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合集15篇)

閲讀8.88K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語文教學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合集15篇)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

因為喜歡教學工作之餘喜歡看點閒書,有時心動手癢也會寫點小文章來自娛自樂。所以我有時認為自己是適合一名語文教師的。可是,自從前不久看了一篇題為“語文教師的專業修養問題——在陳日亮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的文章後,我便一點也不敢再有這樣自以為是的自信。我從書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歡的幾句話:“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對於語言表達的敏鋭的規範感,對準確、妥帖、簡練的語言的瞬間感覺與判斷。”“所謂規範意識,就是無論寫字、遣詞、造句、使用標點,都要講規範;另一方面,就是對錯別字,對亂點標點,對不規範的用詞、病句,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即所謂“瞬間感覺和判斷”,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應。”這是文中最讓我為之感動的一個小細節,作為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羣在談到自己時,這樣寫道:“……直到現在,還保持着這樣的習慣,無論走到哪裏,在什麼地方,只要看見錯別字,錯誤的標點,病句,就看得不順眼,心裏彆扭,恨不得馬上就像改作文那樣提筆把它改過來,這就是語文老師的職業習慣。説難聽點,這是職業病;説好聽點,這是職業責任感。”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以上的文字讓我讀了不由為之心動。[]憑着多年來對文字一種本能的敏感,我認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句話,如果沒有切身體會並經過仔細推敲是無法寫出來的。我反覆品讀這些簡潔而富有真知灼見的文字,想到自己身為語文老師卻如此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實在羞愧不已。在這樣的閲讀思考中,我告訴自己:從現在起,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忽略教育教學中的任何一個細節。

以上的閲讀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聽課時的一個小細節。一個年輕的男老師在執教《閲讀大地的徐霞客》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將“鍥而不捨”的“鍥”讀成了“qì”音時,教師立即給予糾正,不過,令我們奇怪的`是,沒過多久,該老師在讀到這個詞時自己卻又把它讀成了“qì”。所以在評課研討的時候,大家紛紛又提到了這一點。在評課,我向大家坦誠自己其實也鬧過幾次這樣的“笑話”,雖然平時上課藉助課本,臨時糾正了自己和學生原來沒讀準的字音,但是,因為平常沒怎麼在意去改正它,所以過後很快又讀成自己原來一直習慣的錯誤的讀音。然而,評課歸評課,我並沒有把這樣一個不值一提的小細節放在心上,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日常言語表達中也並不怎樣在乎音準這一方面。

讀書會使人的目光變得更敏鋭、更善於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直以來讀書帶給我的一大收穫。關於這一點,我想以最近發生在我課堂上的一個小細節為例來談。上一週的一節複習課上,上課時,我讓全班同學一齊背誦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學弈》。學生將“使弈秋誨二人弈”一句中的“誨”讀成“huǐ”。可是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讀對,所以當即查了字典,然後馬上糾正他們的讀音,在給學生糾正讀音之後,我懷着真誠的態度向學生表示自己的自責和慚愧。因為這在當時的我看來真是一件應該感到臉紅的事,雖然是上學期剛教過的課文,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竟然沒能對學生這個錯誤的讀音作出“瞬間感應”。這課堂上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下課後我立即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學期教過的課文,學生竟然全體讀錯,這難道不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失職嗎(我不認為這是故意小題大作)?於是我在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將“誨人不倦”中的“誨”讀成“huǐ”音,此外還有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自己平時不怎麼在意糾正自己不會讀或讀錯的字音。所以不管當時在教這篇課文時自己是否有讀正確並糾正學生的音準都已不再重要。由這個小細節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複習時發現的一個實際問題,在教學生整理複習各個語文知識點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拼音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問題所在。此刻通過這一個小細節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原來最大的問題在於自己。寫完這一句,緊接着我腦海裏迸出一句:什麼樣的老師便只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老師怎樣的素質、習慣決定了學生的素質、習慣。以後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我想解決的辦法就是:首先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的規範意識和感應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

