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閲讀

中學教育隨筆(通用15篇)

閲讀4.34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學教育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教育隨筆(通用15篇)

中學教育隨筆1

那天雖然是個陽光明媚的週末,但我過得並不像天氣那樣舒適。因為我心裏一直裝着一件事情,是關於學生染髮的事情。我已經在班級裏多次宣傳,如果同學有染髮或燙髮的行為,將一律取消該同學評優評先資格。可是,想想班裏依然有學生違犯,我心裏非常惱火。

週五的那一幕還浮現在眼前,在我匆忙趕往上課的.途中看到我們班的羅凱同學染了頭髮,不知是我太疏忽沒有注意到他染髮,還是當天他剛染的頭髮。看到他染髮的情景,我當時氣憤萬分,幾個快步上去用手拍了他的肩膀。他急忙轉身,我馬上很氣憤地指責他:“你怎麼染髮了,不是跟你們説了,現在做學生期間不允許染髮嗎?你必須儘快染回來!”看到我氣沖沖的樣子,他馬上大聲反駁道:“我沒有染髮。”明明染了還不承認。我氣憤得幾乎失去理智,於是我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如果不想評優,就別染回來。”説完我就匆匆忙忙地去上課了。當我上完課回到辦公室,回想起這件事,有些後悔。當初是自己太沖動了,不應該在大庭廣眾之下就指責他,他一定受到了我言語的傷害。可是等我想再找他談談的時候,已經放學了。我想,只有等到下週晚自習了,就這樣,那個週末我在反思糾結中度過。

週日晚自習前,我匆匆地趕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到辦公室來談心。我很温和地問他:“知道我為什麼找你來嗎?”他卻一臉不滿地回答:“知道,老師,可是我沒有染頭髮。”我看他有些發抖,也許緊張,也許因為穿得少。於是,我摸摸他的手,很涼。就問他怎麼穿這麼少?“今天剛從家裏來就穿這麼多衣服。

中學教育隨筆2

對於任何人來説,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都要感到一些陌生、無助,那麼,我們想想一個孩子又會怎樣呢?答案只有一個:哭——孩子特有的能力。當他們無助、無奈、沒有人可依靠、沒有安全感時,他們必然會顯現出特別焦慮、煩惱直至放聲痛哭。

綜上所述,新入園孩子的哭鬧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那麼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唯一的願望就是讓他們儘量縮短哭鬧時間,以儘快進行正常活動。目前,問題已經很清楚了,即如何讓新入園幼兒不哭鬧或者少哭鬧。那麼,我想只要做好以下四點,問題就簡單許多了:

首先,整體環境。當幼兒進入到某一個活動室時,需要有一個非常舒服的.視覺衝擊,包括室內環境和三位老師的表現以及小朋友們的情緒等。幼兒進入活動室看到比較舒適的環境在心裏會放鬆些,加上老師們熱情接待(面帶微笑),和藹的語氣,再有小朋友們的開心、放鬆等表情無疑都會給幼兒帶來一些寬鬆的氛圍,為新生入園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每個人心中在每個時期都會有崇拜者和信服者。作為幼兒就更不例外了,甚至他們會出現多個崇拜者。因此,我們要想風調雨順、一呼百應,必須要成為孩子們的信服者包括:

一、對他們進行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二、講一些他們所感興趣的故事或者做一些能夠吸引他們的動作等;三、帶領老孩字表演一些律動、英文數來寶等。

再次是從培養幼兒角度出發。主要是培養幼兒的自信心。當其在課堂上看到別的幼兒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在生活上各項事宜都不知所措時,無疑會有些自卑。這時就需要我們用敏鋭的眼神去發現他們,同時對其加以關注。

最後一點是食品的安撫。“民以食為天”,絕大多數幼兒都是比較喜歡吃的,那麼我們教師為什麼不能利用孩子們的這一弱點來改變他們的某些行為呢?

中學教育隨筆3

最近經常會看到不少家長,給還在上國中的孩子買手機,説是便於孩子與家長聯繫,於是學生也就堂而皇之的將手機帶入宿舍、帶入校園。

國中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到底合不合適呢?

我們不妨到學生中去做一調查。國中生帶手機到底是幹啥的?在日常的工作中,發現國中學生帶手機,真正用於與家長、親朋好友電話聯繫事的其實並不多,國中學生在學校主要任務是學習,日常並沒有多少事需要去聯繫。即使有什麼事情需要聯繫,校園、宿舍有公用電話,可見學生帶手機進校園説是“聯繫事、溝通感情”,似乎不是主要的。那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到底幹什麼的呢?在和學生交流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無非為了一個字“玩”,用手機玩遊戲、上網聊天、聽歌曲、互發曖昧信息、觀看不健康視屏等等。如此種種,不少學生自從帶手機進校園後,學習不專心,成績下降。可見,國中生帶手機危害不小。其實,手機的電磁輻射對學生危害也很大,國中學生正處在身體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要盡力避免不必要的.電磁輻射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由此看來,在校學習的國中學生應向手機説不,不帶手機進校園,不玩手機,專心學習,健康成長。

國中生朋友,確實想要一手機怎麼辦呢?

