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生活常識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以下看看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1

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成為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據傳説,晉文公把寒食節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這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始於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温回升,正是春耕的好時節。所以説“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節風俗有掃墓、踏青、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等。

清明節。據説始於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儀式,後來民間也開始效仿,在清明節這一天祭祖掃墓。清明節始於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它成為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因此,晉文公把寒食節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1.掃墓。清明掃墓被稱為對祖先的“尊重時間”,歷史悠久。。

2.踏青。又稱春遊,曾被稱為探春、春春等。在古代。四月晴空萬里,春回大地,大自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郊遊的好時機。因此,中國人長期以來一直保持着去的習慣。

3.植樹。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種下的樹苗成活率高,苗長得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甚至有人將清明節“植樹節”稱為“植樹節”,種樹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4.盪鞦韆。鞦韆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項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

民俗活動一直流傳至今。

5.放風箏。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玩,晚上也玩。晚上,他們把線掛在風箏下或風穩定的電纜上。

五顏六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被稱為“神燈”。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第2張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它沒有前一天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逐漸融合了它們的習俗。隋唐時期(581-907),清明節和寒食節逐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2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起初,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節氣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祖掃墓。

中國古人對祭拜祖先十分重視,上古到秦漢時期,祭掃墳墓的風氣越來越盛。直到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節氣,清明節氣還逐漸吸收了上巳節的內容。

(注:“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九年級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在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第3張
  

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最終在宋元時期形成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增添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文化內涵變得極為豐富。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

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人草木茶禪文化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第4張
  

清明節的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悦身心的主題,以“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3

清明節的來歷要從晉國説起,當時晉國有一位太子叫做重耳,由於重耳的母后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後母對重耳百般折磨,一直想要去殺掉他。於是重耳為了避免迫害,就帶着自己的隨從逃出宮外。那麼在逃亡的過程當中,重耳突然之間暈倒,大家都非常着急。

他的隨從介子推就帶來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下,重耳太子喝完之後恢復了元氣。後來才知道原來這碗肉湯是介子推,自己從膝蓋上面剃肉而成的。後來重耳重新回到晉國,當上了皇帝之後,很多人説感謝介子推,但這時候介子推並不想做官,就帶着自己的母親去隱居了。

重耳為了找到他們,於是就點火燒城希望能夠逼介子推出現,沒想到介子推帶着母親被薰死也沒有出來。最後留下一封信,希望重耳能做一個清官,後來就將寒食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第5張
  

在廈門一帶清明節有吃薄餅的習俗,一般是在清明節一家人掃墓之後聚在一起吃的,閩南地區比較多。廈門人吃餅,喜歡在裏面加一點海苔以及蛋皮絲,再加上一些時蔬,抹上一些辣醬來吃,寓意着家業興旺。

樸籽粿其實就是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搗爛之後,與大米舂成粉,然後發酵配糖,最後放入專用的模具當中製作而成的一種食物,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叫做碗酵桃,一般在清明時節吃據説可以強身健體。

在我國南方,清明節的時候有吃青團的習俗。青團是用艾草汁或者鼠麴草汁混在糯米粉裏面,然後製作成的糯米糰子。裏面包着各種餡料,有豆沙餡,芝麻餡,花生餡等等,還會包上菜肉餡或者鹹蛋黃餡料,特別的好吃。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以及風俗,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裏。其實清明節還有很多風俗,比如在清明的時候大家會一起來祭祖,還有在清明節的時候會一起踏青遊玩。所以大家可以在清明節時候,獻上一份孝心,並且去感受春天帶來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