最後我想,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我們真的願意靜下心來多點讀書、多嘗試、多思考,每天就會不斷有新的問題,新的發現在等着我們,使我們在瑣碎繁忙的教學實踐中體驗思考、創新帶來的充實與樂趣!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2

今天我們學習《雨點兒》一課的生字。其中“飄”和“問”兩個字學生記得特別巧妙。我有興趣記錄下來,以便來年再教時借鑑。

當出示生字後,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這些生字,看誰想的辦法好,誰的辦法巧。經過小組討論交流後,指名在班上交流。説起“飄”字時,有的用換偏旁的方法,把“漂”的三點水去掉,右邊加上“風”字就念“飄”,老師表揚了他能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記生字。接着,又有人説,老師,有風吹的時候,操場上的紅旗就飄起來,所以,“飄”的右面是風。我又表揚了這個學生能根據“風”,來理解“飄”的意思。老師的`表揚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紛紛説起了自己看到的“飄 ”的情景:風把我的裙子吹得飄起來了;秋天,風把黃葉吹得在空中飄;國慶節,教育局樓上的彩旗隨風飄着……這個字的教學,不僅強化了換偏旁的識字方法,還使學生領悟到有些字從它的某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字的意思,也就是形聲字的形旁表義這一知識。為以後形聲字的學習打下基礎。

當學“問”字時,學生的記法更是巧妙。有一個學生説:“每天上學,一進校門口,我就問老師好。所以門裏一個口就念問。”還有一個孩子,説:“有一天在家裏做作業,有一道題不會做,就去問鄰居家的哥哥。到了哥哥家,我進門就開口問哥哥題怎麼做,哥哥就告訴了我。”多好的孩子,他能把“門”、“口”、“問”三個字運用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甚至編一個根本沒發生過的小故事巧妙地記憶字形。孩子的想象力遠比我們豐富,可別低估了一年級的小孩子。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3

自上個學期,由於學校的需要,我從任教以來一直擔任數學教學,轉身成為一名語文老師。雖然是剛教語文,但是我還是能聽出來學生的讀書真的是很糟糕,嚴重的唱讀,沒有停頓、沒有感情……而且讀書的姿勢等,都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當時我就產生一個念頭,就先從改變學生的讀書開始教起。

由於數學老師不上早讀,所以每天的早讀,都有我來安排。每天,來到教室,我先用錄音機放課文中的錄音給學生聽,然後讓他們跟着錄音一句一句地讀,有時我也會讓學生跟我讀或讓班級裏讀的好的同學領讀。慢慢的,孩子的'讀書改變了很多,有幾個同學已經讀得非常好。到了學期的後半部分,早讀課我嘗試着放手,讓學生來組織,我在班級挑選了一位組織能力強,書讀得好的同學擔任讀書小班長,並在頭一天下午安排好第二天早讀要讀的內容,如先讀頭一天學的課文,然後讀一篇《弟子規》,並背誦,或讀這個學期的必備古詩。

這個學期一開學,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好像已經形成一種習慣,來到學校,先打掃衞生,然後由小班長組織大家讀書,或跟錄音讀,或領讀……每天早上,我驅車進校園的第一眼就能看到孩子們端正的坐在座位上,整齊的讀書聲在校園裏迴盪。當我走進教室後,看到,地上撒了水,值日生早已打掃完畢。孩子們在小班長的組織下,有序地讀着。原來,我會在離早讀課下課前15分鐘左右,帶着孩子們一起理解所背的《弟子規》中每一句的意思,每一句古詩的意思。現在,連這一招,也被小班長學會了,我們班的早讀課,我是徹底“下崗”嘍。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4

今天和一個老師交流,《七色花》一課,談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義。當時她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説了很多種,有的説第一片花瓣最有意義,沒有這一片,她根本回不來,後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説倒數第二片有意義,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這片花瓣幫助了全城的人。……老師逐個引導分析,最後讓孩子們得出統一的結論,最後一片花瓣最有意義,確實這也是編者的意圖。

