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職場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

職場1.76W

現如今,説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

就業作為個體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之一,在人的成長階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隨着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的就業問題也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要堅持理性選擇原則,大學生就業期望也要與自身實際水平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學生能夠順利就業,從而滿足個體就業需求,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1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概述

針對目前我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其職業生涯規劃主要是集中在就業還是創業兩個方面。所謂就業主要是指在某些性對穩定的、或者是已經穩定的社會組織、國家組織內部從事一些日常規定性的工作內容,滿足單位的工作要求,從而獲得較為固定、穩定的資金收入,其特點就穩定性強、固定性強。就業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完全就業,這主要是指在已經獲得了在工作單位能夠長期的工作,保持了就業穩定性強等特點[2]。另一種情況是不完全就業,將就業與創業二者有機結合了,大學生在畢業後,先進行了就業然後再進行創業,在就業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很多企業管理的思想和精神,讓後將其運用到實際創業中,為自身創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所謂創業就是綜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結合自身能力和實踐進行自主開展的一項活動,從而獲得高利潤、高回報,同時也承擔了高風險,其特點就是具有創新性和風險性。

2大學生創業選擇低於就業選擇的原因研究

目前導致大學生創業選擇低於就業選擇主要是受到了沉澱成本、風險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等多方面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第一,沉澱成本,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需要完善,勞動力市場還存在較多不足,形成了不可回收的沉澱成本。如果大學生選擇了創業,但是其一旦遭遇失敗,就會將原本的物質或者精神資產轉化成為沉澱成本,由此可見,沉澱成本的出現會使更多大學生偏向於選擇進行就業,尤其是其就業的選擇和自身專業符合的情況下,大學生更加會傾向於進行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進行創業。第二,風險成本,大學生創業與就業選擇都會產生一切風險,這就會出現風險成本,由於風險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因此無形之間一旦發生,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尤其是對於創業而言,創業與風險成本二者緊密相連[3]。大學生創業是無法估計其風險性大小,這就需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風險意識水平,大學生的風險意識越高,其規避風險的能力越高,反之,大學生的風險意識越低,其規避風險的能力越低,由此可見,只有科學的認識創業風險,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第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就是為了完成某項交易而傾其所有,付出全部成本的一種形式,如果交易成本過高,則大學生創業收益就會降低,反之,如果交易成本較低,則大噓聲創業收益就會提高,但在實際創業的過程中,由於大學生缺乏創業經驗,往往會導致交易成本上升,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理想選擇研究

3。1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收益風險研究

完全就業就是一種相對穩定、風險較低的職業選擇,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缺點在於就業者雖然收入較為穩定,但其預期收入將會低於創業者的預期收入,不能再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財富。當大學生實現不完全就業的時候,其在就業的初級階段,其收入就其他員工而言較低,但是收入很穩定,其風險性幾乎為零,而且自身預期收入和實際收入基本是持平的.。但不同的是,大學生在就業初期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創業積累更多的物質財富和人脈關係,因此在創業的過程中,會投入更多的預算和成本[4]。當大學生出於不完全就業的中期,也就是剛開始創業的使其,其收入會出現明顯的波動,風險性也會隨之增加,自身預期收入和實際收入也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和變化,當進入不完全就業的後期時候,也就是創業的持續增長時期,其風險性會降低,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而且自身預期收入會低於實際收入,處於財富不斷積累的時期。不完全就業選擇和創業選擇相比,它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個體所要承擔的風險性遠遠低於實際創業的風險性,最終的財富積累也相差不多,甚至持平,但是不完全就業的財富積累的速度要遠遠慢於創業。不完全就業選擇和完全就業選擇相比,其風險性、實際收入等都會遠遠高於完全就業。

3。2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效用情況研究

所謂效用就是指能夠滿足個體主觀要求的,用來衡量個主觀滿意程度高低的曲線,其影響因素就是預期收入和風險收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單純考慮大學生就業與創業選擇,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大學生對於低風險、低收益的就業和高風險、高收益的創業其個人主觀滿足程度是相同的。

(2)對於追求高收益而拒絕承擔高風險的大學生而言,其效用曲線的K值為正,他們認為高風險必然會帶來高收益[5]。

(3)對於效用曲線呈現凹狀形態的大學生而言,他們認為自己多承擔一些風險,就會多獲得一些收益。

(4)對於風險組合的不同形式而言,大學生的個人偏好成為主要的影響因素[5]。

(5)效用曲線的K值越大説明大學生越抗拒承擔風險,而效用曲線的K值越小,説明大學生能夠承擔相應的風險,沒有反感的情緒。

4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理性選擇的有效策略

大學生創業選擇無論是從難度還是風險都要高於就業選擇,因此大學生只有正確評估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的情況,才會進行創業和就業的選擇。當創業的預期收入高於實際收入的時候,或者就業的實際收入遠遠落後於預期收入的情況下,大學生會進行創業選擇。而對於不喜歡高風險的大學生而言,一般都會保守的選擇就業形勢。當創業的預期收入低於實際收入的時候,或者就業的實際收入遠遠高於預期收入的情況下,創業承擔的風險性較高的時候,大學生都會選擇就業。由此可見,創業相對於就業要承擔更多的風險,而其高收益的部分也包括了對風險進行補償,只有當風險性較低、補償較高的時候,大學生才有可能會選擇進行創業,因此只有對就業與創業進行理性的辨別和研究,才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具體方法如下:

4。1國家提高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扶持力度

國家應該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收入和風險做系統的研究,國家應該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體系,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為大學生步入社會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就業環境。具體表現如下:當大學生剛剛實現了完全就業,但是出於初期階段,他們由於剛進入陌生、嶄新的環境中,其收入就其他員工而言較低,但是收入很穩定,其風險性幾乎為零,而且自身預期收入和實際收入基本是持平的。當大學生出於完全就業的中後期階段,他們工作的熟練程度進一步增強,自身價值進一步得到發揮、能力和認可度也逐步提高,其收入就會隨着自身條件和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其收入也是相對穩定,風險性幾乎為零,而且自身預期收入和實際收入基本是持平的,最後將進入了退休階段,這一時期收入很穩定,風險性為零,自身預期收入和實際收入保持平衡。因此國家應該對大學生創業減税政策、大學生創業貸款資金等,這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其創業的熱情和信心[6]。

4。2學校應該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提供可行性方

案大學生作為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畢業大學生問題,因此高等院校只有將教育與就業二者有機結合,為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提供可行性方案,無論是大學生就業,還是大學生創業,去都會依附於不同的行情或者是企業,這種具有差異性的行業或者企業就會構成多種多樣的風險和收益組合,因此可行性組合就包括了所有的組合形式。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和創業選擇都喜歡低風險、高收益的組合,其次是高風險、高收益組合,再次是高風險、高收益組合,最後是高風險、低收入組合,其中第二種形式和第三種形式和根據大學生個人偏好決定的,因此無論是大學生就業還是創業其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適用性[7]。因此學校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大學生職業規劃這一課程,對當前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和講解,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這樣才能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性擇業觀念,從而降低創業的沉澱成本。

4。3學生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正確選擇就業和創業方式

雖然各行各業都具有不用的風險,但是其收益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進行最優性研究,才能使大學生在積累財富的同時少承擔一些風險。但對每一個大學生而言,其就業與創業的選擇是不同的,只有在滿足自身實際需求的情況下才能選擇最優的職業。在面臨不同的收益和風險情況下,大學生根據自身個人偏好的不同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具體而言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對於追求收益的大學生而言,其會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的創業;對於追求穩定的大學生而言,其會選擇低風險、低收益的就業;對於喜歡穩定但是不滿足實際收益的大學生而言,其會選擇不完全就業,就是先就業後創業,這些選擇都是隨着大學生自身需求和實際情況而變化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8]。由此可見,只有結合大學生自身實際情況,並且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才能實現最優的職業選擇。大學生面臨即將畢業的情況,要考慮自身實際和各方面的因素,從而制定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就業規劃模式,分析自己更適合創業還是更適合就業,不能盲目跟從他人,應該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此同時,大學生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為就業和創業做好相應的準備,這樣當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才能更加輕鬆。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其就業與創業情況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見,解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問題是十分關鍵的,因此需要黨和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大學生自己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幫助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就業與創業的理性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夠緩解我國就業壓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總之,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理性選擇屬於一項漫長而艱鉅的任務,只有積極引導,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從而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從而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2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當前中國一個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年年增加、工作崗位數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大成為大學生揮之不去的困擾。綜合近幾年來學者們的研究發現,他們對於就業難的原因、解決措施大多從個人、國家、社會三個層面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對於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就業難;原因;措施

高校畢業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主力軍,但隨着高等教育進程的加快,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日益凸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牽涉大學生自身和千家萬户的利益,牽涉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年年增加、工作崗位數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眾多剛剛畢業尋求工作機會的大學生倍感困惑。當前大學生就業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排斥就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約束就業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一、關於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研究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隨着1998年大學擴招政策以來,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20xx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20xx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727萬。然而,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大學畢業生約有749萬人,大學畢業人數創歷史最高,堪稱“史上更難就業季”。學者顧豔霞認為,這種快速教育擴張的方式,對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和大學生就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學者趙天武認為,大學生就業現狀主要表現為,“社會需求的變化加劇,供需矛盾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結構總體上存在着不平衡,社會需求有限、大學生擇業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並存。就業難問題的解決逐漸成為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二、關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個人層面郭慶玲認為,部分大學生個人擇業期望值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難。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慢慢改變。學者羅興社認為,大學生就業觀念太陳舊,“精英”人才意識濃厚。學者張朋釗同樣認為,許多大學生就業觀念沒有隨着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而與時俱進。這往往導致他們眼光只盯住工作穩定、待遇好的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國有大企業等單位,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學者王樹巖認為,就業能力不足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學生畢業以後沒有發散性思維和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觀念,他們的社會實踐缺乏職業方向性,注重量的積累而忽視了質的要求。

