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原生家庭問題是指什麼 原生家庭問題都有哪些問題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環境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也不一樣,一個人的為人處事方式和性格都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每個家庭都有系統排列。

原生家庭問題是指什麼

在社會學的定義上,原生家庭指的是兒女還未成婚,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一個温馨、充滿愛和關懷的原生家庭,對子女的性格塑造有着至關重要的正面引導作用;反之,缺乏愛和温暖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則會帶來嚴重的傷害。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説過這樣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自己的童年。”他這句話,將原生家庭對孩子心理撫慰的影響力,深刻地揭露了出來。一個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漠視,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深深的傷害。孩子在這樣的一個家庭中長大成人,自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都會受到負面的影響。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會使得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孤僻自閉,不願敞開心扉和他人坦誠交流,疏遠了身邊人,也就會讓孩子疏遠了這個世界,也將會極大地缺乏陽光、積極、樂觀的心態。尤其是這種只注重偏愛一個孩子,而忽略另一個孩子心理感受的親子關係。

原生家庭問題是指什麼 原生家庭問題都有哪些問題

原生家庭問題都有哪些問題

孩子在混亂和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或有一個經常暴怒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認為,大聲爭吵和辱罵是正常的溝通方式。因此,在他們成年後,往往也會用這種溝通方式去和他人相處,這很容易傷害親密關係。另外,在一個父母雙方都經常情緒低落、互相爭吵的環境中長大,會大大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他們可能會產生信任問題,認為家庭生活是不穩固的,所有的關係都是脆弱和不可靠的。

1、孩子經常遭到父母的拒絕和忽視

孩子需要父母“看到”並接受他們真實的樣子。如果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實的性格,而一味用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去要求孩子,孩子就會很容易情緒低落、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經常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讓別人告訴自己應該怎麼做。就比如説,一個生性羞澀的孩子,但父母卻總讓他應對各種社交場合,孩子並不會真的如父母期望的那樣發生改變,反而他們會因此不能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他們可能會發展出衝突的自我認知,經常會這樣想:“我現在是這樣,但我本應是另外的樣子。”父母忽視孩子真實的樣子,拒絕接受孩子的本性,一方面會導致孩子一直到成年都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變成了吹毛求疵的人,經常用不合理的標準來要求他人。

2、是受過情感/身體/性虐待等創傷經歷的倖存者

虐待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用好幾篇論文也説不完。一般來説,受到虐待往往會造成這些後果:低自尊、焦慮、抑鬱、信任問題、自我評價過低、好鬥、親密關係和兩性關係上的問題等等。

3、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或在情感上遭到父母中某一方的拋棄

很多孩子是缺愛的,他們並不缺衣少食,卻從來都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父母之間有強烈的距離感。事實上,往往這些父母自身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他們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使他們無法對孩子表達出温暖和愛。孩子往往會覺得,他們之所以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是因為不夠“好”或“完美”。他們可能會變成完美主義者,以離譜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及自己身邊的人。而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就會很難對自己的伴侶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因為他們總是擔心,一旦對方知道了自己真實的樣子,就會失去對方的尊重和愛。另一個極端的可能是,他們也有可能會極端依賴自己的伴侶,希望伴侶能夠給他們那些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取的、無窮無盡的愛。

原生家庭問題是指什麼 原生家庭問題都有哪些問題 第2張

原生家庭為什麼對一個人影響很大

早年的情感會決定你的言語,言語會決定你的社會性,社會性就是社會交往的能力,而社會性,又會影響到你後邊的認知方式。當你尚不具備判斷能力時,你最基本的認知來自你的家庭。不僅僅是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它的強烈影響,而且你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你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會受到家庭、最親近的人的影響。良好的家風、教育和財力為個人的長進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如果你有幸生在這樣的家庭裏面,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程度高低來自於你個體獨立的力量和家庭影響的力量對比:如果你個體獨立的力量越大,那他們的影響越小;反之,如果你個體獨立的力量越小,那家庭的影響越大。

1、缺愛

缺愛從成因上可以分為“情感忽視型”、“情感虐待型”和“情感混亂型”。情感忽視型指的是父母對孩子關愛太少,容易讓孩子通過討好來獲得愛,覺得自己不配被愛,漸漸發展為依賴類型中的焦慮型。情感虐待型指的是孩子的父母慣用打罵和貶低的方式教育孩子,這容易讓孩子開始自我否定,對他人抱有敵意和懼意,發展為依戀類型中的隔離型。情感混亂型指的是父母自身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情緒不穩定,常常給孩子造成巨大創傷,事後又極力彌補或者道歉。容易讓孩子辨別不出好壞情緒,發展為依戀類型中的混亂型。