我説,看出不少孩子並不服氣,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他不得不認為最後一片花瓣最有意義,但是在內心,他們不一定接受。這位老師説,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一方面,不等於不引導,他隨便瞎説也不管。我説,是的,尊重是一方面,價值引導又是一方面,不能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們應有的價值引導。但是這一課從孩子們的角度看,孩子們對其他幾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無道理,就説到北極去吧,這一難忘的經歷對她來説就能説沒有意義嗎?關心他人確實是美德,是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但是我們不能過於強調語文的教化作用,把我們的體驗強加給孩子。這樣做導致的後果是什麼呢?

請看這位老師跟我説的她做的這樣一個小實驗。她説,昨天給學生髮了一個通知:“告家長書家長同志:您好!為迎接十六大的勝利召開,教育局黨委定於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組織全系統聽黨課,我校為大會主會場。因此,我校根據上級要求,週四中午12:10分放學,下午不上學,在家裏完成作業,請家長監督孩子完成作業並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國小* 月*日”讓學生找認為最重要的話,學生找了好多條,諸如十六大勝利召開;組織聽黨課;家長監督完成作業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課。

為什麼會這樣?對孩子來説,下午不上課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值得為這個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們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種感覺吧。為什麼孩子們都找不到這一句,老師覺得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太差了。

我説,不完全是這個原因。主要是孩子們沒有從自己的角度來找,他們是在揣摩老師希望我們找什麼。老師希望我們找的肯定是最有意義的,至於我自己最喜歡的怎麼能找出來,那不是意味着我不愛上學嗎?那位老師頻頻點頭。

長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讓孩子們從小養成了説假話,空話的習慣,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很難聽到孩子們真實的聲音,你們要聽什麼,愛聽什麼,我就説什麼。這是多麼悲哀的現象。語文教學應該儘量避免這種悲哀,讓課堂呈現她特有的生機和活力,讓語文教學真正煥發生命的色彩。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5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尤其是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説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覆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説:“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鋭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鋭的語感,是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一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着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着。”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脱束縛後的輕鬆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一個飢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温暖的懷抱裏,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一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裏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説這段文字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餘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一詞本為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飢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併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對象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悦,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閲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彙、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6

教師工作日誌現象:

錯別字是語文作業中出現頻率較多的錯誤現象。漢字中的同音字、形近字往往成為錯題中的“座上客”。如:

“倒水”寫成“到水”;

“飽滿”的“滿”寫成“漫”;

“霓虹燈”的“虹”字寫成“紅”。

我的反思:

1、作業錯誤是寶貴的課程資源

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更多的教學資源是在教學中產生的。真實的教學會因錯誤、發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而充滿活力。捕捉作業中的錯誤,認識和辨析錯誤形成的原因,尋求改正錯誤的方法,是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智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諧發展手段。因此,我們説,作業錯誤是極具課程意義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認識作業錯誤的教學價值,以坦誠的態度善待作業中的錯誤,充分發揮作業錯誤的'“反例”功能,讓作業錯誤這一資源為的發展服務,而不要用作業錯誤懲罰他們。

2、作業錯誤是改進教學的起點

在平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一些我們常説“現在的學習不主動,懶、笨、粗心,我不知講了多少遍,這題目還是錯了……”這些話從某個角度講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進行思考。“為什麼我講了許多遍,學生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到底學生哪裏沒有掌握?如何讓學生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中國有句古話,叫“以學定教”。作業錯誤可以幫助教師認識學習的效果,可以告訴教師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也可以折射出教學內容是否落實到位等等。由此可見,作業錯誤是改進教學的起點。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根據的作業錯誤來反思教學行為,改進教學行為。

