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語文教育隨筆15篇

閲讀1.2W

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育隨筆15篇

語文教育隨筆1

今天上午第二節,學校組織聽我的課,上完後,我自己知道失敗了,因為教學任務沒完成,40分鐘只完成了我教學設計的一半,重難點剛出來,就下課了。我自己知道我時間沒把握好,前面耽誤時間太多,原因有:一是我看學生課上沒反應,以前學生學的知識不紮實,基礎薄弱,本來很快就能進行完的,但是學生基礎知識不會,怎麼能往下進行呢?所以我花了時間在複習上,哎,反思一下,學生沒沒反應的原因,和我沒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有關;二是我重複的話太多,太羅嗦,本來一句話就好,我生怕他們沒聽明白反覆的説,數學講究一個説話嚴謹,能少説的就少説,能不説的就不説,一句廢話都不能有,我正好相反,我還要修煉啊。下面是我總結的我師父和其他聽課老師給我的建議,我收穫很大,本來我苦思冥想的問題,經他們一指點,我豁然開朗。在這裏,希望能和老師們分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課堂時間要把握好。複習導入環節,新授階段,鞏固練習階段,拓展延伸階段。把時間用在解決重難點上,也就是新授環節。

2.數學課堂,老師用語要嚴謹準確。老師説話要完整,不要説太多半截話。特別是一定要提醒學生回答問題也要完整。最高境界就是這個課堂感覺少説哪一句就不行。

3.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有的課本上的主題圖可能設計的不是很合理,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選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總之,一個目的,怎麼讓學生更清晰明瞭的獲得有用信息,就怎麼設計。

4.課堂上,學生回答完問題,老師要及時評價。回答的好的,及時鼓勵,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5.要合理的.利用多媒體,適時的用。不需要用就能解決的儘量不用,如果用了效果更好的就用,總之讓多媒體起到為課堂服務,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浪費時間的累贅。

先總結這些吧,呵呵,非常感謝我學校的領導老師們,給我的建議和幫助。以後的路還很長,我會好好反思一下我的課堂,結合我的課堂吸取有益的經驗,修改教案,爭取天天進步,我相信,我會慢慢成長。加油啊!

語文教育隨筆2

一、現階段國中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課程改革的今天,雖然我們的國中語文的教學策略和方式做了一些調整,但還是沒有走出傳統教學的誤區,還在是為“教”而“教”,不利於學生有效的學習和提高。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依然是以書本上的理論,方法為指導,在固定的教學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教學模式始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依然是利用講解、板書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此外,受中、大學聯考的影響,雖然素質教育理念提出、課程改革在進行,可我們老師的教育出發點,依然是以學生的高分為主,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記,強迫着學生去學習很多東西,學生缺乏必要的積極性、主動性,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束縛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作用,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為什麼而學的。封建的教育思想,單一的教學模式,必然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提不起精神,難以達到樂學。課程的改革,新教育理念的提出並實施,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頑固,不去及時的更新教學理念,使課程改革落到實處,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那麼,我們的教學效率一直都不會有提高,教學失去實質性的意義。

二、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時代的象徵,是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必須品。素質教育是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基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的教育。素質教育的要求每個學生在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都得到應有的發展,使每個學生的素質結構得到協調發展和整體優化。素質教育作為我國教育轉型期的一種主導的教育理念,立足於教育目的性價值標準,兼顧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標準,具有穩固的社會合理性。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滿足社會發展型人才的需要,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需要,如實的實施好,能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學的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自學能力增強,知識面拓展,整體素質修養得到提高。

三、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策略

1、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無論是在教學形式上落後還是在教學觀念意識上落後,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都值得我們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我們探求素質教育的真義,必須突破傳統知識論的研究方法,摒棄形而上學的`思辨研究,回到教育的真實世界,在具體的教育活動和行為中領悟素質教育的本真意義,合理地把握教育者價值引導與受教育者自主構建的內在動力,以使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建立在堅實的本真基點之上。教師起傳遞教學信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懂得探究獲取學科知識,使學生的各種潛在素質得以發揮發展。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思想,實施素質教育也需要新思想的支撐,鑑於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打破這種傳統教育的舊框式,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搞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學,搞有利於學生學習發展的教學。

2、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導學生樂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奠基石,只有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幹好一件事情。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這給我們語文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啟示。素質教育的實施,所要求的也正是如此,只有建立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才能更好的開展,學生的學習才會更有效。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想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真正的貫徹好素質教育,那我,我們就應積極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對於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讓學生真正燃起學習的熱情。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曾説過:“優秀的教師無不都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他們不約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從激發興趣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慾望和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許多,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性格、愛好、習慣等特點出發,結合教學實際,充分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樂學。

3、傳授學生學習的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那麼,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教育者們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培養和提高。對於國中語文這個多層次、多角度的教學來説,想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進行不斷的學習,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會提高,道德修養的各方面才會得到提高,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才會凸顯出來。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所説的那樣:“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為此,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在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我們還應充分的發揮好課程改革指導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獲得更有效的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學科是素質教育得以實現的有力保障,同時素質教育的實施又激活了語文學科的教育形式,兩者相輔相成。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在一種教學思想的轉變,教學方式的革新。教學中,為了學生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應積極進取,不斷的轉變觀念、研究教學方式,有效的滲透好素質教育。

語文教育隨筆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説一個人一旦對某種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目前,隨着大學聯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聯考中語文成績已經佔據了很大比重,素有“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説法。但許多中學生學習語文不講究方法,只停留在表面功夫上,認為只需要讀懂文章就夠了,對於本就缺乏語文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更多了一層放棄語文的藉口。因此,如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對於中學生來説,興趣才是推動他們向更深層次學習的動力。

如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使中學生對互聯網產生了濃厚興趣。那麼,教師若能有效引導和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必將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互聯網對中學生語文學習的雙重影響

