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養生 > 心理養生

心理假小子向傳統説拜拜

“教育女孩‘男性化’並不會造成‘假小子’。它培養的不是留‘超短髮’、穿男性服裝這樣的外表‘假小子’,而是在教育上不強調女孩傳統社會化價值觀,在追求上引導她們‘男性化’。”

心理假小子向傳統説拜拜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張雷教授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長的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父母對女孩的教育方式趨於男性化。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她們在個性上能夠迎接挑戰,能力更加全面,也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種教育下,“假小子”不再只是負面的叫法,被很多人當做有個性的代名詞。

女孩“男性化”不是假小子

“教育女孩‘男性化’並不會造成‘假小子’。它培養的不是留‘超短髮’、穿男性服裝這樣的外表‘假小子’,而是在教育上不強調女孩傳統社會化價值觀,在追求上引導她們‘男性化’。”張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首都師範大學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枚枚也表示,家長以教育男孩的方式培養女兒,不是單純的“男性化”,而是現代社會對兩性要求的改變。

在她看來,傳統社會,男女社會性別各有特定內容:男性強調堅強、果斷、勇敢;而女性側重温柔、善解人意。這是男權社會下女性完全依附男性、不獨立的產物。現代社會,女性走出家門,社會上男女平等、相同的工作機會、相同的競爭壓力,使得傳統的性別內容發生改變,一些女孩也表現出過去男孩的特徵,比如獨立、具有競爭意識,在一些人看來就是這些女孩“男性化”了。

這樣的獨立意識,一般都是從小培養的,一旦父母有意地把女兒培養得更適應當代社會競爭,他們就會採用與以往不同的教育方法。張枚枚舉了一個例子:過去幾歲的小男孩摔倒,父母會讓他自己起來,如果男孩疼哭了,父母可能還會説“男子漢,怎麼能怕疼”;而小女孩摔倒後,家長就會抱起她,耐心安慰。這樣的教育模式使得男孩習慣想辦法解決問題,而女孩覺得完全被保護。不過,現代的很多女孩父母已經放棄了這一模式,像對兒子一樣要求女兒。

當然,女孩新社會性別價值的建立並非完全取決於家庭教育。張枚枚認為,女孩“男性化”一般在國中階段表現最明顯,這就不完全是家庭教育的結果,而更多地來自女孩自身學習選擇,周圍環境和影視作品的影響以及名人效應。

“男性化”後的困擾

女孩“男性化”是世界現象,並非中國特有。“但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無疑加速了這一轉變”,張雷説,“非獨生子女的家庭,更有傳統性別差異價值觀,教育兒子和女兒的方式會有不同,一般會希望兒子長大當領導,女兒選擇教師、翻譯等職業;而只有一個女兒的家庭,偏向於使用更多男性價值觀去教育女兒,比如他們也希望女兒長大當領導,管理他人。”

在歐美國家,女權思想已興起多年,我國則剛剛興起。可是由於獨生子女政策加快了女孩思想“男性化”的過程,使得發展有些過快了,難免帶來“過猶不及”的困擾,使一些女性比男性更“男性化”。

此外,女孩“男性化”後還將面對進化心理特徵與社會現實的衝突。張雷表示,這涉及進化心理學的內容,人類從遠古以來億萬年的基因沉澱,使得某些心理特徵不會隨着

社會環境、文化而改變,比如擇偶心理。即便是在當今社會,男性最終選擇的配偶也往往更符合傳統觀念對女性的要求:温柔、細膩、忠實與柔美。

其實,不僅是男性,女性在擇偶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進化心理的影響。“在遠古狩獵、採集生存模式下,男性只有足夠強壯,才能獵到野獸。當代,純粹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已經很少,強壯與否似乎不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女性擇偶時同等條件下依然青睞強壯的男人,這也是基因沉澱的結果。”張雷説。

雖然進化心理難以改變,但是“男性化”的女孩也並非一定婚戀坎坷。張枚枚表示,女性的理想狀態是既有適應社會的新優點,又保持傳統女性的優點。在這個女性打破過去依附的社會內容,重建新的社會性別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需要女性有一定成熟度,才能同時擁有男性特徵“剛”的一面和傳統女性“柔”的一面,並知道何時該“剛”,何時該“柔”。

她介紹,對整個羣體而言,女性社會性別的改變還處於過渡期,需要很長時間。目前有些“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極端現象,正説明這種無序狀態。世界各國都面臨這種無序狀態,只是有些國家起步較早,進入有序狀態也會早些。

大腦覺得“我是女孩”

目前,越來越多的父母用同樣的方式教育男孩和女孩,不刻意灌輸傳統社會性別內容,長大後男孩和女孩是否會擁有相近的意識?

長期從事生理心理學研究的北大心理系教授沈政表示,生物學的影響從胎兒時期就對男孩、女孩的社會性別意識發揮了作用。在受精卵形成的第一週,胎兒已經決定了性別發展方向。兩三個月時,男胎兒就會產生自身的雄性激素,以對抗母體內的雌激素環境;而女胎兒是不需要的。這就反映從出生前,男孩就有對抗、競爭的潛意識,而女孩比較順其自然。

出生後,激素仍在發揮作用。男孩體內含有比女孩高十多倍的雄性激素,使男孩表現出更高的活力,更願意尋求刺激,更愛冒險。“當然,激素要產生到一定程度、到一定年齡才會起到作用,但是男孩、女孩的大腦差異卻是與生俱來的。”

沈政向記者解釋了構成男孩、女孩大腦差異的灰質和白質。近代醫學通過核磁共振精確地計算出灰、白質的容積,發現男孩灰質較發達,每立方毫米神經細胞數更多;而女孩白質,尤其是腦結構間,如大腦小腦間、左腦右腦間等距離較大的神經纖維更發達。

沈政告訴記者,這就形成了男女大腦差異的生物學基礎,使得男性更適合專業性工作,善於思考;而女性擅長把握信息,腦各部能前後左右快速統一,輕易感知周圍環境,尤其是所接觸者的情感、行為變化,富有同情心,為他人着想,情感豐富、變化大,也難免有點敏感,在這些方面男性就比較遲鈍。

這樣的生物學差異,使得女孩即便按照男孩培養,也往往體現出一些傳統女性特質。不過,沈政強調,教育中不能忽視男孩、女孩生物學的差異,但也不能過分強調它,把其看成是唯一決定因素,這樣會造成社會刻板性別模式,抑制個性發展。

標籤:假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