叫“吊樓”,湘西、黔東苗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時往往利用山坡傾斜度較大或者瀕臨水、溝的一側,使屋的前半部分臨空懸出,從而蓋起比比皆是、大同小異的'吊腳樓來。這種吊腳樓,是幹欄屋中的一種,樸實輕靈,古色古香,與楚建築或巴建築有着淵源關係。

苗族吊腳樓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佈在世界各地,主要分佈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屬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鬥式木結構,上層寬大,工藝複雜,做工精細。下層隨地而建,很不規則。屋頂歇山起翹,有雕花欄杆及門窗。這種建築通風防潮,避暑禦寒,體現了苗族獨特的建築工藝,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

侗族吊腳樓

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會同縣、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吊腳樓是一種極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築,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房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於此,設宴接待賓客。

平壩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縣的連江一帶,大都是兩層樓房,樓下住人,樓上存放糧食雜物。堂屋中設有“神龕”,兩側為卧室、廚房,豬牛圈都在屋側房後。侗族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幹闌”式建築的特色,多為三屋以上的幹闌式木樓,有高達五六層的,結構謹嚴,不許用一顆釘子,全系卯榫嵌合,顯示了侗族建築工藝的高超。

瑤族吊腳樓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説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民族主體分佈在廣西、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和江西五省(區)的130多個縣裏,其中以廣西為最多。

瑤族是一個山地民族,多居住在山區,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便選擇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據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杉木柱頭支撐,架木鋪板,與挖平的屋場地合為一個平坦的整體,再在此整體上建房。

瑤家吊腳樓“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瑤族人民根據實用性和環境特性,強化建築性格,自由選址柴水方便、風光優美的地勢,採用數十棵杉木撐起為基腳,建起被稱為“千腳落地”的木樓,冬暖夏涼,不燥不潮,空氣新鮮,是瑤山人最好的居所。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湖北省主要分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峯、咸豐、宣恩、建始、巴東、恩施、利川等縣市,宜昌市的長陽、五峯兩縣;重慶市主要分佈在渝東南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等區縣;貴州省主要分佈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縣。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户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户人家一般為長三間,其結構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間的1間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堂屋兩邊的左右間是“人住間”。

標籤:吊腳樓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