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生活常識

戰國青銅劍劍柄

戰國青銅劍劍柄,古時候,鐵製的兵器是廣泛用於軍事,各國都用鐵製兵器。“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接下來看看戰國青銅劍劍柄吧。

戰國青銅劍劍柄1

古時候,鐵製的兵器是廣泛用於軍事,各國都用鐵製兵器。“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

在國家寶藏有一期展出了勾踐的劍,很多人疑問為什麼這劍看起來有點短呢?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尚處於青銅兵器階段,冶鐵技術尚不成熟,鐵製兵器稀少。

由於青銅(銅錫合金)兵器本身的限制。(硬度不高,錫含量過高則兵器可塑性降低,太脆;錫含量少則兵器太軟易變形)青銅的韌性不如鐵,儘管鍛造工藝早已出神入化,但是金屬本身的缺陷你無法彌補。

所以,不是他們故意造的短,造長了容易折斷,不利於實戰。何況古人習慣左手持盾,右手持劍,劍太長,你握的住嗎?那可是單手操作,揮動起來相當費勁。秦始皇就差點被難拔的長劍害了性命。1974年,考古人員在兵馬俑坑中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

令人吃驚的是,這把劍竟然超過了91釐米長。大膽想象一下,當年秦始皇佩帶的很可能就是這種加長青銅劍。但是在刺客緊逼奔跑中,要拔出將近一米的長劍,確實不容易。

戰國青銅劍劍柄
  

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劍大多寬且略厚以增加兵器強度。硬度不高無法承受大的衝擊力,刃也不如鋼鐵刀劍鋒利。所以作為青銅兵器時代的'實戰冷兵器,劈砍類的刀不如刺擊的劍普及。劍也一般為單手劍,劍盾配合作戰。圖上三把劍看起來劍柄比較短,實際一手盈握已經綽綽有餘:

第一把(上)春秋楚國青銅劍,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中為“吳王夫差”青銅劍,1976年河南輝縣出土,此劍為吳王光之子,吳王夫差自作用器。下為吳王光青銅劍。1964年山西原平出土,此劍為吳王光(即吳王闔閭)自作用器。春秋越王者旨於賜劍:

不過也有例外,下面這把的劍柄就略長一些,這是少見的四箍戰國銅劍:

隨着冶鐵技術的發展,鋼鐵兵器(刀劍)製作工藝有所進步,劍身漸漸加長,後出現了可以雙手持握的劍柄。

春秋晚期 楊家山鐵劍(塊鍊鐵) 劍通體長 38.4釐米,莖長7.8釐米,劍寬2-2.6釐米,劍脊厚0.7釐米。

湖北宜昌出土 戰國 燕下都鋼鐵劍:

直到後來鐵的發現和冶煉成為主流,才可以鍛造出長劍,直至唐朝威風凌凌的陌刀,那工藝是相當的複雜。當然,後期也逐步放棄了左手持盾的習慣,利於雙手操控長柄武器。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戰國青銅劍劍柄2

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釐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

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西漢以後,鐵製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青銅劍是古代貴族與戰士佩帶的用以格鬥擊刺的兵器,其鑄造歷史,上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在戰爭時期,劍作為一種短兵器,是頻繁使用之物,並不斷加長。

君王以佩劍為愛好,除護身外也常作為禮儀上的必佩之物。社會上也盛行佩劍的風氣,不僅軍士佩劍,而且貴族、官吏亦佩劍。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鑄造工藝已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峯。

為富國強兵,稱霸天下,吳國曆代國君非常重視青銅冶煉和兵器製作。《吳越春秋》記載,吳王令“能善為鈎者,賞百金。”由於國君的'重視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當時吳越地區的鑄劍水平,遠遠高於中原諸國,出現了許多傳奇的鑄劍大師,如干將夫婦、歐冶子等,尤其是干將莫邪鑄劍的故事,流傳至今。

戰國青銅劍劍柄 第2張
  

在爭霸戰爭中,吳越兩國迅速強大,吳國曾屢敗楚軍,打到楚郢都。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繼位後,吳國國力發展到頂峯,成為五霸之一。正是在這一時期,吳王夫差製造了“削鐵如泥”、“吹毛自斷”的稀世之寶吳王夫差劍。

此戰國吳越青銅劍,劍身扁平,中有凸稜脊,鍔鋒鋭利,劍柄為圓柱體。圓實莖上雙凸箍,圓盤首。通體合鑄而成,劍首飾有同心圓者,僅見於少數吳越高檔青銅劍,一般實戰用劍絕無這種精緻裝飾,可見此裝飾技術在當時亦僅為少數鑄劍高手能夠掌握。如著名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亦非為一般人所佩用的極品劍。

放大鏡下,劍身局部現微小侵蝕痕跡,局部現綠色鏽斑和黑漆古。銅質精良,整體鑄造規整,劍身長,劍刃鋒利如初,寒氣逼人,集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於一身,為典型的戰國青銅劍,保存完好,顯示了戰國時期青銅器製造的高超技藝。雖年代古遠,仍相當鋒利。綠鏽侵胎入骨,包漿堅固自然潤亮,歷經兩千餘年仍入目燦然,品相絕佳。確屬難覓精品,頗為珍貴。

在吳、越兩國所鑄青銅器中,兵器既精且美。春秋中晚期,隨着吳越對外軍事擴張的需要,其兵器鑄造業也呈現出空前發展、繁榮的狀態,因此“吳戈越劍”不僅為時人所豔羨,其美名還留傳千古,

戰國青銅劍劍柄3

“君子之兵”竟來自域外?

