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語文教學隨筆

閲讀3.13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隨筆

語文教學隨筆1

最近這一週我們這幾個語文老師都在上新課,不過我覺得很矛盾,都説這個課本上不上無所謂,可是我們總是無法放開,不是課本的問題,而是我們不能好好地體味,會考是考的課外知識,可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技巧在哪裏學到呢,方法在哪裏鍛鍊的,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課堂上學到的,這一點任何人都是無法否認的。

語文教學隨筆2

以追求美的享受——語文課注重審美體驗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潛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潛力。

語文教育就應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標中在闡釋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將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潛力、閲讀潛力、寫作潛力、口語交際潛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構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另外還需要清楚的是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就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超多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每個語言文字都是一顆跳動的生命,都具有必須的感情色彩,豐富的內涵,“花”能使你想到百花盛開,那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還會是你想到,那不十分引人注目卻那樣堅韌,在風雪中傲立的小花。“百合花”讓你感覺到清純,淡雅。“玫瑰花”則讓你感覺豔麗芬芳,熱情似火。僅僅是“百合”與“玫瑰”兩個詞語的不一樣,僅僅是這兩個字的差別,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不一樣的刺激,感受。這就是我們的母語所賦予我們的空間,靈感。也是唯有我們的母語才有如此的魅力。每個跳動的音符都會激起孩子們的遐想,給人以美的享受。都能使你產生豐富的`聯想,都會讓你想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應指導孩子們賦予每個文字以新的生命賦予它變化的色彩,使他盡顯英雄本色,盡其使命。也應讓孩子們盡情享受文字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用孩子們的特有的童音,用他們獨特的理解,讓他們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種境界。我在不斷追求着。我們努力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在學習語文中不斷感受美,創造美。讓每個中國人都喜歡我們的母語,這是每位語文老師甚至説是語文教育工作者肩負的職責。

語文教學隨筆3

國小一年級的孩子愛動、活潑,感性認識十分強烈。那針對一年級的孩子的這些特點,從而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我想針對不同的課堂採用不同的情境創設,讓孩子們在他們喜歡的適合他們學習的氛圍中去學,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這樣就容易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既然有這種想法,我就努力的去實施。

在學習《口耳目》這一課時,我發現這節課主要是通過甲骨文從而認識“口、耳、目、日、月、火、羊、鳥、兔、木、禾、竹”12個生字,瞭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掌握象形字的學習方法,培養孩子們的識字能力。如果只是單純的去講這些生字和漢子的演變,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的確有點枯燥了。所以我就採用了故事導入的方法,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情境,從而增加孩子們的注意力。

我是這樣導入的:我指着“龜甲”上的文字(PPT)説:“有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塊“龜甲”,上面刻着許多奇怪的圖案,(出示一個大大的“龜甲”刻着12個甲骨文)考古學家説這裏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你們猜猜,會是怎樣的故事呢?(先給出讓學生猜的時間,然後教師再講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森林裏,住着一羣可愛的.人們。有勇敢的爸爸,勤勞的媽媽,還有可愛的孩子們。一天清晨,一輪紅日從竹林裏升起(貼出“紅日”圖),新的一天又開始了。爸爸們出去打獵。這一天,收穫可真大。他們捉到了一隻兔子和一頭羊(貼出“兔”和“羊”)。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媽媽們在田地裏辛勤地培育禾苗(貼出結着穗兒的禾苗圖)。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在竹林裏遊戲。一陣微風吹過,竹葉沙沙作響,(出示“竹子”圖)林子裏的鳥兒一邊喳喳的歡唱,(出示“鳥”圖)一邊撲楞楞地歡舞。鳥兒們可喜歡那羣孩子們了!因為孩子們不但有一張乖巧的嘴巴,(出示“嘴巴”圖)還有一雙機靈的耳朵和水汪汪的大眼睛(出示“耳朵”和“眼睛”)。於是他們成了好朋友。日子可過得真快!夜悄悄地來臨了。你看!月兒彎彎掛藍天(出示“月兒”),今晚的月色可真好。懂事的孩子們決定用他們動聽的歌聲和優美的舞蹈為勞動了一天的爸爸媽媽們拂去疲勞。於是他們用木頭燃起了火把(出示“木頭”和“火把”)。熊熊的火把映着他們美麗的笑臉。他們唱啊,跳啊,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夜晚。那大家知道這麼美麗的故事,考古學家是怎麼知道的嗎?

