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夏朝十七帝王列表

學習1.63W

大禹、夏後啟、太康、中康、姒相等。

夏朝十七帝王列表1

1、大禹

大禹,姒姓,名叫文命,他是黃帝的玄孫,父親鯀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領。堯舜時期,洪水氾濫,鯀治水失敗被流放致死。大禹繼續父親的治水事業,通過十三年努力,完成了治水重任,名傳後世。大禹後接受舜禪讓成為天下共主,他建立國家,國號為夏,定都陽城,劃定九州,推動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度,對中國奴隸制帝王歷史發展影響深遠。

2、夏後啟

大禹的兒子,用武力從伯益手中奪取帝位,將“禪讓制”變為“世襲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即位後,稱“後”,人稱“夏後啟”。在位期間,打擊反對勢力,武力鎮壓了強勢的有扈氏部落,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晚年荒淫無道,導致五子奪嫡,發生連連戰亂,史稱“武觀之亂”。夏王朝不得不四處平叛,政局動盪,夏啟憂心病死,夏王朝由盛轉衰。

3、太康

太康是夏後啟的長子,夏朝第三任國君。太康即位後不修政事,沉迷享樂,經常外出遊獵,導致內部矛盾日趨尖鋭激化,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趁太康長期外出遊獵之機,率軍攻入夏都,控制了夏王朝政權,並廢黜太康,史稱“太康失國”。太康最終客死他鄉,葬於陽夏(今河南太康)。

4、中康

中康是夏啟之子,太康的弟弟,夏朝第四任君主。后羿控制夏朝後,臨朝八年,因諸侯不服,不得已改中康為帝。中康不甘心做傀儡,起兵反抗后羿失敗,被軟禁憂憤而死,死後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十七帝王列表
  

5、姒相

帝相是中康之子,夏朝第五任君主。帝相在位期間,先是被后羿攻打,流亡逃到帝丘,后羿的手下寒浞殺死後羿,並率軍攻擊帝丘,殺死姒相,篡奪了帝位。夏朝因此中斷了40年。

6、少康

少康是帝相之子,夏朝第六任君主。姒相死後,少康為躲避寒浞追殺,四處逃亡,準備尋找機會復國。在有虞氏,他得到首領虞思的賞識,把兩個女兒嫁給他,還把綸地(今商丘夏邑縣)賞賜給他。少康正是在此地訓練軍隊,謀劃復國。經過多年準備,最終出兵打敗寒浞,恢復了夏朝。少康復國後,勵精圖治,夏朝安定繁榮,諸侯來朝,再度興盛起來,史稱“少康中興”。

7、姒杼

姒杼是少康之子,夏朝第七任君主,共在位17年。他曾參加夏國的復國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據説是他發明了甲和矛,是古代戰甲的創始人。戰甲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夏朝軍隊的戰鬥力,對復國戰爭和對外擴張產生重要影響。

8、姒槐

帝槐是姒杼之子,夏朝第八任君主。他在位期間,努力發展社會經濟,積極對外擴張,先後征服了居住於泗水、淮水之間的'方夷、白夷、赤夷等九夷部落,擴展了夏朝的勢力,九夷來朝,夏朝進入最輝煌的時期。

9、姒芒

姒芒是帝槐之子,夏朝第九任君主。帝芒即位後,在黃河邊上並舉行了隆重的祭河儀式,將豬、牛、羊等祭物沉入黃河,祈求河神庇護,稱為“沉祭”,這個儀式一直延續了數千年。

10、姒泄

姒泄是帝芒之子,夏朝第十任君主。他在位期間,分別賜給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六夷部落爵位,加強了和六夷部落的聯繫,使夏朝的大一統更加穩固。

夏朝十七帝王列表 第2張
  

11、姒不降

帝不降是帝泄之子,博學多才,勤於政事。他在位59年,是夏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執政期間,對內努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對外與周邊的夷族方國保持友好往來。期間,帝不降還對九苑的叛亂進行了討伐,他統治期間,夏朝版圖達到最大。

12、姒扃

姒扃是帝不降之弟,夏朝第十二任君主,在位18年。帝不降在位期間,以姒扃賢能,任他為相,總攬朝政。帝不降晚年,想傳位給弟弟,又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們爭權奪位,於是生前將帝位內禪給了弟弟,自己在幕後充當顧問,實現了權力的平穩過渡。