2、國家層面在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就業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就業難”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有學者認為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就業難的`其中一個原因。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使社會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下降。我國製造業大國的基本國情和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增加,無疑會使原本依靠於中低端產業的勞動力市場需求模式與經濟產業結構增長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場供需不平衡。換言之,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就業難的一大原因。甘長來認為,國家支持性就業政策不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就業措施,但沒有達到理論上的預期效果。政府經濟調控手段的強度和力度不足,出現宏觀調控乏力的問題,從而可能導致“有工作沒人,有人沒工作”矛盾現象的出現。國家缺乏相應的就業指導與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就業機制不健全,導致就業渠道不暢,就業信息不及時、不全面,政府這方面工作的滯後,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有效服務。

3、社會層面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除了個人和國家因素以外,社會因素也有很大的影響。葛超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層次、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等諸多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擴招,重理論輕實踐,概念化的教學方法削弱了培養能力的環節,出現了教育質量下滑的現象。學科和專業設置不能與社會需求接軌,人才培養現狀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科學性,學生得不到學校全面有效的幫助。覃偉麗認為,各單位對於應聘人員的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受傳統社會心理的影響,高學歷成為眾多招聘單位的重要條件之一。在眾多的招聘現場,可以發現很多企業招聘條件中都表示對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優先考慮。唯經驗論與唯學歷論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擴大,對人才的選拔與聘用更加苛刻,門檻的設置成為一些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得其門而不入的重大阻礙。

三、關於提高大學生就業的路徑分析

1、個人層面學者丁永剛認為,大學生應摒棄非科學的就業觀,樹立科學的與市場相適應的就業觀。學者任林認為,大學生必須轉變“天之驕子”的觀念、不盲目追求學歷,轉變唯“大城市”論,合理選擇職業崗位。高等教育大眾化後大學生應將自己從“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員工身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就業競爭力,正確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大學生還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敢於去基層,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農村等基層地方去尋找工作崗位。提高就業能力是新形勢下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破解嚴峻就業形勢的關鍵。王亞娟學者認為,大學生可以通過提高自身包容、感恩、樂觀、韌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個心理資本維度來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學者趙明認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要使大學生自身認識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並加強實踐能力。

大學生要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要將所寫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成為一個具有綜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2、國家層面學者餘東華認為為了解決就業這個民生大事,國家需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製造業大國而不是製造業強國的現實背景下,國家需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並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雙輪驅動”,提升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增加大量就業崗位。國家要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縮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偏差。產業結構的調整從長遠來説對於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起着重要的作用。學者薛曉峯認為國家應該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從宏觀上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政府要在宏觀調控、深化教育體制、完善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等方面要做積極的工作。政府認真做好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規範協調工作,對大學生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監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就業機制,給大學生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國家從政策和資金上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為畢業生提供一個施展的舞台。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毫無疑問這是最穩妥的策略。

3、社會層面學者武佳文認為,高校要從入學時就引導、灌輸學生的就業春歲月知識,從個人成才與社會需求兩方面引導學生就業。在專業方面,加強對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革和調整,適時增設新專業,大力發展優勢專業。高校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重視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高校重視社會資本的積累,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社會渠道,為大學生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黃衞華認為,用人單位要按需擇人,合理宂員,才能滿足用人單位各個層次對人才的要求。現在許多企業都面臨着人員過剩的問題,要想使得企業在今後的發展中能突破創新,就需要企業深化改革,減員增效,建立人才儲備制度,調整人才結構,這樣才能使企業充滿新的生機。企業也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從培養人才入手,建立畢業生實習基地,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簡評

總體上來講,隨着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認識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1)學者們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主要從個人、國家、社會三個方面,具有綜合性和客觀性。(2)學者在研究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時對照國外情況進行比較,使得研究結果更加科學性,研究者有廣闊的學術視野。

2、研究不足

(1)跨學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從教育學來研究,很少從政治、社會、心理等其他學科進行研究,而就業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進行跨學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複,對於問題、原因、對策都有太多相似性,應該拓寬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在原來研究上深入研究。(3)學者在研究時會與國外情況進行比較,但只是研究沒有真正深入瞭解到他們對於問題採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強。

(4)學者研究將普遍現象作為重點,對於特殊情況沒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還需深入,經濟不斷髮展,就業問題亟待解決,只有大學生、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才能走好就業之路。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3

摘 要

目前國家的政策逐步調整,大學仍舊在擴招,導致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逐步增加,就20xx年而言,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27萬人,可想而知,在當前的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多麼的嚴峻。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地完善,各種教育制度也在進行深化改革,但是大學生就業問題仍然是值得關注的熱點,也有不少畢業生走上了創業之路,但是前路迷茫,十分困難。本文就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進行介紹,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對促進大學畢業生及時就業有所幫助。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 創業 對策

1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

1.1 大學生就業現狀

通過對部分學生的走訪調查,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畢業後的出路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對自己畢業後的去向也是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調查顯示,近年來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比較理想,大多數理工科畢業生選擇去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的工作。相比而言,文科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甚理想,選擇就業的畢業生大多通過考試進入政府機關或者事業單位。

就專業而言,目前一些人才緊缺專業,如計算機、通訊電子、土建、機械自動化、醫藥和師範類等畢業生就業率高,畢業生供不應求。而對於長線專業如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較少,畢業生就業比較困難。

從地區來看,北上廣等發達地區人才較為飽和,就業競爭激烈,而中西部地區雖然有較大的用人需求,但是其工作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往往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於是就出現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矛盾,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從院校類別來看,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初次就業率高達85%,部門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較差。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機遇並存。雖然目前的就業形勢嚴峻,但是也不乏機遇,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為增加就業崗位提供了動力,同時政府和企業也在努力擴大就業,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盡力完善就業服務和勞動力市場,充分實現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自動調節勞動力的供需平衡,加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職業培訓計劃和再就業培訓計劃,使得更多的大學生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調節供需矛盾。另外,中國的對外開放格局日益完善,國外先進技術、資本也在不斷湧入,這也為增加工作崗位提供了可能。同時大學畢業生人才資源的開發程度在不斷加深。將大學生安排到基層去工作,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而且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磨練他們的意志,近年來國家推出“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活動,而且未來工作的力度將不斷增大,這成為開發大學生人才資源的重要舉措,也是進行西部大開發的一項措施。

1.2 大學生創業現狀

目前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也選擇了創業,近五年來選擇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上升,20xx年約有21萬大學畢業生選擇了創業。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互聯網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較好的平台,大多創業畢業生選擇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開發app,開網店,做微商等都成為不少學生選擇的職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開餐廳,開甜品店,農業院校的學生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發展種植養殖業。

2 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成因

2.1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經濟下行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就業壓力。近年來經濟危機直接影響到我國實體經濟,加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多家企業倒閉,農民工返鄉。外資企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始裁員,至少開始調整和大幅壓縮招聘進人計劃。這使得本來嚴峻的就業問題“雪上加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態勢,但也出現了結構不平衡等問題,以致帶來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脱節的矛盾。

(2)高校擴招以及課程設置不合理帶來的就業壓力。高校的擴招增加了大學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們的就業預期。許多人認為,上大學可以改變自己的身份,只有找一個好工作才能算實現就業,就業預期的提高,無疑帶來了就業的壓力。如果他們沒上大學,就不會有那樣高的預期,或許更能夠從容地就業。此外,不少學校因教學資源不足,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各學科領域和專業之間很少發生聯繫,致使學生的專業學習普遍過窄,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生就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

(3)大學畢業生的過高期望帶來的就業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説,大學畢業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或者説找不到期望值高的工作,然而畢業生只是擁有高學歷,只有淺薄的課本知識,並沒有豐富的經驗,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踐,或者根本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學習,所以用人單位不會給畢業生支付很高的工資。低工資水平與高期望值的衝突,也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2.2 大學生創業的原因

(1)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府扶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建設了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大學裏開設了創業培訓課程,加強了同學們的創業興趣,還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和無息貸款。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記等方面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給予扶持。通過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積極創業。(2)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通過政府的大力宣傳和自身的學習,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觀念發生了轉變,不少人開始認為自主創業是不錯的選擇,通過自己尋找項目,利用所學知識自己開店當老闆,這一觀念的轉變帶動了一大批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在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也為多個行業注入了年輕的血液,極大地促進了多個行業的發展。

3 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對策

3.1 政府方面

在創業方面,通過財政補貼、税收等減免措施,鼓勵青年大學生創業。採取的主要措施是撥發專項資金用於大學生創業培訓,使得大學生擁有自主創業的能力,對於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貸款和資金上給予照顧,在税收方面也給予減免,同時政府還要加強信息服務行業的發展,信息服務機構的發展和各種諮詢服務機構的設立,增加了大學生的創業計劃的可行性。此外,國家還要大力發展借貸業務向學生創業傾斜,大學生還可利用信用卡借貸來創業。

3.2 企業方面

在就業方面,企業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不能僅僅依靠學歷就判定一個畢業生的能力,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真正瞭解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為單位尋找合適的人才,也要開展相應的工作培訓,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工作的要領,儘早地投入工作,發揮自己的價值。在創業方面,一些成熟的企業要有責任擔當意識,對創業的大學生給予技術上的幫助和指導,對於創業初期可能面臨的困難,企業要勇於幫助大學生渡過難關,業務上加強與大學生創業公司的合作,幫助畢業大學生將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同時企業還應建立自己的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使得有興趣創業的同學可以先通過在創業基地的學習,增長知識,為今後的創業積累經驗。

3.3 高校方面

在新形勢下,為同學們營造創業的氛圍,使得有志於創業的同學能夠在一起學習交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就業創業指導,開展SIYB創業培訓項目,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培訓,給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在課程設置上對創業班的同學要有一定的針對性,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都要涉及,同時對於畢業創業的同學,學校在技術和科研知識方面予以幫助,對於高校自行科研的項目,鼓勵本校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

3.4 大學生自身方面

在就業方面,當代大學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業形勢,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全面冷靜地分析自己和社會,不斷地充實自己,認真把握每次就業機會。不斷提高個人能力和專業素質。只有全面提高個人素質,使自身既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又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

在創業方面,面對創業的千斤重擔,要用正確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心態去積極面對。面對缺乏啟動資金問題,要學會利用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合法爭取穩定的籌集資金、家庭資助、貸款等等。針對缺乏市場經營經驗問題,要培養自身的激情和抱負,在實戰中摒棄“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積累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加強創新能力,大學生創業容易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所以大學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的表象,不顧時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合理借鑑他人經驗,只要努力向正確,方法合理,相信我們就會實現成功就業或創業的。

4 總結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必須盡力解決的問題。通過本文的研究分析,我們瞭解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也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就業存在壓力,創業存在機遇,一定要把握機遇,將壓力化解為動力。相信通過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自身的不斷努力,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很好地解決目前就業創業存在的問題,相信有更多的大學生會找到實現自己價值的道路,發揮自己的能力,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百題問答[Z].20xx.