好辦,等你考上大學,讓你的父母給你買個好的,不就行啦嗎?

你説呢?

中學教育隨筆4

學校最後一塊寫粉筆字的黑板終於換掉了。現在上課,都用白板了。水筆書寫,經常下課時手上紅一塊紫一塊的……鳥槍換炮,對一些教師來説,還真有點不適應……以後形容教師生涯,可能不適宜再用什麼“三尺講台,一支粉筆……”之類的説辭了。是的,別説粉筆,連講台將來被撤掉也未可知。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十年前開博客,到今天算是抱殘守缺,還在勉力支撐,但大多數人都不玩了。飛信早已銷聲匿跡,連微博都落伍了,現在好一個微信,誰知明天還有什麼……

在眾人的極力攛掇下,硬着頭皮開了微信,但基本不發,只是看看。微信很熱鬧,更新得也太快了。每天資訊不少,夾帶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了人們的視線。説到看微信,還真的漲了不少見識。眼見着數字化教學鋪天蓋地而來,一付將要席捲祖國大地的態勢,我這個上課連PPT都很少用的老師,怕是趕不上趟了……

趕不上潮流就要被淘汰。這是誰説的?好像大家都這麼説着。看到一些微信鏈接分享,更是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連一年級國小生上課都用平板了,你還在這裏抓學生帶手機到學校!老土了。惶惑之餘,有點擔心小孩子的視力。説教學的革命啊,傳統的課堂會消失嗎?因為網絡已經足夠發達了。不需要進學校也能享受到任何優質的教學資源。學校的.圍牆將不復存在?有朋友説了,過去是每天早晨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的到來,現在是打開電腦屏幕,關注着即將開始的直播課堂。全國各地的師生,可以同時一起上課。

真的很好!

我只關心我何時下崗?

我所有的研究都基於課堂、教室。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基於我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朝夕相處。我無法想象一個只有圖像、視頻的教育活動,我無法享受網絡、快節奏、缺少人際交流的高科技教育盛宴。如果我連自己的學生都是虛擬的,我們只能通過冰冷的屏幕看見彼此,我甚至無法挽住我學生的手,在他們困苦的時候給他們一個擁抱,我還怎麼走進他們的心靈?教育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還是教育嗎?

我不怕被淘汰。我堅信有些東西是永遠不能被網絡和數字化替代的,這就是教室為什麼還會存在的理由。

我堅信,教師,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可以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的人,他應該來到學生中間,而不是輕點鼠標,一切搞定。

我堅信,一個普通教師的語言魅力和激情表達,勝過任何一個精心剪輯的名師講課視頻。

我堅信,哪怕是略顯笨拙的板書,也好過電腦裏最精美的字體。

我堅信,教師堅毅而温暖的目光是無法通過數字傳遞的。

我堅信,一定是在一間教室,面對着一個個靈動的個體,才會有妙語如珠,信手拈來的美妙。

每一節都有不同的精彩,因為學生變了,時空變了,心情變了。這才是課堂的魅力所在!

我堅信,最好的教育是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

現在就説拆掉學校的圍牆,為時過早,甚至永遠不可能。正如很多年以前有人預言電子錶將取代機械手錶沒有實現一樣,那麼,電子書是不是會取代紙質書籍?或許。但無論科技進步到何種程度,一旦沒有了人,一切都將失去它存在的意義,特別是教育。

好吧,趁着高科技還沒有把學校的圍牆強拆,我夾着書本,去上課。

中學教育隨筆5

曾有一則報道,説有一幢正在裝修的大樓發生了火災,一位七旬的老太太被困在了24層。危急之中,腿腳不靈便的老人竟然爬到了大樓外牆的腳手架上,並且從24層往下爬了7層,最後被消防人員救起。我對老太太敬佩不已,同時不禁聯想到:如果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邀請老太太一起出門,但是要求她只能從窗外沿着腳手架爬下樓,恐怕老太太一定不幹,甚至連爬出窗台的勇氣都沒有。

可見,只要遇到特定的情景,人的潛力是可以大大地被激發的。

同樣,特定的情景也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因此,教育的關鍵在於創設怎樣的特定情景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我們經常發現,孩子在聽説“明天去公園玩”時,會欣喜地一躍而起:孩子在知曉“下週要過元宵節”時,會振臂歡呼。因此,教師不會放棄類似遠足、節日等活動的教育機會。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們會更鐘情於哪些活動情景呢?