在這裏拋出一個小小的問題,激發孩子們思考。果然,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爭先恐後的回答説:“老師,考古學家是因為龜甲上的文字發現這個故事的!”這時我適當的給予孩子肯定的評價,就繼續往下接着進行:讓學生猜一猜龜甲上刻的是什麼字?並出示漢字的演變過程:把“圖畫──甲骨文──簡化字”一一對應起來。漢字的演化過程我也做了圖片ppt,大致的向孩子們介紹了漢字是如何演化的。

經過這樣的情境創設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明顯高漲了,可見情境創設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們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當然在情境創設的時候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説:本來是想發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們先編故事,我再講。但是班裏的小A竟然自己完整的編了一個故事,邏輯也很清晰。這時候我又講了自己的故事,這樣就浪費了一部分時間。在教學機智方面做的還是不夠好。但這樣的課堂,這樣的氛圍還是讓我很感動的。一份努力就有一分收穫,繼續加油!

語文教學隨筆4

古人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身為人師的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多年的教學實踐更讓我明白“學問無大小,能者為尊”的道理。

還記得那是一次作文課,同學們都在專心致志地寫作,忽然有一個同學站起來問我“纏繞”的“纏”怎麼寫,我毫不猶豫地將這個字寫在了黑板上。不一會兒,班上的小語拿着字典走到我的身邊,輕聲地告訴我:“宋老師,你的‘纏’字少了一點,瞧!”説着,她把字典亮在了我的眼前。我定睛一瞧,果然如此。我感激地摸了摸小語的頭,隨機在大家面前訂正了這個字,並表揚了小語的善於發現、勇於糾錯的精神,我還風趣地説她是自己的“一字之師”。

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容不得半粒沙子;心靈是純淨的,容不得一絲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使你是老師,也有犯錯的時候。面對錯誤,你無須去遮掩、逃避,而應真誠地改正,虛心地接受學生的意見,你會發現學生的世界是那樣多姿多彩。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老師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在影響着孩子,你播種什麼種子,你將收穫什麼。一個錯字,看似簡單的教學細節,實質能反應一個老師的教學理念,蹲下身子看孩子,才能讓你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從此,在學生面前,我不再敢大意疏忽,而是利用課餘時間給自己充電,身體力行去感染他們。課堂上,我會與他們進行朗讀PK賽,在朗朗書聲中互相激勵;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在激烈的辯論中放飛思緒;讓孩子走上講台,盡情展現小老師的風采……課堂成了我們師生共同成長的舞台。

抱着學習的心態走進課堂,你就會多些民主,少些專制;你就會多些肯定,少些苛刻;多些體諒,少些埋怨。如此,我們就不會再為學生的幼稚而偷偷地笑,不會為學生“品嚐活蚯蚓”而大驚失色,更不會為學生的標新立異而全盤否定。你會發現,孩子的'語言是那樣的生動活潑,孩子的思維是那樣的聰穎敏捷,孩子的生活是那樣的多姿多彩,孩子的思維笑容是那樣的美不勝收。抱着學習的心態走進課堂,我們的課堂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學生會更加陽光,我們老師會更加美麗。

語文教學隨筆5

近期,我們學校組織了國小語文教師團體聽評課活動,收穫很多。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教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安繼芳教師教學的思路明晰,崔雲宏教師幽默的語言,郭海瑞教師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為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從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頭我談談自我的體會。