劍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呢?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説“黃帝作劍”,這當然只是傳説;雖然新石器時代全國各地出土了各種玉、石、骨制的匕首,不過,這種匕首與後世的商周青銅劍是否存在傳承關係,還存在較大的爭議,不少學者傾向匕首不能算劍。

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一把青銅劍,是一把劍首呈環形的“環首劍”,出土於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大約對應的是商代早期。到了商代晚期,長城一線及以北地區,銅劍分佈範圍變得更廣泛,數量也大大增加。

這些青銅短劍大約可以分為直柄劍和曲柄劍,柄首存在一定差異,不少雕成動物形象,包括羊、鹿、馬、鷹等,也叫“獸首劍”;或者是鈴鐺形狀,也叫“鈴首劍”;都呈現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屬性。

中原地區雖然自二里頭文化時期,就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刀、戈、矛、斧鉞都競相出現。但令人詫異的是,青銅劍卻一直沒有蹤影;直到青銅文化發達的殷墟遺址中,這才出現少量青銅劍;從其獸首和鈴首的形制來看,非常接近北方地區的青銅短劍。

這表明,商代中原青銅劍應當是受到北方文化的影響。北方地區這種青銅劍起源自何處?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結論,但一般認為與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亞等地聯繫密切。

戰國青銅劍劍柄 第3張
  

商末周初的周人也開始使用青銅劍,不同於獸首劍和鈴首劍,周人習慣用一種扁莖柳葉形銅劍。這是一種劍身和劍柄複合式的劍,與商代通體合鑄的劍明顯有區別。有學者認為是從上古甘青地區的石刃骨匕首發展而來,也有學者人認為應當從商代巴蜀的柳葉玉劍發展而來。

考慮到上古至西周斷代太久,似以後者為宜。這種形制的青銅劍,中亞、西亞、東歐等地也有發現,年代也更早,似乎也存在某種交流關係。

三星堆出土玉劍

《史記·周本紀》説,武王伐紂攻入商朝都城朝歌,紂王自焚而亡。武王乘車到紂王的.屍體旁,用弓箭朝屍體射了三箭,然後又下車,用輕劍刺了幾下屍體,再用黃色的鉞斬下紂王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面。

紂王寵愛的二妃也已自殺,武王又用弓箭朝屍體射了三箭,然後用劍刺了幾下屍體,並用玄色的鉞斬下她們的頭,再掛在小白旗上,最後武王才回到軍隊。可見,周人已經熟練使用青銅劍了。

周人早期墓葬發現不少這類劍,其中不少還有配套的劍鞘,劍鞘正面飾有鏤空花紋的銅鞘罩,背面釘附木板或者皮革;因為皮木出土時已腐爛,所以留下的就只有銅鞘罩,主體飾有盤蛇、夔鳳、夔龍、回字等花紋,非常精美。

進入到西周中期,銅劍又開始裝飾了一種人面紋,這種人面或圓臉無發、或長臉披髮,並非華夏族羣,而是對周邊族羣的刻畫,將他們的頭顱雕在劍上,應當有“獵頭”的含義。

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銅劍及鞘

春秋戰國的青銅劍,除了有吳越地區發明的圓柱形、圓筒形劍莖外,還有中原地區從西周扁莖柳葉形銅短劍繼承而來的扁莖劍。扁莖劍怎麼拿在手上使用呢?

這就是需要安裝木片來形成劍柄,有的還在劍柄外面再纏繞絲繩、麻繩、麻布條使用,也就是“緱(gōu)”;而吳越劍的話,一般可以在劍莖上直接纏緱使用,不過也有的僅用弧形木片夾住。

劍還需要劍鞘,春秋戰國時期的鞘一般用兩片木合成,在上面纏繞絲線並髹黑、紅漆而成;也有的是用獸骨或象牙。劍鞘花紋保存最完好的,要數江西靖安春秋中晚期墓出土的一把漆木劍。

不過,此劍劍身與劍鞘一體,並非實用劍。劍鞘一面髹黑漆,另一面用紅、黃亮色彩繪龍頭紋飾;劍柄的截面呈圓形,上面有絲線纏繞,劍首扁平呈泡釘狀。總長47.6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