首先,富有故事性的情景,比較容易引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中班上學期的課程中有“瞭解自己的家、表達對家的情感、學習有禮貌地與人交往”的要求。有一年中秋節的晚上,我、孩子和家長一起在幼兒園裏玩起了“農民起義”的主題遊戲。

圓月下,一位爺爺講了在很多年前的一箇中秋節發生的“農民起義”的故事。之後我建議大家一起玩”農民起義”。“好!”孩子們揮臂響應。

接着,孩子們便按照爺爺講的故事的情節,玩起了遊戲:首先,結伴——不得超過3人;其次,認讀地圖——“起義”必走的路線;再次,過關卡——應對“官兵”的盤問:最後,看信號“起義”——一切行動聽指揮。

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了遊戲。

瞧,在路過關卡時,小菲拉着夥伴的手驚呼:“啊!我媽媽,官兵!”那邊菲媽已經大喝起來:“站住!哪裏來的?家住哪裏?家裏有誰?”皎潔的月光下,在遊戲所設定的特定情景中,孩子們彼此緊握着手,以“英雄”的姿態大聲地應答着。

哦!那晚,最出神和快樂的是我,因為看見家長、孩子都身臨其境、信以為真地體驗着遊戲帶來的'樂趣。

多年後,當年這羣“勇士”回幼兒園看望我,大家竟然無一例外地都記着那個中秋夜的“農民起義”。

近期,觀摩了一個科學活動,活動目標是探究光、物、影之間近大遠小的關係。同一個教師、同一個教學內容,卻運用了不同的教學情景:第一次用了手電筒照射玩具,第二次用了著名的影子秀“read aII about it”為主線。精湛的技藝、感人的故事,使得探索的環節變成了情感經歷的過程。

在生動的故事情景中,讓孩子經歷事件,體驗情感,感知世界。我相信,這樣的學習,對孩子來説,其作用好比是一次驚險的旅行。因此,努力尋找和捕捉孩子生活中或虛擬或真實的事件並使其情景化,有利於激發孩子潛在的學習熱情。

此外,富有挑戰的競技情景,也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我們一定都很熟悉以下的教學現場:孩子“拉着朋友一起到達終點”和“比比誰先到終點”有情緒反差:孩子“編唱第二段”和“誰編唱的第二段最好玩”有神情反差;孩子“剪一根長長的紙條”和“誰剪的紙條最長”有行為反差……因此,我們的結論是:相比而言,孩子對“比一比”擁有更高的熱情。

中班下學期,孩子們分兩隊在九宮格里玩“五子棋”遊戲。一局下來,女孩隊輸得有些慘。面對男孩的歡欣雀躍,女孩有些垂頭喪氣。

我一躍而起:“我是女的,我加入女隊!”女孩們的眼裏閃爍着希望之光。我讓了男孩隊幾步之後,帶領女孩隊一舉五聯通。“耶!”女孩感受到了勝者的快樂,體驗到了比賽的樂趣,開始開動腦筋琢磨起輸贏的技巧。

儘管創設比賽的遊戲情景比較常見,但我們依然要細膩地感知孩子的發展水平,評估雙方的真實能力,適時地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學習熱情。因為,如果比賽雙方的水平過於懸殊,反而容易使弱的一方喪失學習的願望。

許多年前,朱家雄教授就指出:有效的教學,應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景。所謂學習情景,其實質是在關注孩子的學習特徵之下,探究孩子在怎樣的環境和情感中學習更合適。只有當我們找尋到孩子學習的合適情景,教學的有效性就勝券在握。

所以,我們需要不遺餘力地去靠近孩子……

中學教育隨筆6

某縣教研室舉行中學優質課評選活動,我有幸參與了語文學科的聽評課工作。

課題是蘇教版高一必修三《老王》(另見於人教版八年級必修、鄂教版九年級必修)一文的文本研習。參評教師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展示出豐富的教學經驗、新穎的教學手段和良好的基本素質。自然的教態、生動的語言、個性的設計,把我一次次帶回當年瑰麗的中學殿堂,久違的課堂親切感油然而生。

激動、亢奮後是冷靜的理性思考。我發現,除了視覺聽覺上獲取的極大滿足外,留在腦海中真正實用的東西卻很寥寥。這些參評教師都一如我當年的老師,機械地地搬演着同一部枯燥的話劇。

