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孩子發呆其實是在學習?

學習6.48K

鋼琴、繪畫、跳舞……越來越多家長不惜重金讓寶寶早早參加各種培訓班。相反,碰到孩子發呆、多動、內向……家長們卻認為只是小問題。日前,在由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分會牽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機構攜手合作的華南地區首家“金寶寶學能發展中心”成立儀式上,該中心負責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指出,目前成人社會的競爭壓力已被過早地延伸到了寶寶的早期發展和教育中。但由於家長缺乏對寶寶學習能力的正確理解和認識,往往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強制孩子學習,結果衍生出很多不利於寶寶成長髮展的錯誤做法。

孩子發呆其實是在學習?

開發寶寶“學能”應向醫生取經

鄒小兵教授指出,造成以上諸多育兒誤區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廣大父母對寶寶未來發展的期望越來越高,但卻缺乏對寶寶學習能力的正確理解和認識,以致強制學習、拔苗助長、人云亦云和盲目從眾等現象比比皆是。

“對孩子的教育並沒有定勢,應該根據其天賦和特性來具體對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對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個體教育,用科學的育兒理念來武裝頭腦,”鄒小兵教授説,“開發寶寶潛能的基礎應該是尊重孩子的個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規則去要求他們。”

鄒小兵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兒童保健專業人員在我國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的明顯缺位。日前,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嬰幼兒保健學組在全國七個城市針對1200多位0~3歲嬰幼兒父母的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父母意識到需要特別培養寶寶的學習能力,但是僅有一成父母意識到從事嬰幼兒健康的專業人員指導的重要性。

而據瞭解,目前國際上關於嬰幼兒早期學能發展其實已經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理論,並有專業醫務人員給予父母指導。但是在國內新晉爸爸媽媽們的“育兒經”,多是從長輩、同事、幼教人員等處諮詢得來的,而很少有人會請教兒童保健專業人員。

誤區一:

孩子發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裏,什麼都沒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發呆,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者是在浪費時間。對此,鄒小兵認為,孩子發呆也是一種學習,儘管可能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但也是處於一種學習狀態中。

鄒小兵介紹説,學習分為“外顯性學習”和“內隱性學習”,前者表現為學習英語課程,學習某項技能等,後者則是一種無意識學習。他還説,其實,在我們覺得什麼都沒想的時候,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因此,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瞭解孩子個性、氣質特色,順其自然,讓他們的天性得以發展,創造適合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

誤區二:

“迷信”智力測試

圓圓快3歲了,在説話、運動、背兒歌、數數等許多方面與同齡寶寶比起來,似乎差一些。媽媽很着急,買了好幾本智力測試和智力開發的書來鍛鍊寶寶,後來帶着圓圓去檢查,看看是否有智力問題。結果在測驗時,寶寶的某些能力沒有表現出來,不願意開口發聲、沒能好好爬樓梯;面對着很低的測試分數,媽媽就懊惱不已,不知道是否還要再測試一次。

“智力測驗只能瞭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籤’,那麼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髮展造成傷害。”鄒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後於心理學的發展實際,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長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低,就容易產生放棄心理,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從而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殺了他們在其他能力方面的發展。

孩子的能力系統是多方面的,不應簡單地以一次的測試成績判斷他的智力,也不要因為一兩個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認了孩子的整體能力;相反,應該全面瞭解孩子的綜合能力並根據孩子的個性,採用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標籤:發呆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