互聯網在中學生學習中是一把雙刃劍。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平時的積累非常重要。互聯網得到普及之後在傳遞信息上確實提供了許多方便,但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互聯網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虛擬性,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消耗在了計算機屏幕前,不願回到真實的世界中來。比如互聯網遊戲、虛擬社區等,就寫作而言,這種狀況往往使青少年忘記了現實生活是寫作材料的主要來源,不注意觀察積累生活,只關心個人的心理反應,作文會表現出強烈的主觀化、個人化、私密化的傾向。

一些自制力不強的學生過於迷戀互聯網,整天沉迷於小説與遊戲的世界,嚴重影響自身的學業,更不用説什麼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了。即使在管理非常嚴格的中學校園環境下,也不難發現逃課去上網、打遊戲的學生,這也就成了目前許多中學生家長、老師較為頭疼的問題,但是這些並不能説明互聯網不能用來培養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互聯網在語文學習中的優勢主要表現為:利用互聯網,能夠隨時隨地地瞭解一些書本里難以學到的知識,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基於現實環境,不能説互聯網不能用來培養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能説許多中學生沒有將互聯網用來培養自己學習語文的興趣。

互聯網環境下中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容樂觀,當然,我們要做的不是氣餒,而是要想辦法改變現狀。對於中學教師來説,要做的不是杜絕互聯網的使用,而是想辦法趨利避害,將互聯網運用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中來,以此讓他們獲得學習語文的動力。

二、利用互聯網加大語文學習的優勢

1、圖文並茂,提高效率

隨着現代互聯網技術介入語文教學,互聯網已經成為促進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有效手段。現代互聯網技術是融文字、圖形、動畫、影音為一體的電子教科書,是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學習環境。由於它處理信息時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參與性、靈活性,傳遞信息具有便捷、靈活、快速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合理地應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2、信息互聯,海量查閲

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到多種學習資料,也可以查找相關作文內容的知識點,加深理解。特別是為議論文查找論據、論點。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合理地運用則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如利用微信開展讀書活動、成語接龍;利用辦公軟件開展製作課件比賽等。這些方式對於學生來説有着很特別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對於互聯網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除此之外,教師要引領學生利用學習網站進行語文學習,收集和整理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真正地使互聯網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學習。

3、增強師生互動

平等、互動、開放的互聯網環境大大增加了人們的交流機會。作為學生,不但可以與同齡人進行寫作交流,還可以與長輩、老師等進行交流。在這種平等的交流中,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能提高寫作能力和寫作技巧。特別是一些新的方法與技巧。由於是通過互聯網交流,學生也不會過於拘謹,可以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使作文更有真情實感,更加生動。如果互聯網利用得當,就會使之成為師生交流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交流的效率,增強師生互動。

三、利用互聯網培養學生語文興趣的措施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為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需要,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開放的視野,以改革的姿態迎接挑戰。語文作為中學教育的重要課程,它與互聯網的結合無疑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變化。

1、認清互聯網的優勢和劣勢

中學生要做到自覺正確處理好在互聯網上遇到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合理利用學習和上網的時間,把互聯網作為學習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沉溺在互聯網世界中,分清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

2、科學篩選網絡信息

學會用科學的方法篩選信息,把網絡資源的優勢發揮好,以此走出高中語文學習的困境。要想做到這一點,學生要從道德修養、人文精神、認知素質和審美情趣入手,更重要的是上網時要有具體的任務,在一定的時間裏完成。有了具體的任務,學生才會有目標,才不會在網上盲目地找,這樣就可以規避網絡上的煩擾因素。如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這一課時,認真完成老師留的預習作業: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文章所涉及的歷史背景,作者觀點、文章的特點和語言風格。

3、利用影視片段加深學習印象

如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如果只是藉助所查找的資料就太少了,也太膚淺了,無法想象秦王不愛其民而靡費奢侈以致亡國的情形。藉助影視片段能看到那個政治腐敗的時代,懂得國富民強必以民為本的道理。其實,現在很多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名篇都曾被多次搬上大熒屏,如魯迅的《祝福》、《阿Q正傳》,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欣賞一些影視片段,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輕鬆瞭解有關的背景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討論影視與文學原著之間的關聯和差別,慢慢體會,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對名家之作進行討論、解讀和評價。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名家名作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同一部作品可以引發不同人的不同解讀,要想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就要敢於解讀作品。

總之,互聯網在高中生語文學習中是一把雙刃劍,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但也要避免使其成為遊戲、娛樂的工具。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新形勢下互聯網的優勢,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語文教育隨筆4

一、培養孩子樂於傾聽的習慣

樂於傾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這是現行的教育形式中孩子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樂於傾聽,關鍵在於“樂”,要讓孩子願意聽,那麼首先老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富於魅力,再配上一些肢體語言幫助孩子理解,不枯燥,單調,孩子才會被吸引。告訴幼兒會聽,是一種能力,及時表揚聽的“傾聽”能力強的孩子,讓不會聽的孩子有個努力的目標,久而久之,聽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上課要認真聽講”,因為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幾乎每天都會跟他説這樣的話。但往往有的孩子上課弄這樣弄那樣,從來不聽,那為什麼他們不聽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掌握聽的方法,孩子不知道怎樣才是傾聽。所以,我們要細化聽的要求:每天,提醒幼兒,老師講課時眼睛看着老師,指着黑板時眼睛盯着黑板上的內容,要讀書了,眼睛就得看着圖畫書等等。讓眼睛和耳朵同時工作。面對這樣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請他複述剛才小朋友發言的內容,當然往往是答不出來的,於是提醒孩子會聽別人發言很重要,是向別人學習的好機會,或者是請他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因為沒有準備往往也會答不出來,於是教育孩子要積極動腦。有時,處理這樣的情況時也可以換個思路,就是讓認真聽講的幼兒起來複述,老師用具有稱讚性的語言説:“我最喜歡用眼睛看着發言的.那位小朋友了,他一定聽清楚了,請他再來説一説。”説完,及時表揚獎勵。有的孩子老師講課時很會聽,可是輪到其他小朋友發言時,他就不會聽了,不是低頭幹自己的事,就是急不可耐地大聲喊“我來,我來”。這個時侯,我們教師就要非常有耐心地正面引導。面對這樣的情況,首先肯定他在聽,只是沒有聽完,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不禮貌。那麼,老師可以停下來對喊的小朋友説:“你愛動腦筋,很好。可是,沒聽人家講完就要發表意見是很沒有禮貌的,你可以等他講完之後,再補充自己的想法。”之後,再給他機會表現,及時表揚。