13、姒廑(jǐn)

姒廑是帝扃之子,夏朝第十三任君主,在位8年。帝廑在位期間,東邊的商部落開始崛起,夏朝開始走向衰落,帝廑後來遷都於西河,死後葬在西河附近。

14、姒孔甲

孔甲是帝不降的兒子,帝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孔甲性情乖僻,其父帝姒不降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就沒傳位給他,而是內禪給自己弟弟,也就是孔甲的叔父姒扃。帝扃死後,傳位給兒子姒廑。姒廑死後,才由孔甲繼位。孔甲即位後,荒淫殘暴,迷信鬼神,人民怨聲載道,諸侯也相繼背叛,國家走向衰落。孔甲即位9年後去世,其子皋繼位。

15、姒皋

姒皋是孔甲之子,夏朝第十五任君主,在位11年,是一位守成之君,相傳死後葬於崤山(今河南洛寧西北)。

16、姒發

姒發是帝皋之子,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姒發即位後,施行仁政,舉賢任能,他曾破格提拔當時養馬關龍逄為相,關龍逄不負眾望,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夏朝國力得到短暫恢復。

17、夏桀

夏桀名叫履癸,桀是他的諡號,意為“兇猛”之意。

他是夏朝末代君主,帝發的兒子。他即位時,周邊的很多諸侯已經叛離夏朝。夏桀文武雙全,希望重振夏朝,他在位初期,帶兵鎮壓不服從夏的諸侯,還囚禁了商部落君主湯,後來又把他放了回去。

夏桀晚年沉迷享樂,日夜與妺喜飲酒作樂,導致國政荒廢,夏朝國勢日衰,內外矛盾激化。東邊的商部落在湯的帶領下日漸強大,最終起兵反夏,在鳴條決戰中打敗夏朝軍隊,活捉並流放了夏桀。

數年後,夏桀死於南巢。自此,夏朝滅亡。

夏朝十七帝王列表2

夏朝怎麼滅亡的3個原因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暴君,夏桀一直被史書認為是夏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他與商代紂王一樣,在位時荒淫無度,排擠賢臣、重用奸臣,窮兵黷武,搞得天怒人怨,所以商湯登高一呼,諸侯、百姓雲集反桀,通過鳴條之戰一戰滅夏。

總之,古代史書筆下的夏桀,就是夏朝滅亡的根源!

然而現代研究表明,夏朝滅亡另有深刻的原因,夏桀只是夏朝滅亡的表象原因,將夏朝滅亡的全部原因歸咎於夏桀,則明顯是冤枉了他。

夏夷戰爭,讓商湯得利

貫穿夏朝始終的敵人,是來自東方的夷人,而在夏朝晚期,夏桀與東夷的戰爭中,商人部落在商湯帶領下開始崛起。

夏朝初期,代表東夷勢力的伯益,與代表夏族勢力的夏啟,雙方之間爆發過爭鬥,《史記》中説的伯益“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背後折射的其實是夏夷之間的爭鬥。

不久之後,后羿代表的東夷勢力反撲,史稱“太康失國”,後來少康擊敗東夷勢力而中興了夏朝。《竹書紀年》記載:“後相元年,徵淮夷,畎夷。二年,徵風夷及黃夷。

七年,於夷來賓。少康即位,方夷來賓。”其中,“相”是太康侄子、中康之子、少康之父。

雖然少康中興夏朝,但東夷勢力並未消失,直到夏朝晚期還困擾着夏朝。《竹書紀年》記載:“(後發,夏桀之父)諸夷賓於北門。”

對於夏朝的滅亡,《左傳》中説“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桀克有緡以喪其國。”所謂“有緡”,是一個古國名,位於山東濟寧金鄉縣東北,是部分東夷人建立的國家。

由於夏夷的長期鬥爭,一方面削弱了夏王朝的實力,一方面使得夏桀將目光重點放在了東夷身上,於是商族暗中積蓄實力,最後商湯滅了夏朝,《墨子》中記載是“桀無待湯之備,固亡”。