3、正確利用語文作業錯誤。

首先,重視錯誤思維的產生,找準錯誤原因。作業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樣的錯誤,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和過程而引起,但的“錯題”往往就是他自己真實思維的“流露”。瞭解這種真實的思維,才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我通過與“聊作業”等形式努力走近的思維,找出語文作業發生差錯的原因。

其次,對錯誤原因進行歸類,提出針對性的教學對策。我重點研究了在語文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典型性錯誤,對這樣的錯題案例進行分類研究。根據出錯原因,對語文作業中的一些典型性錯誤進行歸類,並提煉出針對性的教學對策。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7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同時又是支持和幫助者,既要在前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實現和諧的互動,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層次小有差異的學生,把目光注視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發展。上完這節課後,感覺比較成功的有一下幾點:

1.我在第13課《坐井觀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一詞,我把學生分成6個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讓他們通過朗讀來感悟,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剛開始,有幾個同學怕,不敢參加,讀書很小聲,讀不出青蛙和小鳥對話時爭論的語氣,後來我在旁邊引導,並鼓勵他們。通過引導,同學們開始由一人讀,到兩個讀,最後到4個小組讀。漸漸地終於有幾個小組爭着要上台表演,氣氛熱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他們不但能大膽地分角色朗讀,而且還能用不同的語氣邊讀邊做動作,讀出反問句和感歎句,為了讓學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我讓學生把一本薄薄的作業本捲起來觀看天的大小,讓他們嘗動手的樂趣,使他們融入班集體中來,使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由於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表現自己的平台,學生們都能大膽地説出自己觀察時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對“坐井觀天”一詞的理解。並從中悟出道理來,知道此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見識有限,眼光短淺。”學生想像力豐富,真令人驚訝呀!

2.應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隻青蛙,三十隻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閲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3.評價應注意促進學生的發展

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的過程,把評價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老師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讚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當然,賞析性評價還可以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例如,孩子這樣自我評價:“我覺得我讀‘我天天坐在井裏,不會弄錯的。讀得好,我特別注意讀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麼自信。”這同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自我反思。

但是,朗讀訓練時,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不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我想,這永遠是我得課堂上要努力克服的一大難題。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8

今天聽寫第二單元的詞語,結果不理想,可能是十一放假剛回來上學,孩子們的心還沒有收回來,學習的狀態不好。聽寫全對的沒幾個,但是,楊玉林表現卻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得了100分,可能大家對她還有印象,楊玉林是今年的插班生。原來在柳林的一所普通的私立國小讀書,在做自我介紹時普通話還不標準,話不多,有些內向。她的語文成績在班裏並不算優秀。

下午放學前,我在班裏狠狠的表揚了他,和以前一樣,楊玉林抿嘴靦腆笑,楊玉林的靦腆遺傳與他的爸爸。新轉來的當天,楊玉林的的爸爸對我説了很多,他很忙,每天都要上班,很晚下班。我瞭解了楊玉林在家的學習情況。原來,每個晚上,爸爸媽媽差不多都要10點以後回來,年邁的奶奶做飯,和讀五年級的姐姐一起做作業,也就是説,楊玉林的家庭教育就是零。

當我説起家庭教育的不可缺少性的時候,爸爸很無奈,説自己國小畢業,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讀書不好也沒有辦法啊。從他的話語裏,我看出孩子的爸爸很心急,但卻一直擱着。我説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僅關於知識的掌握,而是一個大寫的“人”的書寫過程中的缺憾,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各個方面,我很少在學校裏面看到鬆大聲説話,大聲歡笑的。我建議為孩子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環境很重要。像鬆這樣的狀態,需要找一個負責的人(姐姐自己也是小孩,當然擔當不起這個責任)來交流他每天的學習心得,負責人的人不需要學識淵博,可以這樣的形式,“今天學了什麼,也教教我吧,讀給我聽聽吧……”所以,也可以爸媽輪流負責。

從當時楊玉林爸爸的表情來看,我就知道他一定會是一個很負責人的好家長。從今天鬆的表現來看,果然如此!