[2] 辜勝阻,肖鼎光,洪羣聯.完善中國創業政策體系的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xx(1).

[3] 許明,肖強,韋鴻鵬.大學生創業環境現狀與對策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3).

[4] 李巖,田澤.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途徑與對策[J].職業時空,20xx(13).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4

1 引言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辦學宗旨是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專業人才。隨着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推進,國家對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顯著,高職院校的規模和數量也得到快速發展。但由此也給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帶來各種新的問題,學生的就業面臨新的壓力與挑戰,遭遇就業難問題。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就業,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1]。解決好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直接關係到高職院校自身的穩定與發展,同時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有着積極的影響。

2 高職院校就業狀況調查

為深入瞭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措施,通過走訪調研高職院校、回訪用人單位、問卷調查畢業生、查閲就業資料、閲讀分析文獻等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從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兩方面對高職院校的就業狀況進行調查分析。通過調查分析,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主要集中在專業和課程設置、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導致就業能力不足,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和新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順利就業,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很容易導致就業問題的產生。

3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無法適應市場需求 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應與地方產業的需求與發展相適應,而當前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缺乏明確目標,在人才培養上沿用老舊的專業設置,或參照硬搬本科學校的課程體系,已經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和行業的需求;

2)有些高職院校市場導向不明確,尤其是行業辦學的高職院校,與社會需求脱鈎,行政干預過多,往往主觀上去保護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傳統專業,更有甚者因人設專業,有什麼樣的教師就開什麼樣的專業,缺乏市場需求調研;

3)隨着近年來生源數量整體下滑,高職院校為了吸引生源,新開各種熱門專業,新開的專業在師資、教學條件等諸多方面都無法及時跟上專業建設,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企業生產的要求,制約着學生的就業[2]。

目前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不能有效及時地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和適應,這就從源頭上成為制約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

不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發展 高職院校迅速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數量隨着擴招也不斷增加。在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比較熱衷於建設新校區,靠貸款來新建大樓,追求辦學規模,而對高職學校和高職教育的發展與管理研究不夠深入,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建設不夠重視,體現為規模效應,追求以規模求生存、求發展的傾向,偏離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方向。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教育的生命線,沒有高質量的教育,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就無法得到保障,培養出來的人才就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從而影響到高職學生的就業。

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學生身體素質、個人修養、人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各個方面,在高職院校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利用公共課和素質類選修課來進行,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培養體系。高職院校往往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訓練;綜合素質方面則無暇顧及,組織學生進行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實踐和其他社會活動不多,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後,動手能力不強,心理素質不高,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由此更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

學生自身學習動力不足 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層次相對較低,學習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習慣不佳。基礎課學得不紮實,對專業課有的存在畏懼心心理,大多數學生缺乏自信,不能很快適應自己新的方向,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學校的一切都持無所謂的態度,甚至對學校的獎懲、激勵機制也無所謂,自然沒有學習積極性,缺乏學習和上進的動力。由此造成部分學生專業課程成績不理想,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工作中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

4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對策

合理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應繼續加大市場調研的力度,走出去,到企業、同類學校多交流,瞭解社會和市場對專業的需求狀況,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來合理調整專業和課程體系,把辦學規模和專業設置與市場接軌。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其特色,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充分體現重實踐、重技能、重操作的培養理念,與本科院校進行錯位競爭、優勢互補[3]。在專業和課程設置與改革中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修改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在人才培養中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引入行業新技術,從而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

2)有效利用素質類公共課程和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培養;

3)突出專業特色,加強學生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契機,鍛鍊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幫助學生獲得職業技能水平證書,為就業做好準備。

這樣將專業和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使學生真正地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校企合作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高職院校應主動與市場、社會接軌,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為企業培養實用的技能型人才。通過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訂單班培養等形式,加強校企合作,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到教學過程的實施等企業全程參與,深化校企融合度,依託企業行業化勢,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更新教學理念,校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充分發揮企業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學生通過在企業實踐,提前認知行業需求和自身差距,獲取工作經驗,提高職業適應力,使高職學生在畢業後能夠順利就業,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

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正處於教學改革的大環境,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以項目為載體,為學生提供將來就業的模擬環境,進行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和技能,需要教師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師德修養,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和保障。學生的培養質量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應當努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素質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從而提升高職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意識 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高校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不斷扶持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通過出台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進行鼓勵,通過創業增加就業,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創業也是一種就業,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增強就業的緊迫感和競爭意識,積極主動參與就業。加強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樹立新的就業觀,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引導和幫助更多的大學生以創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這樣既可以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也可以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其他學生就業,緩解高職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5 結語

隨着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大,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高職大學生就業正面臨壓力和挑戰,高職教育處於高速發展期,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是社會的強烈需求。高職教育中的關鍵問題是就業問題,就業關係到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和高職教育的改革創新,同時關係到學生在社會中的價值體現,甚至關係到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大膽創新,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改革大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更好地進行職業選擇和規劃。只有重視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積極主動參與和行動起來,才會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為我國的教育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耀明.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調研及其對人才培養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xx(20):84-86.

[2]馮汝忠.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J].文教資料,20xx(17):128-129.

[3]王青.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畢業生就業問題[J].新西部:理論版,20xx(13):125-126.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5

20xx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95萬,比去年多30萬。然而,即使還剩不到兩個月就要離開校園,即使現在是校園招聘會的密集期,但大學應屆畢業生並沒有太焦慮、煩躁和迷茫。據HR反映,省內畢業生太戀家,緊盯着大企業。其實,這都是“慢就業”心態的表現。

對於這批“95後”,他們的擇業觀之所以改變,是因為:家裏沒經濟負擔,也就不急着賺錢養家;個性和自信心增強,故而敢想敢試;注重生活品質,所以更關心工作條件和待遇。這些變化加在一塊兒,讓畢業生面對用人單位有了更多議價權。

事實上,勞動者在職場中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一些法定的福利待遇不能真正得到落實,比如不敢請帶薪假,不敢拒絕加班……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有關部門下發過不少文件,開展過不少行動,效果卻很有限。説到底,在與用人單位的博弈中,如果勞動者缺乏實際的議價權,多少文件和行動都很難改變這樣的局面。

如今,大學生們面對用人單位的底氣,卻讓我們看到了改變這個“生態環境”的希望。正如,當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留鄉就業,城市裏的企業為緩解用工荒就得開出更高的工資;當高校畢業生開始不慌不忙地“挑剔”崗位,入職以後有所不滿也很可能選擇離開,用人單位也需要提升崗位的競爭力才能留住人。

“大企業”意味着相對成熟的企業制度和文化,“本省”意味着探親休假回家更便利,社交等方面的生活成本較低,假如有條件在家門口從容就業,何必捨近求遠?所以“戀家”也算出於理性考量。正因為如此,招聘方想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就得讓崗位擁有比“大企業”、“本省”更吸引人的地方。

大學生擇業普遍地“挑剔”了,用人單位也會普遍地更加為員工們着想,一些暫時看來“過於理想”的勞動者權益相關法規和倡議,才有望步入現實;勞動力市場的生態環境改變了,社會、生活也會隨之改變。

“慢就業”≠不就業

選擇“慢就業”,或因就業形勢的影響,或因青年一代就業觀念的變化。如果是自己選擇,其實並不用過多緊張,但是,也應儘早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才能讓未來的發展之路更加順暢。

就業壓力大,心裏想法多——

“慢就業”成因多,無需過於緊張

“慢就業”與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緊密相連。與70後、80後不同,90後大學生羣體對於生活有更多想法,他們讀書時,往往承載着一個家庭的全部夢想,從小到大,“壓力山大”。如今,他們大學畢業了,願意拿出一段時間自我調整一下,這都是正常的。現在很多畢業生在上學期間沒有做好職業規劃,畢業後,在自我調整中逐步完善職業目標,並無不可。

事實上,現在是大數據時代,新興崗位不斷出現,就業概念也有所變化。沒在“單位”上班的畢業生,很多都是“靈活就業”、自主創業,比如網絡寫手、空間設計師、圖書美編等。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些“靈活就業”、自主創業人員,也是“慢就業”人羣,與許多“穩定”就業人羣相比,他們的收入水平並不低。

增加閲歷,不打無準備之仗——

“慢”更要充電,才能應對挑戰

“錢花了可以再賺,孩子趁着年輕多出去看看,去經歷一些人和事,對於未來的影響可能更積極。”這是很多“95後”家長的想法。

其實,“慢就業”不是一件壞事,如果充分利用這個緩衝期,增長個人見識,培養起正確的“三觀”,有利於在今後的工作中成為贏家。

大學生在校所學技能有限,就業後不要期望馬上就有產出,更重要的是發展潛力。如今,企業急缺的是那些具有自主意識、創新能力強的員工,而這類人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

做好規劃,合理調整預期——

積極面對“慢”,讓未來更順暢

專家表示,對於“慢就業”羣體,人社部門也應給予幫助和引導。在畢業生選擇休息和調整的時間段內,及時提供相應的就業信息和社保支持,讓他們在休息調整的過程中能夠持續關注相關就業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從“慢就業”轉為“難就業”、“不就業”。

另外,家長也要轉變觀念,注重從孩子的自身條件出發,與孩子一起商量選擇合適的工作,“不要過分溺愛孩子,導致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專家表示。

同樣,幫助大學畢業生充分就業,學校方面也責任重大。大學生對於所學專業大概在什麼領域容易就業、收益如何、在崗位上做一些什麼工作等都不清楚。這就需要學校加強引導,通過網站、宣講會或是發放手冊等形式,引導學生理性判斷就業形勢,淡化職場和學校之間的角色轉換。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今後新就業崗位可能會大量集中在新興產業、服務行業、小微企業和基層單位。加強就業指導,引導畢業生合理調整就業期望,顯得尤為迫切。

大學生就業“待定族”:慢就業,還是啃老族?

