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解夢

夢的科學分析

解夢1.74W

夢的科學分析,夢境是在睡眠中人想象中的場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衝,被意識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下面分享夢的科學分析。

夢的科學分析1

夢是在睡眠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是一種沒有意識控制的特殊的想象活動。弗洛伊德根據他的精神分析學説,把夢看作是無意識的過程,是被壓抑的願望與衝突的表現方式。

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説則認為,睡眠是大腦皮層的一種彌散性抑制過程,而夢則是在這種抑制狀況下,由體內外各種刺激的影響而出現的.興奮活動。

夢的科學分析
  

現代生理學的研究認為,睡眠可分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兩種時相狀態,睡眠開始,首先進入慢波睡眠,1~2小時後轉入快波睡眠,約半小時又轉入慢波睡眠。

整個睡眠過程中,兩種睡眠反覆轉化約4~5次。夢多數出現在快波睡眠階段。一般認為,夢基本上是人在覺醒時的思想、情緒、需要和慾望的繼續,它和覺醒時所思慮的內容有關。

夢的科學分析2

從科學的角度看,夢是什麼

人做夢通常發生在睡眠的最後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快速動眼期,所謂的快速動眼期就是我們在觀察一個熟睡的人時,會發現有一個階段,睡覺的人的眼睛在一直不停地轉動。

想要進入快速動眼期就必須經歷入睡期,淺睡期,深睡期,熟睡期四個階段,不過這四個階段需要多長時間因人而異,有的人很快就能進入快速動眼期,總的來説整個的五個階段大約會支持100分鐘左右,之後再次循環,進一步數據化就是:如果你每晚睡8個小時,約有2個小時是在快速動眼期的。

而做夢就是快速動眼期才會發生的一種現象,一個人一夜能夠做夢的個數也不一定,在夢中,你可能會不同的影像、聲音或者經歷,但是,當你醒來之後,你通過只會記得最後一個快速動眼期內做的夢的零星片段。

我們常説“日有所想,夜有所夢”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因為如果階段性的總是想某一件事,潛意識就中就會存儲這個信息,在睡夢中就會被激發出來,在腦海中形成一種想象的事件。早在1899年,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學,他認為:夢是人們深處的慾望和焦慮的表現。

而且人類向來喜歡將一些負面的情緒和經歷封鎖起來,一旦進入睡夢之後,這種封鎖就會釋放,所以夢大都是負面的`、消極的。

夢的科學分析 第2張
  

夢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要知道夢對人類有什麼意義,我們大可先找一下夢中會發生什麼?雖然每個人的的夢不盡相同,但是,大多數的夢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在現實中很難實現。

我舉個自己的例子,在我年少時,非常喜歡看武俠小説,而那段時期經常會做同一個夢,那就是被人追,然後飛起來,最後跌落懸崖。這個夢我跟許多小夥伴説過,而且許多小夥伴表示自己也做過同樣的夢。

我認為這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説的: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和受壓抑的願望以扭曲的形式出現就成了夢。在現實中,我們顯然是無法像武俠片中的大俠那樣飛行的,而每一個男孩子心目中都有一個“武俠夢”,這就在夢中體現了。而且在現實中,我們也很少能體驗到失重感,但是在夢中,跌落山崖的失重感就是自己潛意識中想象出來的。

而且夢有多種多樣,不也恰恰是我們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不同願望的體現嗎?我們希望自己一夜暴富,所以就會做一個自己中彩票或者是一串關於彩票數字的夢,我們對性有幻想,所以也會做一些關於性的夢等等。

因此,我認為夢就是人類一些無法實現的願望在睡夢中的體現形式,在夢中我們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當夢醒了,我們心理的防禦機制會將一些不現實的原因再次壓制住。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説,夢讓人的一部分慾望得到了釋放,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健康,這就是夢的意義。

夢的科學分析3

人為什麼會做夢

現在,我們已知的做夢原因有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但即使是在這兩個已知的方面,至今依然無法通過科學方法完美解釋夢形成的機制原理。