導入新課、走近作者、自讀課本、整體感知、自主體驗、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程序十分規範,整齊劃一,過程相當完備,無一遺漏;活躍性、動態性、趣味性、藝術性突顯,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動畫等諸多手段令人眼花繚亂,牢牢操縱控制着執教者的雙手和聽眾的大腦;課本、學案、練習冊上清晰可見的作者簡介、背景介紹、正音釋詞等知識又被教師拎出來花樣展示;段落劃分、主題歸納、語言鑑賞、練習處理等步驟均轉化為教師不厭其煩的自問自答;畫説老王、問詢老王、走近老王、評説老王、品味老王、善待老王、懷念老王、關注“老王”,環節繁多,或重複或交叉,弄不清,理還亂;平淡似水而又情豐意藴的優美散文被無情地肢解,靜默能悟的佳句被生硬地提升,貼上了晦澀難解的標籤。

原本應該讓學生輕鬆自主認知人物形象的簡單課題,讓教師們有意或無意地複雜化了,學生被困在老師精心設計的迷宮中,東突西奔,尋找出口。教者疲憊中帶着無奈,學者疲憊中充滿不解。

可不可以運用減法思維,刪繁就簡,讓課堂簡單一些呢?

板書“老王是一個的人”,思考在橫線上填寫什麼修飾語。

或者,抓住“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麼樣了?好些沒有?’‘早埋了。’”如果現在的你是老李,該如何回答?

教學,是教師帶領學生抓住要點,讓複雜無序的事物儘可能變得簡單易行的過程,以達到化難為易,以少勝多,以約馭博、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師之所以被牢牢束縛,學生之所以得不到解放,就是因為在不少的課堂教學中,無效的努力太多,過猶不及,勞而無功。首先,目標定位不準,盲目拓展,往往使得課程本身變得複雜、繁瑣,或尾大不掉,或支離破碎。其次,為迎合評委心理,為適應周全的打分標準,程序繁雜,喧賓奪主,得不償失。再次,誤解新課改要求,翻新作秀,“絕招”迭出,顧此失彼,或照搬照抄,失去個性,或被動模仿,落入窠臼。

著名特級教師張慶先生早在10年前就曾振聾發聵地指出:“堵不住煩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只有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才能解決好語文課堂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問題。

首先,教學目標要化整為零。語文教學的總目標是通過不斷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自能讀書,自能學習”的目的`。因此,我們要根據學情,從整個學段宏觀佈局,確定課堂目標,三維目標固然要考慮,但並不是每一節課都要做到平分秋色。要有的放矢,給學生真真實實留下點東西,並集腋成裘,水到渠成。其次,教師要轉變角色,從“台上”走到“台下”,從“台前”走到“台後”,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協作者。讓學生這個主體在閲讀、理解、分析、爭辯中汲取營養,學會學習。教師的第一要務是運用更大的智慧選準達成目標的突破口,做好指引性設計,綱舉目張。第二是遵循內在認知規律,捕捉靈感,適時撥動,自然教學。第三是恰到好處地簡單收束,適度引領拓展,不必刻意為之,自能“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簡單不等於膚淺,課堂簡單化不等於師生無為化。形式上的簡單化要求,與深入探究的實質要求並不矛盾。課堂簡單化的前提是教師課外更多的腦力投入和課內更強的能力調控。這是教師高能力、高水平的表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教育能夠是而且必須是一種解放。”課堂簡單化其實就是回覆根本,就是解放的教育。或許簡單一些,我們就能更好更快地進入語文教學的最佳境界。

中學教育隨筆7

班主任工作的辛苦自是不必細言的,每一位老師都有很深刻的感受。但是,班主任工作也有它自身的特點,利用好了,其實也就不那麼累人了。

抓好七年級起始工作。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其實,七年級的學生就和自家的孩子一樣,要先幫他養成規矩,以後成長起來就比較順利了。因此首先要讓規章制度為學生的學習鋪路築橋。其實,學生的學習還是很有規律可循的,如果班主任老師能預先把這些問題預見到這些情況,事先制定好班級一日規章制度、班級紀律要求,那麼學生就會有章可循,有目標可奔了。為此,在學生剛入班之初,我總是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課堂學習一日常規、衞生值日製度、座位編排制度、桌凳管理制度、作業收交制度、出勤制度、小組合作學習制度等一一向學生交待清楚,在以後的班級生活中大家只要照章辦事就行了。

培養優良的班風。

班級的風氣決定班級的發展方向,七年級學生剛剛入校,我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正義感、自覺性。我引導學生要有責任感,要嚴格要求自己,要為自己為家庭為班級為祖國而努力。我提出“班興我榮,班衰我恥”,引導學生用班級榮譽引領個人成長。現在的學生比較早熟,遇到同學有了問題,總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願意公開指責別人,為此我經常引導學生“我敢於對壞人壞事做鬥爭”,弘揚正氣、抑制邪氣。班風正了,學生自覺了,班主任自然就輕鬆了。