眼下,隨着社會寬容度越來越高,大學應屆畢業生選擇“間隔年就業”無可厚非,年輕人嘛,他們想得開、見識廣、眼界高、想法也多,利用一段時間去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也不必大驚小怪。畢竟十多年的學海生涯,很多人不僅身心俱疲,且不曾知道生活的樂趣,歇一歇,去調整身心,可以理解。

但是,在這些“慢就業羣體”中,發現他們中通過“慢”中找到就業靈感的人只佔少數,而更多人則是在延遲就業中逐漸陷入迷惘和困頓,“慢就業”處理不好,就成了“新型啃老族”。

據調查,許多人選擇“待業”,基礎就是因為“家裏不缺那點錢”!顯然,絕大多數所謂的“慢就業一族”,其實就是“啃老族”的代名詞,所謂的“釋放個性”“自我意識增強”實質取決於家人的財富。

在美國,很少聽到“啃老”的説法,因為要徵收鉅額的遺產税,通常高達50%,年輕人不可能依靠父母“慢就業”。而在英國等歐洲國家,遺產税税率高達80%,同時又徵收高額的房產税,更不可能出現“不就業、寧做房東”的“啃老族”。

國外大學生剛畢業時也有“間隔年”的情況,尤其是部分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和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畢業生,通常先做一段時間義工或者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與我國當前的“慢就業”現象不同,別人靠的仍然是自己的能力,而在當下中國,“慢就業”人羣中,躲避吃苦、依靠父母是主流。

大學畢業生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已經到了應該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年齡,如果把“慢就業”當作逃避競爭、不敢直面社會壓力的藉口,那就值得警惕了。

就業,慢些無所謂,但是,啃老不可取。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6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自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數量以平均每年60萬~70萬的速度增加。與此同時,近年來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在70%~75%之間的低位徘徊。十八大以來,國家在宏觀經濟導向上有意放緩經濟增長速度,而國際的經濟環境仍然十分複雜嚴峻,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還沒有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根據研究表明GDP增速每降低1%,就會相應減少120萬的就業量。數據顯示,20xx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多達727萬,比20xx年增長28萬,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因此20xx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二、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 產業結構失衡,造成對大學生就業量的有效需求不足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表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關係式較為一致的,工業化的進程就是產業結構的比重優勢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演替的過程,與此同時也是勞動力依次轉移的過程。由“配第―克拉克定理”我們知道: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

凱恩斯認為,一個社會的就業總量取決於有效需求的大小,失業(即“非自願性失業”)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現階段我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服務產品需求大於供給,不過第三產業的發展仍然依靠低成本的製造模式,這種模式還基本處於全球產業鏈的最低端,雖然吸納了大量的農民工就業,但是由於高端知識型服務業發展滯後,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升級緩慢等問題,造成了大學生供給的質量不符合勞動力所要求的質量,也就是“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

(二) 就業歧視問題使得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

勞動經濟學中定義,如果具有相同生產率特徵的勞動力僅僅是因為他們所屬人口羣體不同而受到不同對待,就可以説當前存在勞動力市場歧視。目前,我國就業歧視問題較為嚴重,在勞動就業市場,大部分的.招聘簡章含有就業歧視性條款,這些條款應聘者的年齡、性別、學歷甚至身高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制。這些限制條件加大了大學生在就業中的難度,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進一步加重。

1.性別歧視

所謂大學生就業環節中的性別歧視是指,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畢業生的各環節中,除妨礙正常生產、工作或依法不適合女大學生的工種或崗位外,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女生或提高對女生的錄用標準,而導致女生平等擇業機會的喪失及其他損害的情況。儘管我國《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對禁止性別歧視、保護婦女的平等就業權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女大學生就業當中因為性別問題而與就業單位失之交臂的情況比比皆是。20xx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開展的“北京女大學生就業供求意向”調查顯示:在75家被調查的企業中,有42家(56%)願意招男生,男女都願意招的企業有26家(34.67%),只有3家(4%)願意招女生。可見在人才市場上,廣泛存在女大學生的就業歧視問題,同樣的條件女大學生就業難度要大於男大學生。

2.學歷和院校歧視

學歷歧視問題在我國就業市場上一直存在,並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不結合自身條件一味追求高學歷,造成極大的人才浪費現象。究其原因,在於很多招聘單位看好的並不是人才能否勝任工作任務,而是因為這些高校學歷可以製造出“好看”的人才數據。20xx年4月16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出《關於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特別強調, 凡是教育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要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佈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招聘信息,嚴禁發佈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户籍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佈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可見,就業歧視問題亟待解決,刻不容緩。

(三) 大學生自身缺乏競爭力,就業觀念陳舊

當前,高校在學生培養、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問題,造成了現在大學畢業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業競爭力低,在求職中往往被用人單位淘汰。另外,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適當也是限制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據相關方面統計,大學畢業生中,35.4%期望進入黨政機關工作,18.9%期望進入事業單位,13.6期望進入國企,而這三種工作單位對於大學生就業量的需求量僅佔總量的22.3%。期望進入民營企業的大學畢業生僅佔1.3%,但是民企需求量卻佔46%,這種供求關係的不平衡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提高中小企業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積極調整三大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根據國際經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后,是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的轉折點。20xx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xx年我國人均GDP更是達到5432美元,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條件已經具備。20xx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1%,增速與第二產業持平,儘管增加值與第二產業還有距離,不過這改變了過去多年來第三產業增速低於第二產業的情況,可見近年來我國正在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將帶動就業大幅增加,從而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 保障一個公平與公正的就業市場,避免就業歧視

機會均等是社會公正與公平的重要體現,就業歧視行為不僅損害了大學生的權益,而且也挑戰着社會的公平與公正。要保障一個公平與公正的就業市場,首先,應當建立建全的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法規,加強反就業歧視的宣傳力度;其次,在大學生就業培訓中開展反就業歧視課程,增強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反歧視的意識,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最後,針對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各種存在就業歧視性條款的招聘啟示,規範就業市場,杜絕歧視性條款的出現。

(三) 加快高校教育改革進程,樹立大學生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觀

高等學校是大學生成長的平台,是為社會提供優秀人才的基地,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要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風向標。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根據社會的需要開設專業,不斷改革教學形式和內容,才能使高校畢業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適當的盲目開設專業,就會導致高校畢業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在就業市場上處於被動的地位。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7

摘要:大學生作為國家新建設的工程師和新動力來源,曾經是搞學歷,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大學生一直面臨着就業,從業的困擾。教育界和人力資源專家和經濟學專家對大學生就業、從業問題進行了一定研究,本文以本人自己在外實踐的感受、體會,對這些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簡要評析了總體研究現狀,並指出當前亟待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以期為大學生就業、從業提供指導。

關鍵詞:教育 就業 經濟 人才需求。

一.前言:隨着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規模不斷上升,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金融危機以後,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更加凸顯。20xx年的這個暑假期間,利用這次社會實踐。本人在長沙,湘潭等地找工作,最後在一個飯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並且在哪裏工作了一個月。在此期間,深刻的感受到了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從業問題十分嚴峻。如何找工作,如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在自己工作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這些問題都困擾着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本文我就着重我國的教育,經濟,社會硬件以及大學生就業觀念、心理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二.正文

(一)、我國教育體制中的缺陷對就業、從業問題的影響

由於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人學校的迅速擴張,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連續快速增長,給就業形勢帶來極大壓力,使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中國就業市場呈現出一種矛盾現象。如:1995年,陳昌貴在《關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非經濟學思考》中提出:“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將會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業”;張桂春在《關注“教育性失業”問題的新視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業現象是教育產品出於買方市場下的典型產物”;楊立安認為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是相互聯繫的,與教育過度相伴生的是知識失業(楊立安,淺析我國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問題[A],江漢石油學院學報,);董志強和宋奇成認為知識失業在發展中國家成為一種持續的社會特徵,他們都承認知識失業是由於勞動力市場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強,宋奇成,知識失業:事實、成因與治理[J],改革與理論,)

(二)、我國經濟需求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城鄉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增大,這種情況也直接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雖然國家和各省近年來出台了一些就業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執行起來比較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還沒有與全社會的就業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很好的銜接。

楊雲彥和陳金永認為在理論上,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不斷隆冬將會使勞動力市場趨於均衡,但實際情況是由於非市場因素的普遍存在,勞動力流動往往很難達到市場均衡。(楊雲彥,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A],中國社會科學,)

瞿振元和謝維和在《20xx-2002年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預測》中對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進行了分類:①結構性失業;②摩擦性失業;③體制性失業。其中摩擦性失業就是由於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體制性失業是由於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結構性失業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脱軌引起的。

(三)我國社會體制硬件不健全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還不能適應就業工作的需求,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之間貫通不夠,信息共享程度低。畢業生就業和用人單位選人都存在“雙高”現象。

(四)我國大學生就業觀念以及就業心理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1.學生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xx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xx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