夢境中所形成的人、事、物、感覺……等很多來自於我們已有的認知、記憶、經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對夢進行研究的國家,古人在3000年前就著有《周公解夢》一書。

不過,因為受限於當時的社會科學技術條件,《周公解夢》對於夢的解釋具有相當大的侷限性,認為通過夢能夠預知人的未來禍福。

基於現今人類對於夢的認識逐漸科學,人們發現夢並不能預測人的未來禍福。

2000多年之後,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從精神分析心理學方面,著有《夢的解析》一書。

該書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是用於解析夢,引申到心理學,解讀人們的潛意識在夢中的表象。

夢,既真實,又虛幻,這屬於心理,還是想象,人們還不能解釋……

睡眠

夢是一種意象語言。

《莊子·齊物論》雲:“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人在睡眠時,腦細胞也進入放鬆和休息狀態,但有些腦細胞沒有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會引起他們的活動,從而引發夢境。

比如,白天遇到的某個人,或者經歷的某件事,臨睡前還在想着,那麼當大腦中的其他神經細胞都休息後,還會有一部分神經細胞並示休息,依然處於興奮之中, 就很容易讓我們做出一個內容相似的夢,這也便是我們常説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夢的科學分析 第3張
  

從科學的角度來説夢

做夢,與大腦皮層有關,通俗解釋就是:當你睡着時,大腦並沒有睡着,還很活躍,因此會產生夢境。

我們在睡眠時會經歷好幾次週期,每個週期內又分為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睡眠準備

從意識模糊到睡着一般只有幾分鐘時間,這時候的'你即將睡着,聽覺以及嗅覺和味覺都反應緩慢,慢慢進入睡眠。

其實這個階段並不是真正的睡眠,很容易被外界聲音或者動靜吵醒,而且在這個階段往往也會出現肌肉突然抖動,有種快要跌倒的預感。

第二個階段:淺睡眠

第二個階段開始正式進入睡眠,這個時候還稱不上是深睡眠,只是眼睛活動停止,大腦思維變慢,甚至體温也會降低,但這時呼吸會很規律, 比起第一階段,這個時候的睡眠比較不容易被吵醒。

第三個階段:深度睡眠

第三個階段和第一個階段一樣,比較短暫,一般只持續幾分鐘,是淺睡眠進入深睡眠的過度期。

第四個階段:深睡眠

深度睡眠時期,人體肌肉放鬆,眼球不會運動,呼吸和心率都會變慢,基礎代謝降低,大腦的思考也較慢,流向大腦血液的減少。處於這個時期的人,不容易被外界吵醒。

這四個階段,統稱為正相睡眠。

但在70-90分鐘後,人體會進入異相睡眠期,也被稱為快速眼動期(REM睡眠),這個時期持續時間不長,大概在5-20分鐘左右,人體呼吸會變快以及不規律,眼球也會快速沿着不同方向移動。

但這時人體不會翻身,處於短暫性“癱瘓”,心率也會加快,血壓升高,大腦活動活躍,大腦耗氧量也比清醒時增加。

注意的是,咱們一般理解的睡眠是由淺到深,一覺睡到天亮,但實際上是人體在正相睡眠以及異相睡眠(REM睡眠)之間有規律的切換,一般情況下,從正相睡眠期到異相睡眠期(REM睡眠)是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大概是90分鐘左右,一晚上會經歷4-5個週期,因此我們會做好幾個夢。

以前,科學家以為人體只有在異相睡眠期內會做夢,但現在研究發現,無論你處於什麼時期,都會做夢,但不同時期做的夢內容不同。

在正相睡眠時期,你做的夢符合現實邏輯,一般沒多少情節,所以情緒波動很少。

但在異相睡眠時期(REM睡眠),你做的夢會天馬行空,而且有很多個不相關的情節組成。往往這些夢還都是負面的、帶有恐懼色彩的夢,但神奇的是,你在夢境中並沒有覺得夢中世界的邏輯有什麼不對,所以會引起情緒波動。

標籤:科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