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七夕什麼節日

學習1.05W

七夕什麼節日,七夕節使我們的傳統節日,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當時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説後,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下面我們來分享下七夕什麼節日。

七夕什麼節日1

一、我國七夕的歷史

七夕節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是我們從很多民俗活動中可以看到七夕節的來歷。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七夕被人們當做是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節日;

而到了唐朝時期,七夕已經被作為七仙女下凡,人們到七夕的這天祭祀她們的仙女、織女,乞求她們幫助人們在未來一年中能夠平安度過,這一天也就被認為是七月初七。

唐朝之後,乞巧習俗在全國各地仍然盛行,七夕節也逐漸被賦予了很多浪漫色彩,越來越多的人把乞巧習俗作為追求愛情的方式和美好生活的開始。

二、七夕的由來

古代的七夕,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傳説這一天,牛郎織女相會於牽牛星下,民間便有了七夕乞巧的活動。在這一天,婦女們會穿針乞巧或插茱萸,姑娘們還會互相交談、切磋技藝。

為的就是在這一天,為自己的愛郎也準備一份驚喜,表達自己對他的愛慕之情。七夕這一天同時也是屬於女孩們的節日。

三、七夕風俗

在七夕這一天,我國民間有許多重要的節日習俗,在這一天除了要歡度七夕,還會舉辦很多的活動,比如説:穿針乞巧、祭祖、拜月等。另外還有:穿針乞巧以及女子化粧、穿針求巧等等。

在一些地方,還有乞巧的風俗,例如:在這一天要進行一些祭祀活動,比如:插柳、燒紙、撒彩蛋等等。

四、七夕的節日活動

七夕什麼節日
  

七夕除了傳統的七夕乞巧活動之外,還有很多的民間活動,如賽巧娘、祭牛郎、乞巧、穿針、鬥牛等。七夕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一個七夕節,也是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最大規模、最盛大,且以乞巧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盛大節日。

七夕節當天除了有相會和七夕的活動之外,還有很多慶祝活動。

比如賽乞巧和七巧板、花車比賽等等。乞巧賽巧是我國獨有的,有兩個環節:一是看誰在七月份能夠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後獲得第一名;

二是在七月份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在庭院中用布條在牛郎織女之間織出一個美麗圖案並不斷疊加而成一個漂亮的圓球,作為獎品給第一名和第二名。

這兩個環節還帶有一個有趣而重要的寓意就是祝願所有有情人都能夠找到自己最適合終成眷屬!

五、七夕節吃什麼?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也是情侶們最快樂一天。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與織女相會之時,民間有用“牛郎織女”的故事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戀。

所以這天婦女們除了穿針乞巧之外,還要吃各種美食。用綠豆、赤小豆與紅豆熬成湯,煮熟以後還可以吃煎餅。而在古代七夕這天還有着吃雞蛋、喝牛奶、吃七巧果等習俗。

六、節日相關問題

乞巧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非常古老的傳統節日,七夕這個節日主要以乞巧為主,在農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節這天,會有很多人都會在這天穿針乞巧,但是不管是哪一天,乞巧這個傳統都是以男性為主,女性相對來説會比較少。

另外乞巧節這天也會有很多女性穿上一種比較小清新的裙子。這一天,女孩子們還會有很多人在大街上做一些香囊,給自己愛的人送上一些心意比較深和特別美好的禮物。

這個習俗在後來的時候逐漸傳開,變成了女性們表達愛意的一個重要方式。所以關於七夕節還有很多跟愛情有關的民俗和文化傳統,大家可以瞭解一下的。

七、七夕吃什麼食物比較好?

七夕節的食物很多,主要以鮮花、瓜果、魚等為主。鮮花主要是玫瑰花,象徵着愛情,瓜果主要是西瓜、哈密瓜、鳳梨等。七夕節這一天吃什麼,要根據個人口味來決定。

但不管是吃什麼,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開心,當然吃過之後記得要清洗乾淨,這樣在夏天就不容易長痘了。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食物安全,不管是什麼東西都要儘量少吃。其實在很多地方還會在七夕這天做一些活動,給大家送禮物表達愛意。

七夕什麼節日2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53-54]、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

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説,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1-4]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説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説,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説,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祕,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説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説,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説,稱作“分野”。

七夕什麼節日 第2張
  

簡單來説,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佔測。

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

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

牛宿的東面緊挨着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七夕什麼節日3

七夕民間習俗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西京雜記》説:“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説:“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説:“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説:“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掃乾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着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8]

喜蛛應巧

七夕什麼節日 第3張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説;“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説;“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説,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標籤:七夕 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