2.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3.大多學生未能正確認識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每一位畢業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樣才能實現這種願望,這就需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不少畢業生更多地考慮“我想從事什麼職業”、“我願意幹什麼工作”,而很少了解社會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幹什麼”的眼光全面地審視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擇業期望值過高的誤區。

三.研究的不足與發展趨勢

(一)、研究的不足

縱觀國內外的關於教育與就業關係的研究,大多數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對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對於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專科教育的研究較少。

在從教育的角度研究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時多是把重點放在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上,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各種素質,而對教育如何與社會需求相接軌的研究少。

(二)、研究的趨勢

通過教育改革來改善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有以下幾個趨勢,1,加強對學生個人素質的研究,注重學生通時素質的培養,如大學生必備的四種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2,注重教育與社會的接軌,以需求為導向來培養人才,如校企結合,培養社會需要的專項人才,如大量的高級技工。3,完善各種教育體制,如職業教育,專業技能教育等,各種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於畢業生走向的多元化,這樣就既能幫助畢業生找到工作,又能夠滿足社會對各種專業人才的需求。

四.研究總結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以及對社會各界學者專家的對就業、從業問題的觀點分析,理解。我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權限。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五.參考文獻

1、霍振元等。大學生就業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楊邦勇。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對策研究。福建工程學院學報[N]。20xx

3、史廣政。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程[J]。經濟日報出版社。

4、陳昌貴。《關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非經濟學思考》1995

5、楊立安。(淺析我國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問題[A],江漢石油學院學報,)

6、董志強,宋奇成。(知識失業:事實、成因與治理[J],改革與理論,)

7、楊雲彥,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A],中國社會科學,)

8、瞿振元,謝維和。《20xx-2002年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預測》 9、孫紅永.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xx,(12)196-177 10、孫紅永.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xx,(12)

11、《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作者:楊暉 刊名:長沙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12、範先佐.教育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118-180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8

一、市場機制與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內涵

(1)市場主體的特殊性。有市場,就會有商品的供求。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市場就業主體是高等院校大學畢業生,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綜合素質較高,具有高附加值和良好的可塑性,是一種特殊商品。大學生與培養人才的高校是這個市場的商品供應方,用人單位則是商品需求方,三者共受市場價值規律的制約,相互聯繫和互動,形成供求不斷變化的市場。

(2)競爭的激烈性。大學生就業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每年都有幾百萬大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同時進入社會求職,加之學歷層次差別不大,年齡又相仿,使得市場競爭尤其激烈。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法則。畢業生要想在就業市場中取勝,只能依靠自身的競爭實力,否則就業困難,甚至被淘汰出局。這就迫使商品供應方即高校和大學生迎合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專業知識結構,增強實力,以提高就業競爭力。

(3)就業配置的區域性。大學生就業市場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有形市場主要包括高校獨辦或高校聯合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或各人事局舉辦的就業市場。無論誰舉辦,這些就業市場的用人單位一般是本地區的,所招聘對象也大多是本地區的大學畢業生,區域性較強。在無形市場方面,我國還沒有建立全國性大學生就業信息平台,中央就業部門與各地就業機構、各地就業機構之間關於就業信息的溝通和共享還很欠缺,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配置的區域性,並且區域的失衡性也愈顯突出。

二、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市場機制障礙分析

1.大學生就業市場條塊分割

信息不暢就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十分重視。各省市勞動部門、教育部門、各高校紛紛舉辦大學生招聘,形成大小不一、類型多樣的就業市場。但這些就業市場卻是各自為陣,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流通不暢,信息輻射力和擴散力不強,學校與企業、學生與企業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和協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疲於奔命,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的尋才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號指示作用不強,供求交換難以形成。

2.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環境缺乏支持和保障

市場規範運行,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市場化就業問題的必由之路,但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於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首先,勞動人事及户籍管理等相關制度依然保持舊有傳統。很多地區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外地生源畢業生設置諸多限制條件,畢業生報到程序和落户手續繁瑣,造成畢業生跨省市流動渠道不暢,與畢業生市場化的擇業機制不相適應。其次,大學生就業中介機構缺乏規劃和鼓勵政策。一方面,存在非法中介機構對求職大學生進行欺詐活動,另一方面,政府對其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財税減免力度不大,這對於以盈利為目的的中介機構來説缺乏利益刺激作用,就業服務質量和服務範圍都受到限制。第三,自主創業的`市場環境有待優化。大學生創業是今後大學生就業的新方向,但目前社會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缺乏基本的社會認同和社會支持,創業教育支持不夠,創業文化氛圍不足,大學生自主創業時面臨融資難、高風險、低迴報的窘況,高校畢業生創業之路舉步維艱。

3.大學生專業結構設置與市場需求脱節

高等院校很多專業設置沒有面向市場需求,僅僅是以現有師資力量或傳統產業為依據。隨着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辦學方向和專業設置的調整滯後,導致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不適應。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過於強調統一規劃的培養要求,忽略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提升,限制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影響了大學生的供給與就業機會的有效匹配。

4.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後

就業市場的變化隨着我國高校就業制度的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式由原有的“統招統分”轉變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就業方式的變化必然要求就業觀念隨之轉變,但是現狀卻並不樂觀。大多數畢業生或是對自我評價較高或是對社會現實缺乏瞭解,就業期望值偏高,“高薪”是許多大學生求職的主要考慮因素。在地域選擇上,更多地考慮京、滬、穗等經濟發達的城市,不願到中西部小城市和偏遠貧困地區;在行業選擇上,偏好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不願到中小企業和農村鄉鎮;在職位選擇上,偏向於所謂的“管理崗”、辦公室,不願到基層一線。這種不良的就業心態導致少數部門和職位競爭相當激烈,人為造成就業困難,客觀上阻礙了大學生在更大範圍和更大空間內就業。

三、大學生就業創業市場機制的完善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本質原因是畢業生就業的市場機制還未真正形成併發揮有效作用。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學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只有這四方聯動,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

1.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

(1)做好政策引導,加強宏觀調控。市場自身的盲目性和侷限性,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失衡,這需要政府運用經濟槓桿,對人才資源配置加以引導和調節,對於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大學生,在待遇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人才去工作。政府在進行政策引導時,尤其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政府應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創業的財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會保障政策,擴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貸款規模,逐步緩解和解決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審批手續,營造有利於創業的環境,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導向機制及其各種政策配套措施,激發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動力。

(2)完善法律法規,保護大學生切身利益。政府應該按照市場體制的要求,消除舊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簡化畢業生報到程序和落户手續,加大畢業生擇業在地域上的自由度,消除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區域壁壘。要儘快制定關於畢業生就業市場開設條件、交易規則、大學生就業市場主體行為等方面的法規和政策,明確市場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反對不正當競爭,制止欺詐行為,規範就業市場秩序,明確供求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維護各方合法權益,使大學生就業市場運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均衡鋪平道路。

2.加強社會支持和服務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對畢業生家庭而言,家長應該克服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幫助和鼓勵自己的子女樹立自強自立意識,積極參與競爭,依靠自身實力去找工作,敢於嘗試自主創業。對用人單位而言,要摒棄招聘過程中過分強調工作經驗和藉機壓價的行為,注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和職業發展道路上的可塑造性,利用現在充分的大學畢業生資源,加強人才儲備,給予招聘的畢業生合理報酬;同時,密切與高校的合作,進入校園開設職業指導講座,提供實習崗位等,為高校人才培養貢獻力量。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介而言,要規範自身組織管理,建立自律、誠信的自我監督機制,使自身在推動大學生就業市場健康發展方面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整個社會要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廣泛的社會支持網絡,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

3.改革高校教育管理體制

(1)進行課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學體系。高校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調研,瞭解市場對人才資源的需求狀況,再結合自身師資、特色等資源,找準定位,適時調整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合理減少就業率較低專業的招生規模,適當增設符合社會需求的課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校教學與市場人才需求相吻合,發揮出高校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應有作用。

(2)重視素質拓展,提高就業能力。高校除了要教授給學生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重視對學生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學校應注重營造校園文化活動,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豐富學生就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同時,高校還要與用人單位密切聯繫,建立校外實習就業基地,瞭解企業人才需求,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搭建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交流的平台。

(3)建立就業指導機制,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引導。第一,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培訓。一支職業化、專家化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學校就業職能部門應該予以重視,提高就業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和學院輔導員的素質,以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指點求職技巧、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等。其次,推行職業生涯規劃項目。從認知階段起步,將職業指導貫穿於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對學生進行分類分階段教育,引導學生做好面對將來就業創業挑戰的準備。第三,進一步完善職業指導課程。除了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等一般性的傳授求職擇業方法的課程外,還應結合現階段實際,增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課程,比如KAB、SYB創業實訓課程,推進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系統化。

4.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自我培養

(1)更新擇業觀念,拓展就業空間。大學生要拋棄“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就業身份等級觀念,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騖遠,也不攀比從眾,珍惜就業機會,主動到基層就業,施展自身才華;要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新型就業觀,在實踐中調適,科學地評價自我,科學地定位自我,找準個人期望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科學擇業,積極創業。

(2)增強主動意識,提升綜合能力。大學生在校期間要不斷優化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學精專業知識,並注意學以致用,加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靈活運用;要通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精神,提高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的能力,強化不畏挫折、創新創業的意識,以積極融入社會。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9

論文摘要: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大學生就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高校應針對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學習、借鑑發達國家開展就業指導成熟的理論和經驗,研究、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市場要求,切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的路子,進一步完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

論文關鍵詞:構建 就業指導 體系 探析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迅猛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高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當前,我國雖然逐步建立起“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大學生就業市場機制,但大學生就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目前由於我國人力資源市場機制不完善,與大學生就業問題相關聯的政府、社會、學校、學生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認識不深,自身作用發揮不夠,導致客觀上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現象。

高校畢業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是推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的人力資源,他們能否順利、合理、充分地就業,對於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效益,對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建立適合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已成為亟待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面臨的形勢及現狀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的嚴峻形勢