當然,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光靠一兩次的説教是沒有用的,也不能指望一兩次之後就有效果。多教孩子一些可行的方法,長期堅持下來才會看出成效。

二、培養勇於發言的習慣

勇於發言,關鍵在一個“勇”字。要培養孩子的大膽與自信。有些孩子不發言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為害怕自己回答錯了;膽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講;已經習慣不舉手回答了;話在口中,不知怎樣表達;問題太難。我認為對待發言的幼兒,要以鼓勵為主,對於經常發言的不管對錯,先肯定。對待沒發言的孩子,還是要以鼓勵為主,尤其是膽小的孩子,偶爾一次發言也要大大地表揚。另外,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發言句式,比如:我認為……,我覺得……,我來補充……等等。

有時,和小朋友一起看圖畫書時,教師可以適時指導幼兒看着圖畫書上孩子們積極發言的情景進行引導,或者在多媒體課件中播放國小生上課積極發言,回答問題的場景,來激發幼兒積極發言、勇於發言。

語文教育隨筆5

最近,學生的隨筆中都出現了我的身影。每當批閲“我自己”時,我總是要細細地讀到每一句話,心情很緊張,我的孩子會寫些什麼呢?我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不知是奉承還是拍馬屁,我的學生把我寫得都讓我有點難為情了。我不禁要問自己:我有那麼好嗎?我沒有那麼好。我的白頭髮很大原因不是為他們愁的,我疲倦的`面容也不是為他們而操勞的,我的腰痠背痛也不是為他們而累的……

隨着年齡地增長,我的肝火不旺了,而多的是耐心和温柔。這一點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變化,我已經脱去了年輕那會的衝動和焦躁,面對我現在的學生,我真的是由衷地喜歡。不管他是個怎樣的孩子,我都一視同仁。但我還沒有做到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想法。尤其是讓我很放心的、內向的,不善於表達的孩子我可能真的關心太少了,而相對調皮的、成績不理想的,我與他們的交流就多一點,關愛也多一點。而我在他們的眼中仍是很關心他們的,看到他們這樣寫,我很慚愧。

孩子的每一句話都是對我的期望,我要好好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句話,成為孩子心中的好老師。

語文教育隨筆6

新課程理念無疑是咱們現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遵照掂旎條法則。一股綜合性學習之風便也隨之而起,於是,咱們開始引導先生研究歷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環保,,創作美術作品語文教師成了雜家,變得前所未有的能幹,語文課也變得前所未有的奇光異彩。 20世紀80年代,一些名師以大語文主(_zhu3)張和實踐來自覺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使語文教學界逐漸趨向這樣的共識:語文學習的外延等於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説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一種語文學習,但是反過來做就完全錯誤了。語文學習從言語學習內容上來説從來就是摺合的。隨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言語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複雜,具體表現為一方面越來越分Н,另一方面越來越綜合。有些時候,咱們懷疑課堂上、尤其公開課上的語文教師還是不是語文教師,上的還是不是語文課。你看,在課堂上要解決生態保護、物種繁衍;要研究建築與政治歷史的關係尤其在仔細研讀新課標後,發現在整個新課標中,關於綜合性學習是耗筆墨最多的,於是才有了凡公開課必以活動課,尤其是摺合活動課為多,唯恐無從體現新課標之新;於是才有了要求先生規劃一座大城市、畫出一套熊貓郵票的試題;於是才有了利用多媒體技術令人眼花瞭亂的蜻蜓點水的冷落課堂。語文課前所未有的'包羅萬象,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那麼語文課與坡鍵課的分界到底是什麼呢?咱們覺得不論選文有多豐富,學科間如何滲透,還是要重提聽説讀寫的訓練,字詞句篇的學習,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是語文課的靈魂!品酒師與飲酒者的差異就在於一個品字,語文課應是對語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領悟剖析,這是摺合性學習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結果支是無功而返。

在深入學習和逐步推廣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咱們國中語教師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從事語文教學已有多年,雖未有大作問世,但對教育教學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談一些拙見。與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課標還主張教師的角色定位應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首席。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咱們認為應緩提首席,因為抱着電視,看卡通長大的國中先生的生活平台實在太單調、太狹窄了,如果就讓他們在這樣的平台上自主學習,國中的學制起馬應再延長一至兩年。我認為語文學習方面的自主學習有賴於學識的儲備、生活的積累、閲歷的增長,它的合適學齡段起馬要到高中階段。真正有效的教學既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也不是學習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轉,而是要在教師橋樑作用掂忑導下建構學習者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學習者自己的見解和真正意義上的相得益漳。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在閲讀過程中,惟獨在閲讀對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產生意義建構時,才能形成閲讀者的個人意義,這也正是產生認同和共鳴的根本前提。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一個不懂得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無法品味出語文學習的樂趣的。但問題是先生現在所面臨的教材,其生活內容常常同先生的生活理論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幫助先生建構課文與生活的橋樑,使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聯繫,這是讓先生走進課文,感受生活的關鍵所在

語文教育隨筆7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學棋》這篇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課文,課剛進行一會。這時候只見班級的“積極分子”孟凡豪同學舉手了,本以為他要回答問題,就讓他站起來,沒想到他冷不丁説:“老師,今天我過生日!”看着孩子興奮的臉上期待着老師的祝賀神情,真不忍心打斷他。二年級的孩子就是這樣天真、可愛。

“今天是你生日啊,老師祝賀你。那我們一起給孟凡豪長生日歌吧!”在我的鼓動下,大家一起高聲唱起“祝你生日快樂……”我想,其實他只是想告訴我,今天是他的生日,僅此而已。

看着小傢伙高興的笑臉,我們也很高興。我想無論如何也要擠出兩分鐘時間為他慶賀一下。

“同學們,我們只是給孟凡豪唱了生日歌,可是這點祝賀還不足以表達我們的心願,我建議……”我的話還沒有説完,平時伶牙俐齒的小姑娘姜玉珍站起來説:“老師,我們送他禮物吧!”“好啊,可是要送不花錢的禮物就最好了。”我引導着他們朝我設想的方案來説。

