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簡短概括

閲讀1.88W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簡短概括1

“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這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九章·哀郢》詩中的絕唱。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名正則,號靈均。屈原是楚懷王時的楚國貴族,曾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對內主張推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主張聯齊抗秦。由於受到小人的排擠陷害,曾經對他十分信任並依靠他變法圖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了懷疑,因而疏遠他,最終把他放逐到外地。

楚懷王死後,繼位的楚頃襄王更加昏庸,又聽信讒言,把屈原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屈原對國事徹底失望,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公元前278年,也就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在郢都被秦國攻破之前,因被讒流放到漢北的屈原剛好回到了郢都。沒想到,昔日強盛無比的楚國,此時卻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

面對強秦的進攻,毫無還手之力,連都城也不能守住了。郢都被攻破之後,屈原隨着逃難的人民一起,流落到了江南。

在國破家亡之際,詩人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歌,這就是《九章·哀郢》。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簡短概括
  

在詩中,詩人哀痛郢都的陷落,表現了對故都的無限眷戀,並憤怒地斥責了那些奸臣們禍國殃民的罪行,充滿着強烈的愛國激情,成為歷代傳誦不衰的愛國名篇。

“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這是《哀郢》中的最後兩句,也是全詩最感人的詩句。

據楚國的傳説,鳥兒無論飛到多遠的'地方,最後一定會回到自己的舊巢;狐狸到臨死的時候,總是會把頭朝向它出生的地方。

詩人引用這兩個傳説,是想説明自己的情懷:無論國家如何對待自己,自己永遠都不會忘記祖國!古代詩歌講求“詩末顯其志”,屈原正是用最後這兩句,來表達自己對祖國至死不渝的懷念。

屈原“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的絕唱,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引起了所有中國人的強烈共鳴。兩千多年來,人們常常引用或化用這兩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對故國之思。

例如,東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南北朝時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的“狐死首丘”,都是出自這兩句詩。

屈原的偉大,並非只是由於他的詩歌唱出了一個反抗的時代,寫出了自己國家的高貴傳統,更由於他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執着熱愛者。

因為他有深沉的鄉土之愛,祖國之愛,即使被貶謫,被流放,他也不願離開生他養他的故國。在那個流行着“楚材晉用”、人才流動非常頻繁的戰國時代,屈原這種品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這一品質,在他最早的一篇作品《橘頌》裏,就已經表現得非常明白:“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屈原的一生,就燃燒在對時代的反抗中,燃燒在對祖國的熱愛裏,他盡情地唱出了人民真正的心聲。這就是屈原之所以成為最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原因。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簡短概括2

屈原是哪國人呢?

屈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係。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裏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簡短概括 第2張
  

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而在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相傳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簡短概括3

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

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屈原的歷史典故(一):眾口鑠金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當時擔任“左徒”的官職,但是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大國齊國,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懷王,不聽忠告,反而偏信讒言,疏遠屈原,並向秦國妥協。結果連連上了秦國的當,懷王最後終於死在秦國。

懷王死後,他的兒子橫繼位為頃襄王。頃襄王像他父親一樣糊塗,竟把屈原趕出郢都,放逐到長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帶。

屈原始終熱愛他的祖國,在被疏遠、遭打擊,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無時不關心着人民的生活,無時不懷念着國都郢都。

他寫的《九章》等不朽的詩篇,充滿了悲憤和熱烈的愛國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誦》,一般都列為第一篇。

《惜誦》,據專家考證,是屈原勸楚懷王聯齊抗秦而被讒去職時寫的。“惜誦”二字,據説是“不願隨便歌頌”的意思。詩中有一節假託在夢中和大神談話來表達自己始終不變的忠誠。

詩的大意説:“我曾在夢裏企圖登天,無奈既沒有路也找不到船。請大神幫幫忙吧。可是他説,理想雖好實行困難!難道我的理想將永遠被認為危險而無法實現?

在屈原的《惜誦》原文中,有一句“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後來也成為一句成語,即“眾口鑠金”。這句成語的“眾口”卻變為輿論的意思,形容輿論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堅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毀。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簡短概括 第3張
  

屈原的歷史典故(二):屈原投江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説:“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説:“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裏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説:“大王沒聽説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説: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詩歌。 他面容憔悴,披頭散髮,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過來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麼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説:“國王他們是糊塗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裏像刀割一般。我怎麼能夠眼看着國家的危險不管呢!

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説,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這樣的想法,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歷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捱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離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裏夢裏,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

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麼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楚王,事實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對他説:“你何必留在楚國受這份罪呢!”

屈原説:“我怎能扔了家鄉、扔了父母之邦啊!鳥飛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頭還向着土山啊!救國的道路漫長漫長啊,我不能離開楚國,我要上下尋找救國之路啊!”

壞人掌權,楚國的大難終於臨頭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兵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時,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

他知道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不願意眼看楚國被毀,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裏,他要和楚國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裏,以身殉國了。

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裏的米飯撒在水裏獻給他。他們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來啊!”

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逐漸就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楚國的屈原死了,趙國呢?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拜他的弟弟趙勝為相國,封為平原君。平原君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結交天下各種人物,把他們收留到門下供養着。這種收養門客的做法,當時成了風氣。

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那樣收養着門客。他們每家都有幾千名門客。連秦昭襄王聽説平原君收養門客,都想跟他結交呢。

屈原的歷史典故(三):屈原發米

詩人屈原在幼年時期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時正逢連年饑荒,屈原家鄉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見之不禁傷心落淚。

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裏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們見狀,紛紛拿來碗瓢、布袋接米,將米揹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親便發現家中糧倉中的大米越來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裏,他發現屈原正從糧倉裏往外背米,便將屈原叫住,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屈原把家裏的米灌進了石縫裏。

父親沒有責備屈原,只是對他説:“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窮人,如果你長大後做官,把楚國管理好,天下的窮人不就有飯吃了嗎?”

自此屈原勤奮治學,成人後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為官,管理國家大事。他為國、為民盡心盡力,被後世之人稱頌,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轉為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