(二)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分析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主要有以下特徵:第一,注重就業形勢教育,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任務就是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滲透到就業指導工作中,落實到求職道德、擇業標準、成長道路等方面。第二,注重就業政策和就業信息指導。通過相關的政策及信息宣傳.使學生了解國家和有關部門、學校制定的就業政策,幫助學牛消除擇業困惑;向學生及時公佈就業信息.指導學生掌握主動蒐集需求信息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第三,注重就業技巧指導。由於畢業生普遍存在思想準備不足,對各種具體求職擇業方法、技巧缺乏必要的瞭解的問題,通過指導避免一些由於方法不當而帶來的求職擇業障礙。"

從以上特徵可以看出.就業指導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就業指導對象侷限於大學四年級畢業生。缺乏教育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教育的內容比較膚淺,具體表現為講擇業的多,講敬業的少;講成功的多,講失敗的少;講面試技巧的多,講排憂解難的少;泛泛而談的訓導多.個性化、人性化的指導少。總體來説。第一,就業指導目標不明晰,使得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第二,就業指導工作形式單一。內容簡單.缺乏連貫性:第三.就業指導教學力量薄弱,難以適應就業形勢、就業市場的需要。主要體現在:l,對就業指導課重要性的認識及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課程設置有待於調整。2.就業指導教材陳舊,難以滿足大學生擇業、就業的實際需要。3.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財、物配備嚴重不足。4.由於授課教師受到所學專業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在理論研究和教學經驗上比較欠缺,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等等。

二、構建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

(一)從思想上認識大學生就業指導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校的工作是育人,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的要求,是否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絕大部分學生是否能順利就業。這把尺子既是對學生個人的檢驗,更重要的是對學校的檢驗。就業率的高低已成為社會、家長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標誌。因此,我們要從思想上認識就業工作同學校整體工作的關係,擯棄那種學校只要能在現有資源、規模上多招生,並保證學生能如期畢業就行了的思想,擯棄學生就業是政府和社會的事,跟學校無關的思想,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二)大學生渴望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就業指導

當前,高校部分畢業生中存在許多錯誤的觀念和認識:過高的期望值及對於擇業理解不全面有的學生期望值過於理想化,過分注重收益、地域、單位性質;有的學生擇業意識模糊,缺乏明確的擇業目標.面對激烈的擇業競爭感到恐慌和緊張,缺乏自主、目強的信心;還有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職業適合性缺乏應有的瞭解等等。同時就業指導的層次化、體系化、規範化等方面的建設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就業指導的實踐、內容、方式等方面急需加強。因此,在就業指導工作中,要通過多種渠道,幫助畢業生確定恰當的就業期望值,使大學生能夠在正確評價自己的基礎上.積極面對社會的選擇;要加強對畢業生的創業教育.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需要和科技發展潮流的意識.為學生提供全面系統的擇業、面試、溝通、人際關係、工作態度、紀律等方面的教育,並結合學生個體特徵,進行個人事業發展策劃及管理培訓,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就業指導和服務。

三、構建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

(一)建立和完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

就業指導是一個工作體系。它也有自己的理論體系.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在發展心理學、人本心理學理論基礎上完成了從“職業指導”到“生涯輔導”的理論進步。形成了成熟的職業生涯輔導理論.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現代職業指導及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基礎。生涯發展理論認為職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連續性的發展過程.職業選擇不是在面臨就業時才有的單一事件,而是一個發展過程。兇此職業指導工作也應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應貫穿於長期的教育工作中

生涯輔導的目標是促進個體的生涯成熟。即協助個人實際地達到他應該達到的生涯發展階段。因此,學校的生涯指導應貫穿於不同教育階段的始終.承認每個人的才能是有差別的.重要的是在指導過程中發現併發掘個人的潛能,給予個人充分發展的機會,以獨特的方式去發展及表現他的才能。協助個人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與職業環境.考慮比較靈活和彈性的方式,以達到個體的生涯發展目標。"

從以上要求看,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的理論體系和工作體系與之相差甚遠.需要我們在_[作中不斷研究、完善並努力實踐.構建適合社會發展和大學生實際發展需要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做好就業指導工作。

(二)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體系

成立專門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是做到就業指導機構專門化、指導人員職業化、指導工作社會化、服務途徑信息化的組織保證。根據要求高校都成立了以黨政一把手任組長。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和主管教學的副校長任副組長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針對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實際,建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院系就業領導小組”的就業工作體系,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視體現在對機構的設置、人員配備、辦公條件、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的重點支持。建立獨立的就業指導機構.使就業指導人員專業化.由分散的、零碎的指導和服務,提升為完整的系統指導和服務。形成就業指導人員職業化、專家化,只有這樣就業指導才能科學地、規範地發展

(三)建立有針對性、形式多樣的就業服務體系

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是由市場調節來實現的,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功能更大程度地體現在引導和服務。所以提供諮詢,開展就業心理、技術訓練,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問牽線搭橋是高校就業指導部門的主要工作。第一,要為學生提供有關就業信息諮詢服務.充分利用畢業生就業信息專欄,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收集需求信息,及時準確地公佈。第二,和用人單位密切聯繫,推薦畢業生。召開大型畢業生就業招聘會.將各級各類單位請進學校;邀請公司,私、民營企業的老闆或負責人來校與畢業生交流,彼此增加了解;發揮學院全體教職_工的聰明才智,使全體教職工關心畢業生就業工作.擴大畢業生就業空間等等。第三,實施就業心理、就業技巧訓練。引導畢業生及時調整擇業過程中的焦慮與不適心態.明確就業方向,使學生了解求職擇業的準備、求職擇業的基本程序、求職擇業的方法與技巧、如何利用網絡求職、我國現行的就業政策與就業形勢分析以及如何簽定就業協議和就業協議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等.及時解答畢業生的困惑,開展個性化的擇業指導.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做好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業幫助、指導。第四,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服務系列活動。邀請近年在就業和再就業過程中有建樹的我校歷屆畢業生回校談他們就業及創業的體會;邀請有關專家和有經驗的工作人員舉辦就業專題講座積極與有關職能部門聯繫溝通,為畢業生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條件,積極有序地幫助畢業生完成各種資格證書的申報、審核、發放。鼓勵本科畢業生“考研”.鼓勵專科學生“直升本”或成人“專升本”,緩解就業壓力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就業指導活動

(四)建立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研究和開發體系

就業指導工作從內容上看,是一個與高校其它活動相連續的、環環相扣的連鎖循環中的一環。一方面高校的就業指導不能脱離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和專業方向:另一方面,由於就業指導活動的過程體現為一個信息反饋的過程,它所反饋的信息又是高校確定和調整人才培養規格和專業方向。進而提高就業指導活動成效的一個重要依據它需要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對就業市場進行深入的觀察和分析,將觸角向社會縱橫滲透,並注意那些為學校所遺忘、所忽略的空白市場地帶,這樣才能緊貼市場需求變化,隨時把握市場脈搏.使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真正適應社會實際。

總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改革和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系統丁程,不單單是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問題.同樣受經濟發展和社會用人制度改革以及社會市場經濟的發育和成熟,法制的健全和完善等因素的影響,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高校要從長遠發展的高度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密切配合,儘快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以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與時俱進地做好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0

在當前高校不斷擴招,高等教育准入門檻降低的大環境下,就業問題時橫亙在當前高校教育問題與大學生成長成才問題中的重要話題,相比於同期畢業的男大學生,女大學生的就業率多低於男生,對入職單位的滿意度也想對較低,因此,女大學生求職、擇業時間相對較長,就業單位的選擇範圍比男生減少很多。究其根本,影響女大學生順利就業擇業的原因是體現在多方面的,在求職中,女大學生會面臨更多的性別歧視問題,心理壓力問題,從女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和特點來看,對於高校女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環境因素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刻板印象,表示社會認知偏向性和凝固性的,因此,穩固的影響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極易讓人產生偏見。在當前供遠遠大過於求的就業市場上,諸多用人單位帶着對女大學生的刻板印象,在招聘工作中帶有鮮明的性別歧視色彩,使用或明或暗的手段提高女大學生的招聘門檻,同時附加諸多不合理的條件,將很多優秀的女大學生拒之門外。同時,從人力資本投資上來看,女性在職業生涯中所面臨的結婚、生育等必然問題,女大學生生理原因導致的工作效能降低,這些都使得女員工的人力成本及福利成本要遠遠高於男性員工,這些附着在女大學生身上的成本條件,成為了許多企業不願意招收女員工的原因,加之當前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國家強制性政策保護的弱化,勞動政策保障的不完善,成為了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因素。

二、教育環境因素

從教育環境來看,女大學生的學科分配、教育知識結構的不合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匱乏,多成為影響女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女生多就讀於文科專業,而男生則更多於理工科等一些知識技能較強的專業,因此,女生多常見於應聘一些文祕、語言、行政、管理等知識技能及收入相對較低的行業,而進入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女生則相對較少,這本身是受女生知識結構的侷限影響的。在學科設置上,一直較為忽視適應於女性學科的建設,使得女性特長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女性教育缺少特色,並且在教育過程裏,並不看重對學生心理塑造與獨立人格培養,女性優勢無從發揮,女學生的特點與需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三、女大學生自身因素

從自身因素來看,女大學生就業的首要影響因素是生理因素。女性體力上先天弱於男性,不能參與較為繁重的體力工作,大大縮減了女性就業的行業範圍。從心理上,女性更傾向於依賴和從其他途徑得到幫助,而男性在性格上更傾向於與他人交際、表現與征服。在女大學生進入職場不久,便將面臨結婚、妊娠、哺乳、育兒,造成職業生涯的中斷,嚴重影響了女性的職業發展,使得她們由於生理因素,在就業、升遷等問題上遭遇了極大的不公平。在學業上,女大學生更看重於學業成績,而忽視自己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等總是素質的培養。在職業選擇上,女大學生更偏好於穩定性強、舒適度高、挑戰性低的工作,對自身定位過高,不符合自身能力素質實際,攀比心理較強,過分依賴家庭和其他社會關係。綜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來自於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環境與教育體制等多方面問題,因此,思考行之有效的對策緩解女大學生就業壓力,提升女大學生求職技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

