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

學習1.56W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全國各地的七夕風俗活動都是不一樣的,下面一起和我看看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1

七夕節的習俗——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説:“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説:“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説:“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

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説:“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節的習俗——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説;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

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説;“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説,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
  

七夕節的習俗——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説:“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直隸志書》也説,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説:“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的習俗——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2

全國各地怎麼過七夕

廣東:七娘會

民間多稱“拜七姐”,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陝西:穿針走線剪窗花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江蘇:淨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淨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采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浙江: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説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浙江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 第2張
  

台灣:拜“牀母”

台灣七夕除拜七孃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牀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牀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牀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牀邊拜牀母;

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牀母衣”,拜牀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牀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牀母會寵孩子賴牀等。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3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1、鬥巧、觀影、結紅頭繩:鬥巧、淨水觀影、結紅頭繩等等七夕的民俗,都是為了祈禱女孩子能夠擁有智慧、美貌、健康和平安,所以每當七夕節來臨的時候,女孩子們都會穿針引線鬥巧、在靜水裏放置小針草棒觀影、在脖子上佩戴頭紅繩等等。

2、祭拜鬼神:七夕節就像是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與鬼神是脱離不開關係的,所以每當七夕節的時候人們也要祭拜鬼神,祭拜對象有拜菩薩、拜土地、拜牛郎、拜魁星、拜牀母、拜七姐等等。因為各地的.習俗不一樣,所以具體的祭拜對象和祭拜流程都是有所差異的。

七夕這個節日有什麼風俗 第3張
  

3、觀星、參加香橋會:無論是牛郎織女的傳説,還是最初對星宿的崇拜,人們在七夕節都是要觀賞星星的,古代詩人就曾寫過“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在江蘇宜興等地區還有着參加香橋會的習俗,人們希望在香橋會上能夠祈福到一段美滿的姻緣。

4、祈求姻緣:最初七夕節的節日意義與男女之間的姻緣並無關聯,但後來隨着節日在民間普及,再加上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的渲染,所以七夕節多了祈求姻緣的含義。每當農曆七月初七來臨的時候,女孩子都要祈求自己在未來能夠遇到一段美滿幸福的姻緣。

標籤:七夕 風俗 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