“老師,我可以給孟凡豪做賀卡。”

“你的`建議真好!我贊成。”我肯定了學生的想法。

“老師,我給他畫幅畫。”小畫家夏康傑説。

“老師,我送他一本書看看”。

大家七嘴八舌,一會五分鐘過去了,我又把孩子們引入中課堂中。孩子們想法是單純的,有意義的,如何抓住教育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許我的做法沒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這個小小的舉動保護了一個幼小的心靈,值得慶幸。

語文教育隨筆8

從準備鈴到上課鈴,中間有三分鐘的時間,在很多教師的眼裏,這是微不足道可有可無的三分鐘。但小數怕長計,每週30節課,充分利用起來就是可觀的90分鐘。也許你會問,短短的三分鐘做得了什麼呢?且看我的引導和安排。

多年來每接一個新班,第一節課我有一個“規定動作”:就是拿出三樣東西展示給孩子們看,一是按周次裝訂的演講稿;二是按周次抄寫的名言本;三是按周次記錄的古詩文本。他們覺得非常的新奇,也有些孩子充滿疑惑,老師拿這些東西究竟蘆葫裏賣什麼藥呢?我有意吊一吊孩子的胃口,你們好好猜一猜吧。一陣胡亂猜測之後,我把每本最後一頁翻出來通過電教平台出示給孩子看,本學期一共背誦名言共95句,本學期背誦古詩文共19首,本學期演講稿共544份。

我説這些都是上屆哥哥姐姐一個學期在學校背誦的名言和古詩文,以及他們演講留下的稿件。有些孩子一下子來了興趣,有些孩子不禁稱讚起來,有些孩子説我們也來背一背。這正是我要引導出來的效果,首先得讓學生建立起想做的衝動來。我接着説你們猜一猜,要完成這麼多事情,估計要多多少時間。答案五花八門,但沒有一個學生答對。孩子們更興奮了,七嘴八舌地追問着我答案。我説清清了嗓子説,時間少得讓你都不敢想象。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説,“不可能”。“課前的三分鐘,就是課前三分鐘。”我很堅定地告訴孩子們,這時很學生都瞪大眼睛,滿臉的不相信。

“不相信,我們可以試一試。”就這樣打開了一個學期的課前三分鐘古詩文、名言背誦和演講的序幕。

下面按先後順序介紹:

首先背誦古詩文,利用校本教材古詩文讀本,每節課前讀背一遍,每週一首(篇)。精選的詩詞古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加上孩子的記憶好,幾遍之後就熟讀成誦了。另外還有機地安排複習背過的。

接着背誦名言。我在黑板的右邊劃出一塊寬30釐米,長60釐米的區域,頂頭中間寫上“我的名言”。每天按登分冊的號數為序輪流抄寫,要求不能寫書本出現過的。為了方便提醒下一位,還規定在名言的後面寫上抄寫者的號數。讀背名言兩遍,並且複習昨天前天的各一遍,如此循環。

週五最後一節課進行古詩文和名言背誦檢查,必須流利背誦出來,否則要留下來完成。不過絕大部分的學生早就滾瓜爛熟了,幾乎沒有出現過要留下來補背的現象。

第三演講。背誦完名言,接着進行一分鐘演講,也是按學生號數進行輪流,為了與抄寫名言錯開,可從後向前輪,也可從中間挑一個來開始輪,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演講有規定的格式:我叫某某某,號數是多少,我演講的題目是什麼什麼,然後是演講的'內容,結束時説我演講完畢,謝謝大家。演講的內容可由學生自己選擇,但要內容健康,字數控制在一百字以內。演講完後要把演講稿交上夾好在專門的文件夾裏。為了方便裝訂,演講稿的用紙用統一的課文本的紙來做。如果中間不出什麼意外,演講一結束上課鈴聲就響起。

不要看現在的學生平時説話呱呱叫,但真上台演講,剛開始就是對着演講稿也語無倫次或者口中唸唸有詞,但聲小如蟻。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學生的膽子才大起來,演講起來眉飛色舞,真正進入了境界,到了後來,很多孩子可以做到脱口演講。

另外還要選舉一個責任心強的孩子,來管理和引領孩子們讀背和演講。只要走上正軌之後,我一般不參與,但每次的檢查我嚴格要求。還要與科任教師協商好,爭取科任教師的支持,共同努力才能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

我覺得利用好課前三分鐘,開展背誦和演講,至少有幾個好處。第一有利於孩子做好課前準備。如果沒有背誦或者演講,就算上課鈴響了,教室還是亂哄哄的;第二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膽量;第三有利於孩子積累知識,學好語文就需要大量的積累。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我們每個班主任都可以嘗試,開發出更多更好的學習形式,讓孩子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做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育隨筆9

一、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利”

國中語文課本的範文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本。陶冶了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學習這些文章時,僅憑藉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是不行的,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對生活的體驗欠缺。多媒體技術通過有聲的畫面,生動、形象、具體,輕鬆地把學生引入文章描繪的意境,突出文章的主題,加深理解文本,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提升審美能力。例如講述《敕勒歌》時,多媒體課件演示:一些靜止的畫面對應着詩裏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學生看過之後反應不大,教師引導學生:詩中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的顏色怎樣?這幅草原畫面的主體景物有哪些?它們佔的比例有多大?這些圖畫中還應加點什麼呢?頓時,學生情趣盎然,展開思維想象的翅膀,説出草原景象:廣闊無垠的藍天下,有一片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輕輕吹拂,豐茂的草木府垂搖曳,綠波此起彼伏,一羣吃草的白羊羣時隱時現。草原與藍天之間鑲着的紫色遠山,勾勒了天高地廣的宏偉景象。隨後出現與學生想象的有關草原景色的錄像,讓學生看到雄渾豪放的'北國草原,共同感悟詩的美。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思維想象,牛羊是草原圖畫的主體,是綠色錦緞托出的明珠,是畫中的詩。作者不是把主體死板地畫在那裏,不是一開始就看到,直到末了時隱時現:風吹草低,現出了牛羊,風吹草起,隱沒了牛羊。那麼,草原深處有多少牛羊,有多少美的事物,是放牧牛羊的人,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是天真活潑的姑娘,是踏着牧歌的小夥子?......學生徜徉神遊於這個廣闊的空間,領略這首詩的神韻妙境。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弊”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必須有效利用取得最佳效果,恰當使用,不能畫蛇添足,產生不良效果。