(一)法律法規及政策支持。為了遏制就業市場中的性別歧視問題,許多國家設立了完備的法律法規,保障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合法權益,而我們國家在此項問題上號召性政策較多,對於解決勞務市場上出現的歧視女性問題,在實施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國應儘快的完備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追究違法人員的法律責任,加大對歧視行為的'懲罰力度,使用人單位意識到不合理的拒絕女性求職者將要付出成本代價,矯正和干預女性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保護女性平等就業。

(二)社會樹立性別平等就業理念。藉助社會化媒體力量,進行性別平等的就業理念宣傳,打破封建思想糟粕,增加公眾對女性求職者的認可度。就業上的性別平等,並不是指女生也要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而是用人單位在選用人才時,不能帶有刻板成見,輕視女大學生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養,將就業平等不僅僅體現在法律上,還體現在招聘錄用的過程中。用人單位須充分認識到女員工在職場上存在的天然力與競爭優勢,更多吸納女員工入職,使單位男女員工比例協調化,在工作中利用各自優勢互促互進,拓展處理工作中出現問題的思路與解決辦法,促成企業使用利益更大化,也幫助企業創造更為和諧輕鬆的職場環境。

(三)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除了改變外部環境外,強化內因,提高女大學生自身就業心理與綜合技能,才是改善就業狀況的根本。相比於男生,女大學生在某些方面具備明顯優勢。女大學生的課業成績較優,學習能力較強,研究表明,女性有更為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更加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女性在思考問題時更加全面,在處理問題上更加周到細緻,具備更強的感性認識。另外,在工作問題的協調上,女性的親和力更容易推動問題的解決,在社交場合上往往具有較高的人際交往能力。另外,女性還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女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積極鍛鍊自己,克服自卑與恐懼心理,對自己客觀評價,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與才華。因此,端正就業心態,根據自己的性格、專業、氣質與興趣,勇於面對壓力,嚴格要求自身,必定將幫助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打造一片嶄新的天空。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1

摘要:今天,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在面對新的就業形勢下,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幫助大學生轉變觀念,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教育大學生要正確判斷形勢,抓住就業良機;關注國家大局,兼顧個人利益;提高個人實力,廣泛佔有信息。

首先,高學歷不等於高就業能力。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認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實際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體,是個體固定下來概括的心理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其次,認清高等教育是學術性、專業型教育。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型專業教育特點,學術理論更多的是為了應試做準備,缺乏長期實踐的資源與環境,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就業後往往還需要用人單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二次教育或培訓。第三,就業需要的是相關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外在的客觀條件和因素並不是最終決定求助者的職業價值的實質,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將積極的價值觀融入到職業素養,這顯然是相當一部分投機主義者和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畢業生所缺乏的。

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要及時調整就業心態,從長遠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需求出發,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努力使自己具備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結構,提升就業競爭力。

國家應構建完善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健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制,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去,幫助他們調整就業心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多元化擇業、多渠道就業。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把未就業的納入就業見習、技能培訓等就業準備活動之中,對有特殊困難的實行全程就業服務,切實加強政府對大學生就業的宏觀調控力度。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就業觀有着深刻的影響作用。首先,對於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而心理又不成熟的大學生,家庭要給予他們就業心理支持和實際的依靠,讓他們感受到家庭是温暖的港灣。其次,家長要理性對待子女的就業問題,從實際出發,鼓勵他們先就業後擇業。再次,家長增強要對子女的責任意識教育,引導子女增強競爭意識,客服依賴心理,學會自立自強,樹立積極主動的就業觀。

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新時期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的樹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家庭及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協作和共同努力。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對大學生就業觀進行及時的教育及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爭取早日成功就業。

社會環境對個人的思想起着決定性的導向作用,要重視社會環境文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社會各界應主動關心大學生就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生就業的嚮導作用。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加強大學生的職業指導和服務意識,引導大學生根據現實社會經濟環境和就業形勢,科學確立就業方向和目標,制定符合個人實際的就業標準。

高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觀教育主陣地優勢,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協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加強社會實踐鍛鍊,在實際中提高學生自身就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增加就業成功率。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2

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因素影響着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狹隘的人才觀阻止大學畢業生合理流動,減少了他們的就業機會。記者在河北省一些高校採訪時瞭解到,一些地方為了留住人才,不允許肥水流入外人田,對大學畢業生到本地以外的地方就業進行限制,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減少。河北科技大學一名學醫藥的大學畢業生對記者説,他與山東省幾家大型醫藥生產企業聯繫,有兩家企業都願意接收,但因出省指標限制,他無法到山東的藥廠就業,至今仍沒有落實工作單位。一些高校的老師對記者説,一些地方留住人才、招收人才的動機是好的`,但用限制流動的做法不妥當。他們希望政府不應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進行過多限制,而應把精力用到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上。

一些用人單位盲目提高用人門檻,把許多畢業生擋在就業大門之外。河北科技大學一些同學對記者説,一個只有十幾號人的普通日用化工企業,雖然沒有任何境外業務,竟然也要求應聘大學畢業生有六級英語水平。稍微大一點的企業就盲目要求應聘者為碩士研究生。不少同學反映,現在大學畢業生多了,一些企業選人的條件也苛刻了,有的企業甚至不從實際需要出發,盲目招收研究生、博士生為其裝門面。許多大學老師和學生希望,用人單位應從實際需要出發,把真正學有所長的大學畢業生招收到單位來。

除以上兩個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外,一些主觀因素也成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障礙。首先是大學畢業生知識面過窄、實踐能力差,影響了擇業。有着多年指導大學畢業生就業經驗的河北科技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劉成龍對記者説,多數用人單位都希望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後能夠迅速適應工作需要,對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大學畢業生特別歡迎。現在不少大學畢業生存在的問題是知識面比較窄、實踐能力不強,影響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就業期望值過高,使不少大學畢業生錯過了就業機會。大學畢業生希望自己能夠到待遇好、工作環境好的單位就業,這本身無可厚非,但一些大學畢業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對就業抱有過高的期望就有些不切實際了。石家莊鐵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嶽森説,大學畢業生擇業不應盲目提高就業目標,而應以適合自己的工作為標準。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3

【摘 要】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於大學生就業,在強調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從學生個體自身的就業能力上着手,通過社會實踐,努力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就業競爭力

就業,無疑是20xx年最引人注目的關鍵詞之一。據權威部門統計,20xx年大學畢業生達到611萬人,加上近年來未就業的大學生,共有1000多萬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唯一可控的是自己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是指獲得與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專業能力與市場能力兩個部分。專業能力取決於個體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等資產以及個體使用和配置這些資產的方式。市場能力取決於個體向僱主展示這些資產的方式。工作經驗和社會實踐經驗是當前各個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一項條件,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獲得工作經驗和社會實踐經驗,確保順利就業的有效途徑。

1 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認識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的重要載體

社會實踐是一個富有非常廣泛而深刻涵義的概念。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瞭解國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羣眾相結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向羣眾學習,培養鍛鍊才幹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覺悟、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意識,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第一、有利於大學生了解國情、瞭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現代大學生,大多是在書本知識中成長起來的,對我國的國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會的複雜程度,遠不是讀幾本書,聽幾次講座,看幾條新聞就能瞭解的,社會實踐活動則為他們打開一扇窗口。

第二、有利於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身成長產生緊迫感。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較客觀地去重新認識、評價自我,逐漸擺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民羣眾的位置。

第三、有利於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不斷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動手、動腦、動嘴,直接和社會各階層、各部門的人員打交道,培養和鍛鍊實際的工作能力,並且在工作中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識結構,獲取新的知識信息,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2 社會實踐是完善和提升大學生個人素養和知識能力的有效平台

第一、社會實踐有利於提高大學生個人素養,完善個性品質。社會實踐活動現場是考驗大學生修養品性的好環境。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培養他們奮發向上、不斷創造的精神;可以培養他們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可以培養他們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生活態度;可以培養他們迎難而上、拼搏進取的精神風采。在實踐的困難面前,要求大學生們具有一定的犧牲精神和堅強的品質。這種實踐活動多了,大學生會逐漸養成堅韌、頑強的優良品性,養成務實的學習態度和生活作風,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第二、社會實踐是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途徑。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的發展需要,許多高校正在努力探索教學改革,提出了文理交叉,學科交叉,增設選修課等措施。這些措施實施是必要和必須的,但教學改革僅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社會教育,讓大學生到社會,參加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完善知識結構。大學生是要把在校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運用到社會,大學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發現社會需要。另外,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得到課堂得不到第一手材料,在運用知識指導實際的過程中檢驗和昇華課堂知識,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三、社會實踐是健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完善知識結構的重要補充,是大學生成才的心靈保證。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能夠提高行為的自覺性,克服盲目和輕信;能夠提高判斷能力,克服優柔寡斷和草率行事;能夠培養克服困難的堅韌性,克服怯懦和執拗;能夠增強行為的自制力,克服猶豫、懶惰、任性等毛病。在人才競爭的時代,大學生必須適時地進行心理調整,才能形成心胸豁達、意志堅定、性格開朗、情緒穩定、興趣廣泛、個性完善的具有健全心理素質的人,才能立足社會,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四、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社交能力的有效形式。現代社會要求大學生應該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這有利於大學生向社會推銷自己,有利於大學生在社會中建立廣泛而健康的交際網絡,促進個人的成長成才。學會交際和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社會實踐對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促進大學生就業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

3 社會實踐是弘揚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提升團隊意識的主要渠道

社會實踐一般有團隊實踐和個體實踐兩種方式,近年來團隊實踐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對於一個團隊來説,是由多種性格類型、各種專長的人組成的,作為集體中的一份子必須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些人既包括活動的同伴,指導老師,也包括實踐環境中的社會羣眾。面對這些關係,大學生學會怎樣與同學分工合作,怎樣與老師、羣眾相互配合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學會關心和尊重別人。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促進了團隊精神的養成,提升團結協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可能會遇到許多個人與集體、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矛盾和問題,這就要求他們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以集體利益為先,以大局為重,發揚團結協作的風格。通過實踐,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營造和維護良好的合作環境。同時也善於理解和原諒別人,還意識到要加強團隊溝通,利用集體智慧。這些都促進學生團隊意識的養成。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個人共同關注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其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體現,就業競爭力是綜合素質的比拼。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課堂教育的同時,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促進大學生就業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小云,王輝.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

[2] 苟瑞君,王鳳英.淺談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J].兵工高教研究.20xx年第1期.

