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館

位置:首頁 > 情感 > 生活常識

花鼓戲是哪個省的地方戲

花鼓戲是湖南省的地方戲。

花鼓戲是哪個省的地方戲1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

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台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

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

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羣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花鼓戲的分類: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

岳陽花鼓戲

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花鼓戲是哪個省的地方戲
  

常德花鼓戲

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

"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曰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淫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

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説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衡陽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衡州花鼓戲。

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曾稱為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花鼓戲是哪個省的地方戲2

中國地方戲是中國地方戲中最大的劇種,通常指湖南花鼓戲。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陝西等省也有同名地方戲。

在眾多名為“花鼓戲”的地方戲中,湖南花鼓戲是最受歡迎和影響的。

湖南花鼓戲根據流行地區不同可細分為六大流派: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衡州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永州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

長沙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首,是湖南花鼓戲的代表。狹義的“湖南花鼓戲”就是“長沙花鼓戲”。

在長沙花鼓戲曲的傳統劇目中,有大量的.小戲和摺子戲,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劇目。小戲有“堆子戲”和“三小戲”。

多數劇種是在民歌、漁歌、小調、地花鼓、竹燈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摺子戲在大本戲中經常單獨表演,是長沙花鼓戲中最受歡迎的劇目。

新中國成立後,依靠老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的合作,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得到了挖掘和改編。

重點加工整理的有《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莊收租》、《劉海戲金蟾》等五十個劇本。

岳陽花鼓戲是湖南戲曲六大劇種之一,在岳陽縣稱為“岳陽花鼓戲”,在流傳到湖北的桐城、崇陽兩縣改稱“提琴戲”。

花鼓戲是哪個省的地方戲 第2張
  

岳陽花鼓戲擁有豐富的劇目資源,包括123個傳統劇目。《補背褡》、《恩夫》、《大碑塘洗澡》、《十送》、《雪梅教子》、《三子爭父》等劇目長期以來在舞台上盛演不衰。在歷來重大的會演中,岳陽花鼓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衡州花鼓戲是流行於湖南南部的一種民間劇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它們在衡陽、衡南、耒陽、常寧被稱為“花燈”,在攸縣、茶陵被稱為“地花谷”。

在安仁被稱為“花燈”,在永興河左岸被稱為“花燈”,在永興河右岸被稱為“貂蟬”。

衡州花鼓戲是湘南唯一的古畫劇種,主要是從衡州方言中提煉出來作為舞台語言。聲腔基本以“嗩吶牌子”和“川子調”為主,音樂以活潑、開朗、高亢、激昂著稱,熱情奔放、載歌載舞、山歌濃郁的表演形式是衡州花鼓戲的基本藝術特點。

永州花鼓戲又名零陵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老花燈,或稱名曲,是祁陽花鼓燈和道州調的結合體,民間歌舞是其繁衍發展的基礎。

代表劇目有《雲南尋夫》、《打安徽》、《趕子牧羊》、《蘿蔔勸夫》、《三看親》、《假報喜》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輯了40多部現代戲劇,改編了近20部傳統戲劇。

其中《雲南尋夫》、《紅娃》、《月明心亮》、《響姑》等,曾先後參加省裏的戲曲會演、調演,獲得好評。另外,還移植演出了現代戲100餘個,歷史戲近40個。

標籤:花鼓戲 地方戲