1、阻礙師生情感的互動

教師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激活思維,形成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多媒體技術讓語文課充滿人性的特點蕩然無存。例如講述《蘇州園林》時,多媒體技術演示有關園林的圖片,教師忙於讓學生觀察,講台上認真地操作,一遍遍地演示,忽略了學生的存在;學生目不轉睛地看着,忽視了教師的存在,師生之間情感交流蕩然無存。結果是教師與學生處於“目中無人”的境界,師生“對話”被冷冰冰的多媒體技術取代。

2、造成思維的單一化

多媒體課件演示的內容是教師選的,使用的素材是教師蒐集的,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個“籠子”,然後就是要花時間把學生一步步引入“籠子”,學生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行為主宰課堂的一切,學生的思維是被動的。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移情、激趣,傳統的教學朗讀,情感的調動、情境的營造、意境的復現等都難以讓學生入情入境。多媒體技術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滲透到學生心裏,讓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教師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去模仿,讓學生學得惟妙惟肖,那就形成了思維的單一化。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難道一句話一段文字只有一種讀法嗎?顯然不是。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是輔助教學、服務教學的一種手段,有着巨大的魅力。一定把握好,決不能流於形式。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掌握要領,深思熟慮,確定一節課哪一環節需要使用,哪些環節不需要使用,切記不可簡單地堆砌、濫用。不能為趕時髦而濫用。

語文教育隨筆10

在這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學得在課堂提問上有一點感悟。教師上課,都離不開課堂提問。但課堂提問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要注意:

1、難度。課堂提問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未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還應是班裏大多數學生經過主觀努力之後能夠回答的。就如樹上的果實,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我曾兩次講《祝福》,都是從“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認識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的,但由於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不一,教學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這樣來設計提問的:“祥林嫂認為自己真傻,這告訴了我們什麼?作者這樣寫能否揭示主題?”由於問題涉及的面較大,較籠統,學生難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幾個問題:“祥林嫂為什麼認為自己傻?”“為什麼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變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會不會變傻?她的命運會不會好些?”這樣提問,化難為易,學生也就樂於思考,從而深化了對祥林嫂悲劇命運的認識。教師的提問應難易適度,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難度過大。這時,教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以避免陷入“啟而不發”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項鍊》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刻畫路瓦栽夫人在當時有什麼現實意義?”此問題一提出,學生默然。這時,我隨機應變,問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很快答道:“是一個追求享受,夢想過豪華生活的小資產階級的婦女。”我再設一問:“法國當時的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學生答:“當時的法國在工業革命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的`豪華奢侈、講排場、愛虛榮之風大盛。”這樣,就把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解決了。

2、坡度。有的心理學家將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叫“解答距”。所謂“解答距”,就是讓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讓思維的“軌跡”有一段“距離”。一般來説,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提問可分為四個級別。第一級,屬於初級階段,所提的問題,學生只要參照學過的例題、例文,就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屬於“微解答距”範疇。第二級,屬於中級階段,所提問題並無現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過是現成“套子”的變化與翻新。這樣的問題,屬“短解答距”的範疇。第三級,則是高級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屬“長解答距”的範疇。第四級,則是高級階段的發展,屬創造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採用特有的方式(無現成方式參照)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屬於“新解答距”的範疇。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合理調配提問題的坡度,為學生增設台階,使之能拾級而上,直達知識的高峯。

在教學《過秦論》時,我曾根據秦國興起、強大、統一全國及其滅亡的過程,精心設計了四個台階式提問:(1)秦國興起時實行何種基本國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後的80多年,又為何能進一步強大起來?(3)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偶然的嗎?為什麼?(4)秦朝迅速滅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幾個問題,由於“解答距”的長短不一,形成了提問的坡度,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隨之逐步提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要求我們把握適當的度,以啟迪學生思維。

語文教育隨筆11

每一次講課都是一種歷練,在評課議課中學習,在不斷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這是前段時間執教《黃鶴樓送別》時的深切感受。

這是一篇“文包詩”,文章是古詩的背景,古詩是故事的濃縮。根據以往的經驗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三方面。為了理解得更深刻些,我搜索到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閲讀了多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賞析,自認為胸有成竹。但在試講時,暴露出諸多問題:

1、引導孩子們讀文體會兩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後,彙報時有孩子直奔文章末尾,打亂了我的教學思路。趙老師告訴我,交流時要有調控。

2、教學語言隨意,要求讀,展示時卻讓孩子演,有些為難孩子們。王老師告訴我每一步的教學要幹什麼必須心中有數。

3、對學生的評價語起不到激勵和導向的作用。

4、對教材的理解沒有高度……

經過多次修改和推敲之後,我登上了公開課的講台。讀詩,解詩意,想意境,悟感情,雖然每一步的`教學我都清清楚楚,但教起來總感覺有點費勁,教學時間前鬆後緊,教學任務完成不充分。要老師告訴我,詩題的理解花費時間過多,可以在回顧課文內容之後順便解決。另外,教學過於理性,側重古詩,朗讀課文時間少,有些教學環節重複。這些點評實實在在,為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接下來,兩位師傅和我一起分析哪些環節出了問題,該怎麼問,怎麼導。每試講一次,我都要徵求同組教師的意見,並反思自己的教學。四次試講,四次反思,我的教學思路逐步明朗,教學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都心中有數。又一次面對外校的聽課教師,我有條不紊,紮紮實實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心中無比高興。因為我明白每一次登台不僅僅是對自己和孩子們負責,更是對學校負責。

在磨課中成長,感謝幫助我的領導和老師,實驗國小真的是個大熔爐!