[3] 王勇強.論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與就業指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xx年第1期.

[4] 張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職業.20xx年第7期.

[5] 徐湧金,高秋豔.試析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年第4期.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4

論文摘 要: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的實際培養效果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脱節,説明只有貫徹就業導向原則,才能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本文結合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情況,提出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設想。

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們應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基礎,設計課程結構體系,確定能力培養目標,最終實現學生就業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創業能力研究

一、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根據課程開發的要求,我們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了《初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企業納税實務》、《會計電算化實務》等課程。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身訂製”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內容,發揮行業、企業專家在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的作用。

(二)實現課程結構模塊化和立體化

按照就業導向原則,我們設計了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職業延展模塊和創業就業模塊課程體系。這種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不僅增強了課程的彈性,而且對職業化的課程進行了優化和補充,有利於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實行雙證融通,技能培養與職業證書相結合

按照會計行業的准入制度要求,我們開設的《基礎會計實務》和《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就與會計證的取得融為一體;《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和《中級會計實務》課程與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師證書的取得融為一體。這種以崗位技能訓練和行業證書培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創新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實用人才

隨着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基於素質、創新等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湧現,形成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亮點。這些教學模式主要有:

1.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就是創造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學生由吸納向創新、創造轉變,由單一知識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

2.自主式教學模式

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相互的有效交流,幫助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

工學交替的模式在專業學習模塊時進行的,將使專業理論的學習更貼近生產實際,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用能力很有好處,並使學生畢業後就能頂崗工作,取消了見習期。

4.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校企緊密結合,以科研部門參與為基礎,促進教育、科研、產業互動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學院教師劉玉祥教授主持研究的“秋紅早蜜”、“秋紅蜜”、“秋紅晚蜜”桃樹系列晚熟、極晚熟新品種和果品安全生產技術,作為我市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5.校企綜合實施“2+1”教學模式 三、創新高職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我國高職課程改革頗受關注,其中課程評價更令人關注。(教高[20xx]16號文件)中就明確提出“加強教學評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由此可見,高職課程評價問題不僅是國際高職課程發展與改革的趨勢,也是我國高職課程自身發展與完善的一個必要條件。

1.高職課程評價的方法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隨着高職課程評價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過程評價為主要內容的形成性評價越來越被人所重視。要堅持以過程評價為主,同時,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依然是課程評價中的常用方法。但是,為了確保課程評價的客觀、公正,提高課程評價的效率,採用客觀測量、實驗設計和統計推論等具有量化功能的方法,對課程實施和課程效果進行評價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按課程準備、課程實施、課程結果三個環節加強過程控制,構建以學校職能部門、學生主體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評價機制。

(4)評價反饋與改進提高相結合。在高職課程評價體系中,評價反饋是課程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也是課程評價必不可少的環節。課程評價的反饋是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結果的全面分析,為今後不斷改進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供依據。

2.高職課程評價的內容

(1)文本評價的內容。文本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其中課程方案內容的評價主要包括課程方案是否完全覆蓋或反映出課程評價目標,應該如何表徵課程方案及課程方案的合法性,而課程方案水平的評價主要指課程方案的創新度、課程方案的契合度即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所制定的課程評價標準能否檢驗課程本身及其各個工作環節的效率,課程評價的結論是否可以為課程控制提供依據,對課程可行性的分析,課程方案的科學性評價、課程方案的影響力評價等。

(2)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以內部教學質量為視角,從課程的開發、決策、設計等開始介入到課程評價。包括對課程開發、課程決策、以及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所涉及的因素進行評價,它是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

(3)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效果的評價應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掌握的程度、應用的能力等方面)、教師的教學角度(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安排、教學成果等方面)以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表現(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等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吳亞萍.高職院校雙證融通課程評價的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xx(9)

[2]蔡其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 教育探索,20xx,(06)

[3]葛振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M].20xx(3)

[4]鄧澤民.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xx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5

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代大學生除了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娛樂休閒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習慣於在網絡上尋找就業機會有相關畢業生求職就業調查數據表明,有六成以上的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求職,網絡招聘市場也順應人才市場要求而隨之嶄露頭角網絡招聘指的是用人單位通過相關網絡平台搭建人才招聘網站機構,求職者只需要通過信息搜索工具即可以瞭解相關招聘信息這種招聘方式具有信息傳播快、信息量大的特點,能夠快速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提供所需信息,給雙方帶去便利但與此同時,網絡招聘信息氾濫,相關法規不夠完善也是其發展的主要障礙。

一、網絡招聘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一)提供了大量的崗位招聘信息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信息傳播的途徑變得越來越廣泛,用人單位只需將自己的招聘信息通過網絡平台進行發佈即可,這些招聘信息能夠迅速地傳播到大學生中間而大學生想要求職,也可以通過網絡平台發佈個人簡歷,供用人單位進行篩選網絡平台上所發佈的信息數量往往較多,學生與用人單位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提供,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

(二)搭建了相對公平的求職平台

我國人才招聘市場在管理方面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市場混亂、關係户夾雜已經成了普遍現象,這些都導致了我國大學生的求職困難而在網絡招聘中,用人單位與求職者之間直接接觸與交流的機會較少,互相之間的選擇也是依靠雙方的信息來進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缺乏公正性現象的產生,維護了人才招聘平台的公平性。

(三)提高了求職目標定位的準確度

人才招聘市場多以現場招聘為主,招聘單位與企業十分繁雜,有些甚至需要進行收費學生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就要不停地奔波,這樣就容易造成其在求職時浪費時間又難以找到工作網絡招聘則相對較為便利,學生只需要在網絡上瀏覽經過平台分類的崗位,就能夠快速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這樣不僅能夠節省求職時間,還可以提高學生求職目標定位的準確性。

(四)難以保障相關求職信息的安全性

網絡招聘至今還處於發展階段,相關的規範制度還沒有建立完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網絡招聘信息存在虛假的部分,如一些招聘公司為了吸引人才而虛報薪資等,包括一些大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職位也會在個人簡歷中填寫過高的學歷等等這些虛假的行為很容易造成雙方的信任度下降此外,還有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網站攻擊等途徑獲取大學生的基本信息進行非法交易,由於沒有法律保障也容易造成大學生蒙受損失。

(五)缺乏必要的雙方溝通與交流過程

網絡招聘的招聘過程大多在網上進行,用人單位通過對大學生在網站投遞的簡歷進行信息收取,這樣一來就減少了用人單位與大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大學生也只能夠在線下被動地等待用人單位的消息,兩者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互動,無論是對求職者還是用人單位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網絡招聘時代大學生就業對策

(一)完善個人簡歷信息

學生在進行簡歷撰寫時,除了要填入姓名、性別、年齡、學歷、工作經驗等信息之外,還要寫上求職意向以及對自己的簡短介紹,讓用人單位能夠全面對學生基本信息以及職位的需求有一個大致瞭解,同時還要讓用人單位從簡歷中找尋出自身的特長所在,為今後的求職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有目的性投遞簡歷

當下的大學生正處於就業迷茫期,對於自身未來的目標並不明確,自目地將簡歷投遞到不同的公司和企業,導致求職的失敗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大學生就必須正視自身能力與水平,在網絡求職過程中仔細考察職業崗位的實際信息,閲讀和了解招聘單位的崗位簡介和崗位需求,結合自身專業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再進行簡歷的投遞,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的迷茫性,也能夠大大增加其就業機會。

(三)定時更新個人簡歷

對於網絡人才招聘平台來説,簡歷的默認排序是以更新時間的先後為準進行的,修改過的簡歷也將會被系統默認為新簡歷並被推送到前列,用人單位在尋找所需人才時也習慣於在置頂頁面進行尋找因此,大學生在網上進行簡歷投遞時一定要定時更新自身的.求職簡歷,讓用人單位能夠更為容易地關注到自己的簡歷信息,從而為自己的求職提供更大的機會。

(四)註銷無效簡歷信息

很多大學生在網絡上投遞自己簡歷,應聘成功後就對簡歷不再過問,認為沒有用處但這對用人單位來説仍然是一份有效的文件,很多招聘單位都會通過網絡搜索簡歷並與求職者聯繫,這樣一來難免會對雙方造成困擾,因而,大學生在求職成功後應當及時刪除或撤下自己的求職簡歷,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五)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網絡技術的發展讓信息的獲取渠道變得越來越廣,而網絡信息的泛濫也是當代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一大難題有很多不法分子會將求職者的信息販賣給其他公司,或者在網絡上發佈虛假信息騙取求職者的信任,繼而進行詐騙因此,大學生在網絡求職過程中要格外注意網絡招聘信息,保護自身隱私安全,避免上當受騙。

三、結語

總之,網絡招聘的方式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正以高效率的信息更新速度、豐富的招聘信息量等招聘優勢獲得越來越多大學生以及求職者的關注但與此同時,大學生也要注意加強對網絡招聘信息的敏感度,做到完善個人簡歷信息,有目的性投遞簡歷,在時刻更新簡歷信息的同時注意保護自身信息隱私安全,以此提高自身求職機會,加快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