培養班級管理好幫手。

學生在教室按部就班地學習,班主任不可能隨時隨地跟着他們,他們存在哪些問題,就需要班幹部為班主任提供信息。同時,班幹部就是學生的典範,他們的模範帶頭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一般我會在七年級第一學期及以後的工作中,不斷考察、培養班委幹部,建立班幹部輪流值班制度,用班幹部隨時隨地指導、約束學生行為,歷屆班長就是我的副手,辦事能力越練越強,自身素質越提越高。當然,我還有一個祕密武器—————在我的班級裏,幾乎人人都是班幹部,合作小組小組長、大組長、課代表、衞生組長、班委委員、團員骨幹、三好學生、進步分子,每個人都肩負“要職”都不容懈怠,大家爭當先進,爭做模範。這樣的班級管理起來,可以説“振臂一揮”就可以“一呼百應”,管理力度大卻不用多費力氣。

小組合作初見成效。

進入人民中學後,引進小組合作機制,嚴格按好、中、差分層次組成四人學習小組,四人分擔學習、紀律、衞生、作業組長,各負其責。任課老師對小組的評價按積分制落實在小組評比欄中。週末召開小組生活會,進行階段性總結,揚長避短,以利後戰。每週一班會課班長再進行班級工作終結、制定班級一週努力目標。經過兩個月的試驗,成效很大,學生紀律嚴明、態度端正、成績穩定,;班主任遊刃有餘、輕鬆自如。

中學教育隨筆8

對於幼兒教師來説,一天的鎖事很多,其中一件就屬孩子的進餐問題,這也是大多數家長關心的問題:我家孩子今天吃飯好嗎?但因為現在由於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的進餐習慣都不大好,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甚至許多孩子在進幼兒園以前在家都是大人喂的。一學期下來,我觀察了一下我們班小朋友進餐的習慣:聊天、挑食、傻坐、掉飯……也想方設法用了好多辦法幫助孩愉快進餐,可以説這裏面的“學問”可真不少。

進餐時發生的狀況很多,比如有些孩子比較挑食,如果飯菜不合他的心意,他就開始鬧着不吃飯;有些孩子吃了一半就感覺飽了,開始坐在位子上發呆……進餐這一習慣看似簡單卻也複雜,每個孩子的想法、情況都是不同的,這進需要老師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引導。

我班的張學康就是個不愛吃綠色蔬菜的孩子,只在今天的菜是綠色的,他肯定不吃了,我們也和家長反覆溝通,家長也很擔心但也沒辦法,這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慣,一下子很難糾下過來。但通過一學期老師的耐心引導,花了好多精力終於慢慢改進了孩子的進餐問題:孩子已經從原來的不吃,到慢慢地嘗試吃一點,現在已經能吃完自己碗中的蔬菜。家長看到孩子的轉變,最感激的是老師,因為由於孩子不愛吃蔬菜,已經對孩子的眼睛和皮膚造成的影響。看到孩子有這麼大的變化,不再為孩子的進餐問題擔心了。

我班的小胖妞楊馨語是個看臉色吃飯的孩子,她喜歡吃肉,也不愛吃蔬菜,常常喜歡用各種各樣的理由少吃點蔬菜。遇到這樣的情況,需要老師巧妙地用語言來引導孩子儘量吃完。比如“如果你吃完這些蔬菜,就有你喜歡的肉吃了。”“今天你把碗裏的.蔬菜吃完,晚上就叫你媽媽買你最喜歡吃的雞大腿。”

我班的蔣睿軒小朋友吃飯很慢,幾乎天天最後幾個,但他很喜歡幫老師做事,我常常鼓勵他,如果今天吃得快,就能幫老師做事。

我班進餐中的故事很多,在這裏我就不一一解説,總之,一個小小的進餐問題,也有着大大的學問,這種細微之處就要靠老師的用心發現。作為老師,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就要時刻觀察每一位孩子的一舉一動,去揣摩孩子內心世界的想法。

中學教育隨筆9

《國中課程標準》與傳統語文教學比較,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重視基礎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因此,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應該注重探索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努力把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結合起來,不能把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的唯一,漠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現就國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談談我的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深入教材,挖掘情感

