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

閲讀7.07K

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二十四節氣表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下面介紹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

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1

二十四節氣表順口溜如下:

1、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
  

3、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2

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和含義如下:

1、立春:是春季開始的節氣,表示嚴冬已經過去,氣温開始回升。

2、雨水:標誌着我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冰消雪化,氣温回升,濕度增大,雨水漸多。

3、驚蟄:蟄,藏的意思。動物入土冬眠叫入蟄,至第二年春雨後爬出,古時以為是被雷聲震動,故叫驚蟄。這時天氣轉暖,我國大部分地進入春耕季節。華中農説:“過了驚節,春耕不停歇”

4、春:春分恰是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晝夜各半的一天。這一天全國各地的晝夜幾乎都是一樣長。天文學上劃定春分為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清明時節天氣漸暖,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均勻氣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長江流域氣温更高。北方草木發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綠裝。我國農諺説:“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這個氣開始的`一天是清明節,有踏青掃墓的習俗。

6、穀雨:穀雨時氣温、地温都已穩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於五穀生長,故有“雨生百穀"説。

7、立夏:表示春去夏來,行將進入火勢的夏天。此時萬物生長愈加旺盛,欣欣向榮。田間治理日益繁忙。農諺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鋤”。

8、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9、芒種:指有芒的麥類和蠶豌豆等夏收作物,在這個節氣裏即將成熟,也到了採收留種時。我國南方也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10、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長,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學上劃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

11、小暑:這時正值“三伏的初伏”,氣候炎熱、蒸悶。在農業生產上,多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治理。

12、大暑:時正值“中伏",國大部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炎時期。

13、立秋:我國慣作秋季開始,預示着天氣轉涼,植物結子,秋收季節即將來臨。但立秋後暑氣並未散盡,還有氣温較熱的秋老虎”在後頭。

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 第2張
  

14、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這時而止矣。"此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温逐漸下降。

15、白露:氣轉涼,晝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結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與春分這一天一樣,太陽又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秋分這天處於整個秋天的中間,可以説是名副實的秋天。

17、寒露:氣温續下降,天氣明顯轉涼,早晨和夜間地冷露凝。我國的大部地開始進行秋收秋種。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區開始有霜。

19、立冬:為冬季開始的節氣,這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為冷氣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時黃流域般開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這時而雪盛矣。"此時的氣較前更冷,降雪的次數量也將增多22、冬至:與夏相反,北半球冬時白晝最短,日照物影最長,黑夜最長。冬晝就天地長了。北方民間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説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嚴冬節氣,這時正值"三九"前後,我國大部地區天寒地凍,進入嚴冬時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期,相對於小寒來説,標誌着嚴寒的持續和加劇。《三禮義宗》日:“冷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3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計算時令變化的,一種十分獨特的歷法。二十四節氣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氣候,把每年進行等分,每個節氣15天左右。告訴人們以歲時順序,教民耕作,不誤農時。

二十四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背誦口訣 第3張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

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