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儒林外史作者簡介

學習1.77W

吳敬梓是清代文學家,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稱“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作者簡介1

1、個人經歷

吳敬梓雖然生活在一個盛世,但是他的家庭生活並不幸福。吳敬梓本是吳雯延的兒子,但是過繼給了他的大伯吳霖起為嗣子。

可是這樣一來,吳敬梓本該平靜的生活就被打破了,因為吳霖起很富裕,吳敬梓過繼給他,那麼吳敬梓就可以繼承遺產,但這卻遭到了家族其他人的怨恨和攻擊,吳敬梓因此無端被捲入了家族矛盾之中。

這使得吳敬梓的童年過得很不幸,吳敬梓看透了這些人的醜陋嘴臉。吳霖起病重期間,他們家族的人都來和吳敬梓爭奪家產,最後吳敬梓爭奪家產失敗。

分家後,吳敬梓還受到族人的欺負,這也使得他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發生了鉅變,吳敬梓的個人經歷為他後來的著作提供了不少的素材。

儒林外史作者簡介
  

2、文化知識水平很高

吳敬梓有了寫小説的素材,就一定能寫出著名的小説嗎?當然不能。一個人要想寫出名著必須還要有高水平的文化知識。

而吳敬梓正好具備高水平的文化知識,那麼吳敬梓為什麼會有文化知識呢?這就要歸功於吳霖起了。吳敬梓過繼給他後,他對吳敬梓的.教育非常嚴格,因此吳敬梓被迫學習四書五經。

吳敬梓母親去世後,吳敬梓很難過,於是每天都看書來打發時間,緩和他的情緒,例如小説,戲曲等書籍,這使得吳敬梓的知識增加了不少,眼界也開闊了,這也為吳敬梓後來的小説《儒林外史》奠定了文化基礎。

吳敬梓不幸的童年卻為他的名著提供了素材,同時也讓他積累了文化知識。從吳敬梓的一生來看,他是不幸的,然而對於整個文學界來説,卻是一件好事。

他給我們增加了對當時社會的瞭解,同時也能提高我們對社會的認識和增強我們如何為人處世的意識。

吳敬梓的經歷説明了:一時的失意也可能轉化成將來的得意。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壞事也能轉化成好事。

儒林外史作者簡介2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文學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暮年,客居揚州,落拓縱酒,逝於客所。

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詩説》七卷、小説《儒林外史》。

故鄉歲月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國偉大的諷刺文學家。他所處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長於“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官宦門第,科舉世家

吳敬梓,天資穎異,文章過目輒能背誦。他除精讀百家經史典籍外,還廣泛涉獵稗官野史、詩詞曲賦,因之學識淵博,見解過人,詩文援筆立就。

吳敬梓13歲喪母,14歲隨父吳霖起至江蘇贛榆縣學教諭任所讀書。18歲回滁州應職。雍正元年(1723年)憂憤成疾而終。

吳敬梓性格豪爽,不勻治生。喪父以後,宗族之間圍繞遺產問題解奪不休。吳敬梓憤激之餘,不顧禮法,典賣田宅,遇貧即施,寄情風月,揮金如土,不十年,萬金遺產揮霍殆盡,一時之間“鄉里傳為子弟戒”。

吳敬梓在服喪期滿以後,也曾幾次參加鄉試,但都榜上無名。父母的見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場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對吳區梓的刺激很大,於是動了離鄉的念頭。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歲的吳敬梓懷着“逝將去汝”的滿腔激憤,決然離開故鄉全椒,移家南京,寓居於秦淮水亭,開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頁。

儒林外史作者簡介 第2張
  

南京新生活

南京,這個六朝故都,當時為兩江總督駐地,交通便利,商賈雲信,四方才士爭來薈萃。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結識了一些品學優擅的知識分子,其中有經濟學家、考古學家、詩人、畫家、數學家、天文學者等;同時,還以平易近人的態度接觸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伶工、歌妓等市井奇人,唯獨對侯門權貴、富商巨賈以及熱衷時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顧。

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撫趙國麟接受了江寧巡導唐時琳,安徽學使鄭江的'輾轉推換,在撫院甄試了吳敬梓,發現他才學優良,於是舉薦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廷試。官吏“朝夕造請”,促其就道,吳敬梓卻稱病不赴。

困頓晚年

不赴鴻博,縱情詩酒,生計因而日益困頓,時或靠親友賙濟度日,時或靠典衣賣文維生。雖囊無一線,但安之若素。他的先人門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吳敬梓叢不居恩索報,有時斷炊數日,也從不去一叩豪門;嚴冬無炭取暖,就邀約五六知已,乘月色從秦淮水亭繞城堞步行數十里,歌吟呼嘯,到天亮時分,入水西門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謂之“暖足”。

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能洞察世人的真面目。吳敬梓移家南京後,隨着結交面的廣泛,進一步拓寬了他的視野,他歷經世態炎涼,看透八股,諷刺小説——《儒林外史》,積十餘年之功,終於成書。

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舉行徵召,眾士子迎鑾爭獻詩賦,企求封賞,唯有吳敬梓洞察朝造字徵聘之虛偽,竟藏匿家中,企腳高卧,進行迴避:足見先生鄙薄功名利實祿,絕意仕途的高尚精神。

乾隆十九年,54歲的吳敬梓,攜妻及幼子客居揚州瓊花觀后土祠。在寧期間,他曾因倡修泰伯祠出賣了祖上最後一點遺產。此時吳敬梓生活更加窘迫,健康狀況也日浙惡化。這年十月二十八日薄暮,他訪友歸來,又吃了一壺酒,不料就寢後,猝然痰壅,不及救治,溘然長逝。其時,吳敬梓一貧如洗,由友人盧見曾出資歸葬南京。

二百多年以後,為了紀念這位諷刺大師,人們在他的家鄉為吳敬梓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