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刻舟求劍明白什麼道理

閲讀1.39W

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

刻舟求劍明白什麼道理1

楚國的一個人想乘船渡河,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他迅速用刀在船邊做了一個標記,説:這是我的劍掉下來的地方。船到達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那個人沿着船上刻着的標記下水去找劍。船走了很遠,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種方法找到劍,不是很困惑嗎?原文《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

突契其舟,説:是我的劍掉下來的地方。船停下來,從他的契者入水求之。船已經行了,但劍不行。如果求劍是這樣,那就不是很迷茫了!《刻舟求劍》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在不斷變化。

我們不能只依靠主觀願望,更不用説理所當然了。我們應該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靈活處理它們。一旦我們從靜止的角度看待發展中的事物,就會導致錯誤的判斷。刻舟求劍的意思刻舟求劍常用來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大多代表貶義。

成語出處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裏。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説:“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註釋

1、涉:過,渡。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落。

6、於:在,到。

7、遽:急忙,立刻。

8、契:用刀雕刻,刻。

9、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

10、吾:我的。

11、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2、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13、其:他,代詞。

14、求:找,尋找。

15、之:劍,代詞。

16、矣:了。

17、而:然而,錶轉折。

18、若:像。

19、此:這樣。

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愚蠢,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21、止:停止,指船停了下來。

刻舟求劍明白什麼道理
  

成語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滑落江中,他趕緊伸手去抓,可惜為時已晚,寶劍已經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個記號,並且對大家説:“這是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何要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楚人撈了半天,始終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説“我的寶劍不就是從這裏掉下去的嗎?我還在這裏刻上了記號,現在怎麼會找不到呢?”

聽他這麼一説,那些人紛紛大笑起來,説道:“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會隨船移動,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劍呢?”

成語寓意

劍落水中只會沉底,這是普通常識。船走遠了,還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劍,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靜止的,劍沉水底,在船的落劍處刻上記號順着記號下水找劍,自然有可能找到。無奈劍沉水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移動。這個客觀事實沒在求劍的人的頭腦裏得到反映。

他一心以為劍從哪裏落下去,就從哪裏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認識同客觀事實不一致,結果自然只有失敗。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諷刺死抱着教條的人,非常有力。

這則成語包含着兩層道理。一層是,人的思想認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就不會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層是,客觀實際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如果把陳規舊章當成解決新問題的法寶,也要鬧笑話。作者這種思想是樸素的唯物思想,辯證思想。

刻舟求劍明白什麼道理2

《刻舟求劍》故事概括

有一個乘船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個記號,説:“我的.劍是從這裏掉下去的。”船靠岸停下後,這個人順着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船已經向前行駛了很遠,而劍不會隨船前進。用這種方法找劍,難道不是很糊塗嗎?

刻舟求劍明白什麼道理 第2張
  

《刻舟求劍》註釋

涉:過,渡。

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其:他的,代詞。

自:從。

墜:落。

於: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

吾:我的。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其:他,代詞。

求:找,尋找。

之:劍,代詞。

矣:了。

而:然而,錶轉折。

若:像。

此:這樣。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愚蠢,糊塗。“不...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刻舟求劍》出處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篇》,秦代丞相呂不韋及其門人集體編纂而成。其內容涉及甚廣,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名、法、墨、農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是雜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類書的起源。其編纂目的在於為秦帝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參考。東漢高誘著《呂氏春秋注》。清代畢沅有《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許維遹有《呂氏春秋集釋》。

標籤:刻舟求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