語文教育隨筆12

高一即將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覺得值得思考、總結和改進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當然和新課程的實施這一大背景有關,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把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經驗教訓認真總結,好好反思,讓自己在今後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下面就來談談本人在高一第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一、以為新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傳統教法的錯誤認識

我們常説“除舊立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確實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破才有立”。這一次的新課改也是如此,它在課程結構設置、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就使得我在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容易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寫、多練以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講。事實證明,以上的方法雖然傳統,但效果顯著,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吸收和融會傳統教法的長處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方法實施中產生過的錯誤做法

(1)導學案運用中的錯誤做法

我們這次高一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的“新”的標誌、新生事物是“導學案”。“導學案”在山東兗州一中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出於經驗的不足和對學生學情調查瞭解的不夠,往往會採取這樣一種片面做法——只注重導學案的“學”和“講”,卻忽視了導學案的“導”,結果經常會把課堂變成做題目(做導學案)和講題目(講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事實證明,如果導學案只“做”只“講”卻不“導”的話,對學生的“學”恐怕很難產生什麼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如何設計好導學案並進一步利用好導學案,使它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激發學生、解放學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好好動一番腦筋。

(2)合作學習中的錯誤做法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資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於什麼是合作學習,我在實踐中曾有過這樣那樣的一些錯誤做法:

①、將小組合作等同於小組討論。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我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於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其實,這樣的小組討論由於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羣體學習行為,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②、教師缺場。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有時會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有時又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遊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後,我再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彙報,彙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其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因為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習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學習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還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事實上,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兩者並不排斥。

④、小組中分工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分工就談不上合作,但有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往往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分工,學生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意見交流,最後找一個同學來彙報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組中比較積極的學生會經常被推舉來做彙報。這樣,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以上兩點新方法中的錯誤做法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中曾經有過的較為突出的現象,可能還存在着其他的問題,篇幅有限,在這裏就不一一説明了。

總的來説,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我們不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能力。在這裏提出幾點誤區也是為了使我們的教學之路能走得更順暢。問題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更應該防患於未然。在新課改的路上,讓我們少些誤區,多些成就,在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

高一語文教育隨筆篇3

一、走語文教學正常路,熟知課程標準,紮紮實實教語文

各級各類學校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足開好語文課時,要高度重視語文教學,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比較紮實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務必強化知識積累意識,言語品讀意識,語文課堂應該通過咀嚼品味語言文字的方式,去觸摸言語生命的體温、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走進主人公、作者的內心,從而引導學生思考生命之情氣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最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反對教學之浮誇過度挖掘文本人文內涵讓語文變了味,也反對教學理科化過分注重字詞句篇講解而讓語文丟了味。語文教學要回到聽説讀寫訓練的本原上來,老師紮紮實實教,學生紮紮實實學。

二、走閲讀積累路,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教學方式

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走閲讀積累這條陽光大道。多讀書,多積累,在閲讀積累的`過程中進行水到渠成的寫作,這才是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只有高一肯下功夫閲讀,經過兩年的讀書積累,高三複習必會事半功倍。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帶領學生閲讀、寫作,跟學生共閲讀、同成長。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以教材為突破,少分析,多引導,多提供與教材同題、同類的其他文章讓學生進行充分閲讀,多讓學生去領悟體會,教師少分析講授灌輸。

根據不同學生安排推薦適當的閲讀內容。讓學生真正喜歡閲讀,愛上閲讀。在閲讀中,課內與課外並重,千萬不要顧此失彼。

搭建平台,為學生的閲讀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場所,讓學生收穫閲讀的成果,感受到閲讀的成功與幸福,從而戀上閲讀,終身閲讀。建議每個班級必須設有圖書角,閲讀寫作成果展示欄,條件成熟時可以辦班級報,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以閲讀寫作成果展示欄和班級日報,以及讀書交流會、讀書節等為平台,展示學生閲讀寫作成果,維持並鞏固學生閲讀與寫作的興趣,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三、走養成教育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點滴開始

語文教育不像其他自然學科,它天生是“農業”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長規律,需要日積月累的養成,絕非一蹴而就。

高一學生應當人手一冊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有了方便的工具書,才能培養出學生隨時查閲、時時積累字詞的好習慣。特別是古文閲讀,離不開字詞典的幫助,勤翻字典,勤做筆記,文言文是可以自學的。

同時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三本筆記本:一本用於寫週記,一本用於作為讀書筆記,包括摘抄和讀書心得,另一本用來練筆,包括自己的隨筆和老師統一佈置的寫作任務。

週記本——每週堅持寫一篇,長短不限,不計較形式。寫每週自己最有感觸的事物,即把每週最想記錄的事、人、物、情、理寫下來。

讀書筆記本——每天摘抄至少一段文質兼美的文字,每週不少於寫三篇讀書心得。讀書心得就附在相應摘抄的內容後面。注意註明摘抄內容的出處。摘抄和讀書心得都應標註序號,每兩週利用一節課檢查、交流。

練筆本——一學年只統一佈置8次作文,自由練筆不少於每兩週1次。高一這一年的練筆以模仿為主,結合讀書筆記模仿名家作文的方法技巧。建議老師創辦辦刊,推廣優秀作文的成功經驗。

此外定期舉辦與語文閲讀有關的詩詞朗誦、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比賽等主題月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機會,不斷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將口頭表達、閲讀、寫作三者有機融合起來。

四、走作作文教學常識路,喚起寫作熱情、加強思維訓練,多寫多修改

思考的常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作文的過程必然是思維的過程。但由於教育的功利性,許多老師忽略了學生“思考”的環節,學生壓根兒就不會“想”,程式化、模板化,沒有生活體驗、沒有思想、沒有情感,説空話、套話自然就成了學生作文的通病。“沒有了‘想’,是無法感受‘聽説讀寫’的快樂的”,作文一定要教給學生這樣的常識。當然,要想讓學生成為思考的人,教師就不能不會思考。