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所謂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描繪的藴涵深意的藝術形象。催人淚下的《背影》、搏擊風浪的《海燕》、生機勃勃的《春》、天人合一的《天上的街市》、稚趣盎然的《社戲》都給人以意境的感染和美景的陶醉。作為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細心地體味情感,深入挖掘意象,這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因為教師是作品的欣賞者也是情感的傳遞者,只有對文學作品進行感悟體驗,並通過自己的情感來領悟作家的情感脈搏,引起情感共鳴,才能把學生引入作家描繪的藝術境界,領略藝術風光,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情感,感悟文章底藴,在審美的娛樂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在《背影》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片段:回憶自己父母一次送行的情景:她(他)是怎樣説的?做了些什麼?神態怎樣?可以看出什麼?當時自己感受到什麼?於是在學生説的過程中對文中情感領悟便水到渠成了。

二、引情入境,激發情趣

教師在挖掘語文情感因素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走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國中語文大多是文學篇章,文學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學生處於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與體會,這些體驗與體會跟作品中的.某種生活相仿或相似時,教師巧妙點撥,引情入境,使他們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説不可的學習興趣。引情入境的方法很多,這裏僅舉幾例。

1、感性入境法。國中學生限於知識與閲歷的因素,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人文地理等方面缺乏瞭解,使之覺得久遠而陌生,難以產生興趣和情感共鳴。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與經驗,用感性的方法使學生對陌生的生活情境產生親近感和熟識感。比如《最後一課》,故事發生在法國,歷史又久遠,學生對人文地理和戰爭背景知道甚少,於是我在課前要求學生蒐集關於普法戰爭以及當代戰爭的文獻資料,進行交流,使學生對普法戰爭的歷史背景有所瞭解,並以當代戰爭帶來的危機和慘況認識戰爭的殘酷性。這樣一來,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失去國土淪為亡國奴的痛苦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共鳴。

2、平移入境法。入選課文的文學作品,雖然大多是時代久遠的名篇佳作,但作品人物形象和地理環境,總能從現實生活的身邊找到相似的形象和環境,讓學生從身邊的人物和環境找到情感共鳴處。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寫的是新疆的一個仙境般湖泊在逐漸消失,學生體會不甚深切。於是我要求學生蒐集身邊的環境污染情況,體現人為破壞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重大災難,學生不僅感悟深切,還產生了保護環境的情感共鳴。

3、直接入境。作品中的大量人物就活生生地活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平時不怎麼關注而已。對於這些作品,教師就可以直接帶領學生走進教材,認識人物,體味情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的年齡與故事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直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思考:

①為什麼其他孩子都能爬上山崖而“我”不行?

② “我”在山崖上的心理活動如何?

③為什麼在父親的指導下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山崖?

討論時學生髮言活躍,只要稍加點撥,就能理解如何化解困難,實現成功的道理,切實地感悟人生。

4、感悟入境法。學習語文,並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課文,對課文的人物環境、情況等具有深入地認識和體味,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從中感悟人生,從作品中學會認識如何對待社會,對待自然,對待自己所以我幾乎在每一篇課文的講授中都要求學生談談學習課文後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啟迪作用。如學習《居里夫人》後,你認為居里夫人哪一點品質對你最有啟發?學生意見很多,但都針對自己的人生實際,入情入境,既啟迪了自己也啟發了別人。

三、歷練語言、美中含情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用語言來雕刻描寫的。幾乎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藴涵真、善、美的情感,給讀者以賞心悦目的美感。作為語文教師也應該具備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因為教師的語言可以從不同程度感染學生的感情,特別是教師的朗讀,可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情感輸入,使他們很快體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師生一同讚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憤、一同愛和恨。文體和內容不同的作品,教師的聲音語調也要做相應的變化。有的作品高,如同浪中行舟,跌宕起伏,有的作品層層深入,漸入高潮,讀時語調要步步上升,如同登台階,有的作品對比鮮明,色彩斑駁,讀時要精心安排。以詩歌為例,繪聲繪色的朗讀對體會詩人的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情感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豐富多彩。不過我們必須高度認識教師對學生情感教育所起的重大作用,因為教師是指路明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理解和體驗作品中的感情,使學生在情感的海洋中獲得啟迪。

中學教育隨筆10

我們託班的年齡小,不適合“你講他聽”這種填鴨式教育。而是喜歡在遊戲中學東西。針對這種現象,在學“認識五官”這節課我跟幼兒做起了遊戲。剛開始我拉着幼兒的手用自己的手掌拍一下幼兒的手掌,喊出五官的名稱,即讓幼兒用手指指着自己的五官。幼兒很感興趣,很快認識了自己的五官。

