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心理疾病的病理分析

中醫認為,心神、心理和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在生理上,情志活動以五臟精氣為基礎,是各臟腑功能活動的表現;在病理上,情志活動異常必然導致臟腑功能異常,臟腑功能異常也可導致情志反映異常,故“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所不喜者病”。所得,是指心神、生理等因素的適應;所惡,指心神、生理等因素的不適應。

心理疾病的病理分析

心理疾病的病理還與臟腑精氣、邪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因此張仲景診治心理疾病時,十分注意正邪的盛衰,以明辨虛實。

一般來説,邪實乃因邪氣阻滯氣機,擾亂清竅致心神失慧。如可由瘀血、氣鬱阻滯經脈引起氣機逆亂,心神不安,出現“煩滿不得卧”。或瘀血與熱互結,熱入血室,導致血熱妄行,血熱則神亂,故可見“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

瘀血與裏實相挾,可見“晡時煩躁,不食,食則譫語”。再如痰濕阻滯,蒙敝清竅,可導致心神紊亂,使人自覺“咽中如有臠肉,咯之不出,吞之不下,飲食如常人”,後人稱之為“梅核氣”。濕毒不化,氣血藴毒鬱蒸,內薰於心,心神窘頓則可致狐惑,出現“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等精神症狀。

正虛則是由於臟腑精氣不足,心神失養,出現神明紊亂。神以血為本,血足則神旺,血虛神昏,故使人悲恐,魂魄不安。“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

肺藏魄且喜潤,心主血則養神,當肺津心血不足時,神魂失卻皈依而出現髒躁症,“喜悲傷欲哭,象神靈所作,數伸欠”。機體精血虧虛,不足以養神而出現精神症狀和百骸異常的百合病。

標籤:心理疾病 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