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孩子不再親近媽媽,心理學家表示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現象

很多寶媽都會有這樣一個經歷,感覺自己的孩子隨着慢慢的長大,好像和自己越來越生疏了,也不能説是生疏,就是感覺孩子和自己不再那麼親近了。

孩子不再親近媽媽,心理學家表示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現象

孩子在小的時候和媽媽有多麼的親近,離開半步孩子都會大哭大叫吵着要媽媽,而且是除了媽媽以外,其他人怎麼都哄不好,但隨着孩子慢慢長大,會變得對媽媽不再那麼親近。相信每位寶媽在經歷這個過程時,都會感到非常的落寞。

其實寶媽們大可不必這樣,因為這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經過的路。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慢慢變得和媽媽不親近了呢?

?隨着長大,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隨着孩子的長大,他們會在幼兒園、在學校交到自己的小朋友,在他們彼此之間也會形成一個小圈子,而父母對他們而言,可能會存在着某些阻力。

所以相較於父母而言,他們更喜歡去和自己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交流。所以,當孩子有了這種表現時説明他們是在成長,所以父母(特別是寶媽)千萬不要難過,而是更應該為他們感覺到高興才對。

?孩子專注於探索世界,而忽略了父母

孩子生下來就是有好奇心的,隨着他們的長大,這種好奇心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小孩子的專注力本身就是有限的,他們沒法做法一心多用,所以在他們專注於探索充滿好奇的世界時,也自然會減少和父母之間的交流。

舉個例子,當孩子看電視時,他們會高度專注於電視節目上,這個時候無論你怎樣去叫喊他們,他們都不會有任何反應,這其中的道理也都是一樣的。

那這種問題不能夠被解決嗎?或者得到緩解,讓孩子多和父母交流。當然是可以的,不過前提是需要家長對孩子有足夠的瞭解。而想要了解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去和他溝通,溝通只是談話嗎?當然不是,比如可以試一下以下方法。

★心理測試法,通過故事走進內心

家長可以用一種心理測試的方法,去了解到孩子的一些想法走進他們的內心。家長事先準備好幾張圖片,讓孩子根據圖片來講一個故事。這樣就可能在孩子所講的故事中拼湊出孩子的內心世界。在針對兒童的心理測驗中,心理諮詢師經常會用到這種方法。

★角色互換,用遊戲找到“疏遠”的原因

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説過,遊戲是兒童內部世界的外部顯現。

孩子天性喜歡玩,相比於前一種,這種方式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針對某一場景,進行角色互換場景還原,這個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也能夠回憶起父母和自己的相處,也更能夠加深他們對父母的感情,使得彼此間被拉長的距離縮短。

★通過夢境去了解孩子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説,夢是願望的達成,夢是潛意識裏願望改頭換面的再現。

這個方法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虛幻?但通過他們的夢去了解他們現在的狀況,卻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俗話説“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孩子的內心世界通常也會從夢境中表現出來,我們沒有辦法直接看到他們的夢境,但是可以在早上起牀後,去詢問他們,這樣不僅可以分析孩子的內心想法,也能夠給彼此間的溝通增加一個機會。

孩子的心理髮展,會呈現這樣一個過程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孩子對媽媽的疏遠很可能還和他們的心理髮展有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心理髮展會有這樣一個變化:1歲之前,由於剛剛脱離母體,吃喝拉撒全部都要依賴媽媽,對於這個時候的他們來説,“我”和“媽媽”是一體的。

1-3歲之間,孩子會意識到“我”和“媽媽”其實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所以他們會產生“我”和“你”的概念。等到孩子成長到3歲以後,他們會知道,原來在“我”和“媽媽”之外還有個“爸爸”,所以孩子這個時候會進一步發展出“你、我、他”的概念來。

心理學家榮格説:“母愛代表親密,指向融合,而父愛代表疏離,指向規則。”

這樣的心理髮展對於孩子來説,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一個過程,寶爸寶媽完全沒必要太過擔心孩子和自己疏遠。作為父母,除了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外,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只有身心都得到了全面發展,他們的未來才會更加美好。

另外,孩子需要獨自的去成長,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自己不親近,不妨按照以上方式先看一下孩子是否是因為家長的疏忽而讓他們變得疏遠。如果孩子是因為成長的話,那家長不妨試着放手讓他們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