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車禍後水果遭哄搶折射出的羣體心理問題

人聚在一起時,心理會與平時不一樣

車禍後水果遭哄搶折射出的羣體心理問題

當人們聚在一起時,會表現出與個體非常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往往是不理性、屈從於某些壓力的,比如從眾、羣體極化、不負責任等。

村民的哄搶行為是一種從眾行為。從眾,表現為在臨時的特定情境中採納大多數人的做法。有時,想像出來的集體行為傾向也會對人的行為造成壓力,導致個體出 現從眾行為。在哄搶的村民當中,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害怕被人説“不去搶是傻子”而加入哄搶大軍的,這壓力是他想像出來的。

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傾向,在哄搶事件中,部分人的哄搶行為加強了其他人的趨利心理,最終也參與了哄搶。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羣體極化”,指羣體成員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或態度從原來的羣體平均水平,提高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現象。

另外,責任分攤心理也是發生哄搶的原因之一。當許多人去做同一件事的時候,即使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甚至是違法的,人們也會認為“法不責眾”,自己的責任 會變小。於是,在集體中,一個人的表現往往與他平時的做法大相徑庭,行為較少受自己的個性支配,而傾向於跟隨整個羣體的狀態。這一現象叫“去個性化”。羣 體規模越大,氣氛越熱烈,越易引發去個性化狀態。

學會自我約束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避免這些羣體心理行為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呢?

首先,培養親社會的行為與規範。通過教育,形成社會責任感。另外,通過獎懲,也能有效控制人們的行為。如遵從社會規範就會受到獎勵,不遵守規範就會受到 懲罰等。終極目標是使個人把社會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要求,這樣,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個人都會自覺主動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其次,培養穩定的個性,加強自我控制能力,特別是在被大規模羣體的情緒所包圍時,要有意識地保持對自我行為的控制力。

還有,提高道德發展水平和增強法律觀念。一個懂法的人比一個不懂法的人,加入到這種違法活動中去的可能性要低得多。總之,面對哄搶這樣的現象,有關方面 一要嚴厲制裁,二要加強對羣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