一、教師語言要具有藝術的魅力

當我聽着這幾位教師的課時,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郭海瑞教師在教學《搭石》這一課時,她讓學生一邊觀看圖景,一邊聽教師的介紹,聲情並茂的語言喚起了學生的思緒。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安繼芳教師和藹可親的語言,為學生理解課文資料奠定了基礎。崔雲紅教師課堂語言簡潔,準確,他用自我的揮灑自如的語言引領着學生

二、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

新課標中説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着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閲讀教學,應當是一個“先學後教、先讀後導、先練後訓、先放後扶”的過程。”我想,安教師所執教的《少年閏土》一文的教學過程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的一個充分展現吧。本課教學有這樣三個層次:

1、初步綜合閲讀階段的自讀感悟,

2、局部分析閲讀階段的自讀感悟;

3、深入綜合閲讀階段的自讀感悟。

安教師讓學生邊讀邊想,將少年閏土的形象完整地展現給大家。而在開放引導這一環節,安教師採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饋、多維評價、多向調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維評價:“雖然你説得不完全正確,但教師還是要感激你的勇氣和膽量”。“你説的觀點很有創見,十分可貴,教師想請你再響亮地説一遍”。“這個地方你再讀上一遍,教師相信你必須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以上這些評價,我認為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方法,同時,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是能辦到的。

三、處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獨到

一句教育名言説得好:“什麼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我: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本事,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幾位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其中我更喜歡安教師的教學——嚴謹、科學。安教師的課嚴謹到“環環相套,絲絲入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導入,教學設計是那麼合理,流暢。“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我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必須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安教師的課親切、自然,看似平淡,卻彰顯出多麼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

榜樣就在身邊,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我們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我的教學生涯。

語文教學隨筆6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教科書選修教材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節選了《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節——項羽自刎烏江,編者加題目為《項羽之死》。關於項羽這個歷史人物,可以説千古以來評説不斷,而其説的最男人的一句話“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被後人改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更是賺足了千古英雄淚。但歷來的評價多集中在“項羽該不該渡過烏江”這一“假設歷史”的爭論上,如杜牧《題烏江亭》:“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胡曾烏江:“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王安石《烏江亭》:“江東子弟今雖在,肯於君王捲土來?”等等。

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為了給學生呈現一個完整真實的“項羽”查閲了很多相關的史料,最後倒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在《項羽之死》中項羽被圍垓下,四面楚歌,在敵眾我寡,明知必亡的情況下,項羽帶領“騎能屬者百餘人耳”三度突圍,這時文中有這麼一句過渡的話:“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翻譯出來就是:這時,項王就想着向東渡過烏江。這句話太重要了,太史公嘔心瀝血而成《史記》,絕對是“惜墨如金”,不可能寫一句贅言累語。那麼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當時情急之下,項羽想沒想過渡過烏江?絕對想過,而且非常之想。可是歷史的事實就是項羽沒有“東渡烏江”,為什麼?而且在最後以“無顏見江東父老”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項羽這個忽然的轉變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筆者以為這是因為一個很不重要但卻直接把項羽送上斷頭台的的人物——烏江亭長。為了方便説明問題,我把烏江亭長的一席話抄在下面:

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烏江亭長的話可以説絕對是一片赤誠之心,可是殊不知就是這番話“好心辦了壞事”,點醒了項霸王,讓項羽忽然意識到自己有愧於江東子弟,從而走上了不歸路。如果不是烏江亭長這一席話,説不定項羽一路開過去,早就跑回江東了。為什麼這麼説,這就要從項羽的性格説起了。

