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

閲讀2.38W

大寒。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1

一、二十四節氣大雪詳解?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冬季的第三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255度,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6-8日。大雪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起始,標誌着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大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一個節氣,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温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温與降水量(氣象上將雨、雪、雹等從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結物都稱為“降水”)。大雪節氣與小雪節氣一樣,都是反映氣温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
  

二、大雪的節氣特點和風俗?

答:

1、大雪節氣的由來

大雪節氣的時間是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陽黃經達25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範圍也廣,所以就被叫做大雪。

2、大雪節氣的`風俗

賞雪

在北方地區,凡是遇到下雪天,很多人都有賞雪、踏雪和堆雪人的習慣。

3、大雪節氣的特點

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温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大雪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冬季,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此時,黃河流域一帶已漸有積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則大雪紛飛了。

醃肉、打雪仗、賞雪景、進補都是大雪節氣的民俗。老南京有句俗話,叫作“小雪醃菜,大雪醃肉”。此時,家家户户門口,窗台上都會掛上醃肉、香腸、鹹魚等醃製品,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如果此時恰逢天降大雪,人們都會熱衷於在冰天雪地裏打雪仗、賞雪景,其樂融融。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2

其實嚴格説是反過來的:春節時在立春前,時在立春後。這與題目説法有什麼不同呢?關鍵是在農曆曆法上,立春是固定的。就是地球公轉運行到立春點(古代認為太陽到立春點,其實一樣)。而春節日子是依據立春的。

曆法上規定就是離立春最近的一個七年級為正月七年級。我們知道一個朔望月有29.53天。所以春節可能在立春前15天之內(15天可能十足只有14天多一點點),決不可能16天;也可能在立春後15天之內。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講,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基本穩定不變的,一首順口溜“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日期一般是固定,有時也差一兩天。”也就是説,二十四節氣按太陽運轉而定。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 第2張
  

春節則是按月亮運轉而定的`,陽曆一年一般是365天,陰曆一年360天,為了趕平差數,每隔幾年增加一個閏月,也就是説,陰曆這一年有十三個月亮為一個完整的年,這樣來平衡陰陽差別,有時候春節前立春,但多數春節後立春,不過春節前後什麼時候立春但大多數是2月4日,那個春節可不是按陽曆過的,因為它是農曆節,所以有時立春在春節後好長時間。

按照曆法。立春的日子相對陽曆是固定的,2月5日前後誤差僅1天。而春節是正月七年級。按農曆曆法規定七年級必須月相是“朔”。兩個“朔”之間有29.5天。規定離立春近的那個“朔”就是正月。所以凡是立春在兩個朔日差不多中間的。春節離立春就遠;立春很接近朔日(有時還會重合),春節離立春就近。甚至有時在同一天。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3

1、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一、來歷:

上古時代已定出年歲及天干地支。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為天皇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干支的發明標誌着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天皇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干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據文獻記載,商朝時,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周朝時,已慢慢發展為八個節氣。公元前104年的漢代期間,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融合入該曆法。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二十四氣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陰陽合曆。

二、意義: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 第3張
  

擴展資料: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有利於提升這些節氣的知名度、保護其文化內藴。但這並不意味着一勞永逸。”

傳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氣”,讓習俗也能與時俱進,“只有將之與老百姓的生活銜接,才能讓二十四節氣中藴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好的傳承下去”。

對二十四節氣及其藴含的優秀文化,如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國人對宇宙、自然的獨特認識,要進行認真研究、探討,以期有助於當今社會;對延續、傳承幾百乃至上千年的一些民俗文化事項。

如九華立春祭、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節,積極挖掘符合時代的內容,使其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引導、激發廣大民眾感恩生活、凝聚族羣,為我們的時代奏出更加華美的精彩樂章。

2016年,拱墅區“半山立夏習俗”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參與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申遺成功,意味着拱墅區成為人類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社區,也標誌着“半山立夏習俗”保護提升到更高層面,進入更高標準、規範化管理的新階段。

2、24節氣每個節氣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代表的意義: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3、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5、清明: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

9、芒種:“芒種”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10、夏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12、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3、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晝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意味開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23、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 第4張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是一個家喻户曉的歷法知識,不知道的人不多。是我國古代人計算時令變化的,一種十分獨特的歷法。二十四節氣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氣候,把每年進行等分,每個節氣15天左右。告訴人們以歲時順序,教民耕作,不誤農時。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着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東北農民流行節氣的順口溜: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江扠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3、二十四節氣具有什麼重要意義?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徵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些節氣還有着動人的故事。例如清明節就與晉文公重耳有關。晉文公幼年時歷盡了艱難,為逃避後母的殘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幾度陷入絕境。有一次絕糧時,有個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讓重耳充飢,從而渡過了難關。可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在分賞有功之臣時,卻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遺忘了!

介子推對於不公正的待遇並不論爭,而是不聲不響地領着老母親離開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內的綿上山中隱居起來。不久,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卻不知他的蹤影。他大為懊喪,連聲歎道:“此乃寡人之過也。”經過幾個月的查訪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於是晉文公親自跑到了綿上山。

然而綿上山山高林密,晉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無頭緒。介子推始終不肯出山。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説如果主公放火燒山,一向孝順母親的介子推一定會為母親安全而出山來……於是,一場大火遍山燒起,三天三夜也不見母子倆出來。後來才發現母子倆抱成一團,已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後悔不迭,悲哀萬分。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他把綿上山改名為“介山”,並下令一個月內(後改為三天)不得舉火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稱舉火那天(農曆三月初五)為“寒食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我國人民祭祖掃墓、懷念先輩的重要傳統節日。

4、24節氣含義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記憶法: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和春分之間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驚蟄”。這兩個名字描寫了春季上半季的氣象或生物的特徵。要開始下雨了,藏在地下過冬的小生命聽見太陽的召喚要開始甦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間插入的是“清明”和“穀雨”。從“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可以知道清明節氣時的氣候情況。

從穀雨的字面可以知道這是莊稼需要雨水促長的季節。立夏與夏至之間插入“小滿”和“芒種”。小滿是小麥灌漿的時候,芒種是小麥收割和秋種的大忙季節。

夏至與立秋之間插入“小暑”和“大暑”,這是最熱的一個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間插入“處暑”和“白露”,這是暑威強弩之末,和早晚開始見露珠的初秋季節了。秋分與立冬之間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見字自明瞭。立冬與冬至之間插入“小雪”和“大雪”;

冬至與立春之間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氣象意義就更清楚,不必解釋了。總之一句話,八節之間插入的十六個節氣,是用來描述中國黃河流域的氣象和物候的。

二十四節氣哪個離春節最近 第5張
  

5、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1、農業生產與季節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適時播種的重要。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很多季節與農時關係的經驗,編出許多掌握農時節令的歌訣,在勞動人民中間廣為流傳。一到某個季節,人們就能很熟悉地説出到了該幹什麼農活的時候了。

2、二十四節氣和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編制的農時節令歌訣,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公曆在我國雖然已經使用幾十年了,但現在二十四節氣在我國仍然十分流行,對農業生產還在起着有利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