熱愛的常識。寫作的至高境界是熱愛,一個人能愛寫作,視寫作為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寫作對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內容,一天不寫點東西就恍恍然不知所止,這樣的寫作已不追求所謂“成功”,而成為生活的樂趣,是真正為人生的寫作。讓學生熱愛寫作,首先老師應是熱愛寫作的人。建議老師常寫下水作文,言傳身教,積極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此外,學校裏形成的好的寫作作風,對學生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敢寫的常識。斯賓塞説,在根本上,寫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寫作變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的能力。作文教學需要把寫作的權利交給學生,培養他們敢寫的意識,只有敢寫,才可以在不斷的寫作中走向熟寫。所以,我們主張要營造寬容和寬鬆的環境,讓學生自由寫作。其實,寫作並非難事,只需要“眼前有什麼,心中有什麼把它寫下來,沒有走樣;拿給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麼,這就行了”(葉聖陶語)。總之,一句話:敢寫,就好辦了。

讀書的常識。在此不做贅述。

發現的常識。現在的學生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遊離在觀察之外,自然無所發現。故而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開拓寫作的領域,讓他們有發現的意識,特別是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地方有發現,因為聰明的人之所以聰明,無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發現或發明。

修改的常識。文章寫完了,看幾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葉聖陶語),是一個好習慣。文章為何要修改?就如“從樹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過就常情説,拾枯枝作枴杖,總難得恰好合用,所以還要修理修理”(張中行語)。關於文章修改,老師可以手把手教學生修改;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過程中還可以把要求説得明確些;引導學生積累修改的經驗,循序漸進等。

總之,高一語文教學是高三複習的基礎,唯有夯實閲讀積累之基礎方能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只要老師肯讀書、學生肯讀書,老師熱愛寫作、學生熱愛寫作,其餘的就好辦了。

語文教育隨筆13

關於閲讀區建立的重要性,我似乎已經不用多説了。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幼兒早期閲讀的重要性,絕大多數幼兒園都會有閲讀區,供小朋友們閲讀。然而,在幼兒園小班的閲讀區中,存在着許多問題,許多幼兒園異常是小班的閲讀區形同虛設。教師因為懼怕孩子把書撕壞,所以乾脆不發給孩子書,除了幼兒的教材以外,不讓孩子接觸圖畫書。有的幼兒園雖然為孩子配了書,可是僅限於讓教師拿着,給孩子講,孩子沒有操作的機會。筆者調查了幾家幼兒園,不一樣程度地存在這樣的問題。

其實,我園也以往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一個學期下來,小班發下去的圖書要麼像新書一樣,沒有發揮它的作用,要麼就被小朋友撕成一頁一頁,不能看了。以至於圖書在小班變成了一種擺設。

對於小班來講,圖書區的管理是個十分重要的工作,作為教師,我們要從哪幾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閲讀本事,讓我們的圖書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作用這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圖書區的建立要遵循幾個原則,如便於孩子取放,購買圖書時選擇孩子感興趣並對孩子有教育意義的圖書,如繪本。在閲讀區佈置漂亮的環境,讓孩子從喜歡環境開始喜歡閲讀區,另外,如果有條件,能夠放一些輕音樂,孩子會喜歡的。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必須讓孩子接觸圖書。如果孩子沒有接觸圖書的機會,那麼良好的早期閲讀習慣便如紙上談兵,無從談起。那種把圖書束之高閣的作法無疑是不可取的。

也許有的.教師會説:圖書買來是看的,幼兒書的價格不菲,小班孩子還不懂事,讓他們撕掉了多可惜啊!還不如等他們大了,懂事了再讓他們看。是啊,等他們長大了,撕書的機率是少一些了,可是,小班時期接觸圖書的機會也失掉了,書與孩子閲讀習慣的養成來比,哪個更重要相信教師們的心中都有答案。

接下來,重要的環節就是閲讀環節的管理,教師在其中扮演關鍵的主角。教師示範孩子們取書方法,翻頁的方法時,動作要規範,要輕,讓孩子在感官上感受到對圖書要愛護。

當然,小班孩子的自控本事比較弱,撕書在小班是常常發生的事。小班寶寶為什麼會撕書呢原因有幾下幾點:

一是孩子的敏感期。三歲左右的孩子,手的肌肉正在慢慢發展,孩子會喜歡做一些手工,撕紙是孩子們喜歡做的工作。教師能夠在美工區準備紙讓幼兒撕。這樣能夠降低孩子撕書的概率。

二是圖書資源不夠。在圖書資源比較少的情景下,孩子因爭搶而導致圖書損壞的現象時有發生。再次,不會保護圖書,如翻頁不注意,扔書等不良習慣。最終,模仿別的小朋友。孩子的模仿本事很強,看到有的孩子撕書,他們就會跟着學。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防止孩子撕書:

首先,教給孩子正確閲讀的方法,從取書、翻書、閲讀、收書,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能有效防止孩子撕書。

其次,滿足孩子手部肌肉發展需要,在手工區投放材料讓孩子自由撕折。可是要儘量避免把舊書撕掉讓孩子撕着玩。

再次,發現有損壞書的現象要及時做出反映,不能視而不見。在幼兒規則養成中有一條重要的理論:破窗理論。即,當一個孩子違規而沒有被制止,孩子違規的行為會越來越多,相反,如果立刻制止,就會有效扼制不利的影響。所以,教師看到孩子撕書時,首先要制止。並和撕書的孩子一齊把圖書復原。這樣做聽起來很麻煩,但對幼兒良好閲讀習慣的培養卻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閲讀習慣是我們的職責,小班閲讀區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我們不可忽視小班的閲讀區,創造一切條件給小班幼兒閲讀供給機會,理智地管理,使閲讀區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使孩子從小養成閲讀的良好習慣!

