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醫療 > 醫療常識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是團圓的節日嗎

端午節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法定節假日,同時也都知道端午節是來紀念屈原的節日,但是還有有很多人不清楚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因此我們便來了解一下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端午節是團圓的節日嗎?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比賽,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在端午節時受歡迎的食物就是粽子,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而粽子的傳統則來由於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他們不要將屈原吃掉。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是團圓的節日嗎

端午節是團圓的節日嗎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象徵團圓的有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等。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為更好地發掘、傳承和創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在全民戰“疫”中能夠增強社區凝聚力,6月23日,青島市市北區四方街道海嘉社區開展了“融融端午情,團圓家萬興”端午節包粽子活動傳遞節日祝福和温暖。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説法。由此可見,其實端午節是祭祀的日子,並不是團圓的日子。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是團圓的節日嗎 第2張

端午節的習俗

1、在遠古時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陽氣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古粽籺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有典籍記載的最早出現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説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4、掛艾草、菖蒲、榕枝。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6、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是團圓的節日嗎 第3張

端午節有什麼忌諱

端午節最重要的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因此這天是不適合向別人説祝福的,當然也不適合舉行和參加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加上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的五月初五,這天是“楊公忌日”,決不能被選來做為辦理開張、動工、嫁娶、簽訂合同等重要事項的日子。由於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需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替身的習俗。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而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孃家的習俗。但是在山東一帶,有流傳着出嫁的閨女走孃家,不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孃家過端午節。因為民間俗話説,“吃了孃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