為了加深他們的印象,我又做起了第二個遊戲:我扮演大灰狼,捉住幼兒就説:“告訴我你的眼睛在哪裏?説錯了我就吃掉你。”有的幼兒指錯了,我就抱住幼兒“啊嗚、啊嗚”地“咬”他的臉,孩子們被我有聲有色的'扮演逗樂了,禁不住興奮的拍起手來,一齊喊:“老師,抱抱我,咬咬我。”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幼兒情緒高漲,並且是發自內心。幸虧我班幼兒人數少,能把每個小朋友抱在懷裏。遊戲結束後,我的嗓子有點疼,身體有點累,可我跟幼兒一樣的高興,因為我感覺這個遊戲不僅加深了幼兒對五官的認識,更加深了幼兒幼兒對老師的感情,讓幼兒享受到了老師象媽媽一樣温暖的懷抱。

中學教育隨筆11

一直以來,中班孩子學習科學中的分類貼標記都是一個難點,而故事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學習形式之一。在故事中孩子們增長了知識發展了智力,並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從而培養了幼兒愛憎分明的情感,學會了許多道理,明白了許多許多禮儀等。在運用故事對幼兒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切的體會到了故事的魅力。為此,我在講述分類貼標記這節課時,自編了一個為本節課服務的故事,使孩子在故事中不知不覺學會了應學的內容,效果很好。

我先以故事形式引出課題,讓故事中的小兔子去解決問題:先按形狀在櫃子外面貼上茶杯、毛巾和牙刷的標記,然後再按顏色在櫃子外面貼上紅顏色、黃顏色和綠顏色的標記,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貼標記的目的',學會了貼標記的方法,知道了怎麼貼標記。然後我又讓孩子在故事中加以練習,孩子們很快學會了所教的內容,最後我又用給玩具按顏色、形狀分類加以驗證,避免了教師枯燥乏味的説教和講解示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學教育隨筆12

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最有效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在美術教學中,我嘗試探索合作活動教學,採取參與、互動、交流的形式。

在講授《校園彩色紙雕的設計與製作》這一課之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反覆研讀教材,組織學生收集資料,準備相關的製作材料和工具,選擇雕塑作品的圖片,精心製作課件等。教學的設計理念是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方面,培養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合作互動學習,強調情感體驗,關注學習過程。通過藝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

為了提高學生的製作熱情,幫助他們構思自己的造型,我播放了各種紙製雕塑的幻燈片。學生們被這些奇怪的紙形狀吸引住了。“這些真的是紙做的嗎?精彩!”“同學們,今天我們使用現有的材料,繪圖紙、彩色紙、吹塑紙等。為我們美麗的校園設計製作一座雕塑,為美化校園做一份貢獻。”我及時引入了主題,同學們躍躍欲試,製作的慾望非常強烈。

學生們迅速分成幾個小組,熱烈討論,提出建議,熱情高漲。很快,學生們就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有的同學甚至還畫了草圖。一切都在按照我的教學理念進行。我開始巡視,觀察學生的製作進度。第一組學生設計了一個具有獨特螺旋形狀的現代雕塑,方法是將紙捲成棒狀,然後拼接起來。我及時給予了肯定。第二組的.學生用彩色紙板做了一個大長方體,然後用小金字塔把它粘在周圍。造型獨特,構思新穎,富有創意。第三組是用吹塑紙剪成六邊形的小雕塑,邊上剪小孔,互相插入,拼接成風車形狀。啊,這個想法太巧妙了,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及時表揚了他們,並請提出想法的同學談談他的想法。他説,“我的靈感來自童年的玩具遊戲。”同學們聽完都哈哈大笑,甚至有同學説:“我4組,5組我去後面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一個人坐在座位上,沒有和同學組成合作小組。我趕緊走過去,和藹地問:“你怎麼了?你為什麼不和你的同學在一起?”他低聲説,“我自己能行。“哦,我的上帝!上課前反覆催我分組作業。他是怎麼做到的?這種情況在別的課上沒有發生,我也沒想到課前會發生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辦?我又耐心地小聲跟他説,你能加入同學嗎?淡人多力量大。但他很固執,一動不動,沒有改變的意思。我又急了,但沒辦法,只能説:“那就繼續吧!“我走開了。在後期的教學中,我參與到學生中,幫助他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觀察他的進步。

下課的時候,所有的同學都不敢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講台上展示,準備推薦一個代表來講解作品的造型特點和創作意圖。只有那個學生還在忙着綠色,額頭滲出點點汗珠。本來打算讓他獨立完成作業,感受一下無力的感覺。按照我的教學計劃,一節課他自己是很難完成任務的。這節課教學的支點是體驗集體合作的力量,體現集體智慧的成果。但是,他沒有親身體驗到合作的快樂,這説明這門課對他來説是失敗的。我該怎麼辦?我靈機一動,和身邊幾個完成作品的同學耳語了幾句。