語文教育隨筆14

國小低年段的習作是要讓同學有話可説。但,實際上,同學除了對自身印象深刻的事樂於動筆外,其他的事或物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即使寫出來也是乾癟無味。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同學的觀察能力較差,無法細緻、全面的觀察事物。他們對感興趣的東西也只是浮光掠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更是一掃而過了。為了讓同學習作時不害怕、不躲避,對習作逐漸發生興趣,老師必需教會同學觀察的方法。

老師先要給與同學一個明確的觀察目標,這個目標儘量是同學感興趣的東西,他有興趣才可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細緻的觀察。比方讓同學觀察新華書店裏的情景,就不如讓他們觀察才進入電影院時看到的場景。

確定好觀察目標後,先讓同學對目標進行一個整體的觀察,比方:大象給人的感覺是高、大、粗壯、蠢笨,而小貓則是小巧玲瓏、可愛而温柔。整體觀察後才進入局部觀察。當然也可以先局部再整體。

進行局部觀察時,不能讓同學籠統的觀察,也不能只讓他觀察他感興趣的局部,儘量每一個地方都觀察到。也即是要細分觀察目標。比方觀察小狗,總體觀察之後,老師要引導同學觀察小狗的腦袋、身子、腿和尾巴。腦袋又可以細分為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一樣一樣的觀察,找出目標的特點來。觀察順序不要強求,同學對那一局部感興趣,就可以先觀察哪裏,他花的時間多,觀察的也就越仔細。但同學敍述和寫作時一定要依照正常的順序,不能東還沒介紹完,,就介紹西,回想起東還沒介紹完,又來介紹東。

觀察小目標時要看清顏色、形狀、大小,它什麼時候給你的印象最深,比方吃飯時,小狗粉紅色的舌頭快速的伸縮,同學覺得最有趣,就可以在寫舌頭時加上介紹它吃飯時舌頭的動作。老師在引導同學敍述時,一定要用各種方法讓同學運用到學過的優美詞語。比方,小狗的眼睛長的黑、亮,而且圓。老師就要同學想一想,你們學過關於眼睛的優美詞語嗎?看誰記得多。於是,“又黑又亮”、“亮晶晶”、“圓溜溜的”等等詞語就可以順手拈來了。

當同學觀察完了目標,這只是機械的.觀察,介紹的內容也是枯燥的,就像我們看到了家用電器的説明書。要想讓同學的文章充溢趣味,就必需讓同學對觀察的每一個目標進行想像。小狗的眼睛像什麼?它的耳朵的形狀又像什麼?它跑起來像什麼?它身上厚厚的毛又像什麼?想像的對象一定要是大家所熟悉的,只要一説出來大家就能立即聯想到實物。但要提醒同學,想像的東西最好是既熟悉又比較美的。有同學在比喻海中的海蔘時,曾説它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全班鬨堂大笑。我先褒揚了他善於想像,然後反問他:“牛糞給人什麼感覺?假如大家對牛糞不喜歡還噁心的話,誰還願意欣賞海蔘呢?海蔘不只不美,而且愛成了醜陋的化身了。”

觀察完目標的靜態,就應該觀察它的動態了。假如把靜態比作是一幅油畫的話,那麼動態就是讓油畫中的人和物走出油畫,走近我們。比方,小狗吃飯、喝水、做遊戲的時候會動,那麼它是怎麼動的?我們三年級學過的一篇文章《吹泡泡》清楚具體的寫出了怎麼做泡泡、怎麼吹泡泡的,文章用了一系列動詞“放”、“加”、“和弄和弄”、“蘸”、“吹”、“提”等,這些動作也是作者觀察的結果,我們可以讓同學運用同樣的觀察方法觀察小狗。這種觀察要反覆多次以後,同學才會掌握。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經常讓同學觀察動作,比方上課了,我輕輕推開門,再轉身關門,接着掃視一遍全班,微笑着走上講台,大聲的説:“上課!”這個過程中有六個動作,但同學大多隻能説出三四個,經常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才可能提高。

總之,同學觀察的越仔細,文章才會寫的更生動、更具體,他們寫作文的興趣才會越來越濃,也為高年段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育隨筆15

班主任工作確實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研究每個學生以促使其全面健康發展的藝術,班主任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每一個學生,以便因材施教。學生的差異決定了班主任需要採取不一樣的方法,不一樣的形式,在不一樣的場合去教育和引導學生,以便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下頭就我個人的體會和想法談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要關愛學生;

低年級學生需要愛。他們在逐步適應學生生活的過程中比較脆弱,遇到困難容易退卻,這就需要教師的關愛,使他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教師常去關心他,照顧他,那怕是一句話,在他心裏都會產生很大的作用。班主任應會學會利用這一點,及時發現那些需要關愛的同學,及時獻上一片真誠,那將是對學生的最好獎勵,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信任感,更好地聽從你的教導。

二,要研究心理;

國小階段,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都處於幼稚的時期,有些問題處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必須心理上的障礙。所以作為班主任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要多思考學生的心理狀態,從實際出發去解決實際問題。個性是對那些在心理上有些不健全的學生,應格外注意,要分別對待,注意交心。教師要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當發現某些學生有心理障礙時,要注意學習解決它的辦法,絕不能等待。

三,要培養習慣;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就應有一個比較習慣的方法,即規矩。不能朝令夕改,自我破壞自我的規矩,那麼班級管理就很難自動運行。班主任要多設計班級,透過什麼樣的管理,到達什麼樣的結果,管理中立下的.規矩絕不輕易修改。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什麼事情由什麼人來做,從方法到要求都要明確下來,個性要重視那些別人看來很小的事,

逐步實現班級管理的自動化。當有時要違背一些規矩時,就應向學生講清楚,以持續班級管理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要教育和培養學生自身構成良好的習慣。

四,要嚴於律己;

班主任教師堪稱學生之楷模,方方面面都有學生學習和效仿的地方。就是説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帶來很大影響。教師言不雅,行不正,學生就不佩服,教師就容易失去威信,給班級管理帶來不利。教師每一天早來晚走,認真備課和教學,儀表端正,説到做到,這種嚴於律己的態度往往會給自我的班主任工作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班主任也要寬以待人,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尤其是在學生面前更要表現出這一點。

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琢磨不完,研究不透的學問。每一名班主任都有其特長,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作為學生,能遇上一個好班主任,肯定地説對他的學習生涯乃至整個人生都是有益的讓我們努力,做一名學生認可的,確實值得信賴的好班主任,為學生的成才做出我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