2、指責

經常指責別人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誤、缺點和不足,並且會把結果的糟糕和自己不好的感受,都歸結給對方。面對喜歡指責的人,他人的感受會非常糟糕,就像一無是處的人,不論怎麼做都無法滿足這類人的要求。指責是一個代際傳承的問題,喜歡指責別人的人,往往有個喜歡指責他們的父母,在他們的父母看來,他們沒有優點,不應該犯錯,在“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錯、都是因為你”的批評中長大。因此,他們非但不會變得寬容理解,反而會內化他們的父母的形象,在內心塑造一個無比嚴厲的批評者,對自己和對他人都十分挑剔。被指責長大的人活成了他們父母的模樣,用指責來誘導他人,來驗證早年經驗的正確性。如果你想要改善和這類人之間的關係,就不能受其潛意識誘導,而要在他每一次指責的時候肯定他。

3、控制

雙方的關係越親密,就越容易發生情感操控的情況。全球反情感暴力專家、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麗莎·阿倫森·方特斯在她的書《情感操縱》中,認為親密關係中的情感操縱,指的是運用情感成為傷害對方的武器,支配、脅迫他人,從而使自己的目的得以達成。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和媽媽宋倩的關係便可以體現這一點,宋倩對英子説的最多的話就是:“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呀!”、“你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媽是和你最親的人了,還能害你呀!”這樣的缺乏邊界的情感關係,會讓人變得窒息,英子最後得抑鬱症也證實了這一點。

原生家庭問題是指什麼 原生家庭問題都有哪些問題 第3張

原生家庭缺愛的人如何自救

1、你身上的所有特質,一定在某個時候幫過你

無論是你的謹慎、焦慮、共情能力、觀察能力、適應能力等等。缺愛的孩子,經歷的童年肯定有特別不容易的一面,但也有特別強大的一面。如果你小時候很孤單,少有人陪伴和照顧。那你為了活下來,往往會更加獨立,有超過同齡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你父母情緒比較暴躁,那你為了家庭和睦,讓父母少生氣,就會不知不覺練就超過同齡人的情緒觀察能力和共情能力,時間長了就像有情緒讀心術一樣,能準確把握別人此時此刻的情緒,更知道別人想聽的話和希望你做的事;如果你的父母把你交給親戚朋友老師輪流帶,那你就會練就很強的適應能力,甭管跟誰都能相處,不怕陌生的環境。苦澀的背後,你也被賦予了特殊力量。這些力量在你的過去幫助過你,在未來依然會在某個角度幫助你。你該做的不是嫌棄它們,而是感謝它們,擁抱它們,善用它們。它們其實早就成為了你的一部分。經歷了種種苦澀後,你值得被愛,你身上附加的種種力量也值得被愛。

2、讓成年的你,重新撫養內心裏那個孤獨的內在小孩長大

你想要自愈,意味着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心裏有需要被療愈的地方。而那個地方藏着的,其實就是你內心深處那個弱小的孩子。這個孩子是你潛意識裏童年的縮影。曾經,那是個無助的孩子,但現在,這個孩子有了依靠。那個依靠,就是如今成年的你。你可以重新接納他,給他無條件的愛,把他撫養長大。當你的內心小孩成長了,覺醒了,放開了,不再恐懼了,再加上幫助過你的特質加持,你甚至會比從小一帆風順的孩子,更加有力量。尼采曾説: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大成就者,往往都曾經歷常人所不能承受之痛。你經歷過的傷痛,不只是傷痛,更是潛在的能量。接納真實的自己,善用你特殊經歷賦予你的特質,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3、用該怎麼做代替為什麼

艾利希·弗洛姆告訴我們:“大多數人認為愛僅僅是一種心神盪漾的情感,體驗愛全靠偶然並且只有幸運才能墜入愛的情網。他們將愛情問題首先看做是一個被愛的問題,而不是去愛和有沒有能力去愛的問題。但是,愛其實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有相關的知識並付出相應的努力。”非安全型人格其實,是沒有愛的能力的,因為缺愛,他們在兩性關係中,更多的是索取。依據艾利希·弗洛姆的理論,其實愛的能力,應該是有勇氣不計回報的去愛一個人,全心全意的為對方好。在愛的過程中,促使我們成長,讓我們得到幸福。在我們年幼的時候,如果你感覺到被你媽媽忽略。長大之後,你需要有意識的知道,你媽媽那時候需要工作,保證你的生活。你愛着你的母親,其實就更不應該去記恨她那麼久,那麼多年。你需要與自己和解,你欠你母親一句原諒。

標籤:原生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