但我還是不能放鬆,家長和孩子很多時候是一起成長的,包括老師也是一起成長。所以,提醒學生,提醒家長,更需提醒自己。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9

以語文的主要反思在於"悟"。

你悟的越深 也就反思的越深。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説,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説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0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而人又是個體,他有他自己獨特的一面,如果説讓人都一模一樣,我想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國小閲讀教學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就顯得猶為重要。國小閲讀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創造因素,閲讀教材是作者的文學創作,國小生作文就是兒童的語言創作。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敢於説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而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就學一句,應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三句。作為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於分析並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要讓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有自己獨自的看法,只要不重複別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當然也不是讓學生孤立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斷的判斷力相結合。如何培養學生閲讀教學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性語言,使學生全面發展。

1.豐富表象與培養學生語言的形象。

2.培養想象創造性的語言訓練。

(1)揭示關鍵詞語、句子。如《黃河象》中有這樣一段話:“老象的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裏,踩在河底的淤泥土,深深地陷了進去。”老象是怎樣陷進淤泥中的閲讀時就可以抓住“橢圓”“陷”“來不及”“一下子”“踏進”“踩”等詞語展開想象。《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一句概括性的話:“她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來,蜷着腿縮成一團。”我們從中可以想象一個赤着腳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裏,躲在牆角下,飢寒交迫地縮成一團的樣子,多可憐啊!

(2)抓標點符號。如在《金色的魚鈎》一文中,老班長在生命垂危時,還囑咐三個小戰士:“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從這段話中的省略號和感歎號中,我們如果展開豐富的想象,老班長痛苦卻又堅毅的神情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從而也能進一步體會他寧可犧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的高大形象。

另外還可以利用概括性語句進行想象;根據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展開想象;細看插圖展開想象;針對課文結尾展開想象。

只有設計出靈活多樣的自主閲讀課堂,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自我展示的機會;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善於發現與創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所以我認為語文工作者都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確立學生主體發展意識,不斷拓寬學生自主發展的天地,營造學生廣闊多樣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主動參與,自主發展。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顆聰慧的心靈,都能善於發現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1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本學期,我擔任六年級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回顧這一學期以來,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1、課堂教學中,努力體現教育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的主要陣地。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課前認真鑽研教材,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輕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做到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2、採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好習慣。剛開始,很多學生都沒有這個習慣,我便採用表揚少數,帶動多數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的。鼓勵中慢慢地形成習慣。現在,我班學生都能自覺地做到這一點。

二、在課堂中不斷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一個會提問的人就是一個會學習的人。

三、在班級中開展“奪旗評星’活動,不斷規範學生的各種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寫字姿勢較好,字寫得漂亮,獎勵他一面小紅旗;上課時,發言積極,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獎勵一面小紅旗;習作中作文寫得好,獎勵一面小紅旗;考試時,能認認真真完成,不粗心,成績優秀的同學,獎勵一面小紅旗。一個月下來,得到十面小紅旗的',被評為語文學習先進分子。這學期,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高漲。

3、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

我們班學生人數較少,後進生轉化就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做好工作,我常到學生家中家訪,和他們的父母溝通,及時瞭解他們的情況;在班上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為他們找一個小老師;利用課餘時間給他們“開小灶”,每課跟進,要求生字詞語過關。

4、拓展知識視野。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之後才能運用。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一、優秀文段朗讀。通過學生自主搜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閲讀,學生的閲讀量增加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穫了許多東西。

二、好詞佳句的收集。我讓他們每天蒐集四個好詞,三個好句。一個學期下來,我發現學生的詞彙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在作文中也經常能發現他們寫的好詞好句。

三、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成語接龍、講故事比賽、語文新聞發佈會等,學生的興趣很高,在活動中他們既增長了知識,又訓練了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

總之,本學期以來,我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由於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學的經驗的不足,本學期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少的問題,主要有:

一、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本班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其中有一些學生在習慣方面存在着的問題--寫字習慣很差,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還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還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或遇到難題沒有堅強的意志,不會主動克服解決。

二、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班中學生的寫作興趣比較濃厚,但優生與差生的差異比較大。導致全班學生的寫作水平發展不夠均衡。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克服。

三、受條件的限制,學生的閲讀量還是較少,課外知識不豐富。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2

課程標準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不是每堂課零打碎敲的訓練內容的簡單相加,而是每堂課綜合言語實踐活動的整體推進。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改變的是課堂結構。在個性化教學觀的支配下,運用“綜合性學習情景板塊教學”師生的課堂活動圍繞“四大板塊”進行:1.讓學生提問。2.初讀課文。3.朗讀、背誦,感悟課文。4.組織課外活動。用教師精心創設的四大板塊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打通了書本的言語符號與學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

一、創設情境,質疑激趣。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紫丁香圖片,讓學生認識紫丁香並作簡單介紹,使學生初步瞭解紫丁香,然後揭示課題,並引導學生説出自己想到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有什麼要問的。同時教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有選擇地作簡單板書。

古人説得好:“讀書無疑需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閲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中,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自問的過程中逐步引導他們逐步學會質疑、學會探究。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第一次初讀:在指名説説初讀時的第一個要求後,讓學生按要求自由輕讀田字格內及綠色線內的生字,再讀讀課文,做到:一目雙行,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然後對字詞的讀音分步進行檢查並特別強調難讀字的音。

第二次初讀:在指名説説本次讀課文的要求後,讓學生按要求再次自由輕讀課文2-3遍,要求:讀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錯、不破;然後標出節次。檢查中以上面提出的“四不”要求為標準,分節指名讀與同桌互相讀相結合,使問題得到校正。

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初讀時的感悟自由選擇質疑時提出的問題進行簡單的交流,解決如:紫丁香是誰種的,紫丁香種在哪兒等問題,並説説是從哪兒知道這些答案的,同時用多媒體出示相應內容(第一小節),讓學生在自由練習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小節。

記得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説過:“語文課就是讓學生讀書,變着花樣讓學生讀書,興趣盎然地讀,卓有成效地讀,讓學生讀準、讀通、讀懂、讀好。”這在初讀中就能充分地體現出來。看似初讀,學生對於自己提出的問題總是急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且有些問題較容易解決,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初讀過後立刻進行交流,這樣,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的重點以及學生難於讀懂的內容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讀背誦、感悟課文:

在這一環節中主要指導學生圍繞自己質疑時提出的“為什麼種紫丁香”這一問題來學習。

首先讓學生自由輕讀第二~五小節,看看自己在哪兒能夠找到答案?然後在交流中以多媒體運用交互的方法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相應內容,引導朗讀感悟。

學生1:老師,我知道了小朋友為什麼把紫丁香種在老師的窗前了?那是因為小朋友知道老師每天工作很辛苦,回到家裏還要給他們批作業,備課,一直到很晚才睡覺,一個人太冷靜了,就讓紫丁香陪伴老師。

學生2:老師,我和小朋友做伴時是一起唱歌、做遊戲,紫丁香是怎樣和老師做伴的呢?

學生3:我還知道紫丁香是怎樣和老師做伴的。我是在第三自然段中讀懂的。就是當夜晚非常安靜的時候,風兒輕輕吹動紫丁香的葉子,紫丁香就發出沙沙的聲音,就好象小朋友在給老師唱歌一樣非常動聽。

接下去,學生在評議、朗讀和背誦的競賽以及交流自己獨特的感受中學完這一課。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和研究。教師在這裏成了一位顧問,一個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個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拿出真理的人。

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和知識帶入閲讀中。在教學中通過想象等方法創造出一個將文章內容重新組織起來的情景,讓學生把課文中的內容想象成畫面,根據對畫面內容的排列和組合回憶文章的內容,使文章成為腦海中一幕一幕的電影鏡頭,學習會更自覺、更有意義。