易中天先生在《講三國》中分析道項羽的性格的時候作了這樣的概括:項羽有幾個致命的弱點,即“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小家子氣”和“小心眼兒”。這幾個性格上的弱點使其在面對政治交鋒時總是顯得太過孩子氣,缺少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而且“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鴻門宴上經不住劉邦的幾句奉承話,就全盤托出“此乃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的話。在“垓下之圍”中,面對四面楚歌的敵軍圍困,他絲毫沒有長遠的規劃和冷靜的.思考,而是“奮其私智”“欲以力征”,帶領不足百人的隊伍,幾番廝殺突圍,並且在其士兵面前誇口説“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這都表現出其內心脆弱且缺乏深謀遠慮,所以一路殺紅眼的項羽根本就沒有想過那麼多,退到烏江口的時候,想都沒想就要渡過江去——“乃欲東渡烏江”。可是這時候烏江亭長出現了,烏江亭長首先説“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這句話直擊項羽的死穴,試想,項羽是何等人物,項羽當年見秦始皇出遊,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所以項羽的理想是“遂霸有天下”,帶着這樣的理想而來的項王會屈居千里地方的江東而做一個土霸王嗎?被人這麼一説,看看時下自己的狼狽不堪,如同被當眾脱了衣服,顏面何在?而項羽平生最珍惜的就是面子。而接下來烏江亭長的一席話更是讓項羽脆弱的內心再次飽受打擊,“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這是什麼意思,大王你快跑吧,再不跑就來不及了。這讓“力拔山兮氣蓋世”,從來就能伸不能屈的項王更是無法必須被卻承受,項羽什麼時候有這麼慘過,想當年破釜沉舟,鉅鹿之役何等輝煌,現在卻落得倉皇“急渡”,只能心裏一橫,算了,以死來讓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吧。所以才有了後面“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話。

另外從接下來項羽的贈馬、賜頭兩個情節來看,更充分地説明了項羽“死要面子充大頭”的性格。請看“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死到臨頭還説這樣一番廢話來“打腫臉充胖子”,真是讓人啼笑皆非。試想,即使這番話不説又如何,難道項王能免掉“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的悲慘結局嗎?他這看似很男人的話都是為自己死到臨頭挽回些許虛榮罷了吧。

所以,項羽自刎為哪般?筆者以為,一言以蔽之,為了面子。人教版教學參考書中講項羽自刎烏江表現出其知恥重義、心地仁善、胸襟博大、視死如歸等性格都經不起推敲,屬牽強附會之談,在教學中如果引導學生注意到這個細節,將會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對項羽這個人物的理解會更立體化、明晰化。

語文教學隨筆7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但是,如果把音樂、美術和表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那將會是充滿了活力和情趣的,畢竟一年級的國小生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要比學語文的興趣濃厚。

一、設置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默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鬆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從優美的樂曲中體會課文的內涵。例如:在教學《識字1》、《春雨沙沙》等一組表現春天景色的`課文時,我讓學生自己演唱一些有關春天的歌曲,他們都很興奮地唱起了《小燕子》、《小雨沙沙》等兒歌,我還播放了《滴哩滴哩》這首歌給他們聽。這幾堂課,學生在輕鬆活潑的音樂聲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課文所描述的情景。

二、安排繪畫,增添課堂情趣。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它是用直觀的藝術形象打動人的,而且美術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教學《松鼠和松果》時,可設計讓學生把松鼠埋松果的地方以後會是什麼樣子的畫出來,這樣,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把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直觀的繪畫作品,並從直觀的繪畫作品中理解課文所體現的主題——保護環境,美化環境。

三、引入表演,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國小生來講,如果能採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愛動,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慾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柳樹醒了》一課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把“醒了”、“軟了”、“飛了”、“長高了”等詞語讓學生用動作表現出來。在課堂上,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生動地表現了春天來了,柳樹甦醒的過程,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效果明顯。課後,同學們還不停地將課堂上學的動作表演來表演去。可見,課堂的內容已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

打破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溝通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學科的聯繫,把語文學習中的讀與唱、畫、演等有機結合,讓語文課堂“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

語文教學隨筆8

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是十分重要性的。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呢?多年來,我致力於探索古詩教學的模式,探索古詩的學法指導。我想:古詩的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古詩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於是,我嘗試用“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提高古詩教學質量。

“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分為五步:課前查詢知詩人──介紹背景解詩題──質疑討論明詩意──想象誦讀悟詩情──遷移運用背詩文。下面,我就《靜夜思》一文的教學,談談古詩教學的新舉措:

一、課前查詢知詩人

課前佈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抒發了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夜深人靜之時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困難。於是,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當時的寫作背景資料。學生們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去圖書館查詢,有的問大人,有的從詩書上找……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二、介紹背景解詩題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着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新大綱十分重視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説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所以,不套用舊模式老師介紹,而讓學生介紹自己蒐集來的資料,效果更好。學生在介紹李白和寫作背景時,便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及聽説能力,明白了題目的意思,又為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質疑討論明詩意

這個環節中,訓練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劃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後,再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多讓學生交流、評議。整首詩重點字詞的理解到整首詩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出來的。而我只起到組織、指導、點撥的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出理解重點字詞的幾種方法:聯繫詩句、結合生活實際、問別人……看來,人本主義教學觀十分正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藴藏着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培養學生的熱愛家鄉的情感。先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放聲朗讀幾遍,再以老師的提問:請你們想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時此刻的詩人,你現在的心情是怎樣的?讓學生展開想象,各抒己見,體會感情,受到李白那強烈的熱愛家鄉、思念家鄉情感的感染和教育,同時學到了有語氣朗誦古詩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膽想象當時意境。

這個環節還要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朗讀和背誦在詩的教學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首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琅琅上口。古詩的這些特點都要讓學生欣賞、體會。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體會、品味。我放了幾首樂曲,讓學生選擇一首合適的給詩歌配樂,然後進行朗讀。我只對學生在詩的節奏和重音方面進行指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古詩的方法。這樣,變着法子讓學生讀,學生在讀中受到熱愛家鄉情感的薰陶,受到美的教育。

五、遷移運用背詩文

課後作業體現自主性,拓展學生詩文學習的範圍。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學了這首詩後,你最想做些什麼?畫一畫,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寫一寫……選擇一項或幾項完成。我們都知道:發展教學是一個開放系統,學生參與活動不應只侷限於課堂與課本,而應該課內外結合,這個作業就是要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培養學生課外閲讀能力及古詩的積累。

總之,古詩教學也要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實踐證明,“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古詩的閲讀、鑑賞能力的提高,將會使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形成了言簡意賅的文風。古詩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使學生真正成為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語文教學隨筆9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又稱工具學科。然而,許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每次上課,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致使語文變成了一門弱科。家長為之寒心,教師為之傷神

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我個人認為應該從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培養、課堂教學過程、課後生活體驗三方面做起。

一、讀思結合,提高感悟能力

語言文字的訓練要通過讀思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發展兒童言語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

1.語文教學,讀要重“情”。培養學生豐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情”是語文的靈魂。葉聖陶先生説:“讀者若不能透徹地瞭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怎麼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語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貼在作品表面的標籤,而是藴含在作品之中的。展示課上,教師要從“情”入手,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不離情。有目的、有意識地把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忘情其中。

2.語文教學,讀要會“思”。“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學而不思則罔。”這都是強調思的重要性。“思”是語文教學的第一需要。學生也只有愛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嚐到學習語文的甘甜,真正進入學習的角色。教師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思維原則和主要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培養興趣,主動學習,快樂學習。

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強大內在動力,特別是國小生,對語文是喜歡,還是厭倦,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用鼓勵、表揚的方式去激勵學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語言去引導學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肢體語言去吸引學生,利用直觀教具,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全班每個學生都抱着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還要竭力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學生關懷、尊重和理解。那麼學生就都會得到鼓勵,敢於大膽開口、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形成師生情感共鳴,激起師生共同進行教與學的熱情,這樣才能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次我在上課時,提了個問題,班上僅有幾隻手舉了起來,課堂上靜悄悄的,我以為也許問題太難了,於是就降低了難度,但學生還是不大願意舉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後,我聽了説:“雖然你説得不是很全面,但我非常感謝你的勇氣!”沒想到一句簡單的話,卻給了學生無限關懷,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頓時課堂上發言踴躍,學生們又活躍起來。可見鼓勵學生,給予學生一定勇氣,可以讓冷清的課堂逐漸熱鬧起來。課堂上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不僅使老師的教學工作的開展得到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把上課當作一種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精彩的課堂好比優美的文章,文章開頭寫好了,就能吸引讀者,讓人趣興味起,有經驗的老師都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導語,能迅速把學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從而提高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該精心為每堂課都設計精美的導語。

如我在上《草船借箭》一課時先簡單介紹本文的語言特色,人物説話時都沒有什麼神態描寫,提問“找一找有沒有對諸葛亮的神態描寫的?”

