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

閲讀7.32K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二十四節氣,是遠古時代,農耕文明遺留下來的產物,反映太陽運行週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以下分享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1

二十四節氣是一年中的二十四個不同的氣候的劃分,每個節氣都有着不同的習俗和天氣,是集天文地理,文化習俗,還有民風民俗為一體的一個對季節的詳細劃分,以下是二十四節氣對應表:

二十四節氣對應表

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驚蟄(3月6日)、

春分(3月21日)、清明(4月5日)、穀雨(4月21日)、

立夏(5月6日)、小滿(5月21日)、芒種(6月6日)、

夏至(6月22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立秋(8月8日)、處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8日)、小雪(11月23日)、大雪(12月8日)、

冬至(12月21日)、小寒(元月6日)、大寒(元月21日)。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
  

二十四節氣歷史由來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

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公元前104年,由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

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週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

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四季對應二十四節氣

春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夏季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2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首,也寓意着春天的開始,萬物生長。

雨水

雨水節氣標示着降雨開始。

驚蟄

代表着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萬物冒地而出,生機勃勃。

春分

春分在氣候上的特徵尤為明顯,這時節天氣暖和、雨水充沛、春和日麗。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個時節陽光明媚、樹木生長、生機勃勃。

穀雨

春雨貴如油。這個時節降水明顯增加,更好地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

立夏

立夏標誌着夏天的來臨,炎暑降至。暴雨變多,農作物進入旺盛生長的階段。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 第2張
  

小滿

這是一個反映降水的節氣,意味着降水量大幅增加,農作物開始飽滿。

芒種

這個時節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

夏至

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北半球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小暑

盛夏正式開始。天氣開始炎熱,暴雨暴雷多的時節。

大暑

這個時節天氣極為炎熱。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暴雷,颱風多發。

立秋

立秋表示開始進入秋季,但天氣依然炎熱,還未開始涼爽。

處暑

處暑意味着出暑。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

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節氣。早晚的温差開始變大。

秋分

時至秋分,暑熱已消,我國各地區的白天時間開始變短。

寒露

進入寒露,冷空氣南下,晝夜温差較大。

霜降

這個時節氣温驟降、晝夜温差加大。

立冬

意味着冬天的.開始,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小雪

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

大雪

進入大雪,氣温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

冬至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中國,有南方祭祖,北方吃水餃的習俗。

小寒

有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

意味着天氣寒冷到極致。但是大寒過後,也就意味着春天不遠了。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3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裏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裏,“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 第3張
  

迴歸年、朔望月和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節(節令)和十二個氣(中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十二個月如同劃分十二竹節,竹節中間充氣,此乃節氣的由來,也是氣節,節度的本意。“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

中氣和節氣相間的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中國農曆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箇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那麼為什麼有的月份沒有中氣呢?這是因為兩個節氣和兩個中氣之間平均日數=365.2422÷12=30.4368日,而朔望月日數29.5306日,兩者有將近1天的差數。

因此中氣在農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將近一天的推遲,如此繼續,必將有的月份的中氣正好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天,而下個月則沒有中氣,中氣將移至再下一個月的月初。

月份 12節 12氣

正月(寅) 立春雨水

二月(卯) 驚蟄春分

三月(辰) 清明穀雨

四月(巳) 立夏小滿

五月(午) 芒種夏至

六月(未) 小暑大暑

七月(申) 立秋處暑

八月(酉) 白露秋分

九月(戌) 寒露霜降

十月(亥) 立冬小雪

十一月(子)大雪冬至

十二月(醜)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簡介概括150字 第4張
  

二十四節氣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首先,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從這裏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運行一週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中氣:春分、穀雨、小滿、夏至;

節氣:清明、立夏、芒種、小暑:

黃經0°15°30°45°60°75°90°105°

中氣:大暑、處暑、秋分、霜降;

節氣:立秋、白露、寒露、立冬;

黃經120°135°150°165°180°195°210°225°

中氣:小雪、冬至、大寒、雨水;

節氣:大雪、小寒、立春、驚蟄;

黃經240°255°270°285°300°315°33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