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學習

七夕風俗有哪些

學習2.01W

七夕風俗有哪些,提到美麗的七夕,人們最熟悉的當數牛郎織女的傳説和乞巧的習俗了。不過七夕節的歷史已千年有餘,風俗自然不止這些,有很多精緻的節俗雖然僅流傳於某一較小的區域,沒有如此這般的名氣,卻也生動可愛,於是索性將它們統稱為七夕的雜俗,下面來了解七夕風俗有哪些。

七夕風俗有哪些1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這一天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

《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

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

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七夕夜,陳列瓜果於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夕中午,投針於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雲獸影,則乞得巧。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直隸志書》: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4、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説:“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

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七夕風俗有哪些
  

5、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種生求子是實際上也是古代生育信仰的一種。寄託着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6、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為了祭奠老牛讓牛郎刨皮,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的犧牲精神。

傳説中,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生前躬耕、死後奉獻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7、曬書曬衣

古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盛行。據載,司馬懿為避禍曬書裝瘋。而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

古代七夕曬衣之俗,《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

到了魏晉,七夕曬衣的習俗已相沿成風,並相當程度地演變為官宦人家誇富鬥富的一種表演。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晉書·阮咸傳》載,阮咸性情乖張,每有駭俗之舉。七月七日,道北富户皆曝曬衣物,滿目珍奇,美不勝收。

阮咸於道南自家庭院中,執長竿吊一破布片迎風招搖,頗為滑稽,路人見之不解,阮咸對曰:未可免俗,聊復爾耳。大意説的是七月七日這天,當阮咸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説:“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8、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流行於清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清鄭大樞《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竹枝詞·拜文昌》詩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裏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鬥,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9、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於案前焚香禮拜後,朝着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

據史料記載,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中國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10、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兑水洗頭髮,傳説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例如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誌》:“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其實,這一天用花草染指甲大多數都是女子與兒童們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七夕風俗有哪些2

七夕節傳統活動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過七夕節應該尊重傳統文化,根據七夕民俗來過。

一、七夕白天:置巧果。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麪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二、七夕午時:“投針試巧”

將一盆清水放在陽光下,準備一枚塗有油脂的針,分別將針拋在水面,在張力的作用下,油針會浮在水面的油膜上。水底的針影會多種多樣。

觀看針影可以判斷手巧與否(無實際預言意義,僅做娛樂一笑)。按古時的.説法,針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等簡單形狀説明手工比較笨拙,而出現“動如雲,散如花”等複雜形態的,恭喜,你是個手巧心細的MM。

正午太熱,可放在陽光燦爛但不灼人的上午十點或下午三點左右。

三、七夕蘭夜:

1、拜月:

七夕蘭夜,拜月前先沐浴。樹液洗髮恐怕現在不大容易,畢竟切樹皮萃樹液要被視為環保的反例,因此取其意摘採幾片樹葉放入浴湯中就可以了。沐浴畢,換上輕盈的夏季盛裝,推薦民族傳統服裝漢服,輕盈的紗質裙衫比較符合祭月的氣氛。最好姐妹幾人聚集户外,設小几案、上置簡單時令水果、七夕巧果等,焚香裊裊,輕衫飄飛,靜默地對月傾訴心願。

2 、乞巧會

穿針應巧——最傳統的乞巧活動是穿巧針。古時的巧針一般是多孔針,而現在還有待商業開發。現在可將七枚針合併在一起,一次穿過就算勝利。

喜蛛驗巧——各人將自己準備的小蜘蛛一隻(鑑於晚上抓不太容易,建議事先準備)放在盒子裏,一邊蓋上蓋,一邊念:“七夕織女賜新粧,挑來蛛絲盒中藏。明朝結成玲瓏網;試比阿誰稱巧娘”等第二天觀看織網情形。如果又圓又密就是巧兆啦。注意:記得將可憐的小蜘蛛及時放生。

七夕風俗有哪些 第2張
  

3 、七夕娛俗

——染指甲:對於女孩子,可以動手用天然的方式染指甲。鳳仙花染出的丹蔻不僅環保,也要比有機化合物的指甲油有趣味多了。方法很簡單:準備一些明礬,細細研磨成粉末,與搗碎成泥的鳳仙花瓣和在一起,敷在指甲上,用布條固定裹好,2天左右就可以了,其間可換敷幾次,也讓指頭透透氣。

——做泥塑:作為對先人風俗的承襲,做磨喝樂泥偶自然是經典的七夕節物手工。節日的休閒不必總是寄託於商業購買,自己動手學泥塑工藝,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娛樂活動。磨喝樂是佛教護法神的一種,查其貌塑其形,順帶還學習了佛教知識,何樂而不為?自然,泥塑人偶皆為七夕玩具,造型空間本就沒有邊緣,自己做,和愛人一起做,手把手帶小孩子做,泥巴弄到了臉上,快樂留在了心裏。商業者也可以開發,讓更多更豐富的七夕節日人偶玩具回到我們的街市,回到我們的心中。