課快結束了,同學們正興高采烈地講解着自己得意的作品,生怕被其他組打了。那個同學的作品也在展出。我特意請他發言,談談自己的創意。他害羞地説:“課前我有一個別出心裁的想法,想獨立完成給老師同學一個驚喜,但是我一個人根本完成不了一節課。感謝同學的幫助,給了我思路。

下課了,我在反思。這堂課最大的亮點是對課堂突發事件的把握的教學智慧,老師們因勢利導的學與教。課堂教學過程是不確定的、多變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時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現象和問題。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儘量考慮課堂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想好對策;還要善於捕捉和利用課堂上寶貴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教案。我們不應該把教案當成禁錮自己和學生的巢穴。

中學教育隨筆13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發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篩選感興趣的材料。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重視讓學生聯繫社會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通過朗讀作出自己的評價。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

三、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倡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詩歌要求學生多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多誦讀,讓學生在反覆、比較的誦讀實踐中增加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領悟。

五、設計聯想、想象訓練

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中學教育隨筆14

當班主任很多年,開家長會已經不是第一次,但是,像這樣的一場家長會,我還是第一次。

鏡頭一:家長委員會代表發言。會長的謙虛,兩個副會長的熱情,相得益彰。上學期的努力和下學期的計劃,一一陳述。精彩的講話,獲得無限的掌聲。

鏡頭二:家長互發紅包買零食。這次班級進步很大,絕大部分孩子的成績上升明顯。家長們利用微信,將費用傳給會長,買了很多零食犒勞孩子。

鏡頭三:孩子和父母温情擁抱。在“孩子我想對你説”環節,通過擊鼓傳花,很多家長和孩子走到舞台中間,彼此説出自己最想説的話。一句句心裏話,一個個擁抱,瞬間温暖了親情。

鏡頭四:任課教師送來祝福。有的發來視頻,有的打來電話,有的自掏腰包買獎狀。“單科進步獎”、“學科標兵”,獎狀雖小,但是激勵很大。

鏡頭五:小組宣誓鏗鏘有力。“哈佛、牛津、清華、北大,拿下,拿下”,“各科成績,龍飛九天,我都能行,我最棒!”一句句震撼了家長,不由自主地為孩子鼓掌。

鏡頭六:“三好學生”謙虛好學。每位三好學生分析了自己在班級、年級乃至全縣的現狀,指出自己下一步的具體目標和應對策略。“芝麻開花節節高”,向身邊的人學習,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當我在家長羣裏説要開家長會的.時候,很多在外打工的家長隔空吶喊:等我們回去吧!果然,每個家長都到了,座無虛席。有的家長來得很早,針對孩子的狀態,和我交換了意見。有的家長呆得很晚,針對孩子的未來,和我一起制定了計劃。

當我在學生羣裏説要開家長會的時候,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唱歌、舞蹈、宣誓,每一個環節都準備的很充分。他們知道,我不會“告狀”。他們還知道,班主任做的事情會有益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班級的進步,是我開這次家長會的底氣。

孩子的信任,是開這次家長會的堅強後盾。

家長的感謝,是我收到的最美的新春禮物。

中學教育隨筆15

教學兩年,有這樣一種感覺,各班總有幾個學生既不勤奮上進,又不惹事生非,對班級一切活動既不反對抗議,又不踴躍參加;雖然學業平平,卻不名落孫山。一般情況下,既得不到老師的表揚,也得不到老師的批評,是一些容易被老師忽視“遺忘”的學生。

我班的CQ就是這樣一個似乎沒有什麼特色的學生。在和他相處的兩個學年,我似乎沒有特意去留意過他的一舉一動。直到本月的一次大課間,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好象也改變了他自己。那天大課間,由於下課稍微晚了點,學生都及及忙忙的往外擠,我站在講台上,維持着秩序,正好放在飲水機旁邊的拖把倒了,學生光顧着擠,好象沒有注意到橫在地上的掃把。這時,CQ同學擠了過來,告訴大家看着點,別拌倒。然後拿起來了。我被這一幕感動了,大課間結束回教室後,立刻在班級表揚了他,並盡力讚美了他關心集體,為他人着想的好行為。此後,我儘可能的.多關注他,又從幾件小事裏發現他性格中閃光的地方,並及時給予表揚,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發和昇華。漸漸地我發現他好像開始改變了,上課特別認真,作業完成得很好,學習成績也有了提高,這件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開始注重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細心觀察,捕捉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把讚美送給每一個學生,使之發揚光大。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我能行”,“我會成功”。通過這一件事也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老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予讚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氛圍。

多給學生一點讚美,也許他明天的成功就藴藏在我們的讚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