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

閲讀2.88W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清明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春遊、植樹等,體現出以哀悼追思為基調、迎春健身為調劑的雙重色彩。在現代社會背景下,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下面一起看看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1

福建清明節的習俗

福州人過清明節,都從家裏走出來,來到郊區踏青旅遊,大多數人採回野菜煮成矐,稱為煮菜矐。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鶯,吹麥簫。泉州人清明節吃“潤餅”、制“腳目棵”,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據説清明節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腳力。十歲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節糊彩色的小旗為戲。

山西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模,大模的中間夾有核桃、紅棗、豆子之類作為點綴,稱為“子福”。取意為子孫多福,一切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成薄塊灌上湯食用。鏟回萎蕤草,坐在各家的炕蓆上搓拉,叫做驅蠍。晉東南地區,每逢清明節,人人頭上都插着柳枝枯葉。

婦女們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耳朵兩邊。晉北地區,人們習慣吃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麪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做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的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
  

陝西清明節的習俗

興平縣人過清明節,姻親之間用紙錢相互饋贈,並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户人家在清明節這天請名山之泉源水,供膜拜神仙。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下柳枝插在門上,並且用紙錢貼在樹幹上,據説這種做法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節以蒸饃為食,饃四周用鳥蛇的形狀來裝飾。據説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四川清明節的習俗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野遊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個女子結伴而行,拿着酒水和食物來到郊外野餐。不論男子是否相識都可以入席同吃同樂。什鬱等地,婦女們則用蕎菜花蘸油後投入水裏,看水面的花紋以占卜吉凶,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以賣炒米團為主,炒米團上點染彩色的圖案,並用線串好,稱為“歡喜團”。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2

清明節習俗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説。最古老的傳説,是説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藴。再晚點的傳説與介子推有關。據説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説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 第2張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3

清明節的意義(一)

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

孩子們,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由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為新世紀的兒童,我們也要漸漸的明白,清明節不光只是掃掃墓,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傳承感恩的精神,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身邊的親朋好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從現在做起……

清明節的意義(二)

清明節雖然是落在4月4日,但由於在馬來西亞這天不是公定假日,也使許多外地工作的遊子,無法回鄉為已逝世的親人或是祖先掃墓。故這個星期天依然遊子趕回家鄉祭祖。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華裔民族文化注重孝道,而清明節祭祀文化,便是孝道體現。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 第3張
  

然而,俗語説:祭之豐不如養之薄也。人死後,什麼關係都沒有了,只剩遺憾,懷念。晚輩,子孫慎終追遠,緬懷,感恩,反省,活得更好。其實也是都已故親人的一種致敬和尊崇。

是與時俱進的文明祭祀之風,如燒了洋樓公寓,汽車飛機及文明科技用品,未必故者懂得使用?個人認為倒不如改用簡單的鮮花,水果及糕點更為實際。最重要的是,清明節提醒我們,趁父母健在,好好孝順,遠勝往生了,用豐富的祭品祭拜也是於事無補。

今天就於實際行動想想,你多久沒有回家看看,多久沒有帶父母到處遊玩,多久沒有陪父母長輩吃飯聊天了慶生了嗎?

如果沒有,現在就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留在心中的缺憾。

個人則認為,清明節掃墓祭祖,這種追思親人的良好東方孝道精神,是必須代代傳承下去。同時讓我們能感恩先人為子孫與後輩的奉獻與付出。

標籤:清明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