其實,這與商代滅亡有些類似,紂王首要敵人是東夷,他長期與東夷的戰爭,讓西方的周人部落獲得迅速崛起的戰略時機,最終“紂王克東夷而亡國”。

夏朝十七帝王列表 第3張
  

夏朝衰落,滅亡的根源

縱觀中國歷史,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都與國力衰落有關,真正強盛時不太可能突然滅亡。關於夏桀時期夏朝的國力衰落,史書有以下三方面記載:

首先,《史記》中説“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叛夏”,孔甲是夏朝倒數第四位君主。一個諸侯叛夏,可能有着特殊的原因,但“諸侯多叛夏”,大抵是夏朝國力衰退,無力控制諸侯了。

因此,少康中興之後,東夷一度臣服夏朝,但到了孔甲時,隨着夏朝實力衰退,於是諸侯就接二連三的叛亂了。可惜的是,司馬遷認為諸侯叛亂是“君主不修德”,而不是從實力對比方面分析。

其次,《國語》中説“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河流乾枯自然不是上天認為君主“無德”降下的災難,而是一種異常天氣。

《中國曆代氣候變化》中提到“夏商時期是温度偏高明顯的氣候時期”。氣温較高,就可能帶來乾旱問題,所以夏朝有“羿射十日”的傳説,胤甲(孔甲之父)時西河枯竭,《墨子》中説“至於夏王桀,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穀焦死”,直到商初仍是“湯七年旱”。

顯然,對於古代農耕國家來説,長期乾旱必然導致國力受損。

第三,《史記》記載夏朝分封了很多宗族,比如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他們是夏朝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太康失國的過程中,斟尋氏就保護過“相”,並在少康復國過程中給予少康幫助很大。

但在商夏鬥爭過程中,卻基本上看不到他們的影子。因此,要麼是這些分封出去的宗族被衰落或滅亡了,要麼不與夏后氏一條心了,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説明夏王朝在衰落。

除了上述三點之外,著名學者翦伯贊在《先秦史》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之末,商族的生產力水平已經超越夏族了。

這從小屯的遺物中可以看出來,商族就挾着他們較高的生產力,向夏族展開徵伐,在不斷的戰爭中,商族又從夏族的諸氏族中,獲得不少財富,並且開拓了廣大的疆土,及由此而來的貢納。”

翦伯贊認同“夏商並存説”,認為商族早已向夏族發動戰爭,不斷攻打夏族以及其分封的宗族,削弱了夏朝壯大了自身,最終由商湯滅掉了夏朝。

由於夏朝國力不斷衰落,商族國力不斷上升,此消彼長之後,夏桀根本無力改變夏朝命運,最終商湯滅夏也就符合王朝興衰更迭的邏輯了。

可見,夏朝滅亡的原因,主要在於夏朝國力衰退、以及與東夷的戰爭,而夏桀自然不可能沒有責任,只是相對於前兩者,夏桀只能算是夏朝滅亡的.表象原因,將夏朝滅亡的原因全部歸咎於他,顯然是冤枉了他。

然而,歷代史家將夏朝滅亡的原因,卻歸咎於夏桀的“無道、不修德”,甚至為了證明這一觀點,極有可能虛構或放大了夏桀的一些惡行!

司馬遷崇儒,他在《夏本紀》中將夏朝滅亡的原因歸於夏桀無德,商朝興起的原因在於商湯有德:“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後來,司馬遷編撰《殷本紀》時,也是突出紂王無德、文王有德。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史書可能虛構了一些內容,比如紂王酒池肉林,夏桀也有“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但這明顯不太可能。

有趣的是,夏桀與紂王還有很多事蹟非常相似,夏桀囚禁過商湯,紂王囚禁過文王;夏桀寵信妹喜,紂王寵信妲己;夏桀殺勸諫的忠臣關龍逄,紂王殺勸諫的忠臣比干.......如此種種,很難讓人不懷疑其真實性!

當然,史家出發點是美好的,突出夏桀紂王等個人品行問題,以此告誡當時的帝王,不修德政、荒淫無道的話,就可能像夏桀紂王一樣亡國,這對於規勸帝王品行是有益的。

但雖有警示作用,卻忽略了對王朝興衰真正原因的探索與總結,於是就很難發現治國中存在的真正問題,或許這也是中國陷入“王朝週期性興衰怪圈”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