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

閲讀7.04K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24節氣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但知曉的年輕人似乎越來越少,每個節氣都標誌着一個時刻的到來,以下分享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1

24節氣歌順口溜

一、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二、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三、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24節氣來歷

在非常遙遠的從前,我們的先輩們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為本,構築了一個極其精準的歷法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一年被分為四時,也就是我們所知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時又被分為三個月,所有的月份又被稱為“十二月令”。

《淮南子·天文訓》裏説:“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

在“干支歷”的基本規則中,以北斗七星“勺柄”的指向為準,將一年劃分成“十二月建”,既: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十二月建”也被稱為十二月令,因為它是以二十四節令的時間點,來作為基本節點的。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紀年法的`產物,它也是上古時代農耕文明的衍生品。

所以這些節氣的劃分,不僅是在區分一年中的時段,它也對應着各種氣候、物候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

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至“大寒”結束,有民諺寫道: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乾。

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大家樂,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

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

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

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2

春天有立春,雨水驚蟄新。

春分清明到,穀雨滿田園。

夏天來小滿,立夏氣息聞。

芒種直到夏至,小暑和大暑。

秋天開始處暑,白露滴有餘。

秋分陽光正,寒露初霜毛。

冬天有小雪,大雪覆山頭。

冬至寒氣至,小寒和大寒流。

背誦二十四節氣順口溜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 第2張

24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冰將成。

每過節,享美食,更應知曉裏外情。

想起春,茶芽顯,夏至陽,吃糖葫蘆。

秋滿月,感衰老,冬至至,空降蛋酒蛋。

二十四節氣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二十四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些節氣各自標誌着一段時間的到來,而對於中國人來説,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習俗的體現。

二十四節氣兒歌是一種有趣的表達方式,讓孩子們記住每個節氣的時間和名稱。例如,我們都知道的“立秋到了,天氣涼了,秋風起來,果子香了”這就是立秋的兒歌。又如,“大寒天氣這麼寒,多穿衣服別碰涼”這是大寒的兒歌。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 第3張

24節氣

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節氣名稱的記憶,它也是自然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比如,春天的到來表示大地開始恢復生機,植物開始發芽,天氣開始漸漸變暖;

而秋天的到來則表示着大地開始收穫,糧食的收成,也意味着農民的收益。在日常生活中,二十四節氣的存在也漸漸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比如,在冬至這一天,人們會吃餃子表示團圓、飽滿;在立春到來時,人們會吃“春捲”等代表春季的美食,這些美食和習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對於生活與季節的感知和情感體驗。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3

二十四節氣,也被稱為二十四節令或節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氣象符號和節日習俗,用來表示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農業生產的進程。從立春、雨水、驚蟄到寒露、霜降、冬至,每個節氣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方式,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和生態環境的變遷。本文將從歷史淵源、文化解析和實際應用等方面,介紹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和意藴。

一、歷史淵源

二十四節氣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大衍曆》和《三服歷》,根據農業季節和天文現象來劃分時間和命名節令。歷史上,不同朝代和地區的節氣名稱和劃分方式有所不同,如《周禮》、《儀禮》、《春秋》、《左傳》、《晉書》、《徐霞客遊記》等古籍均有對節氣的.描述和記錄。直到清朝時,由於科技和文化的進步,二十四節氣才被確定下來,並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

二十四節氣順口溜兒歌 第4張

二、文化解析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體現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和互動。節氣的名稱和起居食療習俗都與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如春天要迎接生機勃勃的季節,所以要吃清明粥、踏青遊山;

夏天要適應炎熱的氣候,所以要吃涼拌菜、喝綠豆湯;秋天要儲備冬季的糧食,所以要曬秋陽、炒菜籽等。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體現了中國古代農民的精神和知識,也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實際應用

二十四節氣不僅具有文化價值,還有很多實際應用價值,如節氣可以作為人們的節假日,促進全民休閒和旅遊業的發展;節氣可以作為天氣預測的依據,幫助人們合理安排工作和出行計劃;節氣也可以作為植物生長和疾病預防的參考,促進農業生態的穩定和健康。此外,二十四節氣還是中醫養生、氣功調養等領域的重要參考,對人體健康和生產生活具有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文化和自然科學的重要成果,代表了中國人對自然界和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也傳承了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和價值觀。在當代社會,二十四節氣依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文化意義,帶領我們更好地瞭解中國的文化底藴和生態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