學生帶着疑問、好奇快速通讀全文找到“笑”字。再讓學生質疑看到這個“笑”字你有什麼疑惑,學生提出問題:1、諸葛亮為什麼笑?2、諸葛亮笑什麼?為什麼在這麼危險的時候諸葛亮還能笑出來?而後再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細讀、研討課文。“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帶着疑問進入文本的學習,然後,師生圍繞問題進行研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開了,學生也自然學好了這一課。

三、處處留心皆文章,讓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啟迪

要培養學生多讀、多練、多寫的良好習慣。在習作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素材;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讓他們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逐步達到輕鬆表達,快樂作文。此外,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在這個大課堂裏學習課本里沒有的東西。這樣,不但實現了課本與生活的對話,而且使語文學習充滿生活與生命的氣息,孩子們的筆下就會有藍天、白雲、綠樹、紅花,就會有快樂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寫出來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豐富多彩了這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捷徑之一。

語文教學隨筆10

這次培訓來的很及時,培訓資料也很深刻,培訓的效果將影響深遠。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自我在教學上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教學工作中還有不足,但經過這些日子的學習,我堅信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必須能取得更大的提高。下頭是我經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教學理念的提升

應對當今的形式,時代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吸取營養,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能夠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在這次學習中我在教學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經過培訓學習,我進一步瞭解了“為什麼教作文,拿什麼教作文,怎樣教作文,作文教到什麼程度”、“一線國小教師,有必要成為研究者”、“提升國小語文教師人文素養”。這些新的理念,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為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自覺地把新的教學理念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係融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二、教學行為的轉變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今後我會本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將自我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構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經過這次的培訓,使我深刻意識到:自我的知識、本事還有必須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我的本職工作,繼續運用網絡資源,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進取實踐新課改,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價值,為教育事業發揮自我的作用。

三、反思教學工作,不斷進取

在教學中不斷思量着自我在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努力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繼續向優秀的教師學習,來更好地適應此刻的英語教學。

經過這些天的培訓,我認識到每一位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理論學習中去,不做旁觀者,做一個課改的進取實施者。經過學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僅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不斷的提升。我想僅有經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學之花才會開得更加燦爛,中華民族才會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語文教學隨筆11

國中語文教材中每單元都編排了兩篇自讀課文,這些自讀課文的編排,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去獨立閲讀類似的課文,使“知”變成“行”,從而加深對舊知識的理解,運用,進而拓展視野,獲得新知識,並提高會讀能力。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並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造性地閲讀。而自讀課文的學習是學生進行學法練習的一大陣地,我教自讀課文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

1.自讀課文,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對每一篇自讀課文,都應編寫自讀提綱,書寫在黑板上或向學生口頭提出,這些提綱,既從教材出發,又考慮該單元的總目標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它作為自學之引路,以免盲目自讀。對這類課文的教學,我們要以朗讀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朗讀的`形式可根據需要由學生自由讀、輪流讀、齊讀,還可以組織小型的朗讀比賽,在朗讀中瞭解課文大意。同時,還要讓學生自行劃出重點詞句,利用工具書自行掃除文字障礙,在朗讀後掃清了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再設置問題。

2.解疑.再質疑.點撥

舊的教學程式,往往是教師理解文章之後向學生提問題,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回答,有時甚至只是教師的“滿堂灌”,“一言堂”,久而久之,學生興趣減退,效率降低,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改革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消極變為積極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鼓勵學生先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大家積極思考、解答,教師表揚鼓勵,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熱情就會越來越高漲。然後積極鼓勵學生鑽研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做比教師的主動提問更能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巡迴輔導,根據學生反饋出來的問題,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和學生認識的深度、廣度,進行畫龍點睛的點撥和簡明扼要釋疑,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教學隨筆12

