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精華)什麼樣的媽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學習1.07W

不做邋遢的媽媽

(精華)什麼樣的媽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都是當媽的人了,化粧給誰看啊?

都是當媽的人了,哪有時間好好收拾自己?

都是當媽的人了,哪能穿的花裏胡哨的?

好像很多人都覺得,女人一旦當了媽,就要捨棄以前的少女心,放棄收拾自己的權利,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打扮自己身上。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就大錯特錯了!

《專家説》著名心理學博士張怡筠説:

媽媽越時髦,孩子越自信;媽媽身材越好,孩子越驕傲。

愛美是人的天性,其實孩子一出生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他們更喜歡親近美的東西。

其實寶寶從2到3歲階段,對於人的衣着打扮和行為舉止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個最初步的認識標準:會以美的事物為榮,甚至將其作為學習的榜樣,而以醜的事物為恥,討厭他、排斥他。

作為孩子的媽媽,也是他最親的人,如果總是穿的邋里邋遢去學校接他,容易引起別的同學對自家孩子的嘲笑。孩子潛意識裏會覺得自己的媽媽是別人的媽媽,內心裏會產生自卑感,甚至可能在內心深處覺得媽媽很丟人。

董卿説過,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楊瀾提及自己剛回國面試的故事,説沒有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你必須精緻,這是女人的尊嚴。

審美的培養在我們給孩子選擇的衣品,在房間的佈局,在給孩子讀的那些美的圖畫書中,也會給孩子耳濡目染地影響和幫助。

即便如此,被家務纏身,被瑣事牽絆的媽媽們外出還是要好好梳粧打扮,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自己。

因為,孩子説你是最漂亮的媽媽,就好比老公説你很瘦不用減肥那樣,有些話聽着心裏美美的,卻別忘隨時充電,做個元氣滿滿的媽媽。

不做哭窮的媽媽

教育家默克爾説:“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在“缺錢”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們,跟孩子孩子説“家裏窮,買不起”,嘮叨孩子“要懂事,別亂花錢”,傾訴“賺錢多不容易,養家多辛苦”……

這樣不僅僅讓孩子產生深深的自卑,導致成年後也擺脱不了貧窮思維。

熱播劇《歡樂頌》裏樊勝美的媽媽,便是典型愛哭窮的人。她習慣於對所有的親戚朋友哭窮,習慣於到處佔小便宜和抱怨,所以成年後的樊勝美雖天生美貌,性格卻自卑敏感,內心毫無底氣,毫無安全感。

更可悲的是,待她到了大城市有能力掙錢養家之後,她的媽媽將哭窮的矛頭指向了她,不停的哭訴“活不下去了”,無止境的索取,最終將她壓榨成城市裏最卑微最無奈的一名剩女。

生活裏,愛炫富的父母比比皆是,愛哭窮的父母更是層出不窮。和別人聊天,他們會説“我要窮死了,你們都比我強”;孩子要讀書,他們會説“讀書幹什麼,飯都要吃不上了”;和伴侶吵架,他們會説“跟你在一起,以後都不會有好日子。”

其實哪裏就那麼嚴重了呢,只不過是父母有自己的心思罷了。可是如此盡心盡力的哭窮表演,又能得到什麼呢?

其實聰明的媽媽孩子不會選擇“哭窮”,會選擇“會花錢”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的是,爸爸媽媽有能力讓你衣食無憂,讓你開心讀書,但是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東西,就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

比如給孩子買一個漂亮的存錢罐,告訴孩子,每次存一點錢,當遇見自己非常想要的玩具時,就可以用存錢罐中的錢購買;

比如會買一些食材進行家庭野外燒烤,培養親子感情;

比如會為了她的學習給她買個隨聲聽,她媽媽認為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這錢花的就是值。

會花錢的媽媽不僅僅會的是對金錢的合理使用,更多的是一份長遠的眼光和魄力。

不做説爸爸壞話的媽媽

大都數夫妻習慣做彼此的“差評師”,把日子過成了互損模式。孩子不但沒成為婚姻的“黏合劑”,反而成了家庭暴風雨的見證人和受害者。

很多媽媽有時候把對爸爸的不滿意就遷怒於孩子:

你看你和你爸一個樣子,永遠都不着調;

我真的沒有見過你爸這麼差勁的人,嫁給他真倒黴;

你爸整天躺在牀上扣手機,怪不得你成績上不去;

夫妻關係差,往往就會伴有猜忌、諷刺、爭吵……孩子此時就會產生恐懼心理,也會對周圍的人或事產生猜疑和不信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