4 、姐妹盟

古時流傳有湊齊七位姐妹在月下義結金蘭的習俗。據説這天夜裏結盟的姐妹會友誼長久。

5、 情人節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上元的燈海,七夕的星夜,都是女孩子難釋的情懷和記憶。柳永詞,七夕景。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七夕是天下有情人的節日,以下是一些活動推薦:

——樹液洗髮、花草染甲

若是GG為MM親手洗髮、染甲,自然更加浪漫温馨^-^

——種生遊戲

如前述:七月七年級就開始準備一塊小木板,在上面灑上薄土,輕輕噴水使其潮濕,均勻灑上生長旺盛的草種。待到七夕小草發芽,GG和MM一起動手製作小茅屋,田舍人家別嫌這遊戲幼稚,在這天晚上你準備的是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瞻望星空,天河私語

午夜時分躲在瓜棚下傾聽牽牛織女私語夜話一定很有意境。兩人一起仰望深邃遼廣的星空,讓星辰天河見證愛情。

七夕風俗有哪些3

山東各地七夕風俗

風俗一、拉巧

舊時長島七夕節的拉巧習俗就非常有名,所謂拉巧其實就是鬥巧。七夕節前姑娘們就聚在一起,精心裝飾自己的巧棚。巧棚中擺放的都是姑娘們自己親手 製作的手工品,有獅子、鬥雞、鳳凰,還有鯉魚跳龍門、轉燈、餑餑、金鐘等。

誰家的姑娘若是巧棚做得漂亮是件值得得意的事情,如此手巧的姑娘自然能説個好婆 家。到了七夕那天,各家的姑娘把漂亮的巧棚擺到自家院裏,手藝好壞、上下高低,一看便知,更有甚者乾脆直接把巧棚炫耀地擺到了家門口。

七夕的晚上自然也有活動。白天展示完巧棚,晚飯後,姑娘們都聚在一起,明燭點燈,唱着喜歌拉巧。迢迢銀漢下,年輕的姑娘載歌載舞,觀眾絡繹不 絕,七夕節的慶祝活動進入高潮。

拉巧不僅在本村進行,有時候姑娘們還要到外村去表演,這樣的活動能延續四五天,簡直就成了女孩子們的.狂歡節。

風俗二、賀牛生日

七夕節是不折不扣的女兒節,幾乎各種節俗都以女性為中心展開,可是也有例外。有些地方的人認為七夕是牛郎的生日,無棣的放牛娃在七夕這天就要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還要給牛喂上好料,叫做賀牛生日。

曲阜、寧陽等地習慣於七夕之日曬衣物,七夕也是拆洗棉衣棉被的最後期限。這樣的風俗大約和時令有關,因為七夕在立秋以後,天氣開始轉涼,這是提醒婦女們要開始為禦寒做準備了。

日照婦女在節日這一天都要洗頭,據説這天洗頭後,頭髮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不知道這是否與傳説中織女是在河邊沐浴時與牛郎相識的情節有關。還 有的地方七夕這天要洗油罐子,傳説這一天油罐子特別容易洗刷,用水輕輕一衝就潔淨了。

巧合的是,有這樣風俗的地區,其方言中油和牛的音常常不能區 分,油罐與牛倌是諧音,而牛倌自然是指牛郎了。

七夕風俗有哪些 第3張
  

風俗三、巧燈

曲阜七夕節要做巧燈。巧燈有各種各樣的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藥、玉簪、蘭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蘭、梅花等花卉燈,也有八仙 過海、羣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吉祥燈。

孔府常常把巧燈作為節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沿中儀路到後堂樓各院門口,花 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燈,巧燈形態各異,燈光星星點點,一路望去,好似人間天河。

風俗四、看巧雲,吃雲面

有的地方,七夕節要看巧雲。傳説七夕這天牛郎織女相見,天上的雲彩會格外漂亮。巧雲巧在造型上,女子們或登樓眺望,或出户仰望,雲彩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尤其是雨過天晴晚霞滿天的時候,空氣清新,心情爽朗,天空中的巧雲如飛禽走獸,美不勝收。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雲面看起來和一般的麪條沒什麼不同,可是其中卻大有門道。真正的雲面要用儲蓄的露水製成。看巧雲,吃雲面。有的地方做雲面不用麪條而是用面萁,是取面萁之形而寓巧雲之意也。

標籤:七夕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