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情緒

學習2.17W

1.我7歲的兒子比利做家庭作業,有時都要崩潰了。如果做不出來,他就會撕筆記本,把紙扔到地上,或者折斷鉛筆。我該如何對待他這種狂暴行為?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情緒

比利需要父母認同他的情緒,並教他如何處理。他需要聽到這樣的話:“不知道怎麼解答是很讓人沮喪,所以你想撕東西、扔東西、折斷它。比利,何時你説‘爸爸,我感到很沮喪,你能幫我嗎?’那麼我們或許可以一起想辦法。”

2.上週,我13歲的女兒神情沮喪,不願意做功課、準備期會考試。她告訴我她最要好的朋友聽説她“喜歡”某個男生,立刻讓這個男孩兒知道了這事。在我對她被朋友背叛的感受表示同情之後,接下來我該建議她怎麼做?

在提建議時有一個問題,孩子正處於情緒混亂之中,他們是聽不進任何建議的,即使是孩子主動徵求意見。(“媽媽,我該怎麼辦?”)他們太痛苦了,你很快地建議,他們會覺得不相干,(“這跟我又有什麼關係。”)覺得你是在干涉,(“別告訴我該怎麼做?”)覺得貶低他,(“你認為我很笨吧,難道我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或者覺得你在威脅他。(“聽起來不錯,可我絕不那麼做。”)

在你女兒開始思考解決方案之前,她也許想跟你分擔更多的憂慮:我是不是該當面與我的朋友對質?怎麼説?她是不是再也不值得信任?是不是還要和她做朋友?要不要找那個男孩兒談談?如果找他,談些什麼?這些發人深思的問題,給她提供了一個去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機會。快速建議會使她失去許多重要的學習機會。

3.永遠沒有機會提建議了嗎?

聽完孩子的訴説之後,你可以試探着問“你覺得……怎麼樣?如果……是否有所幫助?……是不是就清晰了?如果……會怎麼樣?”讓孩子去決定是接受、拒絕,還是徵求你的意見,這樣她就有可能聽聽你的想法,並加以思考。

父母講述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一位母親寄來的,講述她丈夫怎樣幫助兒子處理上學第一週的焦慮。

那是開學的第二天,我想讓孩子們早點上牀睡覺,除了9歲的兒子安東尼,大家都很配合。他不停地哭叫,和我爭辯,無論我説什麼,他就是不睡覺。最後,我只好對丈夫説:“喬,最好你來管你兒子,我快受不了了。”下面是接下來發生的事:

喬:嘿,安東尼,我想和你談談。媽媽説你不聽話,怎麼了?看起來好像有什麼東西要吃掉你。

安東尼:我有許多煩心事。

喬:好啊,我想聽聽,都告訴我。到你房間去説。

他們走進安東尼的卧室。20分鐘後,喬走了出來,看上去對自己很滿意。

我:怎麼樣?

喬:沒什麼,我讓他睡了。

我:你怎麼做到的?

喬:我寫下了他煩心的事。

我:就這些?

喬:我又讀給他聽。

我:然後呢?

喬:我告訴他週末幫他處理這些問題,然後他把紙條塞到枕頭底下,穿上睡衣,就上牀睡了。

第二天早上,給安東尼換牀單時,那張紙條掉在了地上,上面寫着:

安東尼的煩心事

1.櫃子、房間太亂,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2.還需要幾件上學穿的衣服。

3.學校功課太多,要帶很多書。

4.需要更多的錢到學校買零食。

5.自行車有毛病,老掉鏈子。

6.兩毛五分硬幣掉到了洗衣機下面(讓你感覺僅有的那點錢也沒了)。

7.如果爸爸給一張100美元的支票,所有關於錢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看着紙條,我忍不住笑起來。你以為只有大人才有“真正”的煩惱,就容易忽視其實孩子也會有煩惱。像我們一樣,他們也需要有人傾聽,並把他們的煩惱當回事。

下面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母親如何幫助女兒克服在申請大學過程中的抗拒心理。

除了我的女兒凱倫,幾乎每位高年級畢業生都遞交了大學申請書。她總是要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分鐘,但這次太過分了。我儘量剋制自己不要説她,只是有機會偶爾提醒一句,可根本不管用。後來她父親坐在她旁邊,試圖讓她着手此事。他非常耐心,告訴她大學想要了解她的情況,甚至幫她寫了提綱。凱倫答應週末完成這事,但是,她沒有。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開始變得歇斯底里,衝她吼起來。我警告她如果再不立刻投寄申請表,她將永遠進不了好大學。可她仍然無動於衷。

後來,來自絕望之中的一絲靈感,我説:“哎,填寫大學入學申請表肯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要回答那麼多的問題,還要寫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可能決定了你將上哪所大學,這種事情任何人碰到都會盡可能往後拖的。”

她大聲説:“太對了!”