四、組織課外活動。

交流課前各自蒐集或是自己編寫的讚美老師的詩歌,組織一個小小詩歌朗誦會。大部分學生找到的最經典的詩句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還有部分學生找到了比較長的現代詩,基本上做到人人蔘與,活動效果較好。

“培養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是語文課程的一個新的理念,二年級學生雖然還處於低階段,但現在的學生信息來源廣泛,接觸的媒體又多,因此適當地組織一些這類活動有助於增強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3

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推着孩子不知不覺地、深入地進行到教學的一個個進程中。因為情感的作用,語文教學可以極大地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通過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聲情並茂的`場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圍,去打開孩子們的心扉,去感染孩子們的心靈。

但是,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時,卻忽視了一些小細節的處理,如:背景音樂的選擇問題,一篇介紹歷史比較悠久的古典建築的文章,卻配上了一段抒情的鋼琴曲,課堂營造的情感氛圍顯得格格不入;針對故事情節設計的模擬主人公對話,本能夠有效拉近學生與主人公的距離,引領學生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但是由於教師自己情感不夠投入,語言缺乏感染力,使得學生情感體驗不夠;一段非常美的寫景的片段,老師想通過自己配樂朗讀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想象美妙的畫面,可是卻忽視了自己課前的朗讀訓練,讀時語調生硬,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

因此,情境的創設要關注細節,從細緻入微處着手,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受到薰陶感染,使學習成為兒童心靈的追求。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4

三年級對孩子們來説是個過渡期,是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對於教師來説,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尤其是閲讀方面,是每個語文老師面臨的問題。通過一學期的實驗摸索,我在教學過程中有了一些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了一點收穫。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新課程中最大的角色變化是教師,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髮展的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國小語文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讓學生自主制定詳細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提高課前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互讀、小組討論和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二、創建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現在用的教材是部編版新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這對教師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總是覺得孩子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常常會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才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裏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因為她有足夠的自信自己的課孩子一定會願意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説“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三、鼓勵學生多閲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閲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同時開設班裏圖書角、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5

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沒有把握住語文課的特點,把語文課上得不倫不類。比如,把《偉大的友誼》上成了政治課;把《把七顆鑽石》上成了思品課;把《蝙蝠和雷達》上成了科學課。這樣的老師很多,有的還是全國著名的教師。他們在全國各地上示範課,一些教育類學術報刊上還發表他們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一些出版社還為這些教師出集子。其實,這些人根本沒弄明白,語文的本質,不知道語文課要完成的任務是什麼。

還有一種現象也比較普遍,過於偏重分析課文的內容。這些教師把課文內容挖掘得特別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采,很到位。到頭來,學生的語文素養沒什麼提高。比如教《第一場雪》把課文沒寫出的內容也分析透了。

近兩年,又出現了一種現象,用多媒體取代了語言文字。多媒體的確是很好的教學輔助手段。但只能是輔助,不能取代,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如果把課文的內容都用多媒體課件代替了,學生還學什麼語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又怎麼能培養?語文課就得讓孩子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來感悟,來品味。學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語文素養的。

在能力培養方面,也存重理解能力培養,輕其他能力培養的問題。雖然,閲讀能力最主要的能力是理解力,但理解能力不是閲讀能力的全部,還有記憶力,閲讀速度等等。人們普遍忽視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隨着社會的發展,閲讀速度對一個人越來越重要,互聯網的出現,人們得到信息比原來便捷得多,信息量也大得多。這樣,就對人們的閲讀速度要求越來越高。

還有一個問題,語文需要積累。而很多教師只注重理解,而忽視了積累。

各科教學都需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也不例外。這一點,很多教師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些現象看上去是表面的問題,其實,每一種現象背後都有深層次的教育理論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得知道,語文是什麼。語文課的任務是什麼。當然,對語文本質的認識,有一些爭議,但都只是有不同的側重,都承認語文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既有工具性,又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然,還有其他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