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美容 > 服飾

花蘿好還是香雲紗好

服飾1.43W

花蘿和香雲紗都很好。

花蘿好還是香雲紗好1

花蘿是花羅面料。花蘿是一種傳統的中國絲綢織品,它起源於江蘇省常州市花園鎮,是該地區的一種特色文化和產業。花羅面料採用古老的手工織造方法,以蠶絲為原料,以絞紗組織進行織造。這種織法使得花羅面料質地緊密、柔軟、表面平滑、光澤明亮,具有優雅、高貴的特點。

在古代,花羅面料是皇室貴族的專屬服飾,因其華貴典雅而備受青睞。如今,雖然時代變遷,但花羅面料依然保持着其獨特的魅力。它適合用於製作高檔服裝、馬面裙子等,深受消費者喜愛。

花羅面料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要選用優質的`蠶絲作為原料,並將其加工成細如髮絲的絲線。然後,將絲線按照一定的比例絞成絞紗,再通過織布機進行織造。在織造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車速和張力,以保證花羅面料的質量。最後,經過整理、染色等工藝處理後,花羅面料才能呈現出其完美的外觀和質感。

花蘿好還是香雲紗好
  

花蘿祥雲紗的特點是涼爽宜人。輕薄,遇水快乾,不易起皺,充滿骨骼,殺菌驅蟲,對皮膚有保健作用。花蘿祥雲紗是世界紡織品中唯一採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織物,其生產工藝獨特,數量稀少,生產時間長。

最早的祥雲紗只有風鈴草紗。紗紗和羅是一對姐弟,長得很像。都是針孔大小的小孔面料。兩者統稱為紗羅織物。

如何分辨兩姐妹的不同

也就是説要看針孔的大小,小孔是方孔還是花椒孔,紗線是單經單緯交織的方孔平紋織物。在不添加緯紗的情況下,通過再次加捻經紗,使表面形成輕薄的方孔織物。

羅在織造時,加入三根或三根以上奇數緯紗,再將經紗一次加捻,在表面形成小孔。那麼根據是否採用提花技術,又可以分為羅素和華羅兩種。

説白了,如果是3、5、7等奇數緯紗平紋織造,再與經紗加捻,這種面料就是羅。

如果你織一根緯紗,然後捻它,它就是紗線。

這就是祥雲紗、貝爾維爾紗和花蘿祥雲紗的區別。

花蘿好還是香雲紗好2

花蘿是真絲布料。

花蘿被稱為真絲中的愛馬仕,花蘿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中國生產花蘿的歷史悠久,河北藁城台西遺址出土的商代絲織物中就有花蘿的殘片,花蘿是有許多顏色的,其顏色可以通過後期染色而變化,但是很少有把花蘿染成過於花哨的顏色,會影響花蘿本身的質感。

從古代的戰國到秦漢,我們的考古人員都有出土花蘿的一些飾品。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漢朝張騫出使到西方就已經把我們最為華貴的`花蘿給帶了西方,花蘿以輕薄為名,被稱為上帝之物,就此聞名於天下。

花蘿好還是香雲紗好 第2張
  

花羅香雲紗面料的特點

質料特點

經天然植物對織物做染色處理,河涌塘泥覆蓋,不含任何化學助染劑。面料正面呈黑色或褐色,反面較為淺色,具有耐汗、耐曬、耐皺、涼爽、易洗的特性,非常適合濕熱天氣。

工藝特點

香雲紗生產工序繁多,有十幾道之多,印染過程歷時半個月。由於目前現代科技還不能做出香雲紗的手感和各異的花紋,所有工序還必須由手工完成,嚴謹地保留了古老而又富含化學奧妙的製作方式。

真絲面料介紹

根據織物組織、經緯線組合、加工工藝和綢面表現形狀的綢品種劃分15大類。其中除紗、羅、絨不論花部、地部組織外,其他大類均按地部組織為根據。每大類綢面都可具有素(練、漂、染)或花(織、印花)的表現,它是一種相當昂貴的面料。

花蘿好還是香雲紗好3

香雲紗,又名“響雲紗”,本名“莨紗”,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是採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絲綢面料,是世界紡織品中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被紡織界譽為 “軟黃金”。