國小三年級是學生從低年級邁向中年級的第一個階段,這個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上適應語文的學習,而如果需要得到提高,也必須由語文老師加以引導,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為重點,那麼,怎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是應切實抓好段的讀、説、抄、寫訓練。

一、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應抓好三個環節的讀。一是初讀,要突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轉入講讀,指導理解課文內容。

二、講讀

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如《花鐘》第一自然段,第一遍讀,初步瞭解整段話寫什麼;第二遍讀,概括每句話寫什麼;第三遍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這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是寫花的種類多、姿態美。)第三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第四遍讀,概括段意。講讀後的讀,要突出"熟"字,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三、説段

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或順應的基本訓練。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金色的草地》第2自然段,在指導説段時,先複習。然後説説這段寫了什麼季節的景物,反映了什麼?(這段寫了草地秋天的景物,反映了孩子們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

四、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選擇好抄學的段落,二是要指導抄寫的方法。所抄寫的自然段,應是在表達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並且容易被學生模仿的。如《風箏》第二自然段寫放風箏的動作,但第三自然段寫放風箏的快樂,兩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結構比較複雜,而第三段文字優美,兩相比較,應把第而二、三段作為抄寫內容。

在抄寫過程中,看一個字抄一個字,看一詞抄一個詞也不行,應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過渡到抄段,即熟讀後抄下來。抄好後應認真檢查一遍,漏了的詞要補上,多了的詞要刪掉。一般來説,遺漏或隨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現。因此修改後應再讀一讀,想一想,加深理解。

五、寫段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為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求:

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主要練習形式有三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説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如學了《風箏》一文,要求用總分段式寫作文。(根據第一段的意思寫)。

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裏要含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事情發展的結果、自己的感受、看法六要素,重點要用優美的詞句寫明白事情發展的過程。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敍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語文教學隨筆13

當你把目光投向自然時,語文在自然中;當你把目光集中在書本上時,語文在書本上;當你把目光望向人羣時,語文在人羣中……語文的學習不僅在課堂上,留心生活中的隻言片語,大街上的廣告牌,街頭小報,市井之語,那都是語文,甚至孩子無邪的語言排列組合,那仍是語文,甚至是最好的不加修飾的語文。

當你把這些納入眼中,放在心裏,你的語文就學活了。

學生的作文缺乏的是愛,這種愛不僅表現在人與人之間,更在把悲憫的目光望向自然自在的萬物,對嚴肅的`事情不調侃,對苦難崇高的尊敬,這些事物不會因世事變更而更改。就算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仍是重中之重,樹人,立人仍是重點。

沒有人文性的語文只是無情的工具,當然沒有基礎性的語文也只能是一團亂麻。所以語文抓基礎,重人文。

語文靠積累,需要慢功,太聰明的人學不好語文,因為聰明的人愛偷懶。也許聰明人能考好語文,但是絕不會把語文作為靈魂的東西去學習。所以工具性的東西只會把人塑造成機器,所以語文中的愛,不僅在學習語文上,在寫作上,在生活中,而是三者渾然一體。

喜歡教九年級,因為喜歡總結,也許有一份虛榮,這個我不諱言。當把會考語文考試的幾大塊運用於教學中時,我更能有的放矢,遊刃有餘。它像一個網絡,在我腦海裏清晰可辨。我不需要紙質材料,只要我在,我就可以掙出一套有一套材料。

不入流的語文教學,人與知識全忘掉。

三流的語文教學,記住了人,忘了知識。

二流的語文教學,記住了知識,忘了人。

一流的語文教學,人與知識全記住。

超一流的語文教學,物我兩忘,臻於化境。

你要在語文中找到自我,也要在自我中找到語文。

澎湃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力,遠距離的觀望這個世界,不要太理性,大悲憫的情懷,這是寫作上的追求,也是我追求的“語文味道”。