我接着説:“如果學校能取消入學申請,每所大學聘請幾位具有特異功能的招生官員,那就太棒了,他們自動就能知道學生的一切情況,能招到你這樣的學生是他們的幸運。那樣的話,大學通知書就會像潮水般地湧向你。”

凱倫開心地笑了起來,然後上樓睡覺。第二天下午她開始填表,週末前,所有的表格都寄了出去。

老師的疑問

1.課堂上處理孩子們的情緒問題是我的職責嗎?那不是輔導員的事嗎?我幾乎沒時間上課了。

有時候,看似很長的路其實卻很短。花短短幾分鐘處理學生強烈的情緒,或許比釀成大問題,耗盡寶貴的上課時間要更好些。在處理問題過程中,你也幫助了需要你幫助的孩子。

2.我很困惑,每當我問學生他們的感受時,他們總説“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當大人們詢問孩子們的感受,諸如“你感覺如何?……現在你覺得怎麼樣?……氣憤?……驚慌?……為什麼你會這麼想?”,孩子們會感到不舒服。這類問題只會讓孩子們緘默,而不是敞開心扉。對一個孩子來説,使他尤為不安的問題是問他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這個詞要求他解釋自己的感受,説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可以接受的理由。通常他們並不知道這個原由。在心理上他們還沒有這種能力,能老練地説出:“在公共汽車站,那些小孩取笑我,這對我的自尊心是個打擊。”

孩子不高興時,最欣慰的是父母或老師能試着猜出他的內心感受——“被人取笑是會傷心的,無論什麼原因,都很傷人心。”——這是在告訴孩子,如果他想傾訴,大人隨時都願意聽。

3.你説需要接納孩子們的惡劣情緒,這不是一種危險嗎?他們會覺得被接納就是允許他們發泄壞情緒。

如果在情緒和行為之間劃一道明顯的界限,他們就不會這樣想了。是的,學生們有權利憤怒並把它們表達出來。但是他們沒有權利傷害別人,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情感上。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大衞:“麥克讓你生氣,你想揍他。大衞,我不允許我的學生彼此傷害。用語言告訴麥克你的感受,但不是用拳頭。”

老師講述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一位在幼兒園雙語班實習的老師。

開學幾周後,一位剛搬到附近來的母親領着小男孩走進教室,把孩子介紹給老師之後,就匆匆離開了。老師親切地微笑,把小男孩帶到座位上,遞給他幾支彩筆和幾張紙,告訴他全班同學都在畫自家的某位家庭成員。小男孩兒立刻哭起來。老師説:“別哭,別哭。”我走近想安慰他,老師朝我揮揮手,示意我走開。“讓他獨自呆着,”她嚴肅地説,“否則他就要哭到放暑假了。”然後她回到講桌,繼續寫她的報告。

我想不理他,可他哭得太可憐了,我受不了。我在他旁邊坐下,輕柔地拍着他的背。他把頭伏在桌上,抽泣着喃喃自語。我低聲問:“想媽媽啦?”他抬起淚水盈盈的雙眼看着我説:“是。”

我用西班牙語對他説:“離開媽媽是一件很難過的事,即使知道很快就能再見到媽媽,但等起來很不容易。也許我們可以給你媽媽畫一張畫。”於是我拿起一隻彩筆,畫了一個圓當做人臉,又畫了一個鼻子和一張嘴。然後,我把彩筆遞給他説:“好了,你來畫眼睛。”

他止住了哭聲,拿起彩筆,仔細地畫了兩個點。我説:“眼睛畫好了,頭髮用什麼顏色呢?”他拿起一支黑色的彩筆接着畫頭髮。我離開他時,他仍然在畫。

我覺得很開心。我想我可以不理他,或許最終他也會安靜下來,但是,通過接納他的不愉快情緒,我知道已幫助他擺脱了沮喪的心情。

下面的場景是一位中學工藝老師講述的。他告訴我們在吃午飯的時候,他如何通過接納學生彼此間的憤恨情緒來阻止了一場打架。

我聽到叫罵聲,看見兩個男孩扭打在地上。我跑過去,一把拉開曼紐爾,他正騎在朱力歐的身上,朝他胸部猛打。下面是我把他們拉開之後的對話:

我:天吶!你們瘋了嗎?

曼紐爾:他踢我胯部!

我:一定疼瘋了,難怪你這麼生氣。

朱力歐:他打我肚子。

我:所以你就踢他。

曼紐爾:他拿走了我的土豆片。

我:噢,所以你就生氣了。好了,我敢肯定,如果朱力歐知道你不希望任何人拿走你的土豆片,他就不會再這麼做了。

曼紐爾:最好別這樣。

(他們倆站在那兒,怒目而視。)

我:在你們和好前,大概你倆需要分開一會兒。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後來在大廳裏再見到這兩個男孩時,他倆有説有笑地一起走着。看見了我,朱力歐喊着説:“瞧,我們又成為朋友了!”

標籤:父母 應對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