唐代已有關於薯莨的記載,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時珍都曾記述過薯莨的染色作用。佛山市順德區的養蠶繅絲業有着悠久的歷史,素有“南國絲都”之美譽,完整保存了香雲紗的染整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廣東莨紗已經出口到國外。香雲紗具有多種優點,它清爽柔潤,日曬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強,易洗易幹,色深耐髒,不沾皮膚,輕薄不易起皺,柔軟而富有身骨,經久耐穿,適合炎熱的夏天穿着,受到消費者歡迎,曾遠銷歐美、印度、南洋等地,被海外人士譽為“黑色閃光珍珠”服裝,成為中國絲綢的著名產品。

“香雲紗”俗稱“白坯紗”,又名薯莨紗,經過曬莨後的成品稱“莨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手工製作的植物染色面料,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它製作工藝獨特,數量稀少,加之該面料具有涼爽宜人、易洗快乾、色深耐髒、不沾皮膚、輕薄而不易折皺、柔軟而富有身骨等特點,特別受到沿海地區漁民的青睞。在過去,香雲紗被稱為軟黃金,只有朱門大户人家才能享用。在織造上,它是經線以絞紗織成帶有幾何行小提花的白坯紗,再用廣東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後用珠三角地區特有的富含多種礦物質的河涌淤泥覆蓋,經日曬加工而成。由於穿着走路會“沙沙”作響,所以最初叫“響雲紗”,後人以諧音叫做“香雲紗”。

唐代已有關於薯莨的記載,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時珍都曾記述過薯莨的染色作用。佛山市順德區的養蠶繅絲業有着悠久的歷史,素有“南國絲都”之美譽,這裏完整保存了香雲紗的染整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廣東莨紗已經出口到國外。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南海開始織造土蠶絲平紋織物——綢,經曬莨染整後便是莨綢;清宣統元年(1909年)佛山有曬莨户9家,工人約200名。莨綢主要遠銷歐美、印度、南洋等地。

民國初期,南海首創具有扭眼通花的桑蠶絲織物,小提花者稱“帳紗”,大提花者稱“雲紗”,統稱為“紗”,經曬莨後即為莨紗,其時,南海、順德、廣州等地相繼開設了織造白坯紗和曬莨的工廠,或單獨從事曬莨工藝的曬場,珠三角呈現出莨紗生產的欣欣向榮局面,普遍出現了“織曬賣”“自曬賣”等形式的經營者。

花蘿好還是香雲紗好 第3張
  

“莨紗綢”的生產發展,歷史上的鼎盛期是20世紀20年代,當時主要分佈在珠三角的南海縣西樵和順德縣的倫教,絲織廠多達數千家,多數絲織廠兼作曬莨,有絲織機3萬餘台,曬地500餘場,從事絲織及曬莨的工人達三、四萬人,年產“莨紗綢”200—250萬匹。

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字伯南)主粵期間,力倡建設廣東社會,振興廣東經濟,其中桑、蠶、絲業列為廣東經濟命脈,廣東省政府組織中外專家對全省桑蠶絲業進行實地考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省政府下令在順德大良“十二畝”(地名)設立振興桑蠶絲業總實施區,直轄於廣東省建設廳。總實施區下設六個分區,其中倫教是最重要的一個分區。後經省政府反覆調研舉證,決定在倫教再設立一個“伯南中心模範蠶村”,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國桑蠶絲業的`示範基地。

20世紀40、50年代,香雲紗曾是流行於嶺南的獨特的夏季服裝面料,關於它的起源還有一段故事。話説珠三角漁民用薯莨浸泡漁網時發現漁網變得堅挺耐用,他們將衣服浸泡了薯莨汁後,發現也能像漁網那樣堅挺,加之沾染上的河泥能使衣服發出黑色的光亮,而且衣服越穿越柔軟耐用,因此漁民在浸泡漁網時也開始浸泡自己日常生活的衣服,久而久之這種特殊的地域性紗綢製品就出現了。

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剛停,隨即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人造絲首創問世,售價較真絲低廉得多,歐美各主要用絲國,逐漸以人造絲代替桑蠶土絲生產綢緞,廣東絲綢業受到嚴重打擊,一落千丈,順德倫教亦無一倖免,至1949年,多數曬莨廠已瀕臨破產,佛山市內僅剩50家絲織曬莨廠且處於停工或半停工狀態。

建國初期,政府通過組織生產自救,互助合作、公私合營等方式,對“莨紗綢”生產户、廠進行調整合並,組建新工廠,如佛山市、順德縣相繼成立了獨立的佛山曬莨廠、倫教曬莨廠,不再依附於絲織廠內。

2020年9月18日,國家六部門關於印發《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保護利用絲綢文化遺產,利用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等平台,推動香雲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

標籤:香雲紗 花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