語文教學隨筆14

一、讀悟結合,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

二、朗讀示範,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範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説,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範讀,如:你們聽聽老師這麼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師的範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

三、正確朗讀,技巧指導

教學生正確朗讀必須做到: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複朗讀字句。我們要提供給學生朗讀的機會,讓他們在讀書的'時候語速要略慢一些,多讀幾遍。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為學生今後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關於朗讀技巧(如重音、速度、語調等),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讀,最重要的是個體獨特的感受。對於同一句話,有多少種不同的讀法,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含義。因而,我們應通過讓學生不斷的練習,來感受不同的意義該怎樣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同時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重音是用聲音來突出重點;朗讀的速度應根據文體和文章內容的不同而分;朗讀的語調是由聲音的高低、強弱和快慢來決定的。我經常和孩子們做這樣的遊戲:出示一個句子,請不同的學生來讀,看誰猜得準他要表達的意思。比如“你過來”這個句子就有很多種方式讀,分別表達着不同的含義。有高興時的語氣,傷心時的語氣,着急時的語氣等等。通過不斷的練習,孩子們知道了在什麼時候該採用什麼樣的語氣,這樣讀出來的效果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感情等等。

四、多種練習,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準讀好文章,還能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在課堂教學法中,我們應採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去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興奮起來,達到樂讀的功效。

語文教學隨筆15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段話啟示我們: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線性的過程,而應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賦予生命的活力!

動態的`課堂,始於“生動”的情境

語文課要有情味,這是語文課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決定的。編入語文課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動於衷,不吐不快”的產物。事實上,任何一篇傳世之作,無不是作者真摯的情感的凝聚。那麼,如果要想學生在語文課上動態生成,教師必須不斷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聯繫課文情境體味、聯繫生活經歷體驗,聯繫時代背景體會,引導學生把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聯繫起來,把聽説讀寫聯繫起來,把學習語文與生活實踐聯繫起來,自悟自得,並日漸提高學生的悟性。我覺得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

1.教師須動情在先。

語文教師在深入鑽研和具體講授這些教材的過程中,心靈必然會受到深淺程度不同的感染,動情於衷,激起清波,乃至引起情緒姿態、語氣聲調的諸種變化。隨着教材內容的不同,特別是教材中所藴的情感實際,教師相應地做出或憎或愛,或憂或喜,或褒或貶的不同反應和評價。

2.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創情境。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中感悟、生成、表達,善於和部分先悟的學生一同創設情境,帶領全體學生走近課文中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他們的想象、聯想,令學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潛思暗構的運思路向,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產生出如聞其聲、如見其貌、如歷其境的藝術之感,達到“神與物遊,心與理合”的那種境界,實現讀者與作者情感上的和諧共振。

動態的課堂,樂於“機敏”的傾聽

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理念指導下的課程教材改革,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鮮活“學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的現場生成,要求教師必須機敏地去把握學生即時學習情緒和認知需要,去靈活地組織教學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善於傾聽更具有重要意義。

1.善於傾聽要用“心”。

一位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在執教《春天》一課時,拿出一枝盛開的桃花問學生:“小朋友,請你想一想,桃花為什麼會開?”老師提問的本意是希望達到“因為天氣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開了”這一季節轉換的規律的認知目標,但小朋友卻説:

“桃花睜開眼睛想看看春天的景色有多美。”

“桃花睡醒了,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給頂開了。”

“桃花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誰穿得漂亮。”

“桃花她也長着耳朵,她想聽聽小朋友們唱歌呢!”

“因為柳樹綠了,桃花想和柳樹説説悄悄話。”

聰明的老師一直微笑着,認真地傾聽這來自心靈的美麗的聲音。最後,老師望着一張張興奮的小臉,激動地説:“桃花覺得小朋友太可愛了,都説得這麼好,她很高興,就仰起她的小臉,朝我們笑了,這樣桃花就開了!”教師的延時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傾聽孩子們